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三章 文学内容的种类及其价值等级_文学论

作者:夏目漱石 字数:5339 更新:2025-01-09 12:19:44

以上,我们简略地论述了可以作为文学内容的情绪,确定了随之而产生的相关情绪的范围,从举出的作品例证可以看出,这些内容都是符合(F+f)这一公式的。引用的这些例子,不用说只是英国文学中的九牛一毛,有些例子引用也许不大恰当。但无论如何,我相信读者大约已经明白,以上所说的各种成分作为文学内容,都具有存在的价值,而其聚合物也可作为文学内容而被作家所使用。当然,我并不是因为它们各自都有独立的资格,于是就推论说将其合并起来也有成为文学内容的资格。这就好比鱼、肉、青菜、大米、小麦都可以作为我们的食物,然而有时候若把这些东西混合食用时,可能会拉肚子。以上所说虽然各自都可作为文学的内容,但如果特别加以混合,或许会意外地遭受失败。不过事实上,一般而论,这种聚合物常常可以成为文学的内容而被珍视,犹如复合口味的菜品胜于单调口味的菜品一样。至于其调配的成功与否,即关于调和方法,另章论述。

如上面所说,情绪是文学的试金石,伴随着文学的始终。故而在作为社会百态的F中,只要伴随f的,我们都应该作为文学内容来使用,不然,则可以毫不可惜地摒弃于文学之外。现在,我们将可作为文学内容的一切事物,换言之就是符合(F+f)这个公式的事物,大体上分类如下:

或许有人要问:既然超自然的力量所起到的作用如此微小,那么把这些东西采入作品,到底有什么效果呢?实际上,在莎翁剧作中,超自然事物的作用绝不是为作品中的人物而设计的,而只是为听众而准备的。若要把戏剧的效果加以放大,‘预知’就是非常必要的。即便在那平铺直叙的史述中,在罗列平凡的事实之后,若能暗示出全篇的伏线,就会产生盎然的阅读兴趣,何况是在最需要欣赏效果的戏剧文学中,诗人使用超历史的手段,充分借用超自然力,在事件的进行中加上未来的预卜,这实在可以说是不可或缺的。而透过这种预卜而窥探未来的时候,自然就会使得整个事件带上一种奇幻,这叫做幽玄的色彩。(第309页)

不错,摩尔顿这种说法确实有一定的道理。可是他以为表现超自然事物,只是一种舞台艺术手法,换言之,只是为了使读者预知整篇剧情,这一点我多少有点不能赞同。按照摩尔顿的意思,似乎是因为有了这种预卜,才使读者感觉到幽玄,并产生一种讽刺的效果。讽刺效果在此暂且不论,而幽玄的色彩来自鬼魂的预卜,这是毋庸多说的。但他以神秘的色彩为从属的东西,反以预知为眼目,这一点难免令人有本末倒置之感。依我之见,是诗人为引起那种神秘的感情,预先借超自然的事物之口,把预卜告诉读者。也就是说,比起让观众知道预卜,不如说是为了让观众感受到超自然的力量。实际上在关注剧情如何推进的时候,其情节似乎是自然而然地、明晰地向前发展着,似乎与超自然力毫无关系,而超自然的力量却一步步地呈现,所以我们不觉为这种超自然力的魔力所征服,在感受到它的魅力的同时,激起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感情,终于像被施加了催眠术那样任其摆布了。这就是超自然的力量为什么在文学上的价值会得到承认的理由。至于所谓预卜之类,无须特地拿出来加以说明。若是单论预卜(当然是就戏剧而言),它属于知性作用的范畴,对于情的方面并没有多大影响。倘若预卜是戏剧文学的重要因素,而它又必须借助超自然之力,那么一切戏剧为了具备这种必须的预卜,不是必须采用这种超自然力不可吗?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具有预卜情节的戏剧,和没有预卜情节的戏剧,其引发感兴的程度,并没有什么不同。须知,超自然力的效果并不单单为了赋予知性的预卜,而是为了拈出一种超人的力量,将其植入我们心底的虚弱之处,突入这个薄弱部位,以便压迫我们。我们不得不在超自然力量面前磕头作揖,正如在神的跟前俯首帖耳一样。他们知道我们的未来,又掌握着我们的命运。我们看不见他们,也无法躲避他们。他们不容我们捉摸,我们也无法将其战胜。他们来去无踪,我们无可奈何。在他们跟前我们不得不摇尾乞怜,不得不忍气吞声,不得不肃然悚之。一言以蔽之,不得不以强烈的情绪而甘为其所催眠。莎翁所用的超自然力,无非是为了给我们实施此种催眠而使用的策略。使我们接受催眠术,就等于使我们以纯粹无杂之念来面对剧作中使用的狡黠手段。我们看完《麦克白》、看完《哈姆雷特》回来后,也许就要疑惑起来:为什么那种充满荒诞的鬼魂、女巫的戏剧,竟会引起我们的兴趣呢?这就是因为作家的催眠术,因为其狡黠的艺术手段。

