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读这个?
佩尔西乌斯《讽刺诗》 四十六
你说:“全民族都是这件事的见证人,你敢否认?”“我敢,只要一个非你同党之人未以他的权威加以证实,而且我也不清楚此人于狂热和蛊惑之道是否在行,我就敢。一位公认秉直的作者对我说,某市城中地裂见沟,求问神明,答曰把人最宝贵的东西投入,深沟自闭。一位勇敢的骑士纵身跳入,预言成了现实。这种话远不如说出现一道深沟,耗时耗力甚多才将沟填平这样的话可信。一件事越是缺少真实性,历史的记述就越是苍白无力。但凡有一位绅士对我说,国王刚刚打败了结盟之敌,大获全胜,我就深信不疑;而即使全巴黎人向我保证帕西有人死而复活,我也完全不信。史学家骗人,举国人受骗,这都算不上什么奇迹。”
四十七
塔奎尼乌斯计划在罗慕洛斯(35)建立的骑兵中增加新军团,占卜官对他说,对军队的任何改变倘无神的授权,都是对神的亵渎。祭司(36)如此直言,塔奎尼乌斯很生气,决意给他一个难堪,拿他开刀,叫他这种妨碍国王权威的本领变为笑谈。他把祭司召至广场,对他说:“占卜官,我现在所想之事有可能么?你的本事倘如你吹嘘的那样,你就应该能够回答我。”占卜官毫不惊慌,他求问于他的鸟,然后答道:“大王,你想的事有可能。”于是塔奎尼乌斯从长袍下掣出一把剃刀,又拣了一块石头放在手心。他对占卜官说:“上前来,用剃刀把石子切开,我刚才想这能做到。”纳维乌斯——这是占卜官的名字,转身望着老百姓,语气坚定地说:“用剃刀切吧,如石子不应声而碎,我宁愿受死。”大家看到,坚硬的石子出乎意料地在刀锋下裂开了,它碎得这么快,剃刀竟割到塔奎尼乌斯的手,渗出血来。惊愕的老百姓发出欢呼。塔奎尼乌斯放弃了自己的计划,宣布自己是所有占卜者的保护人。人们把剃刀和碎石子收藏在一个祭坛下面,还为占卜官立了塑像,到奥古斯丁时代塑像还在。不论世俗古籍还是圣古籍都证实确有其事,在拉克坦提乌斯(37)、哈利卡尔那索斯的狄奥尼西奥斯(38)和圣奥古斯丁的书里都有记载(39)。
你刚才听到的是历史,现在听听迷信之说。迷信的昆图斯对兄弟西塞罗说:“对这件事,你有什么要说的?要么相信疯狂的皮浪主义,把老百姓和史学家统统看成白痴,把编年史统统付之一炬,要么就承认这是事实。你是不是宁可否认一切,也不承认神会</a>介入人世间之事?”
哲学家回答道:“照我看,以那些只有一星半点的事实,并且是由不怀好意的人篡改或者杜撰的材料为依据,那就算不得哲学家。我们不是靠事实,而是靠理性的论证来证明我们的主张,特别是在事实不甚可靠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所以,不要再跟我谈罗慕洛斯那根依你看不可能被大火烧毁的占卜棒,也别再谈什么阿提乌斯·纳维乌斯的石子,哲学里没有这类无稽之谈的地位。哲学家的作用主要是,首先研究占卜术的性质,然后研究它的构成方式,最后检查它的一致性……的确,伊特鲁里亚人(40)指明其祖先,就是那个被农夫的犁从地里翻出来的孩子。我们呢?难道是阿提乌斯·纳维乌斯不成?那些对人类的本性一无所知的民族,难道对天机反倒了如指掌?……还有什么比愚蠢的无知更加司空见惯?你自己是不是也听信多数人的判断?”(41)谁能给我找出一件不适用于西塞罗回答的奇迹!教父们一定感觉到运用西塞罗的观点有诸多不便,他们宁愿相信塔奎尼乌斯的故事,至于纳维乌斯的本领,他们把它归于魔鬼。魔鬼真是一道好机关。
四十八
各个民族都有这一类的事情,这些事情唯一缺少的是真实,所以才神奇。这些事情可以证明一切,但是本身却从来不曾被证明。谁不相信,就免不了当不信神的人;谁要相信,就免不了当白痴。
四十九
