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四讲 人生风格_人,做得到任何事

作者:阿德勒 字数:7167 更新:2025-01-08 17:28:55

The Style of Life

每一个人都有独一无二的人生风格。

观人如观树……

因此,我们应该观察人与特定环境之间的关系。

看看山谷里的松树,就会发现它们和长在山顶上的松树不一样。树种相同,却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形态。山顶上的树表现出来的姿态,和山谷里长成的树不同。一棵树的生命形态,就是这棵树的个性,是这棵树在所处环境中表达自我、塑造自我的结果。你若能仔细观察在非常态环境中成长的树木,就能理解每一棵树自有其生命模式,而非仅是机械式地因应环境而已。

人也跟树一样,应在特定环境条件下观察每个人的人生风格。身为心理学家的我们,主要任务就是分析个体人生风格与既有环境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因为心会随境而转。处于顺境的人,旁人很难看清楚他的人生风格。但是,一旦他进入了全然陌生的新环境,肯定会面临困难;这时,人生风格就会清楚显明。基本上,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学家,即使在某人一帆风顺之时,也能看穿他的人生风格;而对一般人而言,只要某人处于不利或艰难的环境之中,便能看清楚他具有何种人生风格。

人生不是一场游戏,永远不乏难题。人生在世,总有许多时候必须面临重重困难的考验。我们要研究的对象是各个遭遇困难的个案,设法找出他们有难时会做出什么不同于平常的行为、展现出哪一些特质。就像之前提过的,人生风格是一个统一体,而型塑人生风格的正是人们早年生活所遭遇的困境,以及为了特定目标所做的努力。

然而,我们比较有兴趣的并非过往,而是未来;想彻底了解一个人的未来,就必须先了解他的人生风格。即使已经挖掘出决定个人行为的本能、刺激、驱动力等因素,也无法预测他将来必然会如何。有些心理学家的确试过要归纳当事人的本能、印象、创伤来得出结论,但进一步检视就会发现,利用上述要素就得出结论,而且假定的前提是一个人的人生风格永远一致;因此不论有哪些刺激,其作用都只是在保全与巩固人生风格而已。

人生风格这个概念,和前三讲的讨论有多密切呢?我们已经知道,有生理缺陷的人,面对困境时会惴惴不安,因而萌生出自卑感,或者饱受自卑情结之苦。但我们也很清楚,人类无法长期什么都不做、仅是咬牙忍受痛苦而已;自卑感会驱使我们有所行动,立下目标。长久以来,个体心理学将这种为了达成人生目标的一致性行动称为“人生规划”(a n of life),但这个词汇有时会误导学生,现在统一改为“人生风格”(a style of life).

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人生风格,有时光是和某个人谈话并问他问题,就能预测那个人的未来。这就好比观众看到舞台剧的最后一幕,一切谜题都解开了。我们之所以能透过上述方式进行预测,是因为我们知道人生包含哪些阶段、困难与疑问。因此,透过累积经验与已知的事实,我们就能推断一些孩子未来的发展,像是选择孤立自己、老是要人帮忙、被宠坏,以及在新情境中踌躇不前的孩子。如果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是靠他人拉一把,那会怎么样?他可能会犹豫不决、停滞不前,也可能干脆逃避问题而不设法解决。我们很清楚他会做出哪些行为,因为同样的事早已发生无数次了。他并不想独自面对,只想依赖他人。他只想逃离人生重大问题,净做些毫无意义的事,却不想为了有意义的事付出努力。他对社会毫无兴趣,最后不是变成问题儿童、精神病患、罪犯,就是使出最终手段——亲手终结自己的生命。比起以往,现在我们更能了解这一切事物背后的因果关系。

譬如说,现在我们已经明白,在检视一个人的人生风格时,我们可以利用正常人的人生风格作为衡量基准,将社会适应良好的人当作标准,据此衡量与正常人不同的异类。

论述至此,先清楚定义“何谓正常的人生风格”,并解释“如何以正常为基础来理解错误和特殊异类”,应该会对读者很有帮助。但在讨论之前,有一点必须厘清:个体心理学进行这类研究时并不会把人加以分类。我们不会去想某个人属于哪一类,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人生风格。就好比一棵树上找不到两片一模一样的叶子;同样的,我们也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这个世界如此丰富多元,到处都有刺激、本能与错误,因此,绝不可能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所以说,如果真要分类,也仅是将类别当作一种智性工具(intellectual device),目的在于更了解个体之间的相似性。我们可以假设有一种智性分类法,将人分为数种类型,研究不同类型的特殊性,以做出更精准的判断。然而,当我们这么做时,并不会只使用同一种分类;而是会用最能凸显特别相似性的分类。人们向来认真看待所谓的类型和分类,一旦把某个人归为某一类,就很难再将他纳入其他类别了。

