学习的种类
人类的学习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1)像普通动物所形成的联结,如同10个月的婴儿学习敲鼓;(2)用观念形成的联结,就像两岁的孩子听到“妈妈”这个词就想起了妈妈,想起糖果的时候就说“糖果”一样;(3)分析或抽象,例如,学音乐的人能够对一个音的上亚音做出反应;(4)选择性思考或推理,如同小学</a>生利用语法规则和词根的意义解释拉丁文词句的意思一样。
一般动物所形成的联结常会出现在婴儿早期的学习中;出现在自学游泳和滑冰的过程中;出现在仅凭反复尝试的方法学打曲棍球和高尔夫球,并提高击球的距离和准确程度的过程中;出现在书法、表演风格、文风、交际手段等差不多所有不假思索就能进步的能力上。这种为了适应某个情境而不假思索地直接选择了反应(即不论反应与情境之间是否引起观念)的情况,也会出现在人类学习的实验研究中。
例如,一个全神贯注于打字的人,看了书上的字就马上在打字机上把它打出来。一开始不必逐字思索,也不必思考以前是如何打的,或打字的反应现在有了什么变化,其打字的反应自然会发生变化,打字的效率也会逐渐提高。布克(Book)曾说:“从学习者的内省记录来看……一切新的适应或简捷的方法都是在无意中获得的,学习者并没有有意识地那样去学。……他们忽然觉得在某些部分的工作上使用了一种新方法,觉得是很不错的方法,以后就会有意地使用这个方法。”(1908,p.92 and p.95)同样,一个要有意解决机械难题的人,很可能会在他随便摸索的过程中,偶然得到解决的办法或者是一部分解决的方法;而且在 当教育理论家们用那些诸如注意、兴趣、记忆和判断等一般能力的术语来解释学习,而取代大量联结的时候,或者当他们求助于学习、发展、适应和调节等模糊的势力,而取代决定行为的练习律和效果律的时候,或者在他们假设只有良好的行为观念才会产生良好行为的时候,这些规律和原则就被忽略了。
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上,它们也被忽略了。当学生会熟练地计算“7+9”、“3+5”、“8+4”等个位数加法后,即一旦掌握这个知识后,就假定他们自然能够学会诸如“17+9”、“23+5”、“38+4”等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加法了;当小学生知道了学习“分数除法”的困难时,就不用跟他们解释为什么要把乘数“颠倒相乘”或乘以“乘数的倒数”了;在学习拉丁文时,只要学生们的单词拼写熟练了,就不给学生讲解诸如bonus-a-um、boni-ae-i、bonoae-o等动词的结构变化了,或者不讲诸如amo、amas、amamus、amatis、amant、amabam、amabas等单词的各种变化了;他们把增加功课或让学生留级作为学校里常用的惩罚手段,或者作为对问题学生的帮助手段,直到学生毕业。
作用于人类联想学习上的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表现出与动物学习相同的副律,即变式反应、有机体定势和总体态度的引导作用、个别情境成分的优势作用、按照已建立的联结对新情境做出的反应、反应的转移。但是,由于人类学习所依赖的本性不同,学习所处的环境不同,所以,这些副律的作用方式和效果也不同。再者,这些副律的普遍重要性虽然在前一章已经被证实,但却过于简单,这里需要逐条补述。
变式反应或多式反应——一个人在家庭、社会和学校生活中,尤其在自我教育的影响下,通常自始至终都会表现出“正确的”反应。因此,当一个人用早餐时,无须学习从几条路线中选择一条到餐桌的正确路线,或者从一开始就有人引导他走上应该走的路线;一个人凭借已有的经验,一看到“9×7”,就倾向于作出“63”的反应。但是,有许多例子可以证明变式反应是学习的 总体情境中的个别特征或个别成分之所以具有决定反应的潜在力量,既得益于分析思维的帮助,其本身又是分析思维的结果。分析思维是人在新情境中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知识的进步远不在于所遇到的世界总体情境有多少,而在于能够从早已熟悉的情境中洞察其结构和关系。
人对细微而隐蔽成分的反应习惯,尤其是对潜伏在总体情境中且必须抽取出来的关系的反应习惯,其反应结果与对总体情境的反应习惯,或者对那些容易从情境中提取出来的成分的反应习惯所产生的结果之间大有不同。因此,选择性思维、抽象作用和对关系的反应与记忆、习惯和接近联想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固然也是习惯,只不过归因于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并受个人能力和训练的制约,而且是与情境的成分、事实的某些方面或它们的符号所形成的联结而已。这一点前面已经提到,后面我还要进一步论述。
同化或类化反应——本能律、练习律和效果律不仅能够解释对以前经历过的情境的反应,还能解释人对新情境的反应。人对任何新情境的反应,都是他对相似情境的反应,或是对相同情境成分的反应。因为,他与新情境没有任何联结,所能形成的联结只能是新情境与相似情境的已有反应的联结。
