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八章 禅与茶道(一)_禅与日本文化

作者:铃木大拙 字数:5171 更新:2025-01-08 17:24:06

禅与茶道的相通之处在于,两者都是努力使事物单纯化。在去除不必要的繁杂这一点上,禅是通过直觉地把握终极存在而实现的;而茶道则是通过在茶室内品茶为代表的生活方式而实现的。茶道是对原始单纯的洗练和美化。为了实现亲近自然的理想,寄身于茅屋,坐于只有四个半榻榻米席大小的、但结构和日用器具却很讲究的狭小室内。禅的目的在于剥离一切人类为了粉饰自己而人为添加的覆盖物。禅之所以首先要与理性作斗争,是因为理性虽然有实用性,但却妨碍我们深刻地挖掘自身的存在。哲学提供了一切问题并要求理性解决,但却未必能让我们获得精神上的满足。而无论是谁,精神上的满足是不可缺少的,即便他在理性上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哲学之道是专为那些具备理性倾向的人开辟的,因此它不能成为人们普遍欣赏的课题。禅,或者从更广泛意义上来讲,宗教,要求人们抛开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甚至是生命,回归到存在的终极状态——“本住地”,或者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这一点我们谁都可以做到,因为有了它,我们才有了现实之身,没有了它,我们就不会存在。之所以将其称之为单纯的最后状态,是因为事物不能回归到比这更单纯的状态。茶道是通过古松之下的一座不起眼的孤立的茅屋来象征它的单纯的,好像茅屋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没有经过特别的人工修饰。既然其形态通过这样一座茅屋来象征,当然也就可以对它施以技巧性的处理,但不言而喻,处理的指导原则与产生它的独创性观念,即去除一切繁琐的观念,是完全一致的。

在日本,茶早在镰仓时代以前就广为人知了,将其普及推广的据说是从中国将茶种带回日本并在禅院进行栽培的荣西禅师(1141—1215)。据说,禅师将自己所写的与茶的栽培以及与茶相关的书(《喫茶养生记》)献给了当时偶然有病在身的将军源实朝(1192—1219)。因此,荣西作为日本茶树栽培之祖而广为人知。他认为茶有药效,可治诸病。在中国禅院期间,他一定亲眼目睹过茶道,但他似乎并没有特别地传授过茶道。在禅寺,茶道是一种用来款待客人或者款待寺中自己人时的礼仪作法。将这带到日本的禅师,是大约比荣西晚半个世纪的大应国师(1236—1308)。大应之后,又有数位禅僧来到日本成为茶师,但最后由著名的大德寺一休和尚(1394—1481)将茶道传授给了其中一个弟子珠光(1422—1502)。珠光的艺术天才将其发扬光大,成功地融入了日本独特的情趣。珠光就这样成为茶道的创始者,并将茶道传授给艺术的极大爱护者、当时的将军足利义政(1435—1490)。后来,绍鸥(1503—1555)和千利休(1521—1591),尤其是千利休,对其进行了改良,加以完善,使现在的茶道得以闻名。原来在禅院进行的茶道,与现在街巷之间流行的茶道是独立而行的。

我经常结合蕴含茶道诸多特色的佛教生活,对茶道进行思考。茶可以使人神清气爽,但却不让人陶醉其中。茶与生俱来就有供学者和僧侣品味的特质。茶被广泛用于佛教寺院,以及茶最初是由禅僧介绍到日本这一点上,都是极其自然的事。如果说茶象征着佛教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葡萄酒就是基督教的象征吧。葡萄酒广为基督教徒所饮用,在教会中被当作基督血液的象征,用基督教学者的话来说,这是救世主为罪孽深重之人而流的血。也许是出于这个理由,中世纪的修道院都拥有酒窖。我们也经常会看到修道僧们兴高采烈地围着酒桶,手持酒杯的画面。葡萄酒起初让饮酒之人兴奋满怀,然后让他酩酊大醉。它在很多方面都与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而这种对照也正是佛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对照。

我们知道,茶道不仅在实际的发展上与禅密切相关,茶道礼仪中所流露出来的对精神的尊崇,更是与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精神如果用感情词来表达的话,那就是“和、敬、清、寂”。这四要素贯穿茶道仪式始终,是缺一不可的,均为构成同胞相亲、井然有序的生活本质的成分。当然,这种生活正是禅寺生活。关于禅僧行为举止井然有序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曾经拜访定林寺的宋代儒学家程明道的一段话中得到说明。他说:“果不其然,这儿如三代之古,自古以来的威仪随处可见。”所谓三代之古,是指中国的政治家们所向往的理想时代,是一个世情极其淳朴,人民安居乐业,享受太平安康之惠的时代。即使现在,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禅僧在履行各种礼仪方面都得到了很好的训练。一般认为,小笠原流派的礼仪源自于“百丈清规</a>”的禅院的各种规定(“百丈”为唐代伟大的禅师,720—814)。禅的教义是超越形态把握精神,但我们绝不可忘记我们自己所住世界是特殊形态的世界,以及精神只有以形态为媒介才能表现出来的这些事实。因此,禅是律法违背主义者,同时也是修行主义者。

