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儿 五日
今天不大舒适,在学校请了假,母亲领我到畸形儿学院去。母亲是为门房的儿子请求入院。到了那里,母亲叫我留在外面,不让我入内。
安利柯!我为什么不叫你进学院去?你怕还没有知道吧?因为把你这样康健的小孩带进去,给不幸的残废的他们看,是不好的。即使不是这样,他们已经时时痛感自己的不幸哩!那真是可怜啊!身入其境,眼泪就忍不住涌出来;男女小孩约有六十人,有的骨骼不正,有的手足歪斜,有的皮肤皱裂,身体扭转不展。其中也有许多相貌伶俐,眉目可爱的。有一个孩子,鼻子高高的,脸的下部分已像老人似的又尖又长了,可是还带着可爱的微笑呢!有的孩子从前面看去很端正,不像是有残疾,一叫他背过身来,就觉得非常可怜。医生恰好在这里,叫他们一个一个站在椅上,曳上了衣服,检查他们的膨大的肚子或是臃肿的关节。他们时常这样脱去了衣服给人看,已经惯了,一点也不觉得难为情,可是在身体初发见残疾的时候是多么难过啊!病渐渐厉害,人对于他们的爱就渐渐减退,有的整整几小时地被弃置在屋角,吃粗劣的食物,有的还要被嘲弄,有的也许白受了几个月的无益的绷带和疗治的苦痛。现在靠了学院的照料和适当的食物和运动,大抵已恢复许多了。见了那伸出来的缚着绷带或是夹着木板的手和脚,真是可怜呢。有的在椅子上不能直立,用臂托住了头,一手抚摸着拐杖,又有手臂虽勉强向前伸直了,呼吸却促起来,苍白了倒下地去的。虽然这样,他们还要装着笑容藏匿苦痛呢!安利柯啊!像你这样健康的小孩,还不知自己感谢自己的健康,我见了那可怜的畸形的孩子,一想到世间做母亲的把矜夸抱着的壮健的小孩,当做自己的荣耀,觉得很难堪。我恨不能一个一个去抚抱他们。如果周围没人,我就要这样说:
“我不离开此地了!我愿一生为你们牺牲,做你们的母亲!”
可是,孩子们还唱歌哩,那种细而可悲的声音,使人听了肠为之断。先生称赞他们,他们就非常快活;先生通过他们座位的时候,他们都去吻先生的手。大家都爱着先生呢。据先生说,他们头脑很好,也能用功。那位先生是一个年轻的温和的女人,脸上充满慈爱。她大概每天和不幸的孩子们做伴,脸上常带愁容。真可敬佩啊!生活辛劳的人虽是很多,但像她那样做着神圣职务的人是不多的吧。
——母亲——
牺牲 九日
我的母亲固然是好人,雪尔维姊姊像母亲一样,也有着高尚的精神。昨夜,我正抄写每月例话《六千英里寻母》的一段——因为太长了,先生叫我们四五个人分开了抄录——姊姊静悄悄地进来,压低了声急忙说:
“快到母亲那里去!母亲和父亲刚才在说什么呢,好像已出了什么不幸的事了,很是悲痛。母亲在安慰他。说家里要困难了——懂吗?家里快要没有钱了!父亲说,要做若干牺牲才得恢复呢。我们也一同做牺牲好吗?非牺牲不可的!啊!让我和母亲说去,你要赞成我,并且,要照我姊姊所说的样子,向母亲立誓,要什么都答应做啊!”
姊姊说完,拉了我的手同到母亲那里。母亲正一边做着针线,一边沉思着。我在长椅子的一端坐下,姊姊坐在那一端,就说:
“喂!母亲!我有一句话要和母亲说。我们两个有一句话要和母亲说。”
母亲吃惊地看着我们。姊姊继续说:
“父亲不是说没有钱了吗?”
