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五讲 早期记忆_人,做得到任何事

作者:阿德勒 字数:6628 更新:2025-01-08 17:28:57

Old Remembrances

有个孩子小时候目睹姐姐死亡而大受打击。我们请他谈谈长大后的志愿。

他如是答:“我要做挖墓工。因为我想成为埋葬别人的人,而不是被埋的人。”

一语道尽“早期记忆”对人生的影响之大。

分析过个体人生风格的重要性之后,现在来谈谈早期记忆。探索早期记忆或许是了解个体人生风格最重要的方法。通过回顾童年记忆,我们得以揭开个体的人生原型(即人生风格的核心),而这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不论是成人或小孩,如果想找出当事人的人生风格,我们应该在听他抱怨之后,请他聊一聊过去的记忆,然后将早期记忆与他所叙述的事实进行比对。人生风格的大部分要素都不会改变。同一个人总是有着相同的人格,是相同的整体。正如先前所述,一个人在努力追求特定优越目标的过程中,人生风格于焉形成。因此,我们一定要预期个体所说的每一个字、所做的每一个行动和所体验到的每一种感受,都是整体“行动方向”(action line)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某些特定的时间点上,如回顾早期记忆之时,个体的“行动方向”更为清楚易见。

然而,我们不应用二分法来区别新旧记忆,因为新的记忆也包含行动方向。如果能在一开始就找到行动方向,事情就会比较简单,也更容易清楚说明;如此一来,我们就能找到当事人的人生主题,也能理解为何一个人的人生风格实际上不会改变。在四五岁便形成的人生风格当中,我们会找到过去的记忆和现在的行动之间的关联性。历经多次类似的观察研究之后,我们确信以下理论:我们永远都可以在早期记忆中找到个案人生原型中的本质。

当一个人回顾过往,不管他的记忆里出现了什么,必定是在情绪上让他有感的事物,因此我们能据此找出探索此人人格的线索。毋庸置疑的是,被遗忘的经验,对于人生风格和人生原型来说也很重要,但这些被遗忘的记忆,又称无意识记忆(unconscious remembrances),多半难以发掘。而意识记忆(conscious remembrances)与无意识记忆有个共同特性:两者都以充满优越感的目标为依归,也都是完整人生原型的一部分。因此,如果力之所及,最好能同时挖掘出意识记忆与无意识记忆。说到底,意识记忆和无意识记忆一样重要。但一般来说,个体本身并不了解这两种记忆,必须由局外人来分析并解读。

我们先来谈谈意识记忆。被问到过往记忆时,有些人会回答:“我什么都不记得了。”这时,我们必须要求这些人专心、尽力去回想;一番努力过后,便能发现他们想起了一些事。但之前的犹豫可视为一种信号,代表他们并不想回顾童年,也可以从中推论出他们的童年过得并不快乐。我们必须引导这些人并给予提示,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数据。不论如何,他们必会想起一些事情。

有些人声称他们的记忆可以回溯到一岁,但这几乎不可能。事实上,那些记忆极有可能是出于他们的幻想,而非真实发生过的。但是,记忆究竟是幻想,还是真实,并不重要,因为这些记忆都是个体人格的一部分。有些人则坚称:他们无法确定记忆到底是自己的,还是父母亲告诉他们的。这同样不重要,因为即使是经父母口述而来的记忆,他们也确实牢记在心里了,故也有助于让我们了解他们到底对什么有兴趣。

我们在前一讲中解释过,为了某些目的把人加以分类,是一种权宜的做法。以目前而言,早期记忆也有不同的分类,让我们借此了解每一类人应有的行为表现。且让我们以一个个案为例。该个案记得自己曾看过一棵华丽闪耀的圣诞树,上面挂满了彩灯,还有很多礼物与圣诞蛋糕。在这个故事里,最有趣的是什么?是他看到的景象。他为何要告诉我们他看到了什么?因为他一向对视觉性的事物很感兴趣。这名个案因视力有问题而必须努力调适自己,在环境的磨炼之下,他一向对于视觉很感兴趣,而且很在乎“看”这件事。或许这并非他人生风格中最重要的元素,但也值得深究。这说明了一点,如果要指派工作给他的话,最好是能让他善用眼力的工作。

