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ven and Hell
在科学发展史中,标本采集者的出现早于动物学家,却晚于自然神学家和魔术家。根据《动物寓言集》 [1] 诸位作者的意见,蚂蚁是勤奋的化身,美洲豹令人甚为惊讶地成为了基督的象征,臭鼬则是耸人听闻的纵欲狂。这种研究动物的态度后来自然被标本采集者舍弃了。但是,标本采集者不过是一个初级意义上的生理学者、生态学者或动物行为学者,主要关心的是调查统计,还有猎捕、杀戮、剥皮以及描绘所能染指的动物,越多越好。
我们的心智正如百年前的地球,仍然有黑暗至极的非洲、未在地图上标注的婆罗洲 [2] 和亚马逊盆地 [3] 。谈到这些地方的动物种群,人类尚不能称自己为动物学家,只不过是博物学家和标本采集者;虽然叫人遗憾,但我们不得不接受这个现实,并且充分利用它。不管工作层次何等低下,标本采集工作必须要去做,直到我们能够进行到更高层次的科学研究工作:分类、分析、实验,以及创设理论。
居住于我们心灵较深之处的那些生物,自然不可能是像长颈鹿、鸭嘴兽之类的动物;然而,心灵较深之处却真实存在一些东西,人们已经观察到它们,任何人如果想诚实地探究自己所生存的世界,对这些东西就不能视而不见。
谈论精神性事件是困难的,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从人类更为熟悉的物质宇宙中提取一些比喻,再曲折地予以表达。假设我用了地理学、动物学的暗喻,那绝非仅仅因为我对生动的语言情有独钟而玩弄文字,而是因为这样的暗喻非常有力地表达出了在心智深处的大陆上,那本质上的“他性”的存在,以及其上“居民”那纯粹的自治和自足。一个人,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个人意识,或许我会称之为“旧世界”;二是与这“旧世界”隔海 [4] 相望的众多“新世界”。这些“新世界”包括:并非太过遥远的弗吉尼亚州和卡罗莱纳州(它们位于个人的潜意识和生魂 [5] 之中);广大的中西部(它位于个人的集体无意识中),充满象征性的植物群,寄居其上的部落有着丰富的原型;再越过另一个更辽阔的大海,则还有一个“幻象经验”的世界(它位于个人日常意识的对跖点)。
倘若你前往新南威尔士州 [6] ,你将发现有袋类动物们在乡下雀跃前进。倘若你前往人类自我意识的对跖点,你将遭遇到所有奇异的生物,其怪异程度至少等同于袋鼠。正如袋鼠不是你创造的,这些奇异的生物也不是你创造的,它们完全独立自主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不要想去控制它们,你唯一能做的,不过是四周望望,看看这片等同于澳大利亚的精神国土上的奇异风景。
有些人一生都不能意识到自己的对跖点,另外一些人偶尔会光顾其对跖点,还有一些人(但是他们的数量很少)在其对跖点上来去自如。对于那些研究心智的博物学家和心理样本的采集者来说,首先要发现某种安全、容易、可靠的运输方式,可以将研究者和其他人从“旧世界”运送到“新世界”,从遍布着人人熟悉的奶牛、马匹的大陆运送到满是奇异袋鼠和鸭嘴兽的大陆。
方法有两种。虽无一种是完美的,但对于那些知道如何使用这两种方法的人来说,两者都足够可靠、容易、安全。 [11] 圣·安东尼(Saint Anthony,约251—356),又称埃及的安东尼、沙漠的安东尼、底比斯的安东尼、僧侣之父,长期在埃及的沙漠中隐修。据称在早期的隐修生活中,他在一个洞穴里连续十五年承受魔鬼对他的攻击和诱惑。
[12] 卡尔文·施普林格·霍尔(Calvin Springer Hall,1909—1985),美国心理学家,精通梦的解析。
[13] 威廉·赫歇尔爵士(Sir William Herschel,1738—1822),英国天文学家、作曲家,出生于德国,因为发现了天王星而晋身天文学名人堂。
[14] 《颂歌:忆幼年而悟不朽》(Ode: Intimations of Immortality from Recollections of Early Childhood ),是华兹华斯创作于1804年的一首长诗。有黄杲炘译本,见《华兹华斯抒情诗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15] 乔治·赫伯特(George Herbert,1593—1633),英国诗人、雄辩家、英国牧师。
[16] 亨利·沃恩(Henry Vaughan,1621—1695),威尔士作家、医生、玄学派诗人。
[17] 托马斯·特拉赫恩的《世纪冥想》(Centuries of Meditations ),是后人于1908年为他编辑出版的一部著作。
[18] 让-约瑟夫·叙兰(Jean-Joseph Surin,1600—1665),法国耶稣会修士、神秘主义者、传教士、宗教作家、驱魔人。有关他的故事,参见阿道司·赫胥黎的另一部著作《卢丹的恶魔》。
[19] 约翰·雷蒙德·斯迈西斯(John Raymond Smythies,1922— ),英国神经系统科学家、神经系统哲学家。
[20] 《美国精神病学杂志》(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始创于1844年,现为月刊,美国精神病学会的会刊。
[21] 金苹果圣园(Hesperides),希腊神话中由宁芙女神(Nymph,水泽仙女)掌管的一座花园,位于世界的西端。
[22] 极乐世界(Elysium、Elysian Fields或Elysian in),希腊神话中为死者预留的一块沃土,根据荷马的说法,此地位于地球的西极。