这里还有一事需要注意:人生不是文学,至少,人生不是浪漫派文学,实际上也不是浪漫派诗歌。浪漫派文学的通弊,就在于仅仅以激烈情绪为主,以致青少年们往往误认为要把文学上所说的东西实行于现世,这是错误的。人生本身,情绪未必是主要的,也不能以情绪为主过日子。如果没有认识到这一层,实在是可怕的事情。关于超自然现象也是这样。诗是诗,人生是人生。欲将诗的感兴强行推广到人生中,这真是太辱没我们的天赋智慧了。这种智慧于我们人生是怎样的不可缺少,只要考察一下人类历史智慧的发展过程就可以明白。感情,当然是文学所特别看重的,然而欲将文学的感情观直接拿来应用于人生,这种图谋会导致社会产生混乱或者退步。我喜爱浪漫派的诗歌,然而爱的只是诗本身,决不是因为要将它应用于人生而爱之。世上谈论文学之弊端者,有时是不是把文学家本身的弊端,与产生于读者的弊端这两件事情相互混淆了呢?

* * *

[1]弗里德里希·冯·席勒(Friedrich von Schiller, 1759—1805),德国诗人、剧作家,“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戏剧《阴谋与爱情》、《威廉·退尔》,诗歌《欢乐颂》等。

[2]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 1759—1796),苏格兰诗人,长期搜集、整理民歌,使用苏格兰方言进行写作,代表作有《自由树》、《一朵鲜红的玫瑰》等。

[3]奥维德(Ovide ,前43—17年),古罗马诗人,代表作有《变形记》、《爱的艺术》等。

[4]威廉·丽赛尔·鲍尔斯(William Lisle Bowles, 1762—1850),英国神父、诗人和评论家。鲍尔斯于1806年出版了由其本人注解的蒲柏诗集,引文当出自此书。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本书中还亲自撰文对蒲柏提出批评,认为其诗过分雕琢,不够自然,在当时文坛引起了一场颇具规模的论战。

[5]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创始人,代表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等。

[6]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Georg Wilhelm Friedrich Hegel, 1770—1830),德国哲学家,在客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上提出系统的辩证法理论,其学说是后来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来源之一,代表作有《哲学全书》、《逻辑学》等。

[7]欧几里得(Euclid, 330—275),古希腊数学家,所著《几何原本</a>》是欧洲数学的基础作品。

[8]通人:对某一方面很精通的人,江户时代的文学文献中,特指“色道”(嫖妓之道)的高手。

[9]让-巴蒂斯特·费利克斯·代居雷(Jean-Baptiste Félix Descuret, 1795—1871),法国作家、医生。他很注重道德教诲,代表作有《热情的疗法》。

[10]夏尔·勒图尔诺(Charles Letourneau, 1831—1902),法国人类学家,于1887年起担任巴黎人类学协会秘书长一职直至去世。代表作有《激情生理学》等。

[11]塞萨尔·龙勃罗梭(Cesare Lombroso, 1836—1909),意大利犯罪学家、精神病学家,刑事人类学派的创始人。他早期鼓吹“天生犯罪人”理论,将所谓的“犯罪人”视作人类的一支退化的变种,在肉体和精神上均有别于常人,并且可以遗传。

[12]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 1819—1900),英国艺术评论家、社会改革家,推崇哥特式建筑和中世纪艺术,支持拉斐尔前派的艺术主张,代表作有《现代画家》、《时与潮》等。

[13]伦纳德·特里劳尼·霍布豪斯(Leonard Trwney Hobhouse, 1864—1929),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之一。

[14]约翰·毕提·克罗奇亚(John Beatti Crozier, 1849—1921),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代表作有《文明与进步》、《人类智慧史话》等。

