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工资的改变
Ⅰ
如果货币工资改变的作用能在较早的章节中加以论述,那么,这样做会带来有利之处。因为,古典学派的理论一向习惯于使它们所说的经济制度的自行调节的特点依赖于它们所假设的货币工资的自由伸缩,从而,货币工资一旦具有刚性,它们便把不能自行调节的责任推在工资刚性的身上。
虽然如此,只有当我们自己的理论得以全部展开之后,论述这一事项才有可能。因为,货币工资改变的后果是复杂的。正像古典学派的理论所设想的那样,在某些情况下,货币工资的减少很可能会刺激产量。我和古典理论的分歧主要在于分析的差别,从而,直到读者熟悉我的方法以后,差别才能明确地加以论述。
根据我的理解,一般被接受的解释是很简单的。它并不依赖我们在下面将要论述的迂回反应的途径。它们的论点不过是:其他条件相等,货币工资的减少会通过制成品价格的降低刺激需求,从而,会增加产量和就业,一直到如此之处;在该处,劳动者所同意的货币工资的减少量正好抵消随着产量的增加(使用既定数量的设备)而带来的劳动边际效率的缩减。
从古典理论的这种最粗略的方式来看,这就无异于作出假设,即假设在货币工资的减少的同时,对产品的需求保持不变。也许有一些经济学者会宣称,不存在需求会受到影响的任何理由。他们会进行争辩,认为总需求取决于货币数量乘以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而且,并没有显著的理由表明为什么货币工资的减少会降低货币数量或降低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或者,他甚至会进行争辩,认为利润必然要上升,因为,货币工资已经下降。但我设想,比较普遍同意的观点是,货币工资的减少,通过它造成的一部分劳动者购买力的减少,可以对总需求具有一些 影响,但那些其货币收入并没有被减少的生产要素的实际需求却会由于价格的下降而得以提高。此外,除非由于货币工资改变而导致的对劳动的需求弹性小于1,否则,属于劳动者方面的总需求很可能会由于就业量的增加而上升。这样,当新的均衡形成时,将会存在着比以前为大的就业量;其例外的情况也许是一些在现实中没有重要性的罕见的极端事例。
我根本不同意上述那样的分析。或者,更确切地说,我根本不同意的是存在于上述论证过程背后的分析。其原因在于,虽然上面的叙述能相当准确地表达许多经济学者们的口头或书面的意见,但他们很少把这个意见背后的分析方法详细地用文字表达出来。
虽然如此,他们的论证过程似乎可以述之如下。在任何行业中,存在着一条需求曲线(或表),该曲线把能够出售的数量和出售价格联系起来。也存在着一系列供给曲线(或表),把根据不同成本计算出的价格与相应的产量联系起来。这些曲线在一起导致出一条新的曲线:即在其他成本不变(除了产量的改变所引起的以外)的假设条件下,代表该行业对劳动的需求曲线;该曲线把就业数量和相应的工资水平联系起来,而该曲线在任何一点的形状即表示对劳动的需求弹性。然后,这一概念在不加以重大修正的情况下被转用于整个工商业全体,并且认为:根据相同的理由,也存在着一条整个工商业对劳动的需求曲线,而该曲线把就业量和不同的工资水平联系起来。究竟曲线所指的工资是货币工资还是实际工资被认为在论证上是无关重要的。如果所指的是货币工资,那么,我们必须对货币价值的改变加以矫正,但这不足以对论证所得到的有倾向性的结果产生影响,因为,价格的改变肯定不会和货币工资的改变保持正好相同的比例。
如果这就是他们论证的根据(如果不是的话,我不知道他们的根据是什么),那么,它肯定是错误的。其原因在于,任何一个具体行业的需求曲线只能建立在一些其他条件不变的假设条件之上,即其他行业的需求和供给曲线不变以及总有效需求不变。因此,把有关个别行业的论点转用到整个经济上去是错误的做法,除非我们也把总有效需求不变的假设条件也转用过去。假如这样做的话,那么,这会使论证变为答非所问的事物。其原因在于,虽然没有人否定在总有效需求不变的前提下 减少工资会增加就业量这一命题,然而,这里所争论的问题恰恰是,减少货币工资能够、还是不能够改变以货币来衡量的总有效需求的数值。或者,争论的问题至少应为:减少货币工资能够、还是不能够使总有效需求下降的比例大到和货币工资下降的比例相等的程度(即如果有效需求下降比例较少,那么,用工资单位衡量的数值会较大)。但如果不能容许古典学派把具体行业的结论以类推的方式扩大到整个经济,那么,该理论就无法回答减少货币工资对就业有何影响的问题。因为,它不具备解决这一问题的分析方法。在我看来,庇古教授的《失业论》 已经使古典学派的理论得出它可能得到的一切;其结果使该书成为一个显著的事例来表明:当该理论被应用于什么决定整个社会的实际就业量的问题时,它毫无用处。 [1]
Ⅱ
于是,我们用我们自己的分析方法来回答这个问题。问题可以被分为两个部分。(1)其他条件相同,减少货币工资是否具有直接增加就业量的倾向?在这里,“其他条件相同”系指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曲线和利息率均保持不变;(2)通过它对这三个因素的某些或可能的影响,减少货币工资对就业量朝着特定方向发生变化,是否具有某些或可能的影响?
