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所要论述的联想法,主要是指文学中表现出滑稽趣味,至于材料范围,则与前三者毫无不同。但是它不像上述的修辞法那样,在联结两种材料时,将两者之间预料中的共通性一语道破,从而产生文学修辞价值,这一种则不然。它是依靠两者之间突兀的结合而产生出乎意外的共通性,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前三章所论述的各种联想法,是以互相结合、相互作用为特征的,而这里所说的滑稽的联想,主要手段是利用多少存在的共通性,而将两者联系起来。因而这种联想,往往不深究其间的共通性,主要注意其间的非共通性。对前三种联想法而言,需要两者有深刻、恒久的类似,这一种则只需表面的类似就够了。不但如此,有时只需文字上的联系,就可以产生趣味。试把作为“投入修辞法”的例子与这种修辞法做一比较,就可以明白我所言之不虚:
“I was about to tell thee:—when my beart,
As wedged with a sigh, would rive in twain,
Lest Hector or my father should perceive me,
I have, as when the sun doth light a storm,
Buricd this sigh in wrinkle of a smile;
But sorrow that is couch’d in seeming dness,
Is like that mirth fate turns to sudden sadness.”
— Troilus and Cressida, Act I. sc. i. ll. 34-40.
很显然,这里的妙味完全来自类似性的巧妙联想。
“Gaunt am I for the grave, gaunt as a grave,
Whose hollow womb inherits nought but bones.”
— Richard II, Act II. sc. i. ll. 82-3.
这两句,其联想方法完全异乎前者。“Gaunt”是人名,“aunt”意为憔悴。冈特这个人名和憔悴,除了发音以外,没有任何类似。这里却欲利用这个微弱的联系,将冈特这个人物和坟墓结合起来,人们不得不惊愕于手法的浅薄。惊愕之后,再一想这虽浅薄,但两者之间确实也多少有点联系,而这种关系也是难以否定的,这样,惊愕便一变而成为滑稽趣味了。(顺便说一句,这里所引用的句子,是冈特的约翰临终之语,所以莎翁决不是在滑稽的意义上使用的。将其解释为滑稽,这不过是我的看法。我说此句带有滑稽的趣味,就等于说,把这当作一本正经的句子来用,是失败的。)
“I like your chocte, good Mistress Fry!
I like your cookery in every way;
I like your Shrove-tide service and supply;
I like to hear your sweet Pandeans y;
I like the pity in your full-brimmed eye;
I like your carriage, and your silken grey.
Your dove-like habits and your silent preaching;
But I don’t like your Newgatory teaching!”
— Hood, To Mrs. Fry, st. xiii.
此例的结句纯系俏皮话,真正属于这种滑稽的联想。所以特地举出来,除了它的价值以外,又因为这里面含有一个著名的历史掌故。事情大致是这样的:1825年伦敦出版了一套书,其中有无名氏的诗集一卷。内收十五篇诗,题名《名人颂》(Odes and Addresses to Great People)。正如书名所示,这一诗集是吟咏当时名人的。不用说这些名人大家之中,也有当时风行的乘坐气球的人和说唱家。而被这位无名氏的诗所写到的一个人,名叫弗莱夫人(Mrs. Fry),是一位贵格教派的慈善家。那个女人在伦敦的新门监狱创设学校,教那些得不到一般教育的不幸的孩子们,所以无名氏作了这篇诗,说她的事业是无益的(不过这里所引用的只是其一节)。当时的文豪柯勒律治得到此诗集,读此诗到“Newgatory teaching” 两个词时,击案感叹,认为能够写得这样幽默滑稽的,除了他的朋友查尔斯·兰姆[3],再不会有 * * *
[1]威廉·贺加斯(William Hogarth, 1697—1764),英国画家。
[2]鬼子母神:日本江户入谷一代(今东京台东区内)信奉的带有滑稽色彩的民间俗神。
[3]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 1775—1834),英国作家,代表作有《伊利亚随笔》以及跟妹妹玛丽合著的《莎氏乐府本事》。
[4]理查德·布里斯莱·谢里丹(Richard Brinsley Sheridan, 1751—1816),爱尔兰剧作家和诗人,代表作有《情敌》、《造谣学校》等。
[5]西德尼·史密斯(Sydney Smith, 1771—1845),英国作家,与人创办《爱丁堡评论》,鼓吹议会改革,力主解放天主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