以下举个具体例子来帮助大家了解。当我们说A先生属于“社会调适不良”类型时,指的是他过着贫乏枯燥的人生,对社会丝毫不感兴趣。这是分类法的一种,也可说是最重要的一种。但请再仔细考虑一下,如果A先生对社会的兴趣都集中在视觉方面(即使社会兴趣很少也无妨)呢?再假设有一位B先生,他对社会的兴趣几乎都是以口语为主。两相对照之下,A和B两人大不相同,但都算是社会适应不良的人,都很难与身边的人建立关系。因此,如果我们不了解“类型”只是一种权宜的抽象概念,类型分类法很可能变成引发混淆的源头。

现在再回来谈正常人——这类人是我们用来衡量异类的标准。正常人,指的是生活在社会里的个体,过着调适得宜的生活模式,不论他们有无意愿,社会都会因为正常人的努力而获益。而且,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正常人还具备足够的精力和勇气,能积极面对问题和困境。上述两类特质恰好是精神病患所缺乏的[1]:精神病患无法适应社会,心理也调适不当,无法因应日常生活所需。我们可以用一个实际个案来说明:有一名30岁的男子总在最后关头选择逃避,而不去设法解决问题。他对朋友的疑心很重,每段友谊都无法长久。也因为他不信任朋友,导致对方在这段友谊关系中总是处于紧张状态,最后连朋友都做不成。我们可以清楚看出,虽然那名男子有许多泛泛之交,但实际上一个真正的朋友都没有。他不热衷交友,也不谙经营友谊。事实上,他根本就不想融入社会,在别人面前总是沉默不语;对此他的解释是,跟别人相处时他都没有什么想法,因此没什么好说的。

此外,这个男子很怕生,说话时常会脸红。只要他能克服怕羞这一点,就能好好讲话。他真正需要的是有人能针对这方面提供协助,但不要给予批评。当然,因为个性怕生,他无法好好沟通表达,邻居都不太喜欢他。他自己也感觉到了,所以变得更讨厌开口说话。我们或许可以说,他培养出来的人生风格,是希望当他与人接触时,别人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他身上。

继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技巧之后,接着来谈谈他工作上的问题。这个个案总担心工作会失败,因此夜以继日地做研究。他不但过劳,精神也过于紧绷,最后因压力太大,干脆辞职。

如果我们比较个案解决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的方法,就会发现他总是处于极度紧绷的状态。这也显示出他的自卑感相当严重。他低估了自己不说,还认为其他人与新情境都对他不利。他的处境仿佛是一个身陷敌营、四面楚歌的人。

现在我们已有足够的信息,可以勾画此人的人生风格了。我们看到他很想前进,但又因害怕失败而裹足不前,好比如临深渊一般,战战兢兢,一直处于绷紧神经的状态。只有在特殊条件之下,他才会迈步向前走,但一般情况下,他都宁可选择待在家里,不和他人打交道。

此人所遭遇的第三个问题,也是多数人都没准备好要面对的问题,那就是爱情。对于异性接触,他表现得很迟疑。他想谈恋爱,也想结婚,但因为强烈的自卑感,导致他根本不敢放眼未来。不论爱情或婚姻,都是他想做却做不到的。综观他的行为与态度,可用一句话作结:“没错……但是……”我们看到他爱上一个又一个女孩。而这种情形在精神病患身上很常见,因为某种程度上他们认为“两个女孩(的压力)比一个女孩少多了”。有时候,这一点可用以解释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的成因。

现在来谈一谈形成这种人生风格的理由。别忘了,个体心理学的任务是分析特定人生风格背后的理由。这名男子在四五岁时就形成了这样的人生风格。当时发生的悲剧型塑了他这个人,而我们的任务便是挖掘出悲剧的真相。我们发现,某件事使得他对其他人失去兴趣,并让他萌生“人生本是大难题”的想法,因此不要继续向前迈进比较好,省得必须面对接踵而来的逆境。结果,他变得凡事小心翼翼、举棋不定,更成为一个老是逃避的人。