学校在儿童教育方面常常忽略了这种分类原则。我们可能会发现,对视觉感兴趣的孩子不爱“听”,只想“看”。我们应该耐心地面对这样的孩子,尝试教他去听。很多孩子在学校里都只接受一种教法,因为他们只喜欢用一种感官,导致他们只善于听,或是只善于看。有些孩子则是老爱动个不停,一直找事做。我们不能期待不同类型的孩子都能得到同样的成果。如果老师偏好某一种特定教法,而教法如果对善于倾听的孩子最有利的话,差异就会特别大;因为相较之下,视觉性或行动派的孩子会很辛苦,也有碍于他们发展。

再来看看一个例子,个案是24岁的年轻男性,常常昏厥[1]。当我们请他回忆时,他想起四岁时听到火车的汽笛声就昏倒了。换言之,他是一个听觉性的人,因此对“听”最感兴趣。在这个阶段还不需要说明这名男子日后是如何罹患昏厥症的,只要注意到他从孩提时代就对声音非常敏感便已足够。他的音感很强,无法忍受噪音,也受不了不协调、刺耳的音调。因此,汽笛声对他的影响之大,甚至能让他一听到就昏倒,也就不足为奇了。不管是成人或孩子,人之所以会对某些事物特别感兴趣,往往是因为他们曾在那个方面有过痛苦经历。各位读者应该还记得第二讲那位患有气喘的男性吧。他童年时曾因气喘而胸部缠满绷带,肺部因而受到压迫,致使他日后对于呼吸方式格外有兴趣。

大家也一定都看过全副心思都放在饮食的人。他们的早期记忆一定和“吃”有关。对他们来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莫过于怎么吃、什么该吃、什么不该吃。我们常会发现,他们小时候在饮食上遭遇的困难,强化了“吃”的重要性。

我们现在来看一个关于记忆的案例:与行动和走路有关。我们研究过许多从小身体虚弱或罹患佝偻病[2]的孩子,他们小的时候无法行动自如,因此后来对“动”极感兴趣,总想着要快一点。有个案例正好可以说明这一点。一名五十岁的男性去看医生,谈及每当他陪人过马路时,都会有一股强烈的恐惧感袭上心头,他很怕两人都会被车撞,但是他独自行走时就不会有这种感觉。事实上,他一个人穿越马路时相当镇定;唯有与他人同行时,他才会想保护对方;他会抓着同伴的手臂,拉着对方左躲右闪,惹得对方不快。我们偶尔会碰到这种人,但几率不高。且让我们来分析他为何会有这种奇怪的表现。

当我们请他回忆早期记忆时,他说他3岁罹患佝偻病,身体不太灵活,曾有两次过马路被车撞的经验。如今他成年了,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是证明自己已经克服这项弱点。也就是说,他想证明自己是唯一能安全过马路的人。他总是在等待机会,一有同伴便迫不及待要表现。当然,多数人不会把安全过马路当成值得骄傲或与人一较高下的事。但颇多人都像这个个案一样,身上那股想要行动、亟欲展现自己有能力行动的渴望,十分强烈。

现在来谈谈另一起个案:有个男孩正一步步踏上犯罪之路。他偷窃、逃学,连父母都放弃他了。他的早期记忆都与想要四处游历与快速行动有关。他目前与父亲一起工作,一整天都坐在办公室。从个案的本性来看,我们开出的治疗方式之一便是让他当个到处奔波的业务员,替他父亲推销生意。

有一种早期记忆非常重要,即童年时期的死亡记忆。当孩子目睹有人骤逝,对他们的心灵将会造成极大的冲击。有类似经历的孩子,心理上可能会出现缺陷或毛病(morbid),或是奉献自己的一生去研究生死大事,一心只想和某种疾病或死亡奋战。我们也发现,其中许多孩子后来对医学感兴趣,长大后很有可能选择医师或药师为职业;而这类目标当然归类在人生的有益面向。他们不仅自己与死亡奋战,也不吝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然而,在某些情况下,这类人的人生原型会朝自我中心(egotistical)发展。有一个孩子因为姐姐的死亡而大受打击,我们请他谈谈长大后的志愿。我们本来预期会听到医师,但他却回答:“我要做挖墓工。”进一步询问原因后,他解释道:“因为我想成为埋葬别人的人,而不是被埋的人。”这是一个落在人生无用面向上的目标,因为这个孩子只关心自己。

