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
我们将在此处继续讨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生活教育对个体灵魂的成长的重要影响。
毫无疑问,现代的家庭教育在帮助和支持个体追求权力和发展虚荣心方面作用巨大,每个人都应以此为鉴。在对儿童的关心与教育方面,家庭教育确实有着巨大的优势,没有比家庭更好和更合适的机构。尤其是对于儿童发展出的错误或病态观念的识别和纠正方面,家庭是最好的场所。如果父母都是很好的教育者,在儿童错误发展的初期就能予以观察和识别,并能通过适当的教育方式来修正这些错误的话,家庭就是保护个体人性健康发展的最佳场所。
然而,现实情况是,大多数父母既不是心理学家也不是好的启蒙老师。形式多样、程度各异的病态家庭利己主义在当今的家庭教育中不断涌现。这种利己主义的家庭教育模式,让父母只培养和重视自己的孩子,甚至以牺牲其他孩子的利益为代价。这种家庭教育模式造就了儿童发展的重大偏差,因为它灌输给儿童一种错误的思想:他们必须要比其他人更优秀,自己的能力比其他所有人都更好。以父亲为主导的家庭中,这种思想更是司空见惯。
病态的家庭教育模式会衍生罪恶,因为父权专制思想几乎与人类社会和群体生活的准则毫不相干,会诱使儿童或公开或秘密地对抗社会的公序良俗,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对抗都是隐秘进行的。专制教育最大的缺点就是带给儿童强权的示范,并暗示他们权力能够带来快乐。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影响下,所有儿童都表现出对支配和权力的贪婪和追求,他们野心勃勃并且极度虚荣。如果每个儿童都渴望登上顶峰和受人尊重,他们迟早会像那些强权者一样,要求所有人都臣服于他们。其结果必然是儿童对父母乃至所有人都表现出好战的态度。
在这种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儿童几乎都会追求优越感。在低龄儿童身上,可以观察到他们喜欢扮演“大人物”。这些儿童在成年后,童年期的想法或无意识的记忆仍驱使他们把整个世界视为自己的囊中之物。如果他们遭遇挫折,就会表现出对外部世界的憎恶,并想从中逃离。
当然,家庭教育也有助于发展个体的社会情感。但是,由于家庭教育中存在专权和崇尚权力的思想,个体在此基础上的社会情感发展有限。某些社会情感,如爱和亲切感的发展取决于家庭中儿童与母亲的关系。对母亲的依恋可能是一个儿童最重要的经历,让他意识到自己生活中有另一个完全值得信赖的人存在,也让他了解到“我”和“你”之间的不同。尼采曾说:“每个人都以与母亲的关系作为基础塑造爱人的形象。”裴斯泰洛齐也指出,母亲是一个典范,能决定儿童的未来及其与世界的关系。
母亲的功能之一是帮助儿童发展社会情感。儿童的古怪性格源于他们与母亲之间的关系,性格的发展方向是衡量母子关系质量的指标。一旦母子关系扭曲,儿童身上就会出现特定的社会功能缺陷。有两种错误最为常见: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生活对个体的性格不能产生本质的影响这一点是成立的。在人类将追求权力作为终极目标的前提下,生活需要应对的只是由这一目标衍生的一系列问题。因此,生活是最糟糕的老师,它没有思考能力,也不会警示和教育人们。人们面临的生活困境,就是生活对人们简单粗暴的拒绝方式,它让人们自生自灭。
综上所述,唯一能弥补家庭教育缺陷的就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模式只要没有误入歧途,就可能会起到这一作用。迄今为止,大多数人仍是将学校作为满足自己虚荣与野心的场所,不少人还鼓吹要恢复专制型学校教育模式。事实上,既然专制型家庭教育弊端明显,专制型学校教育也就没有价值,不会产生任何有益的结果。相比于专制的家庭教育,专制的学校教育的唯一优势也许是不会引起学生的广泛性对抗。但是,任何不依靠自身能力,而必须借助外力强加的认可,都不是真正的权威。很多儿童来到学校接受教育,并没有感到教师自身的权威性,只是觉得教师仅仅是一个雇员而已。教师想依靠专制型教育体制在儿童身上树立权威形象,势必会给儿童带来心理发展上的不良后果。真正的权威绝不能依赖强制力,而是必须建立在社会情感的基础之上。在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是儿童的必经之路。真正的好学校、好的学校教育必须能满足儿童心理发展的要求,具有帮助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这样的学校,才是为个体适应社会和社会生活而服务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