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介绍基本冲突,不能靠简单呈现大量相关个案。由于基本冲突的破坏性势力,神经症患者在周围搭建了一套防御机制,不仅用于掩耳盗铃,还用于混淆视听。结果就是,我们从表面上看到的是各种各样的解决途径,而非冲突本身。因此,简单罗列个案史没法全面展示其含义与种种细微差别,这样的陈述</a>未免旁征博引过头,犹如盲人摸象。
而且,前面章节所描绘的轮廓仍然需要充实。为了了解基本冲突的全貌,我们必须从分别研究每个对立要素着手。我们只要观察各种个体类型就能有所收获,在他们身上,非此即彼的要素占主导,而且对于他们来说,这个要素代表着更能接受的自我。为了简明扼要,我把这些类型[1]分为依从、攻击和孤立型人格。在每个个案中,我们的重点会放在这个人更愿意接受的态度上,而不考虑其中可能隐藏的冲突。对于每一种类型,我们会找出他对他人建立起来或培养出来的基本态度,以及某种需要、品性、敏感、抑制、焦虑的发展,最后同样重要的是,找出他特有的一套价值观。
这种做法可能存在某种弊端,但同样也有一定的优势。针对这些类型中相对明显的态度、行为反应、信念等,先检查它们的功能和结构,就更容易在那些含混不清的案例中辨识出相似的组合。进一步说,会使我们清楚看到这三种态度本质上的不相容。回到我们民主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比喻上来:如果我们想指出民主与法西斯意识形态的本质差异,我们不会一开始就举出一个人,他有一定的民主理想,这种信仰暗中倾向于与法西斯手段相结合。我们更可能是从纳粹党的文字与行为来描述法西斯思想,然后再与民主主义最具代表性的生活方式做比较。这会使我们对两套信仰之间的差异印象深刻,从而帮助我们理解那些试图折中两种信念的个人和群体。
[2]引自卡伦·霍妮,《自我分析》,1942年。
[3]参见《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4]参见 [5]参见 [6]弗里茨·维特尔斯,《神经症中的无意识幻影》,载于《精神分析学季刊》第8期,第2部分,193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