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理性的,但又离不开修行实践
佛教总体上是偏理性的。为弄清这一点,可将佛教与其他宗教作一比较。大多数人都喜欢和基督教相比。与基督教的感性相比,佛教的确是理性的。
佛教融入日本人的生活一千多年来,影响了日本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同人随时需要呼吸,两者的关系已密切到感受不到对方的存在。早期的欧洲学者研究佛教时,可以轻易地就指出很多日本人平时注意不到的问题。他们认为:佛教是理性的宗教,宗团是以道德标准为基础构成的。近来,这一说法虽不盛行,但刚开始研究佛教的人仍认为佛教是“极为学术性、科学性和理性的宗教”。这可能是由于原始佛教有着显著的理性倾向。
佛教的传承,主要依靠文学形式传播。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一是巴利语系佛教;二是梵文佛教。欧洲研究佛教,一般是从巴利语佛经开始。巴利语的佛教经典并不等于原始佛教,但巴利语系佛教经典很好地展现了原始佛教的形态。因此,有些学者将巴利语佛教看作是原始佛教。巴利语系佛教是相当理性的。
传到中国、朝鲜、日本的佛教是梵文佛教。梵文佛教的兴起远远落后于巴利佛教,是佛寂灭五百年后形成的。学界普遍认为,梵文佛经中的思想虽偏理性,但与原始佛教的巴利语系佛教相比,梵语佛教相当感性。无论原始佛教还是后世发展起来的佛教,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佛教有着共同的修行方法,这便是戒、定、慧。以“三足鼎立”的状态,共同构成了佛教修行的纲与目。
无论佛教多么理性,终归不是哲学、伦理、学说。所以,佛教最重要的还是实践。修行实践离不开戒、定、慧。无论原始佛教还是后世兴起的佛教都一样。
戒、定、慧也称为“三学”。这里的“学”,并非学问的学,是指在实践中学佛的学,即修行上的学修、修得。
戒有很多条款。如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乃至五百戒等。内容都是“不许做什么”的禁止事项。戒是用来禁止和规范修行者行为的。禁止的都是违背道德的行为。有人因此认为:戒律没有宗教气息,很像伦理学会。
定是指禅定,即坐禅。坐禅,在印度是修行的主要方式,其他国家并不发达,印度却很盛行。结跏趺坐的坐禅形式传说是按照天王、天、人的顺序传到了人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修行方式。坐禅修行的结跏趺坐,通过佛教传入中国、日本。得到了禅宗的格外重视。
慧是智慧、般若。智慧一般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学问上的。这种智慧可以通过自学、他人的教授、跟随他人学习学到。例如数学,优秀的老师用两到三年时间就能够将一定的数学知识传授给我们。我们也能从老师那里学到相当程度的数学知识。在科学知识方面,几千年前的佛陀和孔子</a>,在数学或其他学科可能都不如我们。
世上还有上述方法学不到的智慧。它无须别人传授,而是在自己的心中油然而生,可以称之为“直觉的智慧”。戒、定、慧中的慧,包含上述两种智慧,心中自生和通过学习获得的智慧。
佛教在修行中重视心中自生的智慧,而不是学来的智慧。戒、定、慧中,戒是有训练性的。定可以说是一种严肃主义,是伦理、学问范畴的严肃主义,它反对放荡和自甘堕落的生活,展现出严格的形式。禅宗的僧人修行时,始终保持着极为严肃的态度。需要做的一定做,绝不妥协。这种严肃主义就是戒。
慧是理论主义。与严肃主义相比,慧是理性至上,将理性视为无上的存在。由此可知,原始佛教和佛教都十分倾向理性。
若没有情感,宗教就无法发挥作用
单有理性无法形成宗教。宗教中除理性外,还要加入感性元素。经文中说</a>:“情为足,知为眼。不可有眼无足,亦不可有足无眼。”父母疼爱孩子,若情感多于理性,则会对孩子一味溺爱,不会有好的教育效果。对父母的爱,尤其是母爱中的盲目性,要用理性去矫正。总之,宗教若没有情感就无法发挥作用。绝不能一个人开悟后就钻到山里不出来了。必须要到世间去弘法,要弘法就离不开情感。做生意也是一样。实际上,商海中并不仅仅是金钱关系,并非赚钱就好。问问生意人就可以知道,在商海中打拼,没有人情味和情义是做不成生意的。做学问也是这样。如果只有学术理论,不考虑人的情感,生活将会多么枯燥乏味啊!净化人类灵魂的宗教,更不能没有情感。与巴利语佛教相比,梵语佛教之所以昌隆,其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有情感。梵语佛教就是大乘佛教,因为主张悲智双运,所以称为大乘佛教。
进一步讲,如果没有大乘佛教——这一悲智圆</a>满的宗教出现,佛教不可能传承到今天。如上一讲所说,佛陀在尼连河畔的菩提树下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后,正要进入涅槃时,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梵天出来对佛陀说道:“你已成道可以进入涅槃,这对你个人可能会有好处,但世界却依旧黑暗。要用光明照亮整个世界!通过思考所悟出的尊贵真理,并非世人皆不能懂,还是有人能够理解的。他们需要你的救度,请不要涅槃。”佛陀听后应允道,“那么好吧!……”于是不舍众生再来世间。
从这一点来看佛陀的行为,会发现其中有人类的本能作用。人绝不是独立存在的,自我里已经包含有他人的存在。所以,纯粹独立的想法是不成立的。在谈我时就已包含了他人和社会。佛教范畴的社会,包括人类、动物、植物等有情及无情的全部,是无边无垠的宏大社会。佛教将社会称为法界,法界是社会的背景。自我就是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如果离开法界,自我就会失去生命,不复存在。如果一定要强调自我的作用,也因为是法界在背后推动,如同在幕后用绳子操控着我们。
佛陀在到达大悟的境界时,只悟到了自我的能力。接着立即意识到,这不应是自己独享的能力,必须要回报社会。听从梵天的劝说到世间弘法的说法,是戏剧化了的表现形式。从文学角度讲,没有情节的故事是枯燥的。所以借用了叙事的文学体裁。
人类必须要走进社会发挥作用。如果佛陀最初的正觉是智, 听到有人这样评论《忠臣藏》:“还是自杀了好,虽然可惜。如果活下来反而玷污了一世英名,那就太可惜了。他们集体自杀是明智的。”人不是总想坏事,也会想好事。凡夫俗子也有好的想法,这是悲心的作用。凡人的好想法,是在瞬间的本能反应中产生的,是突发的。贤达的悲心可以随时、自然地产生。要达到这一境界,需要宗教方面的训练。
悲在本能地怜悯他人的过程中产生。其哲学依据是:“自”是因为有“他”的存在才能成立。从悲的角度看,罗汉的修行只为利己。完成了修行后,就可以去地狱。如果有极乐世界,也可以去极乐世界。因为断绝了尘欲烦恼。
◇悲可以起什么作用?