“说什么?”母亲红了脸回答。“没有钱的事,你们知道了吗?这是谁告诉你们的?”
姊姊大胆地说:
“我知道哩!所以,母亲!我们觉得非一同牺牲不可。你不是说过到了五月终给我买扇子吗?还答应给安利柯弟弟买颜料盒呢。现在,我们什么都不要了。一个钱也不想用,不给我们也可以。啊!母亲!”
母亲刚要回答什么,姊姊阻住了她:
“不,非这样不可。我们已经这样决定了。在父亲没有钱的时候,水果,什么都不要,只要有汤就好,早晨单吃面包也就够了。这么一来,食费是可以多少省些出来吧。一向待我们实在太好了!我们决定只要这样就满足了。喂,安利柯!不是吗?”
我回答说是。姊姊用手遮住母亲的口,继续说:
“还有,无论是衣服或是什么,如果有可以牺牲的,我们也都欢欢喜喜地牺牲。把人家送给我们的东西卖了也可以,劳动了帮母亲的忙也可以。终日劳动吧!什么事情都做,我,什么事情都做!”说着又将臂勾住了母亲的头颈。
“如果能帮助父亲母亲,父亲母亲再像从前那样将快乐的脸给我们看,无论怎样辛苦的事情,我也都愿做的。”
这时母亲脸上的快悦,是我所未曾见过的。母亲在我们额上接吻的热烈,是从来所未曾有过的。母亲什么都不说,只是在笑容上挂着泪珠。后来,母亲对姊姊说明家中并不困于金钱,叫她不要误听。还屡次称赞我们的好意。这一夜很快活,等父亲回来,母亲就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父亲不说什么。今天早晨我们吃早饭时,我感到非常的欢喜,也非常的悲哀。我的食巾下面藏着颜料盒,姊姊的食巾下面藏着扇子。
火灾 十一日
今天早晨,我抄毕了《六千英里寻母》,正想着这次作文的材料。忽然楼梯上有陌生的说话声。过了一会儿,有两个消防队员进屋子来,和父亲说要检查屋内的火炉和烟囱。因为屋顶的烟囱冒出了火,辨不出从谁家发出来。
“呃!请检查!”父亲说。其实我们屋子里并没有燃着火。消防队员仍在客室巡视,把耳朵贴近墙壁,听有无火在爆发的声音。
在他们各处巡视时,父亲向我说:
“哦!这不是好题目吗?——叫做《消防队》。我讲,你写!
“两年以前,我深夜从剧场回来,在路上见过消防队救火。我才要走入罗马街,就见有猛烈的火光,许多人都集在那里。一间家屋正在烧着,像舌的火焰,像云的烟气,从窗口屋顶喷出。男人和女人从窗口探出头来拼命地叫,忽然又不见了。门口挤满了人,齐声叫喊说:
“‘要烧死了哩!快救命啊!消防队!’
“这时来了一部马车,四个消防队员从车中跳出。他们最先赶到,一下车就冲进屋子里去。他们一进去,同时发生了可怕的事情。一个女子在四层楼窗口叫喊奔出,手拉住了栏杆,背向了外,在空中挂着。火焰从窗口喷出。几乎要卷着她的头发了。群众恐怖叫喊,方才进去的消防队员弄错了方向,打破了三层楼的墙壁进去。这时群众齐声狂叫:
“‘在四层楼,在四层楼!’