有件事一定要提,这名个案在家中排行老大。前面已谈过身为老大所代表的重大意义:老大有一段时间是家庭的中心,但更为受宠的弟妹会取代他们的地位,让他们光环尽褪,进而引发极为严重的问题。很多时候,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很怕生、畏惧向前迈进,探究原因后往往会发现,那人的身边还有另一个人更受疼爱。因此,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案例的问题成因何在。

多半时候,我们只需要问病患一个问题即可:你在家中排行老几?从中我们就可以得到所有必要信息。我们也可以选择另一种截然不同的方法:请个案回想早期记忆(old remembrances,又译早年回忆);这个方法将于下一讲进一步讨论。这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方法,因为这些记忆(或称早期的画面),是培养出早期人生风格、即我们称之为人生原型的一环。当一个人谈起早期记忆时,旁人就能从中找出他人生原型的真实部分。人在回首过去时,都会记得某些重要的事,而停留在记忆里的永远都是最重要的事。有些心理学学派却反其道而行。他们认为,被人遗忘的才是最重要的事。不过,这两个想法之间并无太大差异。一个人或许可以说出他意识里的记忆,却不知道这些记忆代表什么意义,也看不出来记忆和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因此,无论强调的是意识记忆(conscious memory)被隐藏或遗忘所代表的意义,还是被遗忘的记忆最为重要,最终的结果都一样。

只要些许对于早期记忆的说法,就能带来莫大启示。因此,前例的个案或许会说起小时候妈妈带他和弟弟上市场的事。光这一点就足以让我们发掘出他的人生风格。他说到了自己和弟弟,可想而知,弟弟对他来说一定很重要。若是继续引导他说下去,你可能会听到这段故事:去市场那天下雨了,妈妈本来把我抱在怀里,但后来看到弟弟,就把我放下来,去抱弟弟。我们可以据此勾勒出他的人生风格:他总是预期有别人比他更得人疼。我们也可以理解他为何在公开场合就是无法好好说话,因为他总是在寻找并担心是否有人比他更受欢迎。这个关系也可以应用到友谊上。他总是认为朋友喜欢的是别人,因此他根本交不到任何真心好友。他一直很多疑,不断针对小事情找碴,因而妨碍了友谊的延续。

我们同时也发现,他所经历的悲剧阻碍了他培养社会兴趣。他想起的是“妈妈把弟弟抱在怀里”,这揭示了他觉得妈妈关心的是弟弟而不是自己。他觉得弟弟比较得人疼,并一再想办法印证自己的想法。他相信自己绝对错不了,因此永远处在紧张状态;他的人生是一场巨大的困境,总得和另一个更受宠的人相抗衡,在竞争的环境中努力追求成就。

这位多疑男子想解决困境,最快的方法就是完全孤立自己,不与他人接触。这样一来,他就会像地球表面上仅存的最后一个人类一样,无须与人竞争。有时候,这样的小孩会幻想全世界都毁灭了,只有自己存活下来,这样就不会有人比他更得人疼了。看得出来,秉持这种想法的人其实很努力抓住任何可以拯救自己的机会。但是,他并没有遵循逻辑、常识或事实,反而变得疑神疑鬼。他活在一个限制重重的世界里,私心只想逃避。他切断与任何人的关系,对他人毫不感兴趣。但我们不应责备他,因为我们知道他其实不正常。

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让这样的人像那些社会适应良好的人一样,培养出必要的社会兴趣。该怎么做呢?以他们成长的条件来说,最大的难题是他们一直太紧张,而且不断设法证明自己的成见千真万确。因此,除非我们能先让他们放弃先入为主的想法,借此深入他们的人格,才有可能改变他们的思维。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应用某种特定的方法与技巧。而最理想的状况是,提供建议的人(adviser)不可与个案过从甚密,也不可投入太多兴趣。一旦某人过度热衷研究某个病例,他的研究会变成是出于个人兴趣,而非以病患的利益为优先,而病患也一定会注意到这一点,心生疑虑。

减轻患者的自卑感至关重要。自卑感是无法根除的,事实上也无须根除,因为自卑感可以成为有益的基石,让人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茁壮。我们必须做的是改变患者的目标。事实证明,如果身边有人更受欢迎,这位个案的人生目标就会变成逃避。此时,我们就必须要改变这些想法衍生出的情结。我们必须向他证明他低估了自己,借此减轻他的自卑感。我们可以让他了解他的行事作风造成哪些问题,让他明白自己太过紧张,好比站在万丈深谷之前或活在敌国境内,永远将自己置于险境。我们也应明确指出他害怕别人更受欢迎的心态;正是因为这股恐惧,害得他无法表现出最好的自己,也使得他无法自然地在人前留下好印象。

