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九讲 社会问题与社会适应_人,做得到任何事

作者:阿德勒 字数:6229 更新:2025-01-08 17:29:07

Social Problems and Social Adjustment

人生所有的问题,都源自于社会问题。

然而每个人的人生中都有一大片隐晦不显的秘境,掩盖了真正的问题成因。

必须等到进入社会后,一切问题才会渐渐浮出台面……

个体心理学的目标是促进社会适应。此论点看似自相矛盾,但其实只是言语用词上看来如此罢了。事实上,唯有关注个体的具体心理层面,才能理解社会因素的重要性。唯有在社会脉络之下,个体才能成为个体。其他的心理学派会区分所谓的个体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但对我们而言,这样的区分是不存在的。论述至今,本书一直致力于剖析个体的人生风格,分析时定会从社会观点出发,并以社会应用为目的。

接下来的分析将会更强调社会适应问题。我们讨论的事实仍然相同,但现在不再着重于诊断人生风格,而是开始讨论如何将人生风格应用于现实生活中,以及可以采取哪些适当的方法。

本讲直接延续上一讲针对教养教育问题所做的分析,紧接着要讨论社会问题。学校与幼儿园都是社会机构的缩影,可说是现实社会的简化版,我们能据此研究社会适应不良的问题。

以一个行为有问题的5岁男孩为例。孩子的母亲来找医生咨询,抱怨儿子是多动儿,老是不安于室,让人非常头疼。母亲必须时时紧盯着他,每天都身心俱疲。她表示再也受不了自家儿子,如果医生觉得住院有效的话,她很乐于让儿子离家接受治疗。

从这位母亲所叙述的细节中,我们非常能“认同”这个孩子:认同,指的是我们很轻易就能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立场,体会他的感觉。听到有人说一个5岁孩子过动时,我们的脑海中很快就能浮现出那孩子的行为模式。5岁的多动儿会做什么呢?他会穿着厚重的鞋子爬上家里的餐桌,只想玩得浑身脏兮兮的。如果做母亲的想安静看书,他就会跑去玩灯,开开关关按个不停。当父母两人想一起弹琴或唱歌时,试想这个男孩会搞出什么把戏!他会朝父母狂吼,或故意捂着耳朵,坚称自己不愿听噪音。如果父母不顺他的意,他就会大发雷霆。而且,不论旁人怎么做,他永远都不会满足,总想“得到”某些东西。

如果我们在幼儿园看到这种行为,几乎就能确定这个男孩很好斗,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挑衅。男孩整天吵吵闹闹,搞得父母疲惫不堪,自己却从不觉得累。因为他和父母不一样,不用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更何况这孩子只想闹个不停,让其他人追着他跑。

有个例子可以具体说明这个男孩为了成为注目的焦点,做了什么努力。有一天,他去参加一场音乐会,他的父母会在这场盛会上演奏献唱。表演到一半时,这个男孩突然对台上大叫:“嗨,老爸!”并起身在音乐厅里走来走去。我们并不意外男孩会有这种举动,但他的父母却无法理解孩子为何会做出这种行为。即便事实摆在眼前,这孩子的行为异于常人,他的父母却仍认为儿子很正常。

然而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个5岁孩子的确很正常:他自有一套聪明的人生规划(即人生风格)。若根据他的规划来看,他的所作所为再恰当不过了。如果我们能看出他的人生规划,就能猜到他之后会做出哪些举动。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他的智力没有问题。智能不足的孩子不可能拟出这么聪明的人生规划。

每当母亲有朋友来访,想好好聊一聊时,这个男孩就会把访客从椅子上推开,自己一屁股坐下。这和他的人生目标及人生原型一致。他的目标就是要超越并主导他人,永远霸占父母的注意。