“他们急忙上四层楼,在那里听见了恐怖的叫声,梁木从屋顶落下,门口满是烟焰。要到那有人的屋子里去,除了从屋顶走,已没有别的路了。他们急忙跳上屋顶,只看到从烟里露出一个黑影,这就是那最先跑到的伍长。可是,要从屋顶到那被火包着的屋里去,非通过那屋顶的窗和承溜间的极狭小的地方不可。因为别处都被火焰包住了,只这狭小的地方,还积着冰雪,却没有可攀援的东西。
“‘那里无论如何通不过!’群众在下面叫。
“伍长沿了屋顶边上走,群众震栗地看着他。他终于通过了那狭小的地方。下面的喝彩声几乎要震荡天空。伍长走到那危急的场所,用斧把梁椽斩断,砍出可以钻进去的窟窿。
“这时,那女子仍在窗外挂着,火焰快将卷到她的头上,眼见得就要落下来了。
“伍长砍出了窟窿,把身子缩紧了就跳进屋里去,跟着他的消防队员也跳了进去。
“才运到的长梯子架在屋前。窗口冒出凶险的烟焰来,耳边闻到可怖的呼号声,危急得几乎无从着手了。
“‘不好了!连消防队员也要烧死了!完了!早已死了!’群众叫着。
“忽然,伍长的黑影在有栏杆的窗口出现了,火光在他头上照得红红的。女子抱着他的头颈,伍长两手抱了那女子,下室中去。
“群众的叫声在火烧声中沸腾:
“‘还有别个呢,怎样下来?那梯子离窗口很远,怎样接得着呢!’
“在群众叫喊声中,突然来了一个消防队员,右脚踏了窗沿,左脚踏住梯子,身子悬空站着,室中的消防队员把遭难者一一抱出来递给他,他又一一递给从下面上去的消防队员。下面的又一一递给更下面的同伴。
“最先下来的是那个曾挂在栏杆上的女子,其次是小孩,再其次的也是个女子,再其次的是个老人。遭难者全部下来了。室中的消防队员也就一一下来,最后下来的是那个最先上去的伍长。他们下来的时候,群众喝彩欢迎,等到那拼了生命最先上去最后下来的勇敢的伍长下来时,群众欢声雷动,都张开了手,好像欢迎凯旋的将军也似的喝彩。一瞬间,他那寇塞贝·洛辟诺的名氏在数千人的口中传遍了。
“知道吗?这就叫做勇气。勇气这东西不是讲理由的,是不踌躇的,见了人有危难就会像电光似的不顾一切地跳过去。过几天,带了你去看消防队的练习,领你去见洛辟诺伍长吧。他是怎样一个人,你想知道他吗?”
我回答说很想知道。
“就是这一位啰!”父亲说。我不觉吃了一惊,回过头去,见那两个消防队员正检查完毕,要出去了。
“快和洛辟诺伍长握手!”父亲指着那衣上缀有金边的短小精悍的人说。伍长立住了伸手过来,我去和他握手。伍长道别而去。
父亲说:
“好好地把这记着!你在一生中,握手的人当有几千,但像他那样豪勇的人恐不上十个吧!”
六千英里寻母(每月例话)
几年前,有一个工人家的十三岁的儿子,独自从意大利的热那亚到南美洲去寻找母亲。
这少年的父母因遭了种种不幸,陷于穷困,负了许多债。母亲想赚些钱,图一家的安乐,两年前到遥远的南美洲的阿根廷共和国首府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去做女仆。到南美洲去工作的勇敢的意大利妇女不少,那里工资丰厚,去了不用几年,就可积几百元带回来。这位苦母亲和她十八岁与十三岁的两个儿子分别时,悲痛得几乎要流血泪,可是为了一家生计,也就忍心勇敢地去了。
那妇人平安地到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她丈夫有一个从兄在那里经商,由他的介绍,到该市某上流人的家庭中为女仆。工资既厚,待遇也很亲切,她安心工作着。初到时,她常有消息寄到家里来。彼此在分别时约定:从意大利去的信,寄交从兄转递,妇人寄到意大利的信,也先交给从兄,从兄再附写几句,转寄到热那亚丈夫那里来。妇人每月工资十五元,她一文不用,隔三月寄钱给故乡一次。丈夫虽是做工的,很爱重名誉,把这钱逐步清偿债款,一边自己奋发劳动,忍耐一切辛苦和困难,等他的妻子回国。自从妻子去国以后,家庭就冷落得像空屋,小儿子尤其恋念着母亲,一刻都忘不掉。
