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在印度,“树”(Arani)指钻火的工具。——译者注
[4] 让·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1621—1695),17世纪法国诗人,以伊索寓言为基础创作了《拉封丹寓言》。其中有北风和太阳的故事。——译者注
[5] 印度天神特尤斯、希腊众神之父宙斯、罗马主神朱庇特、北欧战神提尔,这些词其实都是同一个词根的变体,皆指“天空”。——译者注
[6] 即历史上的孔雀王国。——译者注
[7] 沃伦·黑斯廷斯(Warren Hastings,1732—1818),首任驻印度的英国总督。在任期间实行了重要的改革,喜欢印度的文学和艺术。——译者注
[8] 布莱恩·霍顿·霍奇森(Brian Houghton Hodgson,1800—1894),英国的外交官,出使尼泊尔期间收集了佛教经典的抄本。——译者注
[9] 阿尔布雷希特·弗里德里希·韦伯(Albrecht Friedrich Weber,1825—1901),德国的印度学家。因研究吠陀而出名。——译者注
[10] 格奥尔格·比勒(Georg Buhler,1837—1898),德国的印度学家,因收集研究印度的抄本和碑文而成名。——译者注
[11] 乔治·弗雷德里克·威廉·蒂鲍特(George Frederick William Thibaut,1848—1914),德国的印度学家。——译者注
[12] 亚历山大·卡宁厄姆(Alexander Cunningham,1814—1893),英国的考古学者,参与了印度考古调查局的设立,因对发掘印度佛教寺院遗迹做出巨大贡献而成名。——译者注
[13] 詹姆斯·伯吉斯(James Burgess,1832—1917),英国的印度学家。——译者注
[14] 詹姆斯·弗格森(James Fergusson,1808—1886),英国的建筑学家。——译者注
[15] 埃米尔·施拉京特魏特(Emil Scgintweit,1835—1904),德国的印度学家。——译者注
[16] 菲利普·爱德华·福克斯(Philippe édouard Foucaux,1811—1894),法国藏学家,用法语写了第一本关于西藏语的语法书。——译者注
[17] 弗朗茨·安东·席夫纳(Franz Anton Schiefner,1817—1879),德国语</a>言学家和藏学家。——译者注
[18] 瓦西里(Wassiljiew,1818—1900),俄国汉学家。——译者注
[19] 威廉·伍德维尔·柔克义(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1854—1914),美国外交官、汉学家。——译者注
[20] 劳伦斯·奥斯汀·瓦德尔(Laurence Austine Waddell,1854—1938),英国探险家、藏学家。——译者注
[21] 艾约瑟(Joseph Edkins,1823—1905),英国传教士、汉学家。——译者注
[22] 塞缪尔·比尔(Samuel Beal,1825—1889),英国人,中国佛教研究的开拓者。——译者注
[23] 詹姆斯·理雅各(James Legge,1815—1897),英国传教士,汉学家,曾将四书</a>五经</a></a>翻译成英文。——译者注
[24] 恩斯特·约翰·艾特尔(Ernest John Eitel,1838—1908),德国传教士,汉学家。——译者注
[25] 迈克尔·维戈·豪斯贝尔(Michael Viggo Fausb&osh;ll,1821—1908),丹麦印度学家。——译者注
[26] 赫尔曼·奥尔登贝格(Hermann Oldenberg,1854—1920),德国的印度学家。——译者注
[27] 约翰·亨德里克·卡斯帕·克恩(Johan Hendrik Caspar Kern,1833—1917),荷兰语言学家,东方学家。——译者注
[28] 保罗·安布鲁瓦兹·毕冈迭特(Paul Ambroise Bigandet,1813—1894),法国天主教传教士,佛学家。——译者注
[29] 本书出版于20世纪初。——译者注
[30] 印度传统的计算年代的方法,公元前56年为三越纪元的起点。——译者注
[31] 印度传统的计算年代的方法,公元78年为塞纪元的起点。——译者注
[32] 雅利安人中的一个部族。——译者注
[33] 指孔雀王朝开国君主“月护王”。——译者注
[34] 莫卧儿人指突厥化的蒙古人。1525年,成吉思汗</a>和帖木儿的后裔——巴布尔率军入侵印度,并建立了莫卧儿帝国。——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