对于 在这里,对上面那个粗略的结论加以批驳也许会有助于我们的论述。该结论认为,货币工资的减少会增加就业量,“因为,它会减少生产成本”。对于该结论,我们按照对它最有利的方式加以解释,也就是说,我们假设,在起始的时候,企业家预计 到减少货币工资会具有增加就业量的作用。当然,在看到他自己的成本的降低之后,单个的企业家很可能在起始时会忽视货币工资的减少对他产品的需求的反作用,并且按照他能比以前销售掉更多产品的设想来行事。如果全体企业家们都按照这一设想行事,那么,他们在事实上是否能成功地增加利润?他们不能增加利润,除非在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等于1的时候,也就是在收入的增量和消费的增量不存在任何差额的时候;或者,除非投资的增加等于二者之差额的时候,而只有当资本边际效率曲线作出相对于利息率的增加时,投资的增加等于二者的差额才能出现。由此可见,由于增加产量而得到的收益会使企业家感到失望,从而,就业量会退回到它原有的数值,除非边际消费倾向等于1;或者,除非减少货币工资能够使资本边际效率曲线作出相对于利息率的增加,从而投资得以增加。因为,当企业家们根据预计的产品能被卖掉的价格来提供一定数值的就业量时,他们因之而给予公众一笔收入,其中被储蓄起来的部分将大于现行的投资量,从而,二者的差额势必等于企业家们的亏损。不论货币工资处于何种水平,这一后果必然存在。企业家们顶多只能用他们自己的经营资本的增加额 [2] 来代表他们自己的投资以便弥补二者之差额,并以此来推迟失望到来的日子。
由此可见,除了通过对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以及利息率的影响以外,减少货币工资不会持续增加就业量。要想探求减少货币工资对就业量的作用,只有继续考察它对这三个因素可能有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对这三个因素的最重要的影响很可能如下所述:
(1)减少货币工资或多或少会降低价格。因此,它在一定限度内可以引起两个方面的实际收入的再分配:(a)收入从工资劳动者那里被转移到进入直接成本中的那些报酬未被削减的生产要素,以及(b)收入从企业家那里被转移到靠领取租金和利息为生的食利者那里,因为,后者的货币收入是被契约保证为不变的。
这种收入再分配对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的影响是什么?从工资劳动者到其他生产要素的转移很可能要降低消费倾向。从企业家到靠领取租金和利息的食利者的转移影响则较不肯定。然而,如果靠领取租金和利息为生的食利者整个说来代表社会中的较富有的阶层,而这些人的生活水平是最难于改变的,那么,转移的影响也是降低消费倾向。权衡一切的考虑之点后,对转移的净影响,我们只能加以猜测。它对消费倾向的影响很可能是降低,而不是提高。
(2)如果我们所研究的是一个开放的经济制度,而货币工资的减少又是相对于外国货币工资的减少 (两种工资均以相同的单位来衡量),那么,这种减少显然有利于投资,因为,它趋于增加贸易顺差。当然,这里所假设的是:有利之处没有为关税、限额等方面的改变所抵消。传统的信念认为,作为一种增加就业的手段,减少货币工资在英国要比在美国有效;该信念的根据很可能是:相对于前者而言,后者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制度。
(3)在开放的制度中, 虽然减少货币工资可以增加外贸顺差, 但它也可能使贸易条件恶化。这样, 除了新被雇用的人以外,原来就业的人的实际收入将要降低。这可能趋于增加消费倾向。
(4)如果货币工资的减少被认为是相对于将来的货币工资的减少 ,那么,这种减少会有利于投资,因为,正如我们在上面已经看到的那样,它会增加资本边际效率;而与此同时,由于相同的原因,它也可以有利于消费。另一方面,如果减少货币工资导致出一种预期,或甚至导致出具有很大的可能性的预期,认为将来的工资还会进一步减少,那么,它会具有正好相反的作用。因为,它会降低资本边际效率并且会使投资和消费都被推迟。
