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三讲 优越情结_人,做得到任何事

作者:阿德勒 字数:7417 更新:2025-01-08 17:28:53

The Superiority Complex

优越情结,是自卑情结的产物。

努力使自己看起来很强、看起来比一般人优秀的人,

其实有着强烈自卑感。

上一讲,我们讨论了自卑情结,以及自卑情结和一般自卑感之间的关系;自卑感,每一个人都有,也是每一个人要奋力克服的问题。这一讲则要跟各位谈谈一个完全相反的主题——优越情结(superiorityplex)。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人生中的每一个问题症状,会如何透过行动的过程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可以说每一个症状都有着它的过去与未来。症状会走向哪一种未来,与一个人努力的方向、设定的目标紧密相连。至于症状的过去,则代表自卑或有缺陷的状态(而每个人当下都在努力克服这些状态)。因此,以自卑情结来说,我们感兴趣的部分是一开始形成之时;但以优越情结来说,我们比较想了解的是它的连续性,也就是动态发展的过程。更有甚者,这两种情结天生就有关系。因此,当我们在自卑情结当中发现优越情结的存在时,也无须惊讶。同样地,研究优越情结及其连续性的时候,必然会看到其背后藏有自卑情结的影子。

当然,我们也必须谨记,自卑和优越之后附加的“情结”一词,指的是一种夸张状态,用来描述异常的自卑感或过度追求优越感。以此观点出发,就不会认为存在于同一人身上的这两种倾向(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互相抵触了。显而易见地,追求优越与自卑感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情感,而且两者天生互补。如果一个人觉得现状很完美,就不会努力追求优越感,也不会想要功成名就了。这些所谓的“情结”其实都源于人本来就有的情绪。因此,这两种情结之间的矛盾,和其他各种情绪之间的矛盾,并无孰轻孰重之分。

人类毕生都在追求优越感,而这正是塑造人类心智与精神的力量。就像我们之前提过的,人生为的就是要达成某个目标或状态;追求优越感,便是以具体的行动去达成目标。人生就像一条奔流的溪,溪里的种种,都会随波向前流去。假设仔细观察懒惰的小孩,发现他们动也不动,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我们会认为他们根本不想有所作为。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他们渴望优越,这股渴望让他们敢于说出:“我要不是这么懒,我也可以当总统。”就像他们只有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之下才会付诸行动、努力奋斗。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很高,认为只要这样那样去做,他们也可以在有益的生命面向上达成许多愿望。想当然,这一切都只是自欺欺人、痴人说梦。大家都知道做白日梦能让人感到满足,缺乏勇气的人尤其如此,光靠空想就能自我感觉良好。他们知道自己的力量不够,因此遇到困难总会想办法避开。最后,透过不断逃避、不战而逃,他们反而会觉得自己比实际上更强壮、更聪明。

根据调查发现,有些孩子会偷窃,都是出于优越感作祟。他们相信自己下手偷东西的时候绝对天衣无缝,而且他们无需付出太多努力便有大把金钱花。在某些自以为是超级英雄的罪犯身上,这样的优越感也非常明显。

我们先前也从另一个面向谈过这种特质:这是一种只能说服自己的私人道理,既非一般常识,也不符合社会意识(social sense)。比方说,有名谋杀犯自诩为英雄,但那只是他个人单方面的想法,实际上他并没有勇气,所以会想尽办法逃避问题,不愿去面对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犯罪是优越情结的产物,而非根本、原始罪恶的具体表现。

我们也在精神病患身上发现到类似症状。比方说,他们晚上睡不着,导致白天没有体力应付工作。他们甚至觉得自己不该继续工作,因为失眠只会让他们无法达到应有的表现,甚至感叹:“只要我能睡好,根本没有事难得倒我!”