我们现在可以断定,他在5岁之前一定被父母宠坏了;而且,只要他能再度受宠,就不会这么胡闹了。换言之,这是一个失去优势地位的孩子。

那他怎么会失去优势地位呢?答案必定是他有了弟弟或妹妹。也就是说,这个5岁小孩面临了全新的情境,他觉得自己的地位被剥夺了,因而努力奋战,想讨回他认为已经失去的重要核心地位。为此,他整天死缠着父母不放。根据观察还可推论出另一个原因:这个男孩还没准备好要面对新情境;身为被宠坏的小孩,他从未与他人之间建立起共同感munal feeling)。换言之,他没有适应社会的能力。他只对自己有兴趣,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得失。

医生也询问母亲有关男孩和弟弟的相处情况。母亲坚称男孩很喜欢弟弟,但只要他跟弟弟一起玩的时候就一定会推倒小的。很遗憾,我们认为这样的行径并非喜爱弟弟的表现。

为了彻底理解这种行为的意义,我们应该拿男孩和另一种常见的好斗孩子做比较(以下简称Z类型):Z类型的孩子太聪明了,不会像上述个案一样争斗不休,因为他们知道父母最后一定会出手阻挠。Z类型知道何时该暂时收手,也知道偶尔应该做出好表现给外人看。不过,他们和上述个案有个共同点:Z类型和弟弟、妹妹玩耍时也会做出同样的举动——年纪大的压制小的。事实上,他们和弟妹玩耍的目的就是要打倒他们。

现在来谈谈那个5岁男孩是怎么对待母亲的。如果母亲打他屁股,他会故意大笑,或是坚称一点都不痛。如果母亲力道加大,他会先安静一会儿,但随后就会开始大吵大闹。我们应该注意一点,他的目标制约了他的行为举止与所作所为。换言之,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达成目标,因此我们得以据此推测出他的下一步行动。倘若人生原型没有统一性,或者我们不知道人生原型朝哪个目标迈进的话,就无法预测个体的行为。

请想象一下日后他会过着什么样的生活。我们可以预测他上了幼儿园会发生什么事。如果有人再带他去听音乐会(就像现实中那样),我们就能预先猜想他会做出什么举动。大致来说,如果所处的周遭环境相对弱势,他会直接扮演支配者的角色;反之,如果环境形势相对强势,他就会为了主导一切而开始争斗。如果幼儿园老师很严格,他待在学校的时间就会缩短。他很可能找尽借口不去上学或早退,但如此一来,他就会持续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以致产生头痛、焦躁不安等症状。而这些症状正是精神官能症的前兆。

反之,如果所处环境轻松愉快,他极有可能觉得自己是关注的焦点,进而成为校园领袖、真正的第一名。

仔细观察后可以发现,幼儿园是充满社会问题的社会机构。幼儿园学童必须做好准备面对社会问题,因为每一个孩子都要遵循幼儿园这个社群的法则,也都必须在这个小型社群中做出有用的贡献。一旦孩子关注自己胜过于别人,就无法成</a>为有用之人。

公立小学</a>也会一再出现类似的情况,可以想见像个案这样的孩子会发生什么事。对他来说,上私立小学可能比较轻松。因为私校的人数较少,学生能获得更多关注,所以读私校的话,或许不会有人发现他是问题儿童。私校老师甚至可能会说:“他是我们学校里最聪明、最棒的学生。”如果他当上班长,在家里的行为也会有所改变。只要他能成为某一方面的佼佼者,应该就会志得意满。

如果孩子上学之后行为有所改善的话,我们理所当然会认定他在班上处于优势地位,得到了优越感。然而,真实情况往往相反:在家里受宠又听话的孩子,在学校很有可能会把全班搞得天翻地覆。

我们在上一讲谈过,学校是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的中继站。从这样的观点出发,我们便能了解前述的5岁男孩进入社会后会有何种发展。人生不会主动提供他有利的情境(就像他有时可在学校中获得的那样)。在家庭或学校表现优秀的孩子,出了社会却反而变成人生失败组,常常让人大呼意外。我们也碰过一些患有精神官能症的“问题大人”,他们日后恶化为精神失常的几率很高。这样的发展,可归因于当事人的人生原型在成年之前一直被有利情境所掩盖,导致外人无从察觉。