[23] 白岛(Fair Ind of Leuke),据说位于多瑙河河口,是希腊大英雄阿基琉斯(Achilles)葬身之所。
[24] 门农(Memnon),根据希腊神话,此人为埃塞俄比亚国王,黎明女神厄俄斯(Eos)之子,在武功方面,与阿基琉斯齐名;他带领军队来帮助特洛伊军队,但被阿基琉斯所杀。
[25] 奥德修斯(Odysseus),希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是希腊西部伊塔卡岛之王,曾参</a>加特洛伊战争,献木马计里应外合攻破特洛伊。后历经多年返回家园,与忠贞的妻子佩内洛普(Penelope)团聚。荷马为其写史诗《奥德赛》。
[26] 喀尔刻(Circe),希腊女神,精通巫术,传说是太阳神赫利俄斯(Helios)之女,她惯于用巫术将人变成动物,奥德修斯在返航途中即曾遭其毒手,但后来她爱上奥德修斯,助其返乡。
[27] 福人岛(The Inds of The Blest,或Fortunate Isles),传说中位于大西洋某处的一群岛屿,四季如春,是希腊神话中英雄们死后居住的人间天堂。
[28] 赫西奥德(Hesiod),与荷马同时期的古希腊诗人。
[29] 昆图斯·塞多留(Quintus Sertorius,约公元前122—前72),罗马共和国后期著名将领,公元前83年任西班牙总督,后遭罗马当政者迫害,逃亡非洲。公元前81年返回西班牙,组织军队,与罗马当政者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战争,后被暗杀。
[30] 阿瓦隆(Avalon),凯尔特族传说中的西方乐土岛。
[31] 蓬莱岛原是中国的概念,但为日本所普遍应用。
[32] 北俱芦洲(Uttarakuru),也音译为郁单越、郁怛罗、郁多罗鸠留、嗢怛罗矩噜等,是佛教传说中四大部洲(另包括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和南瞻部洲)之一。Uttarakuru,意为高胜、福地。《阿含经》称:“北面有洲,名郁单越,其地纵广十千由旬,四方正等。”《阿毘昙论》说:“地方高大,定寿千岁,无诸苦,常受乐,胜余洲,故名高胜。”北俱”芦洲地多山,山侧有诸园观浴池,共有四个游乐苑,即善现苑、普贤苑、善华苑、喜乐苑。
[33] 《罗摩衍那》,意为罗摩的历险经历,与《摩诃婆罗多》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作者是印度作家蚁垤,此书在印度文学史上被称作“最初的诗”,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着崇高的地位。此书主要讲述了阿逾陀国王子罗摩和他妻子悉多的故事。
[34] 以西结(Ezekiel),希伯来先知,《圣经·旧约·以西结书》的作者。
[35] 见《圣经·旧约·以西结书》28章。
[36] 见《圣经·新约·启示录》15章:“我看见仿佛有玻璃海,其中有火搀杂。又看见那些胜了兽和兽的像,并它名字数目的人,都站在玻璃海上,拿着神的琴……”
[37] 见《圣经·新约·启示录》21章。
[38] 《斐多篇》,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前347)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对话体著作的主人公是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主要讨论的是“理念”、有限与无限的关系、灵魂与死亡等问题,此文最后描述了苏格拉底之死的场景,被称为“西方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死亡”,苏格拉底按看守的要求,平静地喝下毒药,告别世界,步入不朽。
[39] 见《圣经·旧约·创世记》2章。
[40] 珀西·比希·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
[41] 尤根尼亚山,位于意大利北部的丘陵,海拔300至600米,离帕多瓦(意大利帕多瓦省的省会城市)仅数里之遥。雪莱写有《尤根尼亚山中抒情》(Lines Written Among the Euganean Hills )一诗。
[42] 维多利亚时代(Victorian era),它的时限常被定义为1837年—1901年,即维多利亚女王(Alexandrina Victoria,1819—1901)的统治时期,这一时期的大英帝国走向了世界之巅。
[43] 新艺术(Art Nouveau),主要流行于19、20世纪之交的法国的一种艺术风格,在建筑、实用美术,尤其是装饰艺术领域曾经风靡一时。
[44] 印加帝国(The Inca Empire),是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之前,存在于美洲的最大的一个帝国,帝国首都是库斯科,位于今秘鲁南部。1572年,随着西班牙人的入侵,该帝国土崩瓦解。
[45] 阿兹台克(Aztec),位于墨西哥中部的一个原始族群,从14世纪到16世纪,该族群控制了中美洲的大部分领土,建立了自己的几个帝国。1521年,西班牙入侵者荷南·科尔蒂斯(1485—1547)征服了这个帝国政权。
[46] 见《圣经·旧约·以西结书》28章。
[47] 圣礼拜堂(The Sainte-Chapelle),中世纪一座哥特风格的皇家礼</a>拜堂,位于巴黎市中心,建成于1239年左右,被认为是哥特建筑的最高成就之一。
