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旧时京都_青眉抄

作者:上村松园 字数:3000 更新:2025-01-08 15:46:44

我出生的家位于京都四条通,现在那块地方改建为一个叫万养轩的西餐厅了。那一片早已是京都市中心的繁华街区,街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再也找不到我儿时的记忆了。

东洞院与高仓之间的交易所,原来是萨摩宅邸,御维新的铁炮烧曾在此处开店。后来临街盖满了百姓的家屋,不过后街还是老样子,没什么变化。我还记得七八岁的时候那片空地上长满了芒草。

万养轩的对面现在是八方堂古董店,以前却是一家叫小町红的唇脂店。小町红现在还在经营着,以前的生意非常兴隆。

那个时候的唇脂是刷在瓷碗里卖的,町上的少女们全都端着小碗来买唇脂。店里负责卖货的人,也总是长相出众的女子。

如果换作笨手笨脚的粗秽男子,他们生硬的手法怎么看都不像是卖胭脂的。小町红店内总是出现已婚女子或未出阁的少女,这些年轻的美人们头上盘成割葱,用绯红色的布条包裹着发髻,坐在账房里迎接客人。有人来买唇脂,她们就用灵巧的手拿着刷子往碗里刷胭脂。来买唇脂的客人也大抵是年轻女子,所以每单回忆起小町红,我心中便萦绕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感怀之情。

说来,以前的人要用小小的唇脂笔在瓷碗里,将彩虹胭脂搅拌融合再使用。最近的口红都是西洋的舶来品,被做成了棒状,使用方法也不同以往,女子竟然要把上下两片嘴唇都抹上鲜红的口红,宛如啜饮了生血一般,并且还以这种唇妆为乐。这种时髦的做法是受西洋文化影响太深了。

上唇浅红色,下唇深红色,这样的唇妆的优雅风情不必赘言。现在,偶尔还能见到舞伎这么涂口红。嘴角的魅力之类,从京都女子的身上渐渐消逝了。

那一片原来叫奈良物町。

四条柳马场的一角曾有一家叫金定的绢丝店,家里的夫人名叫阿来。她把剃掉眉毛后,眉根处泛出浅浅的青色,一头茂密的白发,后脖颈颀长。她的美貌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

和果子店的小岸也是美人。

面屋的阿雅也是街坊四邻公认的美女。面屋就是人偶店,她本名原叫阿筑,可周围人张口闭口就管她叫阿雅、阿雅的。她擅长舞蹈,特别是扇子舞跳得令人称绝,用八折扇子做道具,跳舞蹈的水准堪称专业级别。

那时,人们练得最多的技艺就是地歌(1)。阿雅的母亲是个温文尔雅</a>的人,三味线弹得尤佳。她们母女二人经常上演古筝和三味线合奏,或者女儿舞蹈、母亲弹三味线伴奏。

春夏季节刚能从店外看清室内的时候,每当路过店门口,我就能听见最里面的屋子传出来的琴声。由于那时马路上顶多有人力车往来,不像现在这样电车汽车车水马龙,所以町里静悄悄的。只要悠扬的琴声响起来,人们就知道“啊,阿雅又在弹琴了”,便驻足聆听,把她家店前包个里三层外三层。

那一带是摆摊儿买货的街区,阿雅就成了摆摊儿街区里的小町少女。

从前街上很安静。常常有人偶艺人走街串巷地表演,净琉璃说唱者把大伙儿召集到街角,招呼着“模仿、模仿了”,便开始他的戏剧表演。有个人模仿当时大受欢迎的伊势屋和右团次的口吻,原汁原味的表演让观众感受到剧场表演的氛围,让人不禁佩服起来。这个人一脸专业演员的模样,我听母亲说,他原本和市川市十郎是同僚,都属于新京极的乞食剧团,但不知何时起,他就落魄成了街头艺人。

我在少女时代也是学过地歌的人。现在地歌之类的传统艺术早已没人学了,不过在我年轻的时候,町里最流行的演艺就属地歌。

从四条通搬到堺町后,我就开始学绘画。那时只要太阳刚刚落下,就一定会从一位六十多岁的老爷爷的家里飘出地歌的曲调。他唱得可动听了,缓急有度,沙哑低沉的声音演绎出的地歌让听者心绪平静。