且让我们来看看被宠坏的孩子有哪些早期记忆。早期记忆如镜子般反映出这类人的个性。被宠坏的孩子常把母亲挂在嘴边,这或许再自然不过了,但同时也是一个信号,代表他过去必须奋力营造受宠的情境。有时候,早期记忆看起来无关痛痒,却很值得分析。例如有名男子这么说:“那时我坐在自己的房间里,我妈妈站在柜子旁边。”内容似乎无关紧要,但他提到了妈妈,这就是一个信号,代表他一直对母亲很感兴趣。如果母亲的角色隐而不见,我们研究的繁复程度就会增加,必须试图猜测与个案母亲有关的事。假设那名男子只说:“我记得那时我在旅行。”我们如果进一步追问同行者是谁,将会发现正是他的母亲。或者,如果有个孩子对我们说:“我记得有一年夏天住在乡下。”我们便可以假设孩子的父亲在城里工作,母亲与孩子则住在乡下;这时可以继续问:“谁陪你一起住呢?”如此一来,我们通常能发现母亲对孩子的隐性影响力。

在研究早期记忆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小孩子会很努力想得人疼,也可以看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何看重母亲的宠爱。就理解当事人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孩子或大人谈起这类记忆的话,我们便能确定说话者一直觉得自己的地位岌岌可危,或总认为别人比他受欢迎。我们也会发现他们的紧张越来越强烈、越来越明显,整副心思都被自卑感占据。这个发现指出了一个重要的事实:这种人日后将会成为善妒的人。

有时候,人们对某件事的兴趣会凌驾于任何事物之上。比方有个女孩说:“有一天我负责照顾妹妹,我很想好好保护她。我把妹妹放在桌子上,她却被桌布绊倒而摔下了桌子。”这孩子当年只有四岁。要这个年纪的孩子照顾另一个小小孩,实在太过勉强。我们可以看到这个用尽一切力气保护妹妹的姐姐经历了一场大悲剧。这个做姐姐的长大之后,嫁给了一个“好”丈夫(几乎到了对妻子百依百顺的程度)。但她非常善妒,而且百般挑剔,总是害怕丈夫另结新欢。最后,她的先生为何会厌倦她,变得只关心孩子,理由呼之欲出。

有时候,人们会记得自己想伤害家人,甚至起了杀意。这类描述清楚凸显出记忆中的紧张状态。这种人只关心自己。他们不喜欢别人,对谁都有敌意。这种感觉其实早已存在于他们的人格原型中。

我们还看过一种人,他们害怕朋友或同伴之中有人更受欢迎,或者老是怀疑所有人都想赢过自己,结果什么事都做不好。这种人一向担心周遭可能会有更出色或更受欢迎的人出现,因此无法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分子。不管做哪一行都提心吊胆、紧张兮兮,而这种态度在爱情与婚姻关系中格外明显。

纵使我们无法完全治愈这种人,但凭借研究早期记忆而知悉的方法,至少可以改善他们的状况。

上一讲曾提过一位童年时和母亲、弟弟一起上市场的男子,他正是接受我们治疗方法的对象。当那天开始下雨时,母亲原本是先把他抱起来,但看到弟弟后,就把他放下来,去抱弟弟。因此,这名男子一直觉得弟弟比较受宠。

如果我们可以挖掘出部分早期的记忆,就能预测个案日后的人生会发生什么事。然而,请务必记住,这些早期记忆只是线索而已,并非真正的原因。透过记忆,我们可以知道某个人过去发生过的事,以及发展的脉络。记忆指出了个体透过哪些行动来达成目标,以及必须克服哪些障碍。记忆也揭示出对于生命有用或无用的面向,个体因何而对其中一个面向较有兴趣。比方说,个案或许在性方面受到了所谓的创伤,因而对“性”最感兴趣。得知某人的早期记忆包含性经验时,并无须惊讶。有的人从很小开始,就只对性有兴趣。而对性产生兴趣,实属人类的正常行为。但如我之前说过的,兴趣也有很多不同的类型和程度。我们常会发现,当个案讲起和性有关的回忆时,此人日后便会朝着性方面发展;而这样的人生最终都是不和谐的,因为性的重要性被过度放大。有些人坚持人生的一切都以性为基础;也有人主张肠胃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根据这些人的例子可以发现,早期记忆和后来的人格特质是一致的。