[48] 沙特尔大教堂(Chartres Cathedral),中世纪一座哥特式教堂,位于巴黎西南80公里之外的沙特尔市,被称为法国哥特式建筑的优雅典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主体建筑完成于1194年到1250年间。
[49] 桑斯大教堂(Sens Cathedral),位于法国东部勃艮第的桑斯市,最早的哥特式建筑之一,从12世纪开始,修建一直断断续续,一直到16世纪才完工。
[50] 保罗·乌切洛(Paolo ello,1397—1475),意大利画家、数学家,他对绘画的透视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下文提及的彩色玻璃作品《复活》,镶嵌于佛罗伦萨大教堂。
[51] 苏格(Suger,约1081—1151),法国人政治家、历史学家、修道院院长,是哥特建筑最早的赞助人之一。圣·丹尼斯修道院是他曾任职的一所修道院。圣·丹尼斯是位于法国巴黎北郊的一座小镇。
[52] 纯灰色画(Grisaille),一种主要依靠单色(尤其是灰色)作画的艺术风格,最常见于大型装饰画,模仿的乃是雕塑。这一技巧在欧洲一直都存在。
[53] 巴洛克(Baroque),是一种代表欧洲文化的典型艺术风格,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性的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的称谓,它是古典主义者在16世纪下半叶在意大利发起来的,在17世纪的欧洲普遍盛行,是背离了文艺复兴艺术精神的一种艺术形式。
[54] 洛可可(Rococo)艺术是18世纪产生于法国、遍及欧洲的一种艺术形式或艺术风格,盛行于法王路易十五(1710—1774)统治时期,因而又称作“路易十五式”,该艺术形式具有轻快、精致、细腻、繁复等特点。
[55] 巴勒贝克(Baalbek),黎巴嫩东北部一城镇。
[56] 帕尔米拉(Palmyra),位于今日叙利亚境内,是一座非常古老的城市,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在亚述帝国的记录和《圣经》中都提及过该城。
[57] 阿斯旺(Aswan),埃及最古老的城市。
[58] 比布鲁斯(Byblos),地中海古城,位于今天的黎巴嫩境内,建城历史据称可以追溯至公元前8800年,曾为腓尼基古国的殖民城市,现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
[59] 特里波利斯(Tripolis),位于今天的黎巴嫩境内,建城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十四世纪。
[60] 霍姆斯(Homs),古城名,位于今叙利亚境内。公元前1世纪,此城开始出现在历史记</a>载中。
[61] 卢卡·德拉·罗比亚(Luca de Robbia,1399或1400—1482),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雕塑家。
[62] 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法国著名画家,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也是一位雕塑家、版画家。
[63] 普拉克西特利斯(Praxiteles),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雕塑家,古希腊古典后期雕塑艺术的代表人物。
[64] 帝紫(Tyrian purple),音译为泰尔紫,是古罗马人从原产于地中海的贝壳类动物提取的一种紫色,因其制作艰难,产量稀少,因此,往往只有帝王之辈才能穿这种颜色的衣服。
[65] 伍尔沃斯商店(Woolworth''s或Woolworth),全球零售业连锁巨头,最早以出售廉价商品发家,第一个店铺开设于1878年的美国纽约州。
[66] 肖特塔(Shot Tower),此处所指的是位于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的朗伯斯制铅厂(the Lambeth Lead Works)的一座制弹塔,始建于1826年,于1951年拆除。
[67] 原文为法语。
[68] 见附录三。
[69] 安杰利科(Fra Angelico,约1395—1455),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画家。
[70] 安德烈亚·德尔·卡斯塔尼奥(Andrea del Castagno,约1421—1457),意大利画家。
[71] 圣阿波罗妮亚(Santa Apollonia),基督教的一位少女殉道者,生活于公元2世纪上半叶。在埃及亚历山大港的一次骚乱中,因为对基督教的坚信,而被暴民杀死,据说她所有牙齿都被粗暴地拔出来或被打碎。
[72] 摩尼教,又作牟尼教,发源于古代波斯萨珊王朝,为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所创立,受基督教与伊朗祆教马兹达教义所影响,是一种带有诺斯底主义色彩的二元论宗教。主要教义为“二宗三际论”,崇尚光明。摩尼声称自己是神的先知,也是最后一位先知。摩尼教在唐朝传入了中国,本土化的摩尼教被称为明教。
[73] 乔治·德拉·拉图尔(Georges de La Tour,1593—1652),法国巴洛克画家。
