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耶稣在其准备时期所用的思想和精神发展的手段,根据现有资料我们几乎毫无所知。就连路加,虽然他记载了耶稣十二岁时出现在耶路撒冷圣殿的博学鸿儒之间( 福音书里没有提到过耶稣受过任何正常的教育。我们可以把这种缄默归因于他们基于教条原因的企图,想把耶稣表现为除了上帝的教育外,没有受过任何别人的教育,正因如此我们反倒倾向于认为,他的确受过这种教育,特别是我们曾设想,他在早年曾帮助过他父亲做工,我们说“特别是”因为根据犹太人的风俗习惯,正如我们从使徒保罗身上(《使徒行传》 至于耶稣和施洗约翰的关系,根据路加所记( 由于听到了约翰所做的一切而引起了耶稣动身前往约旦河是很自然的,因为他自己对于当时的宗教制度也感到不满,并怀有一种渴望更好景况会出现的生动而强烈的愿望,而且,正如我们从他以后的行动所看出的,约翰所指出的悔改的道路,在他看来也是唯一正确的道路。他接受了在河里受浸的仪式,这是一种象征性地表示承认有罪的仪式,是约翰向凡要受他洗礼的人所要求的(《马太福音》 没有理由认为,凡受过约翰洗礼的人都继续做了他的从者,因为有很多接受了这种仪式的人,在朝觐了新先知之后,又回到了他们的社会关系之中;但我们从福音书作者的一致记述中也看到有些核心门徒经常聚结在他跟前,就像他们后来聚结在耶稣跟前一样。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假定,耶稣在一定时期内也做了施洗者的从者呢?福音书作者的缄默,并不能证明他没有这样做过,因为他们由于教条上的原因,总是避免提及耶稣对于施洗者哪怕是短暂的从属关系。但从这件事的本身来说,尽管没有家庭或社会上的必然联系,耶稣对于这位同他自己的目标有如此密切关系的重要人物,不仅是作了一种短暂的密切交往,是完全可能的。我们现在是完全立足于人性和自然的观点上,从这种观点出发,很明显,即使单从耶稣将要做一位人民教师来考虑,更不必说约翰所具有的强大的道德影响力,他也很可能从约翰学到了不少东西。同时,他也一定会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在他和施洗者之间有许多不一致之处,存在着重大的区别,即使不是在目标方面,至少也在他们所认为最容易达到这些目标的手段方面。
他们两个人的目的都是要提高国民的道德和宗教水平,建立一个除了以亚伯拉罕子孙为夸耀之外还有许多更重要的特权可夸耀的社会,使他们可以有资格接受那位他们所希望来临的弥赛亚。但特别根据马太的记载,施洗者 [35] 所用以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主要是通过严厉的谴责和关于上帝惩罚的恫吓。从耶稣的全部精神性质来说,他对于这种方法是不会同意的。尽管在必要时他也会运用惩罚的语言,但仁爱和慈悲的方法却是更合他的心意:他感觉自己受到一种和以利亚不同的精神所鼓舞,原来当时的人们同耶稣自己都是把施洗者和以利亚相比拟的(《路加福音》 马太所依据的传说( 马太记载,当约翰引退时,耶稣却在另一地区出现,这是从他一开始就把耶稣说教的内容,用概括约翰说教内容的完全同样语言来表达这一事实得到支持的,即:“你们要悔改,因为天国近了”( 仍旧存在的问题是:是不是在较晚时期耶稣才开始认为自己就是弥赛亚呢?或者,耶稣本来就自信是弥赛亚,但认为到较晚时期把这件事向门徒及人民公开宣布为好,当我们考虑耶稣对于他的国人的弥赛亚观念所抱的态度时,还会回到这个问题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