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保护关税制度的普遍化力图把世界市场日益分割为一个个按国家分隔开来的经济区,另一方面,金融资本的发展增强了经济区规模的重要性。这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一直具有重大意义。 经济区的规模越大和人口越密集,经营单位就能越大,从而生产费用就越低,企业内部的专业化程度也越高。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同样也意味着生产费用的降低。经济区越大,工业所在地设在自然条件最有利和劳动生产率最高的地区也就越容易。经济区域越广阔,生产就越多样化,不同的生产部门越有可能互相补充,从国外进口所花运输费用越能得到节约。在一个大区域内,需求变动或自然灾害对生产的干扰更容易得到补偿。因此,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自由贸易会把整个世界市场联结成为一个唯一的经济区,并保证最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最合理的国际分工,这是没有疑义的。但是,即使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产业仍能在其本国市场上享有一定优势,因为它熟悉本国的习俗和消费习惯,容易取得一致,特别是因为距离很近从而获得由于节约运输费用而提供的好处,这种好处还由于税率政策方面的措施而增强。相反地,对外国产业来说,由于语言、法律、货币等等的差异,增添了某些障碍。但是,保护关税大大加剧了对较小经济区的危害,因为它妨碍输出,从而缩小了可能的经营,阻止了专业化的发展,因而正像合理的国际分工受到阻碍那样,造成生产成本的提高。美国产业即使在保护关税制度下也能如此迅速地发展,首先归因于它的经济区辽阔,能使企业范围内的专业化达到非常高的程度。在已经相当发展的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下,从而在培育关税已经完成了自己职能的时候,经济区越小,该国对自由贸易的兴趣一般也就越强烈。例如,比利时对自由贸易的强烈兴趣即是由此而来。此外,经济区越小,生产力的自然条件分配也就越片面,从而有发展能力的产业部门也就越少,从国外进口本经济区不适合生产的商品的兴趣也就越强。
相反地,保护关税意味着对经济区的限制,从而意味着对生产力发展的阻碍,因为它缩小了产业企业的规模,使专业化陷于困境,最后阻碍一切国际分工,(国际分工使资本流向有关国家的具有最佳条件的那些生产部门)而在现代高额保护关税的条件下,这变得更加显著,因为关税率的确定常常不考虑各个生产部门的生产技术状况,而毋宁说是各个产业阶层政治权力斗争的结果,关税率的形成归根结底取决于这些阶层对国家政权的影响。但是,如果说保护关税是生产力发展,从而是产业发展的障碍,那么,对资本家阶级来说,它却直接意味着利润的提高。首先,自由贸易给卡特尔化造成困难,剥夺了一些具有卡特尔化能力的产业在国内市场上的垄断,这是就它们不是通过运价保护(如煤的情况)或自然垄断(如德国钾盐生产的情况)保证垄断化的意义上而言的。但是,这样的话,由于采用卡特尔的保护关税而得到的超额利润将不复存在。
当然,垄断化甚至在没有保护关税的情况下也会发展,这是肯定的。但是, 似乎为陷于分崩离析的资产阶级社会扎上一条新的纽带的这种理想,当资产阶级社会的瓦解过程进一步加深时,必然更加受到热烈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