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岩集》和《无门关</a>》是禅学的两部重要典籍,其中收录了大量经典的禅学公案,且每一篇都堪称佳作,暗藏玄机,读后或如醍醐灌顶,或如晴空霹雳,发人深省。因此,学禅者不可不了解和研究这两本书。
* * *
一、碧岩集
《碧岩集》或《碧岩录</a>》[1],被临济宗认为是最有价值的丛书之一,此在日本犹然。这本书的内容,主要系由雪窦禅师的百“则”(cases)[2]“颂古”和圆悟禅师的“评唱”所组成,前者的材料大半选自《传灯</a>录》这本禅师史传,而后者则是对于这些“古则”所作的讲录。雪窦重显是云门宗下的一位大师,出兴于宋代的初期(980~1052)。他以文才著称于世(识者说他有“翰林之才”),当他完成这一百则富于诗趣的颂古并公之于世之役,立即得到了当时文学界的普遍赞美。
圆悟禅师(1063~1135)住持四川(蜀)省都的时候,在弟子们的请求之下,以雪窦禅师的这些作品作为讲禅的教本。后来,到了明成化年间(1111~1118),他迁往澧州巫山的龙泉院,又膳弟子之请,继续讲述这些作品。这些讲述的语句,由弟子们记录下来,编集而成一本正式的书。其中,每则案例的前面都加一个引介的谈话(弟子记为“垂示云”),接着以禅宗文学所特有的方式,对案例的文本加以解说和评述,而其后的雪窦颂古,亦以同样的手法加以采讨。
这些记录,由于圆悟无意加以校正,也就在一种未经校订的杂乱情况下在门徒之间流传开来。圆悟的一个门人关友无党,唯恐将来不可收拾,因而决心来编一个审定本,以便杜绝由于抄写错误而发生种种可能的变体。此书于1125年暮春时候出版,距离圆悟最后一次讲述作品已有二十年的时光了。无论是编者关友无党或序言的作者普照禅师,都没有述及作者曾在印出前亲自过目一遍。
圆悟下面的一位最出色、最能干的弟子大意,因见此书对于禅的真正体会并无益处,便举火将它焚毁了。虽然我们无法确定他是否真的如此做了,但此书显然未再流通,却也是一个事实。直到大约两百年的时间(1302)之后,颐中的张明远才在成都发现一本完好的《碧岩集》。他以自己在南方获得的其他本子校正此本的讹误,结果便成了吾人现见的本子。
据说日本曹洞宗开山祖师道元,早于张本出现前八十年,即嘉禄三年(1227),就从中国携回《碧岩集》一册。张本究于何时进入日本,不甚明了,但其时中日禅师的交流已很频繁,故知该书大概已由当时留学中国的日本僧人携至此岸。早在十五世纪初期,我们就有日本版的《碧岩集》了。
这本书的组成约如下述:每一则案例的前面都有圆悟的引介;云窦所选的案例之中都择有圆悟的著语或评语;接着是圆悟对案例或本则所做的一种评唱;其后是雪窦所作之欣赏的或评判的偈颂,其间亦插入了圆悟的著语或评语;最后则是圆悟对这首偈颂所做的一种解说性的评述。
下面引介的,是本书之中的 [6] 渐源:会元曰:“潭州渐源仲兴禅师者,道吾宗智禅师之法嗣也。”
[7] 不惺惺:不了慧之义。
[8] 龙吟……虎啸:《易疏》曰:“龙是水畜也,云是水气也,故龙吟则景云出。”《淮南子</a>》曰:“虎啸而谷风至,龙举而景支风。”
[9] 若不道打和尚:古人切求法者所为也,今人走利名,区区终日,与争宜者可同年而语乎?
[10] 不唧留:方语,不净洁义;凡至愚者,其性暗昧,故形象亦不净垢秽也。
[11] 地狱:辅行曰:“地狱,从义立名,谓地下之狱,名为‘地狱’。”大智度论</a>曰:“梵语‘那落迦’,此翻‘恶者’,此造恶者生彼处故。此标正报;此翻‘不可乐’,亦曰‘苦器’。此标信报。(取意)。”
[12] 见前。
[13] 石霜:分元曰:“潭州石霜山庆诸禅师,庐陵新淦陈氏子也;依西山绍銮禅师落发,依道吾尔智禅师嗣法。”
[14] 曹溪:《大明一统志</a></a>》曰:“韶州府曹溪,在府城东南三十里,源出狗耳岭,西流合浈水,又南流入英德系界,云云。”《祖庭事苑</a>》曰:“唐仪凤年中居人曹叔良施地,六祖大师居之,有双峰大溪,因曹侯之姓,曰‘曹溪’。天下参祖道者,枝分又派列,皆共流裔也。”
[15] 磨难:目无色之意也。人天眼目</a>曰:“从来眼目弥黎磨难,且莫乱呈懵袋!”今“惭愧”之义也。
[16] 随后娄薮也:石霜随惭源后问故。
[17] 苍天:《文选</a>》王中宜咏央诗曰:“临穴呼苍天,涕下如绠糜!”说文曰:“绠,汲井绠也;糜,牛辔也。”诗经</a>曰:“彼苍者天,歼我良人!”正义曰:“夫天,人始也;父母,人本也。人穷则返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病惨怛,未曾不呼父母也。”
[18] 太原孚:会元曰:“太原孚上座者,雪蜂义存禅师之法嗣也。”
[19] 兔马有角,牛羊无角:兔马原无角,为什么却有乎?牛羊原有角,为什么却无乎?是挑出不落有无、难貌难名底那一着,直下打破识情窠窟了也。
[20] 绝毫绝犁:《事文类全书》曰:“十茫为渺,十渺为厘,十厘为微,十微为忽,十忽为丝,十丝为毫,十毫为犁。”
[21] 只履西归:《传灯录》曰:“达摩端坐而逝,即后魏孝明帝太和十九年丙辰岁十月五日也;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后三岁,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师于葱岭,见手携只履翩翩独逝。云问师:‘何往?’师曰:‘西天去。’又谓云曰:‘汝主已厌世。’云闻之茫然,别师东迈;既复命已,明帝已登遐矣!逮孝庄即位,云具奏其事,帝今启圹,唯空棺一只,革履存焉,举朝为之惊叹,奉诏取遗履于少林寺供养。今曰道吾禅师之远化也。”
[22] 云门为禅的五宗之一。五宗是: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以及法眼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