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文学的创作和种姓制度的诞生
《梨俱吠陀》中关于恒河和亚穆纳河的记载只有两处。这说明吠陀时代的人们对这两个地方还知之甚少。雅利安人抵达萨特莱杰河后,横渡该河,继续向恒河流域前进,并在恒河流域建立了许多强国,他们还乘着新兴国家的势头,大力振兴文学宗教。我们可以在当时的史诗中找到这些国家的名字。譬如俱卢、般阇罗、拘萨罗、迦尸和毗提诃。还有其他一些小国,但都不及上述几个国家强大。史诗有两大篇,即《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的主题是俱卢和般阇罗两族间的战争。诗中充满了对英勇征战场景的描写。随着雅利安人积极向东扩张,印度文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与文明的发展程度成反比的是,雅利安人的武勇精神逐渐丧失。拘萨罗人民的开化程度很高。在这个民族代代相传的 雅利安人在这个时代生活的疆域是从印度河以东出发,西至恒河和亚穆纳河交汇处,东至恒河北部。其他地方都由野蛮的原住民占领——这些原住民还未被印度文明同化。从沙漠的南部即恒河对岸的土地开始,到温迪亚山脉南边的一部分为止,形成了广阔的半圆形区域。雅利安人渐渐地对该区域开始有所了解。他们在梵书中屡屡提及该地,并将该区域叫作动物的栖息地。有时会有大胆的人进入这片膏腴之地,建立起孤立的殖民地;有时也有游历世外的仙人攀登无人的高山,或隐居到空谷不毛之地坐禅修行;还有充满冒险精神的王族为了打猎而深入偏远地带;甚至还有因为受对手陷害,被迫进入偏远无人森林中了此残生的不幸的王公。就这样,雅利安人逐渐开始了解、熟悉该区域。通过那个时代的《爱达罗氏梵书》中关于当时疆域的记载,我们可以了解到当时的世界。我们现在根据当时的印度疆域,将内外各族列举如下:
中央有强族倶卢和般阇罗,还有婆蹉和乌斯纳罗等族。东边有毗提诃、拘萨罗和迦尸各族。这些部族在文学方面和名声方面都比印度西部的古代民族优秀。特别是遮那竭和阿阇世王两位君王更是威震四方,权倾朝野,享有“全能之王”的盛名。此外,印度文明还未将印度东部地区同化。该地区当时已经存在鸯伽和摩揭陀等部族,但还未计入当时的印度疆域。
越过北部雪山,有北俱卢和北摩突罗等民族。因为这些民族没有所谓的君王,所以人们称呼他们为“维拉杰”。此外,西部有拉吉普塔纳大沙漠。因为雅利安人未能侵入这里,所以该区域居住着的人被称作比尔族的原住民——他们长期不受雅利安人的统治。说到南部,在温迪亚山脉以北的昌巴尔河流域,住着自称“波荷加”的原住民。雅利安人将他们称作动物。他们受尽了雅利安人的轻侮。雅利安人尚未踏足温迪亚山脉以南的区域—南印。但人们知道那里住着原住民。到了教派学派兴起的时代南印还出现了著名的安德拉族。
综上所述,非雅利安人围绕着雅利安人的疆域形成了一个半圆形的区域。换言之,半圆形区域的中间就是印度当时的疆域。其中,中印主要指恒河和亚穆纳河交汇处往西的区域。严格来说,应将毗提诃排除在外。当时印度的中心就是该区域,僧权万能的基础也是在该区域建立起来的。这就是作者将这个时代命名为中印时代的原因。
上个时代的产物中现存的文献只有《梨俱吠陀》。如上所述,《梨俱吠陀》反映了当时那个时代的文化。值得庆幸的是,这个时代也有属于自己的文学产物。即《梵书》《森林书》奥义书以及两大史诗。这些文学作品中都不断提及俱卢、般阇罗、拘萨罗和毗提诃各部族的活动。这些部族的人民就是这个时代的代表。在考察该历史时期的具体状况时,上述这些文学作品都是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在讨论这些文学作品前,我们按顺序先对四吠陀的集录做简要介绍。四吠陀的集录是这个时代的一个重要成果。
据说《娑摩吠陀》中有八种类型的梵书,现存的仅有《二十五梵书》《二十六梵书》和著名的《耶摩尼梵书》。
《夜柔吠陀》的旧版黑书中有一本与它同名的梵书叫作《泰帝利耶梵书》[3]。新版白书中拥有一本梵书巨作叫作《百道梵书》。如前文所述,《百道梵书》是瓦加萨赖耶仙人创作并流传下来的。这本书无疑是属于瓦加萨赖耶仙人创立的新教派。该书的前九章是古代流传下来的内容,剩下的五章是新添加的内容。书中也包含有其他教派的内容。
《阿闼婆吠陀》中有《牛道梵书》。和其他梵书相比,这本梵书是非常新的一本著作。该书内容都摘抄自其他梵书,只是摘抄的内容进行了重新的编排。