(5)工资总额的减少再加上价格和货币收入的某些降低会缩小由于个人使用和企业经营而导致的对货币的需求,因此,它会按照这种缩小量来降低整个社会的流动性偏好曲线。其他条件相同,这将降低利息率,从而有利于投资。然而,在这一场合,对将来的期望会与刚才加以论述的 [2] 这里的“经营资本的增加额”指企业家由于产品滞销而增加的存货量的价值。它代表企业家被迫作出的投资。——译者
[3] 在货币数量不变的条件下,工资和价格的下降相当于增加货币数量,从而使利息率降低,后者的降低会有利于贷款的数量。然而,如果人们认为,工资和价格还要再度上升,那么,这意味着,利息率的降低是短暂的,而在将来还会恢复原状。因此,上述的利息率的降低主要在于短期利息率的方面,然而,短期利息率的改变却很少能影响长期贷款。——译者
[4] 因为,工资和价格的下降意味着货币越来越值钱。——译者
[5] 这里用“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而执行的货币政策”代表“有伸缩性的货币政策”。——译者
关于庇古教授的《失业论》
在其《失业论》中, 庇古教授使就业量取决于两个基本因素, 即: (1)劳动者所要求的实际工资率以及 (2)对劳动的实际需求函数的形状。该书的核心章节系用于论述后者函数的形状。在现实生活中, 劳动者所要求的并不是实际工资率而是货币工资率这一事实并未被忽视, 然而, 该书假设, 现实中的货币工资率除以工资品的价格可以衡量所要求的实际工资率。
《失业论》的 根据定义,庇古教授的“对劳动的实际需求”仅仅取决于F(x)和(x)。前者代表工资品行业中生产的物质条件;后者表示总就业量和与之相应的工资品行业中就业量之间的函数关系。除了在长期中逐渐变动以外,很难找出理由来解释为什么二者之中的任何一个会有所变动。似乎可以肯定,我们没有理由来设想它们有可能作出周期性的波动。因为,F(x)只能缓慢变动,而且只能在一个技术进步的社会中向前作出变动;而除非我们设想一次工人阶级突然转向节约的事件,或者,用更一般性的话来说,一次消费倾向的突然改变,否则,(x)也会保持稳定不变。由于这些原因,事实应该是,在整个经济周期中,对劳动的实际需求几乎会保持不变。我必须再一次指出,庇古教授在他的分析中完全忽略掉不稳定的因素,即投资量的波动,而这一因素往往是就业量波动现象的根源。
我之所以对庇古教授的失业理论作了详尽的批评,其原因并不在于对我说来,他比其他的古典学派的经济学者更加值得批评,而在于他的理论代表我所熟悉的用文字把古典失业理论精确地表达出来的唯一陈述</a>。因此,对于古典理论的这一最难以驳倒的陈述,我不得不提出我的反对意见。
* * *
[1] 把边际工资成本和边际直接成本等同起来的错误也许来源于边际工资成本 的意义含糊不清。我们可以把它当做每一单位添增的产品的成本,如果除了添增的工资成本以外,不存在任何添增的成本的话。或者,我们也可以把它当做:在现有的设备和其他资源的协助之下,按照最经济的方式,生产每一添增单位的产品所引起的添增的工资成本。按照前者的意义,我们不能在使用添增的劳动以外,又使用添增的企业经营能力、添增的经营资本以及除了劳动以外的增加成本的东西。我们甚至不能照顾到由于添增劳动而造成的对设备的较快磨损。由于在前者的意义上,不容许把劳动以外的其他成本进入边际直接成本,所以边际直接成本和边际工资成本当然相等。但根据这一前提而得到的分析结果几乎没有应用的价值,因为,分析所根据的假设条件在现实中很难存在。其原因在于,在现实中,我们不至愚蠢到如此程度,以致不把添增的劳动和适量添增的其他生产要素(如果它们在现实中存在的话)一起使用。这样,只有我们假设除了劳动以外的其他生产要素都已被使用到极限,上面的前提才能成立。
[2] 原文为△x=k′△y;疑原文印刷有误。——译者
[3] 根据 x+y=(x)
所以 dxdx+dydx=d(x)dx=′(x)
或者 1+dydx=′(x)
由于 △(x+y)=k′△y
所以 dxdy+1=k′ 所以 dydx=1k′-1
将上式代入 1+dydx=′(x)
所以 ′(x)=1k′-1+1=k′-1+1k′-1=k′k′-1(大致等于)1+1k′。——译者
[4] 因为,n=χ(x)代表劳动的供给函数或供给曲线,按照西方学者的解释,处于该曲线上任何一点的劳动者所得到的实际工资都正好补偿他劳动的负效用。补偿他的负效用意味着他愿意为此时的工资而进行劳动。——译者
[5] 参见《失业论》,就业函数 [12]
Ⅰ