光阴如箭,不觉一年过去了。妇人自从来过了一封说略</a>有不适的短信以后,就没有消息。写信到从兄那里去问了两次,也没回信来。再直接写信到那妇人的雇主家里去,仍不得回复。——这是因为地址弄错了,未曾寄到。于是全家更不安心,终于请求驻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意大利领事代为探访。过了三个月,领事回答说连新闻广告都登过了,没有人来承认。或者那妇人以为做女仆为一家的耻辱,所以把自己主人的本名隐瞒了吧。
又过了几月,仍如石沉海底,没有消息。父子三人没有办法,小儿子尤其恋念,几乎要病了。既无方法可想,又没有人可商量。父亲想亲自到美洲去寻妻,但 最有趣的是“小石匠”,他戴着大大的麦秆帽,样子像在半截蜡烛上加了一个笠罩。再在这下面露出兔脸,真可笑极了。可莱谛也已把那猫皮帽改换了鼠色绸制的旅行帽,华梯尼穿着有许多装饰的奇怪的苏格兰服,克洛西袒着胸,泼来可西被包在青色的铁工服中。
至于卡洛斐,他因为脱去了什么都可以藏的外套,现在改用口袋贮藏一切了。他的衣袋中藏着什么,从外面都可看见。有用半张报纸做成的扇子,有手杖的柄,有打鸟的弹弓,有各种各样的草,金色甲虫从袋中爬出来,停在他的上衣上。
有些幼小的孩子把花束拿到女先生那里。女先生也穿着美丽的夏衣了,只有那个“修女”先生仍是黑装束。戴红羽毛的先生仍戴了红羽毛,颈上结着红色的丝带。她那级的小孩要去拉她的那丝带,她总是笑着避开。
现在又是樱桃,蝴蝶,和街上乐队,野外散步的季节。高年级的学生都到濮河去水浴,大家等着暑假到来。每天到学校里,都一天高兴似一天。只有见到穿丧服的卡隆,我不觉就起悲哀。还有,使我难过的就是那二年级教我的女先生的逐日消瘦,咳嗽加重,行路时身子向前大屈,路上相遇时那种招呼的样子很是可怜。
诗
安利柯啊!你似已渐能了解学校生活有诗的情味了。但你所见的还只是学校的内部。再过二十年,到你领了自己的儿子到学校里去的时候,学校将比你现在所见的更美,更为诗意了。那时,你恰像现在的我,能见到学校的外部。我在等你退课的时候,常到学校周围去散步,侧耳听听里面,很是有趣。从一个窗口里,听到女先生的话声:
“呀!有这样的T字的吗?这不好。你父亲看见了将怎么说啊!”
从别个窗口里又听到男先生的粗大的声音:
“现在买了五十英尺的布——每尺费钱三角——再将布卖出——”
后来,又听那戴红羽毛的女先生大声地读着课本:
“于是,彼得洛·弥卡用了那点着火的火药线……”
间壁的教室好像无数小鸟在叫,大概先生偶然外出了吧。再转过墙角,看见一个学生正哭,听到女先生劝说他的话声。从楼上窗口传出来的是读韵文的声调,伟人善人的名氏,以及奖励道德、爱国、勇气的语音。过了一会儿,一切都静了,静得像这座大屋中没有一人一样,叫人不相信里面有七百个小孩。这时,先生偶然说一句可笑的话,笑声就同时哄起。路上行人都被吸引了望着,这有着大群前途无限的青年的屋宇。突然间,折叠书册或纸夹的声响,脚步的声响,纷然从这室传到那室,从楼上延到楼下,这是校工报知退课了。一听到这声音,在外面的男子、妇人、女子、年轻的,都从四面集来向学校门口拥去,等待自己的儿子、弟弟或是孙子</a>出来。立时,小孩们从教室门口水也似的向大门泻出,有的拿帽子,有的取外套,有的拂着这些东西,跑着喧闹着。校工催他们一个一个地走出,于是才排成长长的行列走出来,在外等候着的家属就各自探问:
“做好了吗?出了几个问题?明天要预备的功课有多少?本月月考在哪一天?”
