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人结婚的目的应该是一起努力谋求幸福,让彼此过得更快乐,给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其中不管哪一方出现问题,整个家庭都不会幸福。婚姻实质上是两个平等的人在人生路上的陪伴和结合,在家庭地位上没有高低之分。家庭中所有的事情没有控制或权威可言。如果一个成员的地位非常突出,更受重视,那一定是不幸的家庭。
1 母亲的影响
孩子自出生后,就努力跟自己的母亲建立联系。母亲在孩子生命中扮演的角色最为重要,而孩子与母亲的合作也是人生合作能力的开端。孩子最初是通过母亲和外在世界发生连接的。如果孩子和母亲之间的合作关系建立不好,其他一切的生活都将无法正常开展。
孩子与母亲的这种合作关系对于孩子性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以至于我们无法辨别出性格中哪些部分是纯粹遗传的成分。孩子所有潜能的发展都会受到母亲的直接影响。我们通常所说的母亲的能力,指的是母亲与自己的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对于孩子主动表现出合作行为的诱导能力。这种能力没有固定的规则。因为每天的情境都会发生变化,而母亲必须能够在任何环境下表现出对于孩子的理解。一个合格的母亲,应该是真正对自己的孩子感兴趣,并给予关爱,而且时刻能够为孩子利益着想。只有这样,母亲的能力才可以得到表现。
母亲对孩子是否感兴趣,可以从她从事的活动中表现出来。抱小孩、与小孩谈话、给小孩洗澡、喂食等等,这些行为中很容易就显现出母亲对于孩子的兴趣。如果母亲对孩子毫无兴趣,那在这些照顾孩子的活动中都会表现得不耐烦或粗野、笨拙。而这严重影响到孩子对于合作的态度。比如母亲不乐于给孩子洗澡,那么孩子也会觉得洗澡是很让人厌恶的事情。不但不亲近母亲,甚至会对母亲躲避。母亲把小孩子放到床上时,其放的方式、动作是否轻柔、面部是否有微笑,都是很讲究的。母亲对于孩子的照顾一定要谨慎、小心、巧妙,顾及孩子身处的空气、温度、营养、睡眠、卫生等。母亲在对孩子的照顾中,时刻为孩子提供喜欢自己或讨厌自己的机会,从而导致孩子喜欢合作还是排斥合作。
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母亲,没有什么秘诀。如果一定要说有什么秘决,那就是为了培养兴趣所尝试的左右技巧。女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做一个母亲</a>的准备。我们从一个女孩子对自己弟弟妹妹的态度、对其他小孩子的态度以及对于自己母亲所做的事情的态度,就可以推测一二。对女孩和男孩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因为未来他们从事的工作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们希望培养出合格的母亲,我们应该从小就教育她为人母之道,让她喜欢母亲这一身份,并能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当她以后真正成为一位母亲时,不至于面对需要做的事情手足无措,失望沮丧。
遗憾的是,我们生活的文化中,对于为人母的价值和重要性并未给予足够重视。而且,重男轻女的观念根深蒂固,使男孩在社会上比女孩普遍受重视,这导致女孩子无感于母亲这一角色。被轻视的感受放在谁身上都不好受。一直被轻视的女孩子等到结婚后,自然也会对于母亲这一角色产生排斥,她们不期待自己孩子的降临,不愿意承担养育孩子、教育孩子的重任。这是社会很大的一个问题,可很少人给予重视和解决。女性对于母亲这一角色的态度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所以,无论任何时候,女性的角色和地位都不应该被低等化。我们发现,即便是小男孩也常常不愿意做家务,他们觉得自己的性别角色决定了自己不应当做这种卑微的差事。女性承担起这一重任,却不曾被视作是做出的社会贡献,而往往被看作是命运所赐。
不同女性对于家务的态度也有所不同。有的女性能够将家务视作一项颇具创造性的工作,不仅可以自娱自乐,还可以给家人带来快乐,使家务劳动成为不逊色于任何工作的工作;有些女性则认为家务活是身份卑微的象征,所以她们反感做家务,要求可以激发自己潜能的机会,以证明男女平等。事实上,潜能是透过社会责任激发出来的,如果没有社会责任感,便没有奋斗的方向,自然也无法实现自己的潜能发展。只有对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的意识,才不会纠结于事物的外在性。
如果我们看不到女性的角色价值,那幸福的婚姻便无从谈起了。一个把养育子女看作是卑微下贱的工作的女人是无法对孩子产生兴趣的,也无法与孩子产生和谐的合作。这点做不好,孩子的人生初始便有了残缺。那些不认同自己女性角色的女性也有奋斗的目标,但她努力去做一些可以证明自己能力的事情,而不屑于照顾孩子,收拾家务,在她们看来,孩子和家务是自己人生的负担。我们发现,很多生活失败的女性,都没有做好自己母亲的角色,没有给孩子一个好的人生开始。如果每个母亲都对孩子持排斥态度,对孩子没有兴趣,不屑于照顾孩子,那整个人类将万劫不复。