如果这个人可以在社交场合中当个称职的主人,时时关心朋友们,使得宾主尽欢的话,就会大有进步。但我们心知肚明,他在一般的社交场合里很不自在,也没有任何想法,只会说:“这些笨蛋,他们根本不喜欢我,也引不起我的兴趣。”

这种人的问题,在于他们无法理解情境,因为他们有的是私人道理,而非常识。正如之前提过的,他们总是如临大敌,过着孤狼般的生活。以人生来说,这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异常状态(abnormality)。

自卑感无法根除,事实上也无须根除,因为自卑感可以成为有益的基石,让人们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茁壮。

* * *

It cannot be extirpated altogether,and in fact we do not want to extirpate it because a feeling of inferiority can serve as a useful foundation on which to build.

且让我们来看另一个具体的个案:个案是一名饱受忧郁症折磨的男性。忧郁症极为常见,而且是可以治愈的。一个人会不会罹患忧郁症,在其人生早期阶段就可见端倪。事实上根据发现,有许多孩子在接触新情境时都会出现忧郁症的征兆。我们接着要谈的这名忧郁症患者,大概有十次发病的纪录,每次都在他换新职务时发作;然而,只要他一直守着旧岗位,表现就近乎正常。不过,他不愿融入社会,一心只想支配他人。他也没有朋友,到了五十岁还是王老五。

为了研究他的人生风格,我们先来观察他的童年。他小时候一向敏感,爱与人争论,总是借由强调自己的痛苦和弱点来控制兄姐。有一天,哥哥、姐姐跟他三人在长椅上玩耍,他把另两人都推下了椅子。阿姨责备他时,他却说:“你骂我!我的人生都被你毁了!”当时,他不过才四五岁。

这就是他的人生风格:总是想要控制别人,总是诉说自己的弱点,并抱怨生活很痛苦。这样的特质导致他罹患了忧郁症;而忧郁症本身就是一种软弱的表现。每位忧郁症患者讲的话都差不多,像是:“我的人生毁了,我什么都没了。”他们小时候大多被宠坏了,如今不再受宠,因而影响了人生风格。

人在回应情境时,跟动物一样。面对相同情境时,不同种类的动物,如野兔、野狼、老虎等,做出的反应截然不同。所以,不同的人,也会有各种不同的反应。有人做了以下实验:将3个不同类型的男孩带到狮笼前面,观察他们第一次看到凶猛雄狮时,会有哪些反应。第一个男孩转过身说:“我们回家吧!”第二个男孩说:“太棒了!”他想表现得很勇敢,说话时却不断发抖,其实是个胆小鬼。第三个男孩则说:“我可以对它吐口水吗?”三个人的反应迥异,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去体验相同的情境。而且我们也观察到一点,大部分的人都会感到害怕。

这股怯懦如果表现在社交情境中,便是引发适应不良最常见的理由之一。有一个出身上流家庭的男子,从没想过要靠自己努力,一心只想依赖他人。他老是一副软弱无用的样子,当然也找不到好工作。家道中落后,其他兄弟开始逼他,对他叫嚣:“你这么笨,什么工作都找不到,而且什么都不会。”所以,他开始酗酒,几个月后变成了酒鬼,在疗养院住了两年。戒酒治疗对他有帮助,却无法彻底解决他的问题,因为后来他在毫无准备之下再度回归社会。尽管他是名门之后,却只找得到体力劳动的工作。很快地,他开始出现幻觉,总觉得有人在嘲笑他,害得他无法工作。他最初是因为酗酒而无法工作,后来则是出现幻觉之故。这个个案让我们了解到一点:只让酒鬼戒酒并不能治本,最适当的治疗是找出他的人生风格并加以修正。

调查后发现,这名男子过去也是被宠坏的小孩,总是等人伸出援手。他从没做好独立的准备,导致最后落得这般下场。因此,我们必须训练每一个小孩独立,而让孩子独立的不二法门正是让他们了解自己的人生风格有何错误。如果上述男子孩提时受过训练而能自立的话,长大后就不会在兄弟姐妹面前抬不起头了。

* * *

【注释】

[1] 编注:这里的精神病患,英文为psychopathic,表示行为冲动、缺乏正常良好的判断力或不能理解他人行为的人。

想彻底了解一个人的未来,就必须先了解他的人生风格。

* * *

And in order to understand a person''s future we must understand his style of life.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4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