针对这一点,我们必须学习如何在有利情境下辨别出有问题的人生原型,尽管难度极高,我们至少也要意识到它的存在。有些迹象可以视为人生原型已经出错的明确指标。比方说,想吸引别人注意并缺乏社会兴趣的孩子,通常都不爱干净;他们借由不修边幅来占据他人的时间心力。他们也不会乖乖上床睡觉,晚上常会哭闹或尿床。他们懂得如何操弄焦虑,把焦虑当成一种武器,用来强迫别人顺从。这些迹象都会在有利的情境出现,察觉之后,我们就比较能做出正确的结论。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前述这个人生原型出了错的男孩,到了十七八岁即将成年时,会过着怎样的人生。他过去的人生中有一大片秘境,这片秘境隐晦不显,要探索并非易事,想看出他的目标与人生原型也很难。不过当他正面面对人生,就一定会碰上我们所说的人生三大问题:社会的问题、工作的问题,以及爱情与婚姻的问题。我们和周遭的人建立起关系时,绝对会遇到这些问题。社会问题涉及我们待人接物的种种行为,以及我们看待人类及人类未来的态度。社会问题涉及人类的生死存亡。人的生命有限,唯有汇聚众人的力量,生命才得以延续。

至于工作问题,我们可以透过观察这个男孩之前在学校的行为,作为判断的依据。有一点能肯定的是,如果这个男孩怀着比他人优越的心态找工作,求职过程一定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对刚进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很难找到没有顶头上司,或不用团队合作的工作。有鉴于这个男孩只在乎自己的利益,我们知道他绝对不会满足于只当个小员工。这样的人并不是值得信赖的工作或事业伙伴,因为他永远都将个人利益摆在公司整体利益之前。

我们现在大概可以如此下定论:工作上的成就取决于社会适应能力的高低。能理解同事与客户的需求,用他们的眼睛去看,用他们的耳朵去听,用他们的感官去感受,在企业里将会是极大的优势。而且这么做才能不断进步。但我们正在研究的这个个案根本做不到,因为他追求的永远都是他自己的利益;他只能发展出部分能力,只能有些许进</a>步,所以在职业生涯中往往沦为输家。

在大多情况之下,我们会发现这样的人从来没有做好就业的准备,或者总要等到年纪大了才踏入职场。他们可能三十岁才开始工作,却还是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他们会学习新事物,但只有三分钟热度。他们也很常换工作。种种迹象都显示,他们不管做什么工作都无法适应。

有时我们会看到十七八岁的年轻人虽然努力向上,却毫无方向与目标。面对这样的人,最重要的是去了解他们,并给予他们就业的建议。这个年纪的年轻人还有机会从头开始培养新的兴趣,并接受适当的训练。

人的生命有限,唯有汇聚众人的力量,生命才得以延续。

* * *

For human life is so limited that we can carry on only if we put together.

发现快成年的孩子对于未来志向茫然无措时,着实令人烦恼。这类孩子多半什么事都做不好。不管是家人或师长,都应该努力激起孩子的兴趣,让他们尽早思考未来要从事哪一行。譬如说,学校师长可以指定作文题目,如“我的志愿”,让学生书写。在写作时,学生们就必须正视这种问题;不然的话,他们很可能迟迟不去面对,直到为时已晚。