罗慕洛斯不是被雷电击中,就是被元老们杀害,总之他从罗马人中间消失了。老百姓和士兵们窃窃议论,国家机构的这一部分起来反对那一部分,刚刚诞生不久的罗马内部分裂,外遭围困,国家岌岌可危。这时,一个叫普罗库莱伊乌斯的人挺身而出,说道:“罗马人,你们怀念的君主并没有死,他升天了,位列朱庇特之右。他对我说,去吧,叫你的同胞们平静下来,告诉他们罗慕洛斯已经成神。叫他们放心,我会庇护他们的。让他们知道敌人的力量永远不能战胜他们,他们命中注定有朝一日要成为世界的主宰。让这个预言代代相传,直至子孙万代。”(42)某些时机是利于行骗的,考察一下当时罗马的处境就会明白,普罗库莱伊乌斯其实是个很有头脑的人,而且善于把握时机。他往罗马人的头脑里灌输了一种成见,而这个成见对国家日后的昌盛并非无益……“很难估量此人和他的故事有多少人相信,很难估量老百姓对罗慕洛斯的怀念减轻了多少……一旦大家相信罗慕洛斯获得永生……这种说法便借着罗慕洛斯的威望和时局的艰难不胫而走……有数人领头,于是全体便高呼万岁,对位列神明和作为神之子的罗慕洛斯表达敬意。”这就是说,老百姓对罗慕洛斯显灵信以为真,元老们也假装相信,罗慕洛斯于是有了祭坛。但事情并没有结束。不久后,罗慕洛斯显灵不再是附着于某一个人,一天里他在上千人身上附体。他根本没有中雷电,元老们也没有利用暴风雨杀害他,他是在电闪雷鸣之中,在举国上下的注视之下升入天国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传说又载入了无数材料,以至于后世的睿智之士也颇感迷惑。
五十
一次论证比五十桩事实给我的印象更深。我极其信任自己的理智,所以再高明的江湖骗子也拿我的信仰无可奈何。穆罕默德的大祭司,你尽管让跛子直立、哑巴开口、瞎子睁眼、瘫子康复、死人复活、缺胳膊短腿的人生出四肢——前所未有的奇迹,但是不怕你见怪,我的信仰丝毫不为所动。你想让我改宗?那就拋开那些奇迹来说理吧。我更相信我的判断力而不是我的眼睛。
如果你宣扬的宗教是真实的,那么其理义就应该明了,并且能够用颠扑不破的道理加以证明。这些道理,就请你告诉我吧。你只消用一个三段论就可以说服我,却又何苦拿那些奇迹来困扰我呢?怎么,你莫非觉得给我讲道理,还不如让一个瘸子直立容易?
五十一
一人卧地,没有感觉,没有声音,没有体温,没有动作。别人把他翻来覆去,摇晃他,用火烤他,仍然纹丝不动。滚烫的烙铁放在身上也看不出一点生命征兆。大家以为他死了。真死了?没有。他是卡拉谟教士(43)的同行。“当有人模仿呜咽声,此人只要愿意,便会丧失一切感觉,偃卧于地,俨然已死,掐之刺之,均无反应,有时甚至任人以火炙之都无痛感,伤口作疼便也在事后。”(44)如今某些人要是碰到这么一位,可以派上大用场,他们可以让我们目睹一个受天命者用香灰让一具僵尸复活。那位詹森派大人物的书里又可以增添一个死而复生的例子,而立宪派则可能感到很没面子(45)。
五十二
应该同意保尔-罗雅尔修道院(46)的逻辑学之说,圣奥古斯丁和柏拉图一样,认为真理判断和辨析规律不属于感觉,而属于精神,所谓“感觉无真理判断”。即使从感觉中能够获得确切的认识,也难以推而广之。有许多事物,我们以为通过感觉的媒介得以认识,但是我们并没有十分把握。因此,当感觉材料与理性权威相抵触,或者完全不相称,那就无可选择了,依照正确的逻辑,必须坚持理性。
五十三
某郊区响彻欢呼声。一位受天命者一天里用香灰创造的奇迹,数量之多耶稣终其一生不可及。众人奔跑着涌向郊区,我也随着人群往那里去。刚到那里,便听得呼喊:“奇迹!奇迹!”上前一看,只见一个矮小的跛子正由三四个好心人搀扶着走动。人们立刻惊叹地连声道:“奇迹!奇迹!”蠢货,奇迹在哪里?你们看不出这个骗子不过换了拐杖而已?(47)在当时那种情况下会有奇迹出现,就像总是有鬼怪出现一样。我敢打赌,大凡看见鬼怪的人,事先都害怕看见鬼怪,而看见奇迹的人,事先都下了决心,非看见奇迹不可。
