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说此巴利商羯那冥想, [20] 是为了那些祈求解脱、灭除已得善恶之业而不再造新业的人们。[贪欲和憎恶]其起因就是无明,而引起语言、心理、身体活动的原因就是[贪欲和憎恶]。由于有这些活动,就蓄积了那些期望得到果报或不期望得到果报的业,以及两者皆有的业。因此,为了从这些业中[得到]解脱,[我在此讲述巴利商羯那冥想]。
113. 声音、可触物以及色、形、味、香都是感官的对象,是由耳朵等[感官]可知觉之物。于是,[声音等]对其自身或对它物等都不具备认识的能力。声音就如土块那样,都是由[非变异名色]展开而来之物。因此,[声音等物]是由耳朵等[感官]所知觉。对[声音等]进行知觉之物,因为是知觉的主体,所以[与声音等物]是不同的种类。声音等物因为是相互结合而成,所以具有产生成长、状态变化、衰退、消灭、结合与分离,出现与消失,变化的原因及结果,田[=女性?]和种子[=男性?]等各种各样的属性。 [21] 另外,同样还具有苦乐等多种[别的]属性。对声音等进行知觉的主体,因为是它们的知觉主体,所以其本性声音等[这些感官的对象]的属性是不同的。
114. 至此,由于[现在]正知觉到的声音等[感官的对象]所造成受苦的智者,应该如下所述进行巴利商羯那冥想。
115. 我[阿特曼]以见为本性,不[与它物]相结合,不变、不动、不灭、不畏、极微。然而声音不管是具有一般属性或是特殊属性——音阶的 * * *
[1] parisa?khy?na是商羯罗时代的“冥想”(meditation)形式之一,哈克博士(P.?acker)将它翻译为Rekapitulierende Betrachtung,根据商羯罗在本章中的解说来理解,巴利商羯那冥想是由学生对多种知识的学习以及与导师的对话来完成的。商羯罗是明确反对婆那商羯莎冥想(prasa?cak??)(参见本书韵文篇 [2] 田(k?etra)这个词在《薄伽梵歌》中被称为身体,而自我被称为“知田者”(k?etraj?a)。此处出现了田与种子(bIja)这两个词,应该是商羯罗把它们作生殖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