[74] 见附录四。
[75] 科潘(Copán),位于今洪都拉斯西部,有一座玛雅文明的遗址。在公元前9世纪到公元前5世纪,此地曾是一个王国的首都。
[76] 弗朗西斯柯·德·苏巴朗(Francisco de Zurbaran,1598—1664),西班牙画家,以宗教画和静物画闻名。
[77] A.K. 库马拉斯瓦米(A.K. Coomaraswamy,1877—1947),锡兰哲学家、形而上学专家、印度历史哲学的先驱者,将印度艺术介绍到西方世界。
[78] “所指”一词是借用了瑞士语言学家弗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1857—1913)的概念。原文为“signify”,本意为符号所指向的内涵。
[79] 原注:见A.K. 库马拉斯瓦米《艺术中自然转变之研究》(The Transformation of Nature in Art )第40页。
[80] 见附录三。
[81] 依洛西斯(Eleusis),古希腊一城市,位于今雅典西北18公里处。在古代,依洛西斯是希腊一种密教仪式的中心,史称依洛西斯秘密宗教。
[82] “海关官员”卢梭(Douanier Rousseau)是法国后印象派代表画家亨利·于连·费利克斯·卢梭(Henri Julien Félix Rousseau,1844—1910)的诨号。
[83] 罗杰·弗莱(Roger Fry,1866—1934),英国画家、批评家,在英国推动现代艺术,并命名了后印象派。
[84] 这句话是古希腊辨者普罗泰戈拉(Protagoras,约前490或480—前420或410)的名言,他是古希腊哲学中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85] “莉薇娅别墅”(The Vi of Livia),位于罗马附近的一座古老建筑,据信早在罗马共和国时期(前509—前27)就已建成,曾作为莉薇娅·杜路莎(前58—29)的嫁妆,随女主人嫁给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大帝(Augustus,前63—14),此建筑今日尚存,内有壁画。
[86] 倭马亚清真寺(Omayyad mosque),位于大马士革旧城内,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清真寺之一,始建于634年,传说寺内珍藏着施洗约翰的头颅。
[87] 绍斯韦尔大教堂(Southwell Minster),位于英格兰诺丁汉郡的绍斯韦尔,据信始建于627年,历经变迁后至今仍在。
[88] 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约1343—1400),英国文学之父,被认为是中世纪英国最伟大的诗人,代表作是《坎特伯雷故事集》。
[89] 皮萨内洛(Pisanello,约1395—约1455),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早期最为出色的画家之一。
[90] 圣休伯特(Saint Hubertus,约656—727),708年成为比利时列日省的主教,后被封圣,成为猎人、数学家、眼镜商、金属工匠的保护人。
[91] 提香(Titian,约1488或1490—1576),被誉为“西方油画之父”,意大利画家,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画派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92] 让-巴蒂斯特-卡米耶·柯罗(Jean-Baptiste-Camille Corot,1796—1875),法国风景画家、蚀刻版画家。
[93] 奥迪隆·雷东(Odilon Redon,1840—1916),法国象征派画家、版画家、粉笔着色画家。
[94] 见附录五。
[95] 原文为the smoky light。
[96] 原文为darkness visible,出自《失乐园》。
[97] 《一个精神分裂症女孩的日记》(Journal d''une schizophrène ),玛格丽特·A.薛施蔼(Marguerite A. Sechehaye,1887—1964)的作品,薛施蔼是瑞士精神治疗医师,以精神分析的方式治疗精神病的先驱。
[98] 原为法文le Pays d''éirement。
[99] 见附录六。
[100] 杰利柯(Jean-Louis André Théodore Géricault,1791—1824),法国极富影响力的画家和石版家,浪漫主义运动的先驱。
[101] 见附录七。
[102] 查尔斯·威廉姆斯(Charles Williams,1886—1945),英国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神学家、文学批评家。其小说代表作是1937出版的《堕入地狱》(Descent into Hell)。
[103] 神圣万有之疆域,原文为The Divine Ground,此概念参见阿道司·赫胥黎《卢丹的恶魔》一书。
[104] 奥利弗·洛奇爵士(Sir Oliver Lodge,1851—1940),英国物理学家、作家,他对心理学和唯灵论都有所研究。《雷蒙德或生存与死亡》(Raymond or Life and Death )是他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