五十四
不过,对所谓奇迹,虽然有人坚决不信,有一部鸿篇巨制却敢于挑战这种态度。书作者是贵族院议员,为人不苟言笑,宣讲过唯物主义,事实上是一知半解,不过他也不指望从信仰的改变中得到好运。他讲述的事都是亲眼所见,他对这些事的判断既不存偏见,也不存利害关系,而且有上千人为他证明。所有人都说亲眼所见,证言都极尽可能地真实,原始记录都载入了公共档案。对此何言以对?何言以对?只要他的感觉问题没有解决,这些奇迹就什么也不能说明。
五十五
任何一种证明甲乙两方的推理,实则既不能证明甲方,也不能证明乙方。如果宗教狂热和真正的宗教一样有其殉道者,如果在为真正的宗教死去的人中间有狂热分子,那么我们要么统计——倘若可能的话——死亡者的数字,并相信这个数字,要么就得去为信教寻找其他动机了。
五十六
叫人坚决反对宗教的,莫过于皈依宗教的虚伪动机。有人日复一日对不信教的人说:“你是什么人,竟敢攻击保罗、德尔图良、亚他那修、金口圣若望、奥古斯丁、居普良之辈奋勇捍卫的宗教?你或许发现了什么难题,当时被这些一流的天才忽略了,那就让我们看看你确实比他们懂得多。如果你认为自己不如他们懂得多,那就丟掉疑心,听从他们的意见。”这种推理毫无意义。教士们懂得多根本不能算宗教真理的证明。哪种信仰比埃及人的信仰更荒谬?又有哪儿的教士比埃及的教士懂得更多?……不,我能崇拜这根葱,它与其他蔬菜相比有什么特殊?注定要成为我盘中餐的东西,我却对之顶礼膜拜,我岂不是疯了!我浇水灌溉,在菜园里生长又枯萎的一棵植物,说它是神岂不滑稽!……“住口,可怜的东西,你这样亵渎神明叫我不寒而栗。是该跟你讲讲道理了!在这方面你能比红衣主教团懂得还多?你是什么人,竟敢攻击神明,竟敢给主教团的教士上智慧课?你难道比全世界都来求教的神谕懂得还多?不管你怎么回答,我对你的傲慢或者冒失还是深感钦佩……”基督徒们难道永远也感觉不到自己的力量?为什么不把诡辩术丢给那些靠它吃饭的人?“把那种尽管双方不可能都正确,但是双方都加以引证的证据扔掉。”(圣奥古斯丁)实例、奇迹、权威叫人上当受骗或者口是心非,只有理性叫人有信仰。
五十七
大家都同意,捍卫信仰只能靠扎扎实实的理由,这是极端重要的。偏偏有人专门迫害那些努力破除伪劣理由的人。怎么?当一名基督徒不就行了吗?难道非要凭着伪劣的理由来当基督徒不可?善男信女们,我告诉你们,我不是因为圣奥古斯丁是基督徒才当基督徒的,我是基督徒,因为当基督徒是合理的。
五十八
我熟悉那些善男信女,一有风吹草动他们就警觉起来。如果有朝一日他们判断这本书包含与他们的观点相反的东西,那么我料定他们会把曾经泼到许多比我优秀的人身上的脏水朝我泼来。假使我仅仅是个自然神论者抑或恶棍,躲过脏水倒也不费什么事。这帮人早就诅咒过笛卡儿、蒙田、洛克、贝尔,我希望他们继续诅咒许多其他人。不过我对他们坦言,我并不自诩比这些哲学家的大多数更有教养,是更优秀的基督徒。我生于罗马教廷的天主教会,我竭尽全力服从教会的决定。我愿意死在父辈宗教的怀抱中。我相信对任何一个与上帝不曾有过直接接触,也不曾目睹任何奇迹的人来说,这个宗教在可能的情况下是最好的。这就是我信仰的告白,我几乎可以断定,善男信女们对我的告白会很不满意,尽管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出更好的告白。
五十九
我读过数遍阿巴迪、于埃(48)和其他人的著作,相当熟悉我的宗教的证据。我同意这些证据很精彩,但是即便再精彩百倍,对我而言基督教还是尚未被证明的。凭什么要我相信上帝三位一体,就像对三角形三角之和等于两直角和一样深信不疑?任何一种证据都应该在我身上产生与其力度相称的信任度,几何的、道德的、物理的,不同的证明应该对我的精神产生不同的作用,否则其间的区别便没有意义。