调和的“和”也可以理解为和悦的“和”。我想,后者意义上的“和”似乎更好地表达了支配茶道全过程的精神。“调和”表示形态,而“和悦”表达了内在情感。茶室的整体氛围就是在周围营造出这种和悦的“和”——触感之和、香气之和、光线之和、声音之和。就拿茶碗来说吧,茶碗是手工制作的,形状不规则,而且上的釉好像也不均匀。这种不起眼的器皿虽然是如此的原始,但却具备了“和、静、慎”等独特的美感。即便是燃香,味道也不是那么的强烈、刺激,而是淡淡地柔和地飘荡在周围。窗户和拉门是弥漫在茶室里的柔和之美的另一种源泉。茶室内的光线总是很柔和、安详,催人进入冥思状态。风儿掠过庇护茶室的老松树的叶子,与炉上釜中之水沸腾翻滚之声相和鸣。像这样,茶室的整个环境反映出了创造这种环境的人的品格。

“以和为贵,不忤为宗。”这是宪法十七条中的 作为茶道的第四个构成要素的“寂”和“侘”的概念,我将在下面另辟一节加以说明。事实上,这是构成茶道的最本质的要素,缺少了这一要素,就不可能成为茶道。而且,只有基于这个观念,才能深入理解禅和茶道之间更深层次的关系。

至于构成茶道精神的第四个要素,我在英语中通常使用“tranquility”(安静)这个词,但也许这种表达不适合表示汉字“寂”所包含的一切。“寂”即为日语的“sabi”(以下称为“寂”),“寂”比“安静”所包含的内容要广。与“寂”相当的梵语实际上包含了“安静”、“平和”、“安详”的意义,“寂”在佛典里时常用来表示“死亡”或“涅槃”之意,但在茶道里,它的意义接近于“贫乏”、“单纯化”、“孤绝”,这里,“寂”和“侘”是同义的。

为了体味贫乏,或者为了能够坦诚地接受一切,这需要一颗平静的心。但是,“寂”和“侘”,两者都具有对象性的暗示。为了产生“侘”这样的心境,一般需要某种对象物的存在。“侘”不单单是对某种类型的环境产生的心理性反应。其中还存在一种积极的美学原则,缺了这一点,贫乏将成为一般意义上的贫困,孤绝将成为放逐、厌世或孤僻。因此,“侘”和“寂”可以定义成是一种对贫乏的积极的审美情趣。将此作为茶道艺术原理的时候,就是要创造或仿造出这样的环境,以唤醒我们“侘”和“寂”的情感。现如今,使用这两个词语时,“寂”通常适用于表示各个事物或环境,而“侘”则通常适用于贫乏、不富足或不完美的生活状态。

有一个中国诗人偶然间作了下面一首诗:

林前深雪里,

昨夜数枝开。

他将这首诗给他的一个朋友看,他的朋友对他说,若将“数枝”改为“一枝”如何?他听从了朋友的建议,并将他尊称为“一字之师”。深雪覆盖的树林里开放的一枝梅花——其中就蕴含着“侘”的观念。

据说,珠光还曾经这样讲道:“见到茅屋里拴着有名的马是很不错的事情。同样,在普通的居室里发现稀有物品,那也是别有意趣的。”这让我想起了“破褴袗里盛清风”这句禅语。表面上毫不醒目,但内容却与外形截然相反,无论从哪一点来讲都是难以估量的“无价之宝”。因此,“侘”的生活可以做这样的定义:一种深藏在贫乏之下的难以言表的静静的喜悦。茶道正是想要艺术性地表现这种观念。

但是,若茶室里有什么事物露出不诚实的迹象,则一切都将毁灭。那里无价的日常用品必须是极其纯朴的、毫不起眼的、偶然间发现的。起初,丝毫不会注意到它有某种特别之处,但却被它吸引,再接近它,试着去细看它,于是意想不到地发现纯金的矿脉在闪烁着光芒。然而,不管黄金被发现与否,它都是存在于同一个地方。它不会失去真实性,即对自身的诚实,而与偶然性无关。“侘”意味着对自身的忠实。茶人恬静地居住于质朴的小小草庵,不速之客来访时,沏上茶、插上新花,而宾客则陶醉于主人的话语和款待,怡然地享受着恬静的午后时光。这就是真正的茶道吧。