连不识文字的母亲,也翻开了笔记簿看着,问:
“只有八分吗?复习是九分?”
这样,或是担心,或是欢喜,或是询问先生,或是谈论前途的希望与试验的事。
学校的将来真是如何美满,如何广大啊!
——父亲——
聋哑 二十八日
今天早晨参观聋哑学校,作为五月这一个月的完满结束。今天清晨,门铃一响,大家跑出去看是谁。父亲惊异地问:
“呀!不是乔赵吗?”
我们家在支利时,乔赵曾替我们做园丁,他现在孔特夫,到希腊去做了三年铁路工人,才于昨天回国,在热那亚上陆的。他携着一个大包裹,年纪已大了许多了,脸色仍是红红的,现着微笑。
父亲叫他进室中来,他辞谢不入,突然担心似的问:
“家里不知怎样了?奇奇阿怎样?”
“最近知道她好的。”母亲说。
乔赵叹息着,说:“啊!那真难得!在没有听到这话以前,我实没有勇气到聋哑学校去呢。这包裹寄放在这里,我就去领了她来吧。已有三年不见女儿了。这三年中,不曾见到一个亲人。”
父亲向我说:
“你跟着他去吧。”
“对不起,还有一句话要问。”园丁说到这里,父亲拦住了他的话头,问:
“在那里生意怎样?”
“很好,托福,总算赚了些钱回来了。我所要问的就是奇奇阿。那哑女受的教育不知怎样了?我出去的时候,可怜!她全然和兽类一样无知无识哩!我不很相信那种学校,不知她已经把哑语手势学会了没有?妻曾写信给我说那孩子的语法已大有进步,但是我自想,那孩子学了语法有什么用处呢,如果我不懂得那哑语手势,要怎样才能彼此了解呢?哑子对哑子能够说话,这已经算是了不起了。究竟她是怎样地在受教育?她现在怎样?”
“我现在且不和你说,你到了那里自会知道的。去,快去。”父亲微笑着回答。
我们就开步走。聋哑学校离我家不远。园丁跨着大步,一边悲伤地说:
“啊。奇奇阿真可怜!生来就聋,不知是什么运命!我不曾听到她叫过我爸爸,我叫她女儿,她也不懂。她出生以来从未说什么,也从未听到什么呢!碰到了慈善的人代为负担费用,给她入了聋哑学校,总算是再幸福也没有了。八岁那年进去的,现在已十一岁了,三年中不曾回家来过,大概已长得很大了吧?不知究竟怎样。在那里好吗?”
我把步加快了答说:
“就会知道的,就会知道的。”
“不晓得聋哑学校在哪里,当时是我的妻送她进去的,我已不在国内了。大概就在这一带吧?”
我们到了聋哑学校。一进门,就有人来应接。
“我是奇奇阿·华奇的父亲,请让我见见我那女儿。”园丁说。
“此刻正在游戏呢,就去通告先生吧。”应接者急忙进去了。
园丁默默地环视着四周的墙壁。
门开了,着黑衣的女先生携了一个女孩出来。父女暂时缄默着相看了一会儿,既而彼此抱住了号叫。
女孩穿着白底红条子的衣服和鼠色的围裙,身材比我略长一些,两手抱住了父亲哭着。
父亲离开了,把女儿从头到脚打量了一会儿,好像才跑了快步的样子,呼吸急促地大声说:
“啊,大了许多了,好看了许多了!啊!我的可怜的可爱的奇奇阿!我的不会说话的孩子!你就是这孩子的先生么?请你叫她做些什么手势给我看,我也许可以知道一些,我以后也用功略微学一点吧。请告诉她,叫她装些什么手势给我看看。”
先生微笑着低声向那女孩说:
“这位来看你的人是谁?”
