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宇宙的结构
为了使个体能够根据环境做出适应性的行为调整,个体的心理机制应具备对外部世界形成整体印象的能力。心理机制还根据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明确解释,沿着童年早期形成的理想化行为模式的路线来达到确定的目标。虽然我们很难用准确、全面的术语来表达“对外部世界的解释”和“生活目标”,但我们可以将它们描述为“永恒的光环”,并总是与个体的机能缺陷相对立。个体的心理活动只由内在目标所驱动,而目标的建立是以个体具备的改变能力和一定的行动自由为前提的。个体精神生活的丰富和完善建立在自由探索的行动基础之上。例如,当儿童 具有无条件服从特质的个体可通过某种媒介接受环境中其他因素的影响。想象一下自己在短时间内可在他人声音的引导下做出顺从的行为,催眠就是类似的过程。每一个人可能都会说尽管自己有被催眠的愿望,但还没有做好被催眠的心理准备。虽然人可能有意识地抵抗催眠,但人的本能是趋向于服从的。在催眠过程中,被催眠者的行为由他的精神态度所决定,与他所说是否相信催眠无关。如果了解这一点,就不会对催眠产生误解,认为只有说自己相信催眠的个体才会被催眠。在催眠过程中,常见到一些扬言要反抗催眠的个体,最终都服从于催眠师的指令,这是人的服从本能在起作用。当然,个体的心理准备状态存在差异,使得催眠结果也因人而异。个体对催眠的心理准备程度既取决于催眠师的意志,也受到被催眠者精神态度的调节。
催眠在本质上与睡眠类似,但它可以由他人的指令引发。只有当个体愿意服从催眠师的指令时,催眠才会起效。决定性因素通常包括催眠使用的媒介或被催眠者的性格特征。只有受暗示性较高的个体才能够被催眠。催眠与正常睡眠的不同之处还在于:正常睡眠是处于休息状态,个体不会产生明显的肢体运动;催眠甚至能使个体根据催眠的指令做出反应。在催眠状态下,被催眠者只能记住催眠师让他记住的事情。个体发展出来的多种重要的心理能力,在催眠状态下是完全不起作用的。被催眠者形容自己只是在催眠师灵巧的双手指令下运行的一个器官。
那些拥有影响他人能力的人,倾向于将这一能力归因于神秘力量。在一些邪教的所谓心灵感应和催眠活动中,这些说法成</a>为掩盖一些人恶行的遮羞布。为了邪恶的目的,他们以催眠为手段来实施反人类的罪行。当然,这并不是指他们的全部表现都是欺骗。有点悲哀的是,人们倾向于相信这些谎称自己拥有超能力的人。大多数人早已习惯未经检验就盲从权威,甘心被愚弄,也不会对这类谎言进行理性的思考。因此,带有欺骗性质、反人类的催眠活动只会对社会秩序带来破坏性影响,引发被催眠者的厌恶和反抗。任何一位心灵感应者或催眠师以及他们进行的实验都很难经</a>得起时间的检验。这时,他们经常会求助被催眠者,接受被催眠者的暗示来相信自己工作的价值。不少知名的科学家也是如此,试图通过媒体来展示自己的能力。
从上述观点看来,被催眠者实际上是一个被欺骗的骗子,他既在一定程度上欺骗了催眠师,又要服从于自己的意志。显然,催眠能发挥作用的关键不在于催眠师,而在于被催眠者甘心服从的意愿。如果个体习惯于理性思考、自己做决定、不盲目相信,那么他就自然不会被催眠。因此,催眠或心灵感应并不存在,它们只是个体奴性服从的表现形式。
此外,我们还需要探讨一下“暗示”这个概念。当个体将他人的暗示置于客观环境的背景下时,暗示的作用就可以得到充分理解。每个人都不断地接受客观环境的刺激,形成多种主观印象。个体对刺激的感知是持续性的,一旦形成了某种主观印象,这一主观印象会持续发挥作用。在他人要求或恳请的情境下,个体所形成的主观印象会转化为说服他人的论据或言论,就被称为暗示。暗示可以使得被暗示者原有的观点发生改变或得到加强。由于每一个人对客观刺激做出的反应千差万别,形成的暗示也风格迥异。此外,被暗示者受暗示影响的程度与他的独立性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存在两类人:一类人过于看重他人的暗示,高估并乐于采纳别人的暗示,对自己的观点无论对错都予以轻视。这类人特别容易受到暗示或催眠。另一类人将他人的任何暗示都视为侮辱,坚信自己的观点绝对正确,无视他人的暗示。两种类型都有弱点,前者看似察纳雅言</a>并以此为傲,但实际上非常争强好胜。他们鼓吹开放性和合理性,但只不过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后者的弱点在于拒绝接受他人的任何观点或想法。实际上这两类人都难以接近,与其共事也异常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