饱受焦虑折磨的忧郁症(mncholy)患者也有类似的情况。焦虑,成了他们对他人施暴的工具。事实上,他们会利用焦虑来控制他人:他们有诸多要求,比方说随时随地都要有人陪伴,不管去哪里,身边都一定要有人。如果你是陪伴者,就只能遵照忧郁症患者的要求过日子。

人生就像一条奔流的溪,溪里的种种,都会随波向前流去。

* * *

Life is like a stream which drags along all the material it can find.

罹患忧郁症和精神失常的患者,永远都是家庭关注的焦点。在他们身上也能看到自卑情结强大的力量。他们会不断抱怨自己疲弱不振、体重下降等,但事实上他们才是最强的,所有人都得听他们的话。这其实无须大惊小怪,因为在人类的文化里,“弱者也能称王”。(事实上,如果要问文明社会中最强大的人是谁,最合理的答案是婴儿。婴儿才是真正的王者,完全不受他人的控制与支配。)

且让我们来探讨优越情结与自卑之间的关系。假设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有优越情结的问题儿童,这个孩子莽撞、傲慢而好胜。我们会发现,他永远都想超越自身的能力,拿出超水平的表现。我们也都知道,脾气不好的孩子常会借着出其不意的攻击来控制他人。他们为什么会毫无耐性呢?因为他们不确定自己是否真能达成目标;亦即,他们感到自卑,觉得自己不够好、不够强。好战、具攻击性的孩子一定都有自卑情结,而他们也渴望能够克服这种情结。但他们的解决方法却好比是踮起脚尖、让自己看起来比较高大威武那般,只想靠着便宜行事,来获得成就、尊严与优越感。

我们必须找到适当的方法来治疗这些孩子。他们会表现出前述的行为举止,是因为他们没有发现生命的整体性,也不知道事物的自然顺序。我们不必予以指责,因为这种结果也非他们所乐见的;如果我们质疑他们,这样的孩子一定会坚持自己才不自卑,反而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因此,我们一定要以和善的态度向他们解释我们的观点,逐步让他们了解自己的问题所在。

很爱炫耀的人只有一个原因——觉得自卑。他们觉得自己不够强大,无法在生命有益的面向上和他人一较高下。也因为这个理由,他们只能一直停留在无用的面向上。爱炫耀的人无法融入社会,无法适应社会,也不知道如何化解人际方面的问题。我们若是继续深究定能发现,这样的孩子在童年时期,与父母师长之间一直处于拉锯状态。面对这类个案时,我们必须了解孩子过去曾经历过的事,并设法让孩子理解。

精神官能症患者也同时具备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这种疾病的显性症状通常是优越情结,自卑情结则为隐性症状。某个强迫症患者的个案史正是最显著的例子。当事人是一名年轻女孩,和姐姐很亲。她的姐姐很有魅力,备受众人仰慕与礼遇,而这一点自始至终都是关键所在,因为家里只要有一个人最为出色,其他较逊色的人就辛苦了。不论出色的人是父亲、母亲或儿女都一样,其余相形失色的人只会觉得自己处境艰难,有时甚至会痛苦到难以忍受的地步。

我们也发现到,不那么出色的孩子身上都有自卑情结,而且会不断往优越情结靠拢。只要他们在乎自己之余也能关心他人,终能圆满解决生命中的问题。但如果自卑情结太强烈,他们会觉得自己仿佛孤身一人身陷敌营,只能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而无暇顾及别人,因此无法培养出同属一体的休戚与共感。他们在响应社会问题时的感受,无法带领他们找出解决方案。为了寻求解脱,他们踏入了生活的无益面向。我们都知道这并非真正的解脱,因为他们的目的并非解决问题,而是要别人拉他们一把好生存下去。他们像乞丐一样,异于常人地利用自身的弱势,乞求别人伸出援手。