如果沿用老的僵化的观点看待习惯,习惯就是一系列牢不可破的联结,其中的每个联结都是人对所遇事件的具体反应。如果用这种观点看待习惯的话,就只能用它来解释经常重复的联结、非常可靠的联结和永不改变的联结,而无法解释新经验所形成的联结了。就事实而论,我们可以用人的这种或那种态度或“定势”来解释这种新联结,也可以用情境中个别成分的优势作用来解释新联结。然而,尽管如此,不论是在以前经常经历过的情境中,还是在很少经历过的情境中,或者是在从未经历过的情境中,总能发现练习律和效果律的作用。
凡是人在情境中所习得的反应,凡是在人本性前提条件下所做的任何事情,总逃不出应用、失用、满意或不满意对行为的作用。当人面临一个新情境时,不存在随便臆想出来的迷魂药,会使人的本性行为无法预料地抽风般地反应一通。习惯并不是远远地站在那里,任凭什么新奇古怪的东西来左右人的行为。事实恰恰相反,当一个新情境出现时,确实没有什么比与旧情境联结的行为更容易表现出来。孩子见到新物体、野人见到新工具、发明家新造火车和汽车、学童初学代数、外国人学习讲英语,在这些所有的事情上,显然是那些旧习惯和原始倾向一起,共同决定了新的反应。同时,这些事例也证明了上述规律。
如果情境是全新的情境,甚至一点儿也不像以前反应过的情境,而且它既不能唤起人的任何原始倾向,又不与任何能引起原始倾向的事物相似,在这种情况下,类化的反应必然失败,而且所有的反应也都将失败。面对这种新的问题情境,人的本性简直就成了瞎子和聋子。可是,人类学习所涉及的新经验却是这样的一些新经验,对新情境所作出的反应遵循着这样的规律:当人面对一个新情境“abcdefghij”时,所做出的反应会是本能反应或习得反应中与之最适合的反应“abcdelmnop”,或者是“abcdegrstu”,再或是“fghiabyd”,等等。
由于“相似”这个词比较模糊,从而使类化反应规律也变得稍微有些含糊不清。例如,在“情境A与情境B相似”这种情况下,就意味着“情境A能在人的神经元上引起情境B所引起活动的一部分”。这里所说的相似,不一定是那种按照逻辑或科学原理考证之后,令人不得不承认的相似。例如,在化学家的眼中,金刚石与煤炭相似;可是对那些从未见过金刚石的人来说,当他们见到金刚石时恐怕不会按照相似规律把它称为煤炭。据我们所知,科学家每一次大的发现,其目的都在于开导人类大脑的神经元,使原来由本能和日常练习所形成的不同反应变成相似的反应,而对那些被原始本性和日常经验同化了的事物做出不同的反应。
还有一组明显的习惯需要注意,即由于类化的作用,人经常用类似的反应来替代一些反应,或者交替作出这些反应,或者有时与这些反应相结合。如果情境中有了新奇之处,儿童就会呆呆地说“我不知道”、感到困惑和迷茫等,这些反应是他们早就养成的一种习惯。成年人身上多少也会保留这种习惯。由此可见,人们不仅对情境中的相同点做出反应,对不同点也做反应。对某些不同点的反应,按照本性就是呆看、好奇、观察或惊讶,等等;一经训练,其反应又会变成“我不知道”或“这是什么”,等等。正如前文所说,任何情境的影响都是它各个成分的联合影响。成分中,凡是以前与某反应建立联结的,按照习惯规律会产生同化现象或类化反应。可是,一旦遇到怪异的地方、令人迷惑的地方,或者真正新奇的地方,按照本能或习惯,就会使人惊讶地看,使人自认为无知。因此,就会发生以前在同样的事情上令人满意的问话。可以说,这些反应与其说是类化反应的例外,不如说是把当前的新奇点当成以前的新奇点来看待的例证。
反应的转移——由于本能和习惯的作用,隶属于情境“abcde”的反应可以移属于“abc”或“abcfg”的情境上。这个道理既可以用来解释同化反应,又可以用来解释反应的转移。从情境“abcde”开始,我们可以把情境中的旧成分逐一抽掉,再加入一个个的新成分,直至把原来的反应转移到与原来情境完全不同的新情境(fghij)上。否则,新情境“fghij”可能永远也不会建立起联结。从理论上说,这个情境变化的公式可以写成:abcde→abcdef→abcfg→abfgh→afghi,最后到全新的情境“fghij”。按照这个公式,可以使任意一个反应与任意一种情境建立起联结。只需注意在每次转移时,务必使原有反应的发生比对抗反应的发生更能令人感到满足。理论如此,而实际的转移范围真能如此吗?把人的欲望从可以满足欲望的事物上转移到原本令人毫无兴趣的事物(如一张印刷品)上,把厌恶感从确实令人厌恶的事物上转移到十分忠厚、平和的名词(诸如“政党”、“财阀”、“工团”)上,原来也不是不可能的啊。
在反应转移的全部事例中,最重要的就是令人满意的反应与令人厌恶的反应之间的转移。这两种状态既然是左右行为的力量,怎么能全然不顾本性,或者竟然与本性相反呢?而且,即使获得了这种转移,其生理机制也不清楚。可是,事实却不容置疑,除了上一节提到的限制条件外,满意和烦恼确实可以转移到任何情境中。例如,简单的户外运动,儿童们见了无不快乐,个个欢喜雀跃;还有日常见到的形形色色的各种感觉经验。但不幸的是,这些却会令一些人感到烦恼。所以,终究会有那么一天,要么人们最大的收获就是做他喜欢做的工作,劳动就是自己卓越的奋斗目标,而且思想坚定,毫不动摇;要么就是在人的脸上永远看不到幸福的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