年轻人必须面对的最后一个问题是爱情与婚姻。人既然分成男性与女性,这个问题当然至关重要。如果人类只有一种性别的话,世界肯定会大不相同。但在现实社会中,我们都必须训练自己如何与异性相处。下一讲会详细讨论爱情与婚姻的问题,因此这里只稍加说明此问题与社会适应问题之间的关联。缺乏社会兴趣,是导致个人在社交及工作上适应不良的原因,也会致使一个人无法和异性良性互动。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并没有做足准备,无法经营亲密关系。的确,性本能(sex instinct)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把某人拉出独处的小天地,让他做好进入社会生活的准备。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必须在性本能全然启动之前先找到自己的定位:我们得做好准备,不能只着眼自身,而是必须融入更广大的社会,否则性本能将无法发挥原有的功能。

现在,我们可以针对方才那名5岁男孩的案例做出一些结论了。我们发现他在面对人生三大问题时,感到绝望且害怕被击溃。我们也看到,他追求的优越感目标只考虑到自己,却会无所不用其极地将人生所有问题都排除于外。那么,他还剩下什么呢?未来他将无法融入社会;他会对他人怀抱敌意、疑神疑鬼,甚至远离人群。他对他人不再有任何兴趣,也不在乎自己在人前的模样,因此往往衣衫不整、脏乱不堪——整个人看起来就像精神失常患者。众所周知,语言是人类社会必备的沟通途径,但这位个案却不想使用语言,他甚至根本不开口说话——而这也是精神分裂症[1]的特征之一。

这位个案因为自己设下的障碍,而逃避了人生所有问题,终究被送进了疗养院。他那充满优越感的目标,致使他与外界隔绝,并扭转了他的性驱力(sex drive,又称性冲动)发展方向,把他变成一个不正常的人。他时而试着飞上天,时而认为自己是耶稣基督或中国皇帝,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充满优越感的目标。

正如我们一再强调的,人生所有的问题都源自于社会问题。不论是幼儿园、公立小学以及友谊、政治与经济生活……

都看得到社会问题的存在。因此,每个人拥有的一切能力都必须以社会为中心点,进而导向有利于全体人类的方向。

我们都知道,人会缺乏社会兴趣,皆始于人生原型,而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尽早纠正。如果我们能教导为人父母者如何防范严重的错误,也能告诉他们怎么去判断人生原型已然出错的微小信号、迹象及修正方法的话,将会是一大福音。但事实是,我们在这方面能做的有限。很少有父母愿意了解错误并防患于未然。他们对于心理学与教育方面的问题缺乏兴趣。大多数父母可能会宠溺孩子,或敌视不把自家孩子捧在手掌心上的人,但也可能对孩子漠不关心。因此,我们很难透过父母来拯救问题儿童。事实上,光是对他们描述孩子的问题和给予建议就旷日费时,因此根本无须考虑要在短时间内让父母清楚了解整个情况,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务。所以,寻求医师的协助会是比较好的做法。

除了让孩子接受专科医师和心理医师的治疗外,唯有透过学校体制与教育,才能有最好的效果。人生原型当中的错误,多半在孩子上学之后才会显现。熟知各种个体心理学方法的老师,能在短时间内发现人生原型是否出错,并看出哪个孩子能与他人融洽相处、哪个只想成为注目的焦点。老师也能观察孩子是否具备勇气。受过良好训练的老师,在开学第一周便能看出学生人生原型中的问题。

从老师所具有的社会功能(social function,又称社会作用)来说,对于如何修正孩子的错误,老师受过更为完善的训练。人类之所以创办学校,是因为家庭无法依照社会的需求适当地教导孩子。学校是家庭的延伸,孩子有一大部分的人格特质是在学校型塑完成的。孩子也能在学校学到应当勇于面对人生的问题。

校方与老师都必须具备心理学的洞见,才能善尽职责。未来,学校教育一定会更仰赖个体心理学的方针,因为学校真正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发展健全的人格。

* * *

【注释】

[1] 原文为dementia praecox(早发失智症),早期对精神分裂症的称呼。

学校是家庭的延伸,学校真正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发展健全的人格。

* * *

The school is the prolonged hand of the family,The true purpose of a school is to build character.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4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