无论男女老幼,人在脆弱的时候,就会丧失对社会的兴趣,转而追求自己认定的优越。这似乎也是人类天性的特色之一。人们都希望不必对社会付出任何关心,就能获得优越感,并据此解决生活大小问题。不过,只有在追求优越的同时也对社会产生兴趣,我们才能迈入有益的人生面向,拥有美好的成就。缺乏社会兴趣的人,实际上就等于还没做好解决人生问题的准备;就像我们之前提过的,问题儿童、精神失常者、罪犯、自杀者等都缺乏社会兴趣。

方才提到的那个女孩,从小就在不被关爱的环境下成长,自觉备受限制。如果她能对社会抱持兴趣,跟我们一样理解相关的因果关系,或许就能过着不同的人生。她后来开始学音乐,想成为一名音乐家,但她念念不忘姐姐比较受宠、害自己毫无发挥余地,应运而生的自卑情结也让她总是处于紧绷状态。她20岁时,姐姐嫁为人妇,她也开始寻觅如意郎君,想跟姐姐一争高下。可是这样一来,她反而跌入了更深的深渊,离健全、有益的生命面向越来越远。她心中开始有了一种想法:认为自己极为邪恶,拥有让别人下地狱的神秘魔力。

这股魔力可视为一种优越情结,但是这个妹妹同时也很爱抱怨自己居然拥有这股力量,就像我们有时会听到有钱人抱怨有钱的悲哀一样。她觉得自己有着神一般的力量,可以让人下地狱,甚至也认为自己有能力与义务去拯救被她打入地狱的人。这两种想法都荒谬至极,但透过这种空想,她深信自己手上握有比受宠姐姐更厉害的力量。唯有在这场幻想的竞争中,她才得以打败姐姐。而她之所以会抱怨自己拥有这样的力量,都是因为抱怨得越多,就显得这股力量确有其事;如果她拿自己的魔力开玩笑,别人便会怀疑她是否真有这股力量。只有借着抱怨,她才会觉得开心。在这个案例当中,我们看到优越情结有时会躲起来,当下看不出来,但实则作为自卑情结的补偿物而真实存在着。

现在该来谈谈那位姐姐了。姐姐备受宠爱,因为她一度是独生女、天之骄女,也是全家关注的焦点。然而,她3岁时妹妹出生了,这一点完全改变了她在家中的地位。过去她一向是全家人唯一的重心,却在一夕之间失去优势地位。因此,她成为争强好斗的小孩。不过,人只有在对手比自己弱的时候才敢挑起争端。好斗的孩子其实并不勇敢,只敢欺凌弱者。如果周遭的人都很强势,这样的孩子就不会好斗,而是变得乖戾易怒,或者抑郁不乐,并很有可能因此而不受家人喜爱。

在这种情况下,身为长女的她认为自己不像过去那般受宠,家人态度上的改变更坚定了她的看法。她将母亲视为罪魁祸首,因为把妹妹带入家中的就是母亲。说明至此,大家应能理解为何姐姐会直接冲着母亲而来了。

反之,身为新生儿的妹妹需要家人全天候的照顾、注意与宠爱,因而处于较有利的地位,不需努力也不必争宠;做妹妹的会变得非常贴心温柔,受人喜爱,进而成为家庭的中心。有时候,隐藏在顺从当中的优势更能征服他人!

接着就来检视妹妹的贴心、温柔与和善是否会展现在生命中有益的面向。我们或许可以如此预设,妹妹之所以听话温顺,只是因为她备受宠爱。但人类文明并不认同在家中受到过度纵容与溺爱的孩子。有时候,做父亲的会体察到这一点,想办法终结这种状态,而学校也会介入关切。因此,被宠过头的孩子地位可能随时不保,因而觉得自卑。只要受宠的孩子处于有利地位,我们就看不出他们具有自卑感,但一旦情况不利于他们,我们就会看到这些孩子不是精神崩溃、一副郁郁寡欢的样子,就是发展出优越情结。