女孩微笑着,像初学意大利话的外国人那样,用了粗糙而不合调子的声音回答。可是却明白地说道:
“这是我的父亲。”
园丁大惊,倒退一步发狂似的叫了出来:
“会说话!奇了!会说话了!你,嘴已变好了吗?已能听见别人说话了吗?再说些什么看!啊!会说话了呢!”说着,再把女儿抱近身去,在额上吻了三次:
“先生,那么,不是用手势说话的吗?不是用手势达意的吗?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不,华奇君,不用手势了。那是旧式的。这里所教的是新式的口语法。你不知道吗?”先生说。
园丁惊异得呆了:
“我全不知道这方法。到外国去了三年,家里虽也曾写了信告诉我这样,但我全不知道是什么一回事。我真呆蠢呢。啊,我的女儿!那么,你懂得我的话么?听到我的声音吗?快回答我,听到的吗?我的声音你听到的吗?”
先生说:
“不,华奇君,你错了。她不能听到你的声音,因为她是聋的,她能懂得你的话,那是看了你的嘴唇动着的样子才悟到,并不曾听见你的声音。她也听不见自己的声音。她能讲话是我们一字一字地把嘴和舌的样子教她,她才会的。她发一言,颊和喉咙要费很大的力呢。”
园丁听了仍不懂所以然,只是张开了嘴站着,似乎不能相信。他把嘴附着女儿的耳朵:
“奇奇阿,父亲回来了,你欢喜吗?”说了再抬起头来等候女儿的回答。
女儿默然地注视着父亲,什么都不说,弄得父亲没有法子。
先生笑着说:
“华奇君,这孩子没有回答,是未曾看见你的嘴的缘故。因为你把嘴在她的耳朵旁说的。请站在她的面前再试一遍看。”
父亲于是正向了女儿的面前再说道:
“父亲回来了,你欢喜吗?以后不再去哩。”
女儿注视地看着父亲的嘴,连嘴的内部也可以望见,既而明白地答说:
“呃,你回——来了,以后不再——去,我很——欢——喜。”
父亲急忙抱住了女儿,为了证实试验,又问她种种的话:
“你母亲叫什么名字?”
“安——东——尼亚。”
“妹妹呢?”
“亚代——利——德。”
“这学校叫什么?”
“聋——哑——学——校。”
“十的二倍是多少?”
“二——十。”
父亲听了突然转笑为哭,是欢喜的哭。
先生向他说:
“怎么了?这是应该欢喜的事,有什么可哭的。你不怕惹得你女儿也哭起来吗?”
园丁执住先生的手,吻了两三次:
“多谢,多谢!千谢,万谢!先生,请恕我!我除此已不知要怎么说才好了。”
“且慢,你女儿不但会说话,还能写、能算,历史、地理也懂得一些,已入本科了。再过两年,知识能力必更充足,毕业后可以从事相当的职业。这里的毕业生中很有充当商店伙员的,和普通人同样地在那里活动呢。”
园丁更加奇怪了,茫然若失地看着女儿搔头,好像要求说明。
先生向在旁的侍者说:
“去叫一个预科的学生来!”
侍者去了一会儿,领了一个才入学的八九岁的聋哑生出来。先生说:
“这孩子才学初步的课程,我们是这样教的:我现在叫她发A字的音,你仔细看!”
于是先生张开嘴,做发母音A字的状态,示给那孩子看,用手势叫孩子也做同样的口形。然后再用手势叫她发音。那孩子发出的音来不是A,却变了O。
“不是。”先生说,拿起孩子的两手,叫她把一手按在先生的喉部,一手按在胸际,反复地再发A字的音。
孩子从手上了解了先生的喉与胸的运动,重新如前开口,遂完全发出了A字的音。
先生又继续地叫孩子用手按住自己的喉与胸,教授C字与D字的发音。再向园丁说:
“怎样?你明白了吧?”