以上只说明了梵书的数量。梵书的起源如下:随着僧侣的数量急速增加,他们的权力也越来越大。为了完成复杂的仪式,仅仅参考四吠陀中关于祭祀的内容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觉得有必要对祭祀仪式进行更详细的说明,所以创作了梵书。上述梵书中,属于《梨俱吠陀》的是和祈神祭司的诵经仪式有关的;属于《娑摩吠陀》的是和颂神祭司的唱歌仪式有关的;属于《夜柔吠陀》的是和司仪祭司的祭祀供奉仪式有关的;属于《阿闼婆吠陀》的则是与祭祀没有太多直接关系的神话思辨的内容。这些文学都是以散文的形式写成的,除了包含对仪式的说明外,还包含有对教义的说明。关于这些梵书中记载的仪式和传说的考察,本书将在后续章节中另行说明。
下面列表整理一下四吠陀、梵书和奥义书三者间的关系。该表分为三层, 吠陀时代的人们为各种显著的自然现象创作了赞歌,并将这些自然现象神化。他们为诸神取名因达、瓦如纳、阿盖、苏亚等,膜拜诸神,并开始进行祭祀活动。到了这个时代,人们将祭祀活动的礼仪形式当成了重点,甚至到了对其他一切事物都置之不理的程度。该现象大概是僧侣阶级出现后带来的不可避免的结果。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僧侣们将仪式复杂、繁琐化,并赋予繁杂的仪式崇高的意义。就这样,无论是僧侣还是信徒,都只关注仪式本身,甚至到了连神的存在都忘记的地步。记录这些繁杂仪式的书就是上述的梵书。
因达
最初的祭祀仪式使用的是牛奶、谷子和神酒,后来发展到使用家畜、财宝、衣服和食物,再后来就发展到宰杀动物祭祀的程度。《百道梵书》中有一节内容是关于宰杀动物进行祭祀的。该内容非常奇特,大意概括如下:
最初,人们将人作为祭品献给诸神;后来,祭品由人变为马,人们将马献给诸神;再后来,祭品又由马变成牛,由牛变成绵阳,再由绵阳变成山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一直以山羊为祭品。山羊成了最适合当祭品的动物。
远古时代人们究竟是否曾将人作为祭品,还存在疑问。麦克斯·穆勒认为吠陀时代前曾经存在人祭。毗奢密多罗也赞同麦克斯·穆勒的这个观点。威廉·威尔逊·亨特则认为或许后来的马祭就是用六百零九匹马代替了远古时代的人进行祭祀。总之,关于人祭,《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和《夜柔吠陀》中都没有提及,只有上述梵书中有提到。或许人祭不过是僧侣的想象罢了。
纷繁芜杂的梵书中记录的都是些无意义且繁琐的仪式,以及片面且幼稚的仪式说明。面对这些神秘又奇怪的推论,一些思想家终于按捺不住。他们开始怀疑这些推论是否真的是宗教的宗旨。在不举行仪式的时间里,他们开始安静地思考关于灵魂的命运、至高无上的神等问题。有学识的王士就是构筑这些健全思想的先驱者。人们认为他们的努力取得了些许成功。僧侣中也有对这些新兴教派的理论感兴趣的,为了学到这些理论,有人甚至投入新教派门下拜师学艺。关于这些内容,在后续章节里再详细阐述。下面先讨论一下最重要的教义的部分。这些教义是三千年前的产物,但其中所包含的真理和真知依然是最引人注目的部分。奥义书教义中最重要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即宇宙精神论、创造论、轮回论和解脱论。
与描写阿周那与奎师那间问答的著名的《薄伽梵歌》[14]一样,著名的那罗王的故事也是后世追加的。毗纽天系谱的哈日传奇也是后世的作品。
一些观点认为《摩诃婆罗多》是毗耶娑仙人创作的,完成的时间是公元前3101年。这完全是编造的说法。Vyasa这个单词的意思是“整理者”。据说,因整理编纂吠陀被命名为“毗耶娑”并由此变得有名的人一共有二十八个。所以该说法根本与史实不符。根据近年来的研究,《摩诃婆罗多》完成的时间应该是公元前12世纪。通过下个时代的经典文学引用它的情况来看,该史诗原始的部分最早应该是在这个时代完成的,而后又经历了长年累月的修改,其间至少经历了三次大的增订,最后才以现存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摩诃婆罗多》由最初的八千八百颂,增加到了二十二万行,成为旷世巨作,被认为是神话传说的百科全书。号称西方长篇巨作的《荷马史诗》也不过一万五千六百九十三行,由此可见《摩诃婆罗多》篇幅之浩瀚。《摩诃婆罗多》中的核心部分只占全诗的四分之一,不超过五万行。故事梗概已经在前文中详细叙述过。