从悲的角度看,会发现尘世中有人比自己的境遇更恶劣、更可怜。他们怎么才能得到解脱呢?当你独善其身、脱离苦海时,太多的人仍在苦海中挣扎。佛教是为众生拔除苦痛的,所以看到有人受苦,绝不能置之不理,一定要出手相救。这就是产生“菩萨”这一理想人物的因。菩萨修成正觉后,可以马上涅槃。她没有选择独自去极乐世界,当看到世间很多众生在黑暗中痛苦挣扎、需要救度时,便发了大愿:“不能自己去极乐世界,要留在尘世救度众生。”救度痛苦中的一切有情,就是菩萨的本愿。
什么是悲呢?就像佛本生故事记载的:前世积累了功德,今生有大福报。身体健康,意志坚定,具足智慧。以修行功德修成罗汉。那些尚未修成罗汉的人怎么办呢?人不满足于自己修成罗汉。为弥补这一不满,于是从智、悲中生出了方便。
日本有句俗话“撒谎也是方便”。这纯粹是滥用,与佛教所说的“方便”有着天壤之别。方便与智、悲相同是佛教的基本概念,意义十分重要。方便十分必要。用冷眼去看受苦的人,会认为“恶有恶报,活该受苦。没必要救他。就算救了,他还会继续干坏事。”如果有悲心,就不会如此冷酷。会认为虽然恶有恶报,但总有办法救他们,就算不能彻底挽救,总可以给些帮助。这种悲的力量,很快就会变成誓愿或成为本愿。
变成愿后,悲可以起什么作用呢?假设我们发了一个善愿,并将善愿传递到对方心中。愿力就能够在对方充满罪恶的心中产生出一丝的善。祈愿本身可能没有任何作用。正如和歌所说:“不用祈祷,神也护佑”。虽说祈愿没有实际作用,但人们还是要去祈祷,否则内心就会不安。人的心中有一种情感,看到别人可怜,就会于心不忍,想方设法去帮助他。否则,就心中不安。方便就是在这时出现的。方便的意义何在呢?假如某人一直做善事,积累了一百份善根功德。他一定会将其中的四十、五十,少则三十份,分给他人。有人认为这种行为毫无意义。的确,从科学角度看这是不可能的,但宗教则认为可能。科学中一加一等于二,在宗教中却必须等于三,因为宗教有其独特的功能。真宗等宗派所说的弥陀本愿,同样出自这一功能。法,不能止于自己,要传递到他人的身心。这一愿望成为本愿后,形成了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
不仅是阿弥陀佛,众生都有本愿,同时也都有方便。自然现象统治的世界(社会)是我们的力量所不及的。无论你有多强的主观意识或意志力,无论心中有多么强烈的激情,客观世界绝不会因此有一丝变化。宗教是超越情感的,具有让他人在心中感受和升起同样愿心的能量。我相信宗教的力量。当我们祈愿“一定要好起来”时,心中便会产生方便,方便会将我们的祈愿传递到他人心中。这在宗教上是成立的。回向的意思是,将自己的东西转送给他人。修行不是为自己积功德,是要自己积累功德供养他人。从某种意义上讲,宗教就是让自己始终去做奉献。在俗世里我们只知道拼命获取,宗教却一味地让我们奉献。其结果是自己始终奉献,他人却一直获得。
有人会质疑:如果大家都奉献,谁会受益呢?都为他人着想,又能怎么样呢?这只是一个假设,我们无法对假设进行探讨。如果大家都甘愿奉献,就没人获利,真正的理想社会就会实现,佛教也会消失。菩萨几度生死轮回到世间,是因为有未完成的佛教使命。如果人人都能甘愿奉献,就都是菩萨了。这样,菩萨的理想也会得以实现,佛教就没必要继续存在。佛教的理想也将随之圆满成就,这是佛教的“自利利他,觉行穷满”。
智、悲、方便、本愿、回向,都是佛教的基本概念。佛教还有很多的概念,如无我、无人等。从般若层面讲,无我、无他即空、空三昧。空是哲学思维层面上的讨论。宗教层面上将智、悲、方便、本愿、回向这些积极的思维作为宗教基础比较适合。宗教和佛教都要建立在积极的基础上,尤其是要以悲为根本。佛教研究迄今都偏“智”,悲的概念出现后,悲与智相辅相成。这样才可以展现出佛教大智大悲的真实面貌。
上述概念如不详细解说,大家恐怕难以充分理解。今天只是一个开头。如果大家能够了解佛教中大致有上述一些概念,这些概念与禅的本质是什么关系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