有一个男孩能考上高中,至今仍是个谜。那男孩总是静不下心,完全没办法坐下来读书。他向来不把正事放在心上,到了该念书的时间,他却常跑到咖啡厅或朋友家闲晃。因此检视他的早年记忆很有意思。他说:“我记得自己躺在摇篮里,盯着墙看。我注意到墙上贴的壁纸有很多花朵、图案……”他一心只想躺在摇篮里,压根不在乎考试。他之所以无法专心读书,是因为他总想着别的事情,而一心是无法两用的。据此可推论出,这是一个被宠坏的孩子,没有能力独立行事。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惹人厌、不被喜爱的孩子。这个类型很少见,属于较极端的案例。孩子通常会有宠爱他们的父母或保姆,可以满足他们的欲望。但是如果一个孩子一出生就被讨厌,是不可能存活的。这样的孩子一定会早夭。我们也发现,许多私生子、罪犯及弃儿都是惹人厌的孩子,因而常常一副黯然失意的模样。透过研究他们的早期记忆,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确实记得这股被痛恨的感觉。有一名男性就曾说过:“我记得我妈妈打我、骂我、挑我毛病,一直到我逃家为止。”而在离家出走的过程中,他差一点淹死。

后来,他变得走不出家门,故来寻求心理医师的协助。我们分析过他的早期记忆后发现,他曾离家出走过一次,还遭遇了极大的危险。这件事烙印在他的记忆里,因此每当他出门时总是不断注意有没有危险。他是个聪明的孩子,却老是担心考不到第一名。他的个性变得犹豫不决,阻碍了他的进步。好不容易上了大学</a>,他却担心起自己无法在既定规范之下和他人一较长短。我们知道,这一切都可回溯到他早年遇险时的记忆。

有一起个案或许也能清楚说明。个案是一名孤儿,双亲在他一岁左右就过世了。他患有佝偻病,在孤儿院也未得到妥善的照顾。因为得不到照顾与关心,使得他日后难以结交朋友。我们回顾他的记忆后发现,他一直觉得别人比他更受欢迎,这种感受在他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一直觉得自己惹人厌,这种感觉频频扯他后腿,让他无法解决任何问题。由于自卑感,他拒绝去面对人生中的一切问题与情境,包含爱情、婚姻、友谊、事业……而这些事情全都需要与他人接触才行。

再举一个有意思的案例,案主是个很爱抱怨失眠的中年男子。他年约46或48岁,已婚有小孩。他对每一个人都没好话,永远专断独行,对待家人尤其如此。这般行径让周遭的人都痛苦不堪。

于是我们请他回想早期记忆,他说自己成长于一个双亲感情不睦的家庭,父母总爱吵架并威胁彼此,所以他很怕自己的父母。因父母疏于照顾,他总是浑身脏兮兮地去上学。有一阵子,他的班导师请假,来了一名代课老师。这位代课老师认为教职是一份美好又高尚的工作,对教育充满热忱。她在这个爹不疼、娘不爱的男孩身上看到潜能,决定主动鼓励他。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得到别人的支持与青睐。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发愤图强,但感觉上好像是后面一直有人推着他前进似的。他其实并不相信自己能有出众表现,所以才会夜以继日地努力不懈。因此,他在成长过程中即养成每天熬夜、甚至完全不睡的习惯,把时间都用来思考哪些是他必须要做的事。结果最后他相信,唯有整夜不睡觉,才能做大事。

他对优越感的渴求,后来表现在对待家人的态度,以及待人处事的作风上。他认为没有一个家人比他强,总以征服者姿态出现在他们面前。可想而知,他的妻儿饱受这种行为模式的折磨。

总结此人的个性,我们可以说他有一个充满优越感的目标,而当一个人的自卑感很强烈时,便会立下这样的目标。过度紧绷的人亦然。紧张是一种信号,显示他们怀疑自己的成就;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反而会以高姿态出现,也就是用优越情结来掩盖这份自我怀疑。故而,研究早期记忆,便能使真相原形毕露。

* * *

【注释】

[1] 昏厥(fainting spell),暂时失去知觉,是大脑供血不足所引起的,与疾病或身体虚弱无关。

[2] 佝偻病(ricket),这种病是体内缺乏矿物质导致骨骼发育不良,多发生在成长中的孩童身上,使其生长减慢,骨龄迟缓。

研究早期记忆,便能使真相原形毕露。

* * *

A study of old remembrances reveals the situation in its true light.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4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