优越情结与自卑情结有一个共同点:两者永远都出现于生命的无益面向。在生命的有益面向当中,我们绝对找不到自大、傲慢又怀有优越情结的孩子。

受宠的孩子一旦开始上学,就不再处于有利地位。我们会看到他们以迟疑的态度生活,不管做什么事都虎头蛇尾。前例中的妹妹也是如此。她学过缝纫、钢琴等才艺,却总是三分钟热度;与此同时,她也失去了对社会的兴趣,不再喜欢出门,从此意志消沉。她也认定自己的个性比较容易妥协,所以才会一直活在姐姐的阴影之下。迟疑不定的态度让她越来越软弱,也导致她的个性越来越堕落。

出社会开始工作之后,她的态度一样犹豫不决,什么都做不好。虽然她想和姐姐一较高下,但在爱情与婚姻路上,她同样踌躇不前,就这样一路挑三拣四到了30岁,没想到却挑到了一个患有肺结核的男子。想当然,我们可以预见她的父母亲一定会反对,不用她自己踩刹车,做父母的也会出面阻止。31岁时,她嫁给了大她35岁的丈夫。60多岁的男人根本不是一般人眼中的好丈夫人选;而这桩根本不是婚姻的婚姻,看来也毫无益处。所谓的老少配,或是介入他人婚姻、宁可不结婚的第三者,当事者通常都具有自卑情结。一旦婚姻或婚外情出现障碍,当事人的行为也会开始胆怯退缩。以这个妹妹来说,由于她无法在婚姻中找到优越感,故而寻求另一种慰藉。

她坚持世上最重要的事便是尽本分,而她的本分就是随时随地保持双手干净。只要她碰到了什么人或什么东西,就会洗一次手。但是这么一来,她反而完全孤立自己了。事实上,她的双手反而变得很脏;原因很简单,因为不断刷洗导致她的皮肤变得非常粗糙,容易藏污纳垢。

这一切看起来都像是自卑情结在作祟,但她却认为自己是世上唯一纯洁无垢之人,并持续批评、指责其他没有狂洗手的人。她就像个尽职的演员,只不过她演的是一出别人看不懂的哑剧。她一直想比别人优越,并透过幻想遂行这个心愿:她是世上最纯洁的人。我们都很清楚,她的自卑情结已转换成优越情结,而且表现得非常明显。

自以为是耶稣基督或西泽大帝的自大狂(megalomaniac)也有同样的状况。自大狂一样处在生命的无益面向,对自己扮演的角色太过投入,简直弄假成真。他们活在孤立的世界中,如果我们回顾他们的过去,就会发现他们因自卑感而发展出优越情结,走上了一条毫无价值的人生路。

接着要谈的个案是一名15岁的男孩,他因为常常出现幻觉(hallucination)而被送进精神病院。当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尚未爆发之前,但在男孩的幻觉中,奥地利国王已死。即使与事实不符,他仍宣称国王托梦给他,要求他带领奥地利军队对抗敌人。但他只不过是个个头很小的男孩罢了!有人拿报纸给他看,证明国王好好地待在城堡中或驾车出城去了,却仍然无法说服他。男孩依旧坚称国王早已过世并托梦给他。

在当时,个体心理学界试图找出睡姿与优越感或自卑感之间有何关系及其重要性。与睡姿有关的信息颇有参考价值。有些人睡觉时会像刺猬一样蜷曲着身子,还会用被子盖住头,这都是自卑情结的表现。你会用勇敢来形容这样的人吗?或者,当你看到一个人老是睡成大字形,会认为他生性脆弱、做事畏首畏尾的吗?事实上,睡觉呈大字形的人,清醒时就跟睡觉时一样,时时展现大器风范,而且名副其实。此外,根据观察,习惯趴睡的人,个性大多顽固又好斗。