[15]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 1478—1535),英国学者、政治家、诗人。他曾担任下院议长、内阁大臣等要职,因反对亨利的宗教政策而被下狱处死。其代表作《乌托邦》虚构了一个理想国家“乌托邦”,通常被视为“空想社会主义”的滥觞。

[16]但丁·加百利·罗塞蒂(Dante Gabriel Rossetti, 1828—1882),英国画家、诗人。罗塞蒂与亨特、密莱司一道,在1848年,创立了拉斐尔前派,对后来象征主义绘画影响极大。他本人偏好女性题材,画作饱含诗情,同时弥漫一种忧郁、伤感的情绪。此外,罗塞蒂于诗歌方面也颇有成就,其妹克里斯蒂娜·罗塞蒂也是一位诗人。

[17]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 1795—1881),英国哲学家、讽刺作家。卡莱尔被认为是维多利亚时代最重要的社会评论家之一,他在代表作《论历史上的英雄、英雄崇拜和英雄业绩》中提出了著名的论点“历史不过是伟大人物的传记”。此外,他的三卷本历史著作《法国革命史》间接启发了狄更斯的名作《双城记》。

[18]《拉美摩尔的新娘》(The Bride of Lammermoor):沃尔特·司各特于1819年创作的爱情小说。

[19]《国王的悲剧》(King’s Tragedy):该诗收录于D.G.罗塞蒂于1881年发表的《歌谣和十四行诗》中,讲述了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朝第一任君主詹姆斯,同时也是苏格兰文学早期重要作品《国王书》的作者的悲剧人生。

[20]霍拉斯·沃波尔(Horace Walpole, 1717—1797),英国作家。他于1764年创作了以英国中世纪为背景的《奥特朗托堡》,该书情节离奇、内容怪诞,集中了各种神秘恐怖的超自然元素,开创了风靡一时的哥特小说之先河。

[21]安·拉德克利夫(Ann Radcliffe, 1764—1823),英国小说家,于1794年发表了哥特体小说的代表作《尤道弗的秘密》。

[22]威廉·巴特勒·叶芝(William Butler Yeats, 1865—1939),爱尔兰诗人、剧作家,“爱尔兰文艺复兴运动”的领袖。前期诗歌韵律感强烈,充满柔美、神秘的梦幻色彩,后期诗风更为朴实、精确,口语色彩浓厚。代表作有《凯尔特的薄暮》《苇间风》、《盘旋的楼梯》等。

[23]查尔斯·里德(Charles Reade, 1814—1884),英国小说家,《修道院与壁炉》是他于1861年发表的小说。

[24]弗里德里希·德·拉莫特·富凯(Friedrich de Fouqué, 1777—1843),德国浪漫主义作家,其代表作《水妖》(Undine)取材于民间传说,讲述了一个水妖为获得灵魂,嫁给了一名人类骑士,惨遭抛弃后给予旧爱最后一吻使其窒息而亡,自己则化作一泓清泉永远流淌于爱人之墓周围的故事。

[25]《为沙格帕特修面》:梅瑞狄斯发表于1856年的幻想小说,讲述了一个波斯理发师和一个女巫为了剃掉暴君沙格帕特蕴含魔力的胡子,救全城百姓于水火,而踏上寻找魔法之剑旅程的故事。

[26]约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 1672—1719),英国散文家、诗人、剧作家和政治家。艾迪生在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和好友斯蒂尔合办的《闲谈者》(Tatler)和《旁观者》(Spectator)杂志。

[27]理查德·格林·摩尔顿(Richard Green Moulton, 1849—1924),英国作家、律师,出版了多部《圣经》和莎士比亚方面的研究著作。

以上是将文学的四种材料分类,分别论</a>其特质,且说明互相的关系。以下则要把着眼点转移一下,说明这四种材料在数量上的增殖变化是在什么样的状态下进行的,也就是要考察这些材料在整体数量上是增加,还是减少,抑或是处于静止状态。

在未进入论题之前,有必要回过头来,把文学内容的内容究竟为何物,再加一番考究。我在本讲义的开头,曾论述一切文学材料都可以表示为(F+f)这个公式。而现在要论述文学材料的增减,就自然不得不考察(F+f)中的F要素是如何增减的。如果这个F具有增减性,那么接下来就应该讨论随着F的增减,f会有怎样的推移变化。将两者的性质加以明确之后,我们才能开始讨论文学材料在数量上的变化。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5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