也许有人会持有这样的疑问:“现代社会中,有几人能有那些茶师的境遇?奢谈什么悠闲的消遣,真是愚蠢。还是先给我面包,然后再缩短劳动时间吧。”实际上,我们这些所谓的现代人已经失去了闲暇。苦闷的内心已没有享受生的乐趣的空间,只不过是为了刺激而追求刺激,将内心的苦闷一时窒息而已。主要问题在于:生活是为了享受丰富的文化,还是为了追求快乐和感官的刺激。弄清了这个问题,我们甚至可以否定现代生活的整个结构,重新开始新的生活。我希望我们的目的并不总是使我们自己成为物质欲望和物质慰劳的奴隶。

另有一位茶人这样写道:

天下“侘”之根源始于天照大神、日本国的大主,若镶金银嵌珠宝而广造殿宇,亦无人敢诟病,然其身居茅屋、吃粗米淡饭,此外,待一切事物皆谦虚谨慎,毫不怠慢,实为盖世茶师。……(石州流:《秘事五条》)

这位作者将天照大神看作身居陋室的茶士代表,实在有趣。它显示了茶道是对原始纯朴的一种美的鉴赏,换言之,在人的生存条件所允许的范围内,我们很多人在内心深处都想回归自然,与自然融为一体,而茶道就是对这种憧憬的美的表现。

我想,通过上述引证,“侘”的概念应该渐渐明朗了。宗旦是利休的孙子</a>,可以说真正的“侘”的生活是由他而开始的。他认为“侘”是茶道的精髓,符合佛教徒的道德生活:

“侘”一字,于茶道中获得重用而成为持戒。然俗辈之类表面容态装“侘”,而背地里却毫无“侘”意。因而,为建一外形显“侘”之茶室而耗费莫大黄金,以田园换取珍奇磁器炫耀于宾客,却称之为风流,何其谬误。“侘”指物质不足,一切难尽己意而蹉跎生活之意。“侘傺”两字,据离骚注,侘为立,傺为住。意指忧思失意则住立而不能前。另,《释氏要览</a>》中,狮子吼</a>菩萨问:少欲和知足有何差别?佛言:少欲者不取,知足者得少不悔恨。综观以上“侘”之意义以及对“少欲知足”之解释,我们应领悟到:虽不自由却无不自由之念,虽不富足却无不富足之念,虽不完美却无不完美之念,方为“侘”。若因不自由而感觉不自由,因不富足而担忧不富足,因不完美而抱怨不完美,则不能称为“侘”,此为真正贫穷之人了。一切皆作如是观,坚守“侘”意,则与坚持助佛戒无异。(《茶禅同一味》,又见《禅茶录</a>》)

因为在“侘”的概念中,美学与道德、精神性相融合在一起,所以茶士将茶道视作生活本身,无论多么高雅,也不会视其为单纯的娱乐消遣。像这样,禅与茶道有着直接的联系。事实上,古代的很多茶士都潜心修禅,并将禅中所悟应用于茶道的专业技艺之中。

宗教,有时候可以定义为:是一条逃避俗世单调无味生活的道路。也许会有学者反对这种说法,认为宗教为了到达“绝对境界”或“无限”,不是逃避“生”,而是追求“生”的超越。但实际上,宗教是一种逃避,在那儿可以获得短暂的呼吸并得到恢复。禅作为精神修炼也会有这样的情况,但由于过于超越,一般的精神是不能到达的,所以修禅的茶士们就想出了以茶道的形式将禅中所悟付诸实际行动的方法。或许,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对美的渴望使他们坚持了自己的主张。

对“侘”作了以上说明,或许读者们会认为“侘”是或多或少带有消极性质的东西,是人生失意之人的喜好之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是事实。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健壮得在有限的生涯中不需要一两付药剂呢?况且,不管是谁,注定了终将死亡。现代心理学中举过很多例子,说明了很多关于身心健康而充满活力的实业家们一旦隐退就急剧衰弱。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储备自己的精力。也就是说,他们在最活跃的时候,没能够注意要退出来回头看看。动荡的战国时代的武士们奋然征战时,他们意识到自己不可能一直紧绷着高度紧张的神经,因此,他们觉悟到了必须于某时某地要有一条逃避之道。茶道正好给予了他们这种必要的途径。他们会暂时退居于寂静狭小的茶室所象征的“无意识”的一隅。走出茶室时,不仅会感觉神清气爽,而且记忆也好像焕然一新,因为比起一味的战争来,有的事情更具有永恒价值。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1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