通过《摩诃婆罗多》这一长篇史诗,我们可以知道:当时诸王统治着大国,社会已经进入非常开明的阶段;雅利安人没有失去吠陀时代的武勇精神,保留了“最后的决定要通过战争来达成”的传统;种姓的区别还不明显。
后世的往世书中记载着古代王国的血统和古代的传说。“往世”这个词是“古老”的意思。《歌者奥义书》中有关于《梨俱吠陀》《夜柔吠陀》《娑摩吠陀》《阿闼婆吠陀》及古传的描述,所以《歌者奥义书》应该是通过代代人民口头相传从远古保存下来的。该书的原版早已失传,现存的版本是往世书时代编纂后又几经删改的版本。该版本不是很完整,但通过它人们可以对古代传说的情况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俱卢王族自称是从月界下凡来到人间的。拘萨罗王族则自称是日天的孙子</a>甘蔗王的后代。因此人们将前者命名为“月亮王朝”,将后者命名为“太阳王朝”。根据往世书中的记载,俱卢一般阇罗大战前,太阳王朝在位的是 其次是刹帝利。刹帝利的起因和婆罗门一样。上个时代的王族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们与大善见王一样,与其说是高高在上的王者,不如说是一族的统率者和保护者。东进后,俱卢和般阇罗两族中尚未出现特殊的种姓。然而,在拘萨罗和毗提诃等民族中,太平盛世导致王权得到了很大的扩张。与低贱卑微的一般民众相比,人们将王士看作高高在上的存在。刹帝利应运而生。此后,王族的女儿不可与一般民众通婚的法则出现了,最终演变成牢不可破的制度。该制度规定,王族的女子可以嫁给权贵,但绝不可以嫁给一般民众。
种姓产生的原因十分简单,就是因为分工的不同。后世的文学作品对该制度的产生参杂一些传说,混合一些神话,导致种姓的起源逐渐变得不明了。不过,还是能从这些文学作品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伐由往世书》中记载,种姓制度一开始并不存在。后来,梵天为了区分分工不同的人,才建立起种姓制度。此外,《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都有跟后世的文学类似的,关于四种姓是由梵天的身体幻化而来的神话传说,不过都是以比喻的方式对种姓制度的产生作出说明。
种姓的相关内容:在种姓产生的过程中,僧侣和王士间难免会起冲突。该冲突经历了一段相当长的岁月。本来婆罗门是指自称吠陀古仙人后裔的那些人。但从种姓的角度来看,这些古仙人中最有名的那七八位又属于刹帝利。后世僧侣企图占有最高地位,王士自然就不服了。因此,在僧侣利用自己的权力企图让婆罗门成为世袭制时,僧侣和王士间的争权夺势就开始了。后世的往世书在完成时,僧侣们就想尽一切办法企图将该纷争掩盖掉。他们的主要方法就是利用神话的方式来描述种姓的形成。但通过调查古代的其他文学作品,不难发现有关该争论的一些线索。早在吠陀时代,毗奢密多罗和婆悉多两仙人间就已经存在不和。这也是僧侣和王士间产生纷争的源头。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典型的例子。毗奢密多罗是王族出身,地位高于婆悉多,能参加祭祀仪式。对此,婆悉多就安慰自己说,毗奢密多罗是通过刻苦修行,才成为婆罗门的,所以应该让他参加仪式。以此维护僧侣的尊严。僧权扩张出现在恒河以西,相应的时代是中印时代。该时代不管是宗教,还是文学,甚至是各种制度都是凭借僧侣的力量才得到发展。这些现象就是僧权不断膨胀的原因。但随着僧权的膨胀,王士也经常利用自己的权力来压制对方。《广林奥义书》中记载,刹帝利是最至高无上的存在,所以婆罗门也要服从于刹帝利,为王族举行祭祀活动。当时的平民都和王士为伍。该现象的结果是有人因此加入了王士的队伍。通过“持斧罗摩”神话可以知道,当时王士和僧侣间的冲突已经发展到了流血的地步。该神话讲的是,僧侣和王士争斗开始后,毗纽天的化身出现了,他打败了王士,使僧权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张。当然,这些传说根本没有充分的史实作为依据。不过,如果能通过这些传说窥探到当时婆罗门和刹帝利间的冲突,也足够了。引发冲突的原因,就是僧侣企图成为至高无上的存在。