园丁虽已明白许多,似乎比未明白时更加惊异了:
“那么,是这样一一把话说教给他们的吗?”说了暂停,又注视着先生。“是这许多孩子都一一费了长久的年月逐渐这样教吗?呀!你们真是圣人,真是天使!在这世界上,恐怕没有可以报答你们的东西吧?啊!我应该怎样说才好啊!请让我把女儿暂留在这里!五分钟也好,把她暂时借给我!”
于是园丁把女儿领到一旁,问她种种事情。女儿一一回答。父亲用拳击膝,眯着眼笑。又携了女儿的手熟视打量,听着女儿的话声入魔了,好像这声音是从天上落下来的。过了一会儿,向着先生说:
“可以让我见见校长,当面道谢吗?”
“校长不在这里。你应该道谢的人却还有一个。这学校中,凡年幼的孩子,都由年长的学生当做母亲或是姊姊照顾着。照顾你女儿的是一个年纪十七岁的面包商人的女儿。她对于你女儿那才真是亲爱呢。这两年来,每天早晨代为着衣梳发,教她针线,真是好伴侣!——奇奇阿,你朋友的名字叫什么?”
“卡——德——利那·乔尔——达诺。”女儿微笑着说,又向父亲说:
“她是一个很——好的人啊。”
侍者受先生的指使,入内领了一个神情快活、体格良好的哑女出来。一样地穿着红条子纹的衣服,束着鼠色的围裙。她到了门口红着脸站住,微笑着把头俯下,身体虽已像大人,仍有许多像小孩的神态。
园丁的女儿走近前去,携了她的手,同到父亲面前,用了粗重的声音说:
“卡——德——利那·乔尔——达诺。”
“呀!好一位端正的姑娘!”父亲叫着想伸手去抚摸她,既而又把手缩回,反复地说:
“呀!真是好姑娘!愿上帝祝福,把幸福和安慰加在这姑娘身上!使姑娘和姑娘的家属都常常得着幸福!真是好姑娘啊!奇奇阿!这里有个正直的工人,贫家的父亲,用了真心在这样祈祷呢。”
那大女孩仍是微笑着抚摸着那小女孩。园丁只管如看圣母像般地注视着她。
“你可以带了你女儿同出外一天的。”先生说。
“那么我带了她同回到孔特夫去,明天就送她来,请许我带她同去。”园丁说。
女儿跑去着衣服了。园丁又反复地说:
“三年不见,已能说话了呢。暂时带她回孔特夫去吧。咿哟,还是带了她在丘林街散散步,先给大家看看,同到亲友们那里去吧。啊,今天好天气!啊!真难得!——喂!奇奇阿,来拉住我的手!”
女儿着了小外套,戴了帽子,她执了父亲的手。父亲到了门口,向大家说:
“诸位,多谢!真真多谢!改日再来道谢吧!”既而一转念,站住了回过头来,放脱了女儿的手,探着衣囊,发狂似的大声说:
“且慢,我难道不是人吗?这里有十块钱呢,把这捐给学校吧。”说着,把金钱抓出放在桌上。
先生感动地说:
“咿哟,钱请收了去,不受的。请收了去。因为我不是学校的主人。请将来当面交给校长。大概校长也决不肯收受的吧,这是以劳动换来的钱呢。已经心领了,同收受一样,谢谢你。”
“不,一定请收了的。那么——”话还没有完,先生已把钱硬塞在他的衣袋里了。园丁没有办法,用手送接吻于先生和那大女孩,拉了女儿的手,急急地出门而去。
“喂,来啊!我的女儿,我的哑女,我的宝宝!”
女儿用缓慢的声音叫说:
“啊!好太——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