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考虑未解决冲突的后果,就要进入到一个看似无边无际的领地,一个未经探索过的地方。也许,我们可以先从症状性障碍着手,例如抑郁、酗酒、癫痫或精神分裂等,希望由此可以对特定的紊乱有更好的理解。然后,我更愿意从一个更普遍的观点出发,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未解决的冲突会给我们的精力、整合与幸福带来什么影响?我之所以采取这个角度,是因为我相信,如果不了解基本的人性基础,就无法领会到任何症状性障碍的意义。现代精神病学倾向于找到一种便捷的理论阐释方式去解释已有的综合症状,从处理综合症状的临床医生的需要来看,这种倾向并不违反常情。但这么做不太切实可行,姑且不论科学性,就好比一个建筑工程师还没打地基就要修顶楼。
我这个问题中的有些要素之前已经提到过了,这里只需要详细说明一下。其他要素在之前的讨论中比较隐晦,也正是需要补充这一方面。我们的目的不是要让读者隐隐觉得未解决冲突是有害的,而是清楚详细地向读者描述它们对人格的摧残。
生活在未解决冲突中主要会造成精力的毁灭性浪费,这不仅是由冲突本身引起,还由于努力消除冲突的所有迂回手段。当一个人基本处于分裂状态,他就绝不可能全心全意地把精力投入到任何事上,除了总是想要追求两个或以上的矛盾目标。这意味着,他要么分散自己的精力,要么积极挫伤自己的努力。前者适用于那些理想化意象类似于培尔·金特的人,他们哄骗自己相信自己可以超越一切。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女人想要当一个理想母亲,想要当一个完美家庭主妇,想要穿着体面,想要占有主导性的社会政治地位,想要当一个忠诚的妻子,想要有婚外情,还想为自己做一些生产性工作。无须说,这不可能实现,她势必全军覆没,而她的精力也会被浪费掉,不管她多有天赋。
更普遍相关的是在单个追求上所遭受的挫折,这些追求的矛盾动力是相互制约的。一个人可能想做一个优秀的朋友,但他专横跋扈、要求苛刻,以至于他这方面的潜力永远无法实现。另一个人想要他的孩子出人头地,但他对个人权力的追求与专断作风从中作梗。还有人想要写书却头疼欲裂,或每当他无法立刻组织好他想表达的话,就会陷入致命的疲乏之中。这种情况也是因为理想化意象:由于他是个才华横溢的人,难道不应该下笔如神吗?每当不如所料时,他就会对自己大发雷霆。而另一个人,他想在会议上陈述</a>一个真正有价值的观点。但他不仅想以一种令人印象深刻、令人自愧不如的方式来表达,还想受人喜爱,不想令人反感,同时又因为他对自轻自贱的外化而预感要遭嘲笑。结果,他完全无法思考,他所产生的想法也永远无法成</a>形。还有一个人,他本可以是一个优秀的组织者,但由于他的施虐倾向,周围每个人都与他作对。没必要再继续举例了,因为只要我们看看自己,看看我们周围的人,就能找到一大堆例子。
这种目标方向不明确的问题也有一个例外。有时,神经症患者对目标表现出令人匪夷所思的忠诚:男性可能会为他们的雄心抱负牺牲一切,包括他的尊严;女性可能除了爱,对生活一无所求;父母可能为孩子而牺牲全部利益。这种人给人的印象就是全心全意。但是,正如我们所说过的,他们其实追求的是海市蜃楼,是看似能解决他们冲突的幻象。表面上的全心全意是一种绝望,而不是一种整合。
挥霍精力的不只是冲突性需要和冲动。保护性结构的其他因素也具有相同的功效。由于部分基本冲突的抑制作用,整个人格都被遮挡起来了。被遮挡的人格仍然足以起到干扰的作用,但它们无法投入到建设性的用处上。因而这个过程造成了精力的损耗,而这些精力本可以以其他方式用于自信、合作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提一个因素,即疏远自我,它剥夺了一个人的执行力。他仍然可以是一个好员工,他甚至可能在外部压力下相当努力,但一旦让他独自寻找乐趣,他就可能崩溃。这不仅意味着他无法在闲暇时做任何有建设性或有趣的事,还意味着他的创造力可能完全被糟蹋掉了。
通常,各种各样的因素联合起来造成大面积的弥散性抑制。为了理解并最后消除单一的一个抑制作用,我们通常必须一次又一次地回到这个问题上,从所有我们所讨论过的角度来处理它。
精力的浪费或误导可能来自三种主要的紊乱,它们都是未解决冲突的症状。其中一个便是普遍性的优柔寡断。它可能普遍存在于任何事情上,从鸡毛蒜皮的小事到个人最重要的大事。他们可能无休止地犹豫到底是吃这道菜还是那道,是买这个行李箱还是那个,是看电影还是听广播。他们可能无法选定一个行业,或职业内的任何变动;无法在两个女人之间做选择;无法决定是否离婚</a>;无法决定是死还是生。必须做出无法反悔的决定真的是一个折磨,还可能让他们惊慌失措、筋疲力尽。
尽管他们的优柔寡断可能很明显,但往往意识不到这点,因为他们无意识地竭尽全力避免做抉择。他们会拖延;他们只是“抽不出时间”做事;他们让自己受偶然因素或其他东西的影响,把决定交给别人。他们还可能把事情搅得无从下手。这方面的盲目往往在病人自己看来也同样不明显。许多无意识措施被用来掩盖无处不在的犹豫,这就导致分析师很难听到这方面的抱怨,而实际上这是一种很常见的障碍。
四分五裂的精力还有另外一个典型表现,即普遍性的做事无效率。在这里我说的并不是在某个领域的笨手笨脚,这可能是由于在这方面缺乏训练或兴趣。这也不是精力没有被利用起来的问题,例如威廉·詹姆斯在一篇最有意思的论文[1]中写的那样,当一个人没有屈服于 [4]参见林语堂</a>,《啼笑皆非》,见前引。在“业缘”一章中,西方文化中的人对这些心理规律缺乏认识,作者对此表达了自己的惊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