六十
你向不信神的人推荐一部集子,你想与他讲一讲神。但是,他在考察书中的证据之前,肯定要就这部集子向你提问:“这部集子一直是这样吗?为什么不如几百年前那么丰富了?把某个宗教派别很推崇的这本或那本著作剔除,把这个派别否定的这本或那本著作保留下来,是根据什么权力?你们偏爱这部手稿有什么理由?在浩如烟海的文稿中进行甄选,由谁定夺?这些手稿便是明显的证据,说明这些圣作者初始的面貌并没有原封不动流传下来。既然抄写人出于无知,异教徒出于奸诈,歪曲了圣作者——这一点你们必须同意,那么你们在证明这些作者的神性之前,就必须先恢复他们的自然面貌,因为你们的证据不能以一部残缺的文集为准,我的信仰也不能建立在残缺的文集之上。谁能委派你们进行这项修订工作呢?教会。可是,在向我证明《圣经》的神性之前,我不敢断定教会不会失误。因此,我现在必然持怀疑论态度。
面对这个难题,我们只能承认,信仰的原始基础是完全符合人性的,文稿的甄选,残缺的恢复,乃至文集的整理,都是按照某些批评规则操作的,我绝对不拒绝对圣书的神性多表达一分信仰,不过这分信仰必须与那些批评规则的可靠性成正比。
六十一
我一面寻找证据,一面发现了难题。教给我信仰动机的书同时也告诉我不信的理由。这些书是各方共同的武器库。在这里,自然神论者有了反对无神论者的武器,自然神论者、无神论者向犹太教徒开战,基督徒、犹太教徒、自然神论者、无神论者一同与穆斯林交火,基督教众多异端一起攻打基督徒,惟有怀疑论者是一人对全体。我是这些战斗的仲裁,衡量各方的天平由我掌控,天平两臂哪边翘起,哪边落下,要看各方往天平上搁置的重量。天平摆动许久,最终偏向基督徒一方,不过这一方的分量和另一方相比,仅仅超出一点。我是公正的,我自己可以为证。超出的这一点在我眼里是否显得很客观,这不取决于我。我证明上帝是以我的真诚。
六十二
这种各执一词的局面让自然神论者想出一种推理,说不上严密,却很特别。西塞罗为了证明罗马人是世界上最好战的民族,巧妙地让这个判断从罗马敌人的嘴里说出。“高卢人,如果在勇气方面你们输给什么人的话,那是谁呢?罗马人。帕提亚人(49),不算你们,谁是最勇敢的人?罗马人。非洲人,如果有什么人叫你们畏惧,那能是谁?罗马人。”于是自然神论者对你说:“我们来问一问其他宗教的信徒。中国人,假设你们的宗教不是最好的,那么最好的是哪个?自然的宗教。穆斯林,假设你们不再信奉穆罕默德,你们会崇拜什么?自然教。基督徒,假设最真实的宗教不是基督教,那会是什么?犹太人的教。那你们呢,犹太人,假设犹太教是不真实的,什么宗教最真实?自然教。”而西塞罗又说:“我们一致认为某些人位居 (20) 伏尔泰在《哲学书简》 (43) 卡拉谟是君士坦丁堡的一个省,据说教士名叫莱斯提图图斯。
(44) 引自圣奥古斯丁《上帝之邦》 (45) 詹森派大人物指卡雷·德·蒙日隆,他写了一本关于宗教奇迹的书。立宪派对詹森派的复兴深感忧虑,经常攻击詹森派。
(46) 位于巴黎北郊,詹森派的中心,十八世纪初,路易十四下令将之摧毀。
(47) 指搀扶的人好比拐杖。
(48) 阿巴迪(Jean-Jacques Abadie, 1654—1727)和于埃(Pierre-Daniel Huet, 1630—1721)都是十七世纪著名的护教理论家。前者的《论基督教真理》出版于一六八四年,多次再版。后者的《福音之阐述》出版于一六七九年。
(49) Pathia,发源于伊朗高原东北部的古老民族,活跃于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三世纪,所建帕提亚帝国(也称安息帝国)是罗马帝国的长期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