基于上述研究,我们也观察了前述男孩睡觉的情形,想知道睡姿是否反映了他的个性。我们发现,他睡着时双臂交叉放在胸前,就像拿破仑一样。大家应该都看过图片中的拿破仑摆过这样的姿势。隔天,研究人员询问男孩:“这个姿势有没有让你想起谁?”男孩回答:“有,我的老师。”这个答案令人费解,直到有人点出那位老师可能长得很像拿破仑,事后也证明如此。男孩很敬爱那位老师,期盼自己能成为像他一样的老师。但由于男孩家里没有钱让他接受教育,要求他去餐厅工作补贴家用,但餐厅的客人却常常笑他矮。男孩忍无可忍,一心想逃避这种羞辱感,却逃到了生命无用的面向。

我们可以理解这个男孩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一开始他因为自己个子矮小、遭到餐厅客人嘲笑而发展出自卑情结,但他仍不断追求优越感,希望为人师表。然而迫于现实生活所逼,他并无法一圆老师梦,所以只好转往人生无用的面向发展,找到了另一个充满优越感的目标——让自己在梦里高人一等。

所以说,充满优越感的目标可能处于生命有用的面向,也可能落到了无用的面向。这就好比某个人被称为大善人,这可能有两层含义:一是他很能融入社会,乐于帮助别人;二是他很爱自吹自擂。心理学家遇到过许多爱老王卖瓜、说大话的人。有个案例是一个在校表现不佳的男孩,事实上,他的表现奇差无比,逃学、偷窃样样来,但他却为此洋洋得意。他的行为出于自卑情结,只想在某方面获得成就,来满足自己无用的虚荣心。因此他偷钱买鲜花和礼物送给妓女。有一天,他驱车前往一个小镇,在那里买了一辆马车和六匹马,一路奔驰招摇过市,直到被捕为止。他一切所作所为,都只是想表现出自己最厉害——比真正的他还要厉害。

罪犯的行为倾向也很雷同:罪犯往往自称成功犯罪轻而易举(先前已从另一个角度谈过此现象)。纽约有几家报纸曾报道一名惯窃专挑女老师的住处闯空门,还会和被害者聊天。这名惯窃对女老师们说,她们根本不了解脚踏实地工作赚钱有多辛苦,偷东西轻松多了。这个人显然逃进了生命的无益面向。而且借着走上这条路,他也发展出了某种优越情结——他觉得自己比女性更强,尤其是他持有武器,而她们手无寸铁的时候。但是,难道他不明白自己其实是个懦夫吗?没错,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懦夫,因为他借由逃入生命中的无益面向,来逃避自己的自卑情结——他自认是英雄,而非狗熊。

有些人则会选择自残,希望用这种方式摆脱真实世界的难题。这种人表面看来不怕死,充满优越感,不过他们其实软弱不堪。由此可知,优越情结会于第二阶段发展出来:优越情结是一种对自卑情结的补偿。我们一定要找出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之间的有机性联结(organic connection):这种联结表面上看似矛盾,但就像我们之前说明过的,其实很符合人性。一旦找出这种联结,我们才有切入点可以矫正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

还没讨论正常人和这两种情结之间有何关系之前,我们不应对自卑情结与优越情结这个主题妄下定论。先前提过,每一个人都有自卑感。但自卑感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刺激人们以健全态度、努力向上发展的力量。唯有当自卑感变成压垮某个人的最后那根稻草,无法激励他从事有益的活动,还让他终日忧郁不乐、难以发展时,自卑感才是一种病。至于优越情结,则是有自卑情结的人用来逃避困境的一种方法。他在觉得“自己不够好”时反而转了心境,做了“自己最好”的假设;这种虚伪的成就感弥补了他无法承受的自卑。正常的人,不仅没有优越情结,连优越感也没有。人们之所以努力追求优越,是因为每个人都有想成功的企图心。只要一切努力是为了追求有用的事物,我们的价值观就不会偏差。而精神方面的疾病,正始于价值观的偏差。

正常的人,不仅没有优越情结,连优越感也没有。

* * *

The normal person does not have a superiorityplex;he does not even have a sense of superiority.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4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