我们并不能把女性在照顾孩子上的过错都归结于她自己。事实上,她们也常常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比如她们没有受过系统的为人母的训练,不懂得如何抚养孩子;或者她们的婚姻不幸福,生活态度很消极;或者她们生活中遇到太多挫折,心存绝望;或者她们想要与孩子合作共处,可心有余力不足;或者受限于经济条件,无法给孩子提供衣足饭饱的生活。
事实上,对孩子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并非母亲所遭遇的经历,而是对于经历的认知。我们从问题儿童的身上发现了他们与自己的母亲之间存在很多的矛盾和问题;而我们研究正常孩子时,也发现会产生这样的问题。对于这点的解释,我们有必要回到个体心理学上:这并非由单一的原因所造成,孩子在实现目的的过程中会经历多种经验,这些经验形成了他们对于生命和人生的解释。我们不敢说心理有问题的孩子一定会犯罪,我们只能从他们的经历中获晓他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看法。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一个女性对自己的母亲角色不感兴趣,会给自己的孩子带来很大的生活困难。我们知道,母亲保护子女的本能胜过任何的力量,哪怕是动物也是如此,比如老鼠或猴子。研究表明,母爱的力量在这些动物身上胜过性或饥饿感的驱动力。母爱的力量源自合作精神。母亲常常把孩子看作自己的一部分,有了孩子,她的生活才算是完整的,她才可以感受到自己生命的意义。我们可以在任何母亲的身上看到这种感觉:孩子是自己的一件伟大作品,自己如同上帝一样,创造了一个新生命。母爱的强大驱动力是个体对于优越感追求的一种表现,是神圣人生目标的一种表现。这很好地证明了,神圣的人生目标可以被应用于焕发个体对他人的兴趣,以及个体的深层次社会责任感。
有些母亲习惯于将自己的理想或期望都寄托到自己的孩子身上,仿佛孩子可以延续自己未完成的理想。于是,对于孩子,严格约束,万事干预,将孩子与自己拴在一起。我遇到过一个村妇,75岁了,还跟自己55岁的儿子生活在一起。后来,俩人都患了肺炎,这个村妇康复了,而55岁的儿子却死掉了。得知自己的儿子死了,她悲伤道:“我知道自己没法将儿子养育好。”在她看来,儿子的一生都需要自己的负责的。
如果一个母亲不能放手自己的孩子,不能教会孩子与他人合作,那将是她的可悲,也是她孩子的悲哀。
作为母亲,也应该重视与他人之间关系的发展,而不应该将所有精力都放在与孩子的关系上。对于孩子,也是如此。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太过关注一件事情容易忽视掉其他事情。母亲与丈夫、孩子、社会的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都需要花费精力去重视。如果一位母亲只是关注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而忽视掉与丈夫和社会关系的建立,那会引起两方面问题:
母亲与丈夫、孩子、社会的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都需要花费精力去重视
在一个其他孩子都是女孩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男孩,容易沾染女孩子气,但同时,他内心对于这种女性化的环境十分厌恶,因而会努力张扬自身的男子气。他会自命不凡,与众不同,但也少不了担忧和害怕。很多时候,这种环境中长大的男孩会发展地比较极端,要么强壮无比、要么软弱无能。这是一个需要认真探讨的问题。
同样的道理,在男孩子堆里长大的女孩子,也容易沾染男孩子气。而且在成长过程中,她经常会感觉到不安全感和无助感。这也需要我们加以深入研究。
我所研究的很多成年人,身上都带有童年时期留下的创伤痕迹。这些痕迹是要伴随他们一生的。这些童年创伤中,家庭地位就是很大的一个方面。很多成年人在成长中出现的问题都是由于家庭关系不和谐、合作关系缺乏所引起的。如果你静下来看看周围的世界,你会发现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斥着太多的敌对和竞争。是的,我们人类总是想要超越他人,成为征服者、统治者,于是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追求超越。这种人生目标与童年创伤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如果一个成年人,在作为孩子时,就感受到家庭中的不公平待遇和被忽视感,为了追求平等和重视,他努力拼搏,全力去追赶、超越他人,那么成年后这种生活模式就会延续下去。所以,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