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宇宙和物种起源是布封一直致力进行的,他坚持物种具有可变性这一观点,并由此提出生物转变论,以及“生物的变异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的理论,指出物种会因为环境、气候、营养等条件的影响而出现变异。布封的理论,对后来的进化论产生了重要影响,达尔文因此将他称为“是现代以科学眼光对待这个问题的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相比生理上的默契,对精神关系的依赖要大得多。人们最先意识到的是自己的力量、弱点以及无知。当他觉得无法在独立的情况下满足自己的多种需求时,便会意识到需要放弃独立状态下不能满足的愿望,因为这样能够得到支配他人意愿的权利。他借助于造物主赐予他的智慧进行思考,分辨善恶,并牢牢地记在心中。同时,他还会发现,对于自己来说孤独是一种充满了冲突和危险的状态,而他需要的是和平和安全,需要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与其他人的结合起来,从而使之变得更加强大。实际上,这种结合意识是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也是对人类的智慧和聪明最有效和理性的运用。人总是因为自己不够强大而忧心忡忡,但因为他可以对自己加以控制,克制欲望、服从法律,所以他能够统治世界。也正因为如此,他才很清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就是知道与其他人团结合作的人。
毋庸置疑,所有的一切都对人类交际的社会化有助益。因为,不管一个集体多么庞大,文明程度有多高,都是由人类是否能够理智运用决定的。假如存在滥用的现象,那么就说明这个社会一定只是依赖自然的小团体发展而成。例如,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团体,当这个团体变得越来越稳定时,相互之间的需求和依赖也会增多,这一点与动物有着很大的不同。人在刚出生时是赤裸、虚弱的,而且无法独立生存,他忍受各种痛苦,无法做出任何动作,更缺乏行动能力。他的生命能否得以延续,是由别人是否给予他照顾而决定的。经过很长时间之后,这种虚弱无力的童年时期才会结束,这也正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存在依赖关系的关键。在孩子渐渐长大的过程中,他在生理上需要获得的帮助会相应减少,甚至在完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也能生存下去。相反,如果到了这个阶段,父母仍然继续无微不至地照顾,远远超过了孩子对他们的回馈(父母对孩子的爱总是比孩子多),这时候父母的爱就会显得盲目、过分和不理性。而从孩子的感受来看,只有在理智的发展中萌发出的感激,孩子对父母的爱才会变得强烈。
因此,在社会中,就算是一个家庭团体,也是以人类理性能力为基础建立的。不过动物社会是通过默契自由地聚集在一起的,所以它们建立的基础是以感觉经验为前提。
在动物的社会中,如蜂群这样毫无原因、毫无前提地聚集在一起的,不管结果如何,这种聚集显然并不是会捕杀它的人类在事前想过,或安排计划的,它们只是遵循着一种普遍存在的机械结构和造物主确定的运动法则。假如我们将由同一个力量控制的一万个自动木偶长期放在同一个地方,由于它们的外形完全一样,而且做着相同的运动,一定会形成有规律的活动并引发平等的、相似情况的关系,因为它们运动的前提条件是我们假设的相等性和一致性。当然,由于我们为此设定了有限的空间,所以并列、体积和形状的关系在这些条件下就产生了。假如我们赋予这些木偶一些最小限度的感情,仅仅让它体会到自己的存在,这样有利于它维持自身状态并趋利避害,那么这个实验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结果就是:木偶们的运动变得不仅有规律、成比例,有固定的位置,还会对称、坚固,甚至会达到高度完美。因为在它们开始运动的时候,每个木偶就已经在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式,而这种运动和定位对其他木偶产生的影响是最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