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迈内克及其《德国的浩劫》
一
《德国的浩劫》一书的作者弗里德里希·迈内克(Friedrich Meinecke)是当代西方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之一,顾治(G. P. Gooch)称之为 迈内克一生追求的是能在互相矛盾和冲突着的思想之间找到调和,他要调和国家政权和个人价值、民族主义和自由主义、历史传统和社会进步、文化精英和</a>劳动群众、德国精神和世界公民。这个工作在有些地方是做得比较好的,例如他提出唯有通过德国文化的民族化才能真正丰富世界的文化;另有的地方则远没有成功,例如他对歌德时代的古典文化就缺乏具体的分析。晚年的迈内克在经历了浩劫之后,痛定思痛,已经更深入地体会到了国家权力中的“恶魔”成分了;这时候,他仍能以一种真诚的人道主义的精神在向往着精神文化和政治权力之间可以达到一种更高的、更健全而美好的平衡和统一。全书的结论仍然念念不念德国古典文化的永恒价值,寄希望于这一高度的精神文化能够东山再起,它不仅将复兴德国民族,并将对世界作出它的独特贡献。或许这可以看作是不失为一个历史学家的温柔敦厚之旨吧。对于一般读者,这种想法会多少予人以不切实际之感。但对于像迈内克那样一个从深厚的德国历史主义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历史学家而言,这却正是须臾不可离弃的头等大事。
这部书许多地方闪烁着一种老年的成熟的智慧,然而它也难免老年人那种恋旧的心情,乃至一切都率由归章的思路。迈内克1954年去世,享年92岁,已来不及目睹 一个历史学家不但同时也必然是一个思想家,而且还必须首先是一个思想家,然后才有可能谈到理解历史。对历史理解的高下和深浅,首先取决于历史学家本人思想的高下和深浅。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首要的条件并不在于材料的堆积而在于历史学家本人的思想方式。历史之所以可能成为人们的知识,乃是由于历史学家的思想之创造性的劳动的结果;历史学家本人思想的高度和深度要比其他任何条件都更积极而有效地在形成着人类知识中的历史构图。清理史料只不过是机械性的工作,只有历史学家的思想才能向一大堆断烂朝报注入活的生命。所以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就成为历史学中带有根本意义的一环,而史论的重要性就并不亚于历史著作的本身。读者也许可以从这个角度来估价和评论这部德国思想文化史论。
本书1946年初版于威斯巴登(Wiesbaden),最初英译本是哈佛大学历史学教授费(Sidney B. Fay,1876—1968)翻译的,1950年出版于哈佛大学。费在中国历史学界不是个陌生的名字,早在几十年前,他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一书就被列为大学历史系的近现代史参考书。费对此书采取了意译的方式,译文不大忠实于原文,还有不少遗漏和失误;当然,原书行文的风格和思想的翳影有时候是译文所难以精确表达的。迈内克晚年任柏林大学校长;他去世后,柏林大学的迈内克研究所于1957—1963年出版过他的一套《选集》,共六卷。1969年赫茨费尔德(Hans Herzfeld)编订的《迈内克全集》在斯图加特出版,是迄今最完备的结集。关于研究他的专著,可以提到贺佛(Walter Hofer)的《历史学和世界观:迈内克著作研究》(Geschichtsschreibung Und Weltanschauung: Betrachtung zum Werke F. Meineckes München, 1950)。关于他本人的著作以及对他的研究,《历史杂志》174卷,503—523页上载有一份完备的目录。
中译文是根据赫茨费尔德编《迈内克全集》(Stuttgart, Koehler Veg, 1969)第八卷、第三编,323—445页所载《德国的浩劫:思考和回忆》(Die Deutsche Katastrophe—Betrachtungen und Erinnerungen)一书的原文译出的。有个别地方,为补足全句的意思,增译了一些词句,这些都在文中以方括号形式标出。翻译过程中得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张文杰和甘阳两位同志的鼓励和帮助,并此致谢。
译者
1987年10月
注 释
〔1〕 例如,波普尔(Karl Popper)所反对的那种历史主义(historicism),指的是历史决定论;它和这里所说的历史主义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译注
〔2〕 也有人(例如克尔Eckart Kehr)认为迈内克之治思想史,是由于他面临着是拥护还是反对权力政治这一困境而企图逃避的一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