种姓制度确立的结果:如前所述,僧侣和王士间有过几次冲突。但承蒙太平盛世的余荫,再加上社会的进步,僧权得到了确立。最终,种姓制度得以形成。结果正如后世看到的那样,民众的自由并没有受到束缚。一般民众可以参与各种教派学派,参加祭祀活动。此外,僧侣、王士和平民间也可以通婚。各种姓间断绝一切交往,最终令人们无法忍受该制度的弊端,是出现在印度成为穆斯林国家后。在此之前,平民也可以拥有各种各样的职务。没有任何特权的只有 男子:只要是青年,不管是王士、僧侣,还是平民,都可以学习知识,他们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区别。婆罗门和刹帝利都是民众的一部分。三者间关系密切,彼此可以通婚。完成学业后,他们就可以回家娶妻,并待在家中尽一家之主的本分。该本分的第一条就是选择吉日,制作圣火,早晚将牛奶倒入圣火中,祭拜圣火。他们还要尽力完成其他各种仪式,其中还有表达对旅人欢迎的仪式。
女子:女子可以拥有财产,参加祭祀仪式,出席集会,和公众交流。在教学领域、政治领域乃至行政管理中,女性活跃的身影均可见。男女交往方面虽然不像现在的欧美国家那样自由,但也绝没有到保守封闭的程度。现在印度在男女交往方面保守的风气是在成为穆斯林国家后才产生的。所以,现在没有穆斯林的马哈拉施特拉地区就没有上述风气。一言以蔽之,古代印度对女性的尊重程度,是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广林奥义书》中记载,耶若婆佉仙人在要去森居的时候,对自己贤良的妻子弥勒薏说,宇宙精神不仅存在于丈夫、妻子和孩子身上,还存在于财宝、僧侣、王士、诸天和万物乃至整个世界里。弥勒薏豁然开朗,领悟到了这个比世界奇珍异宝还要珍贵的真谛。由此可见,当时的女性地位很高。妻子是丈夫的益友,是丈夫的生活伴侣,是共同进行祭祀仪式的伙伴。当时的女子对自己的丈夫也是非常忠贞的,并且恪守妇道。不守贞洁的女子非常罕见。当时不存在早婚的恶习,也不禁止再婚。虽然有一夫多妻的风俗,但不存在一妻多夫的风俗。三四代内的亲属间是禁止结婚的。
财产:当时可以作为财产的东西有金、银、宝石、车、马、牛、驴、奴、婢、家宅和田园。有时候大象等也可以作为财产。
金属:当时不仅有金和银,还有锡、铅、铁及硼砂等。人们已经掌握了这些金属的使用方法。
食物:与吠陀时代一样,有谷物和肉类。
社会生活:种姓差异产生后的社会生活与吠陀时代最大的不同在于各种姓之间存在无法逾越的阶级鸿沟。
职业:当时社会保留了祖先的优良传统,分工变得更加细致。同一个平民阶级中还没有分化出更多的种姓阶层。
与吠陀时代相比,婆罗门时代在大部分领域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如上所述,与一人身兼武士和农民身份的时代相比,婆罗门时代整个社会的风气都变得更加文明开化。在家庭和社会方面,婆罗门时代对身处其中的人应尽的义务都有了更加详细的规定。这足以体现当时印度文明发展的高度。
注解:
[1] 指《黑夜柔吠陀》,下文“白书”指《白夜柔吠陀》。下同。——译者注
[2] 泛神教认为神就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中。——译者注
[3] 《泰帝利耶梵书》(Taittiriya)原名Taittiriya与黑书原名Taittiriya-Sanhita一致。——译者注
[4] 指研究万事万物的终极原因。——原注
[5] 指印度传说,是圣人贤者的著作。包括上文提到的《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和《摩奴法典》等。——译者注
[6] 每天早上和傍晚将牛奶倒入圣火中的仪式。——原注
[7] 虽然看不见,却无处不在。——原注
[8] 俱卢一般阇罗战:即般度五子与持国百子间的战争。——译者注
[9] 即般度五子。——译者注
[10] 据说当时王士和僧侣还没有完全分工,武道不是王士专有的东西,教学也不是僧侣的特权。——原注
[11] 即持国百子。——译者注
[12] 即天帝城。——译者注
[13] 持国百子中的二王子。——译者注
[14] 《薄伽梵歌》是印度古代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宗教哲学诗。——译者注
[15] 指猿熊。——原注
[16] 这里本来就有一座石桥,将其归功于罗摩军队的不可思议的力量,是叙事诗的夸张描写。——原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