啊,开始啦!一听到歌声,我就没心思学画画了,赶紧放下笔跑到他家格子门里,只为了听清楚他唱的歌谣。

与现在相比,那时祇园的夜樱要更加更加好看。樱花盛开时节,在祇园社院中铺上席子,我让少女弹奏胡琴,自己则拨动三味线与她合作一曲,这情景我至今还记忆犹新。我身后有一位老婆婆,从模样来看人品并不卑俗。她一定是有什么原因才落魄到如此地步。我不禁浮想联翩起来。

最近在圆山已经品味不到如此平和的味道了。自不待言,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高音的广播、留声机发出嘈嘈杂杂的声响,所以,父母带着孩子能够在街角安静地欣赏街头艺人的表演。

夏天的河滩也有一番情调。河道要比现在宽阔得多,浅浅的河水潺潺流动,四条有一座虹桥,栏杆上装饰着拟宝珠,从桥上向下望,能看到浅川上倒映着一片雪洞灯的灯影。仔细瞧,原来是在每一个长凳旁都立着一盏雪洞灯,三五成群的游客在灯下嬉闹着。桥的最西头有一家叫藤屋的饭馆,人们拿着美味的食物坐到长凳上食用,从饭店门口沿着小桥向东边排开。艺伎、女招待来往于堤岸,在我的眼中,她们的倩影宛若影画。

河滩上人山人海,有钓鱼的人,有骑马场,还有人表演皮影戏和魔术,亦有人出摊买甜酒和善哉(2)。

桥下或西石坝的河岸,也有店家坐在长凳上卖善哉等食物。

每逢祇园祭,街道上总是飘荡着一股屏风节日的气氛。那时的人家都是典型的京都式房屋,门窗不是铁板的,所以举办祇园祭的时候,人们就把门窗的隔扇拆下来,路人甚至能看到里面一间间屋子垂挂着竹帘,点亮的雪洞灯发出幽暗的光,比起现在的电灯之类不知要优雅多少倍。

不论小町中的民风,还是店头那一抹女子的倩影,都多半残存着德川时代的面影,让人格外怀念。

前一阵子,帝展上展出的那幅《母子》就是我对儿时的追思。我思念着内心深处那美好的年华,所以觉得画中的世界是只有我才能描绘出来的。我还有许许多多想画的东西,如果今后有机会,我会一样一样地全部画下来。由古及今,一直画到新时代。

现在不论是新娘还是少女,都难以通过发型、腰带和服等外形来判断了。不过旧时的新娘有新娘的样子,少女也有少女的样子,让人一眼就能通过外貌判断出身份。女佣必定是梳着岛田髻,将黑绉绸的带子系成立子。而新娘、少妇和老妪同样是嫁为人妇,但在发髻、鹿纹扎染布带、头饰等方面却有很大区别。

说起京都风俗来,女性后脖颈是最醒目动人的风景。长长的发际线、雪白的脖颈,再配上乌黑的头发,这风情尤其能衬托出美人的娇媚。发际线短的人,反而给人一种华丽盛大的感觉。

五六岁的女孩子好不容易蓄长了头发,就可以先梳起御茛盆发髻。再多系上一根鹿纹扎染布带,会显得很可爱。

等头发再长长一些,就可以盘成鬘下地和福髻了。因为头发还没长到足够长,就要放下两侧的鬓发。过去称这种发型为雀鬓。

地藏盆祭(3)上,小女孩们打扮得非常可爱,后脖颈上画出三腿脚或两腿脚,嘴唇抹上朱色。

裂桃、割葱、御染髻、鸳鸯、福良雀、横兵库、羽早稻等都是年轻少女梳的发髻,中年妇人则是裂笄、居飞梓等。

明治时代的京都艺人头上盘着的投岛田也是非常纯粹而美好的发型。

然而,即便时代瞬息万变,岛田和丸髻这两种发型依然没被人抛弃,长长久久地流传了下来。与妙龄少女梳的文金高岛田相比,母亲的丸髻风韵优雅。

昭和十年

(1) 日本近世邦乐之一,使用三味线弹唱的歌曲形式。

(2) 红豆年糕汤的一种。

(3) 日本民间节日之一,阴历七月二十三日、二十四日两天祭祀地藏石像,主要流行于近畿一带的儿童中。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64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