在和总供给函数的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在实质上是后者的反函数而且系以工资单位加以衡量。就业函数表示以工资单位来衡量的有效需求与就业量之间的关系 [13] ;其目的在于说明,当一家厂商、一个行业或整个社会的行业面临一定量的有效需求时,该厂商、行业或整个行业应该提供何种就业量才能使其产量的供给价格等于该定量的有效需求。这样,如果一家厂商或一个行业所面临的以工资单位来衡量的有效需求为Dwr ,而该厂商或行业的相应于Dwr 的就业量为Nr ,那么,就业函数即为Nr =Fr (Dwr )。或者,以更一般化的形式来表示,如果我们有理由来假设:Dwr 是总有效需求Dr 的唯一函数,那么,就业函数即为Nr =Fr (Dw )。就是说,当有效需求为Dw 时,r行业将提供的就业量为Nr 。
在本章, 我们将推演出就业函数的一些性质。但除了这些性质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以外, 我们还具备两个理由来说明为什么用就业函数来代替普通的供给曲线符合本书的方法和目的。首先, 就业函数表示了与我们研究主题有关的事实; 同时在这样做时, 它所使用的单位符合我们给自己规定的应有的条件, 而不需要引入任何在数量上不精确的单位。 这使我们能够决定, 相应于一个既定水平的就业量, 每一行业的就业量为多少。就是说, 相应于每一总有效需求水平(用工资单位来衡量), 我们可以知道每一个具体行业中的就业量; 因此, 根据上面给出的定义, =0,或者,如果ew =1,那么,产量不会有所变动,而价格则会和有效需求(用货币来衡量)作出同比例的上升。否则,价格将以较小的比例上升。
Ⅱ
我们现在回到就业函数。我们在过去已经作出假设条件,即:相应于每一水平的总有效需求,存在着该总有效需求在社会各行业之间的唯一分解方式。然而,随着总支出的改变,该总支出中对某一行业产品的支出额在一般情况下却不会作同比例的改变——其部分原因在于,当个人收入增加时,他们对各行业产品的购买量不会按相同比例增加;另一部分的原因在于,不同产品的价格会对其销售量的增加作出不同的反应。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承认,收入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被花费掉,那么,我们迄今所使用的假设条件,即,就业量纯然取决于总有效需求(用工资单位来衡量),不过是粗略地接近于事实的说法。因为,有效需求的增加量在不同行业中的分解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就业量。例如,如果增加的有效需求大量流入具有高数值的就业弹性的产品,那么,总就业量的增加就会大于有效需求大量流入低数值的就业弹性产品的情况。
(接上页)所以, ep =D△pp△D=e′p +Dp△D·△W·pW(1-e′p )
=e′p +ew (1-e′p )
=1-eo (1-ew )
按照相同方式,如果有效需求的流向改变到具有相对低微的就业弹性的产品,那么,就业量会下降,而并不需要有效需求的任何改变,就可做到这一点。
如果我们所考察的是短期现象,而短期又系指时间短到无法预料到有效需求的量和方向的改变,那么,上述的考虑之点就特别重要。某些产品的制造需要时间,从而,几乎在事实上不可能很快地增加它们的供给量。这样,如果额外需求突然流向它们,那么,它们会呈现出数值低微的就业弹性;虽然在给予充分准备时间的情况下,它们的就业弹性可能接近于1。
正是在这种场合,我觉察到了生产时期这一概念的主要意义所在。按照我的意见, [20] 如果一种产品的生产时期是n,那么,这意味着,要想使它能达到最大数值的生产弹性,事先准备的时间为n个时期单位。在这个意义上,整个消费品的类别显然具有最长的生产时期,因为,在每一种生产过程中,它们都居于最后阶段。这样,如果扩大有效需求的最初冲击来自消费的增加,那么,最初的生产弹性低于它最终的均衡水平的数值要比最初冲击来自投资的增加的情况来得大一些。此外,如果增加的需求流到具有相对低微数值的生产弹性的产品,那么,它的较大部分便会成为企业家的收入,而较小的部分成为工资收入者和其他进入直接成本的因素的收入;其可能的后果为:对支出具有一些不利的影响,因为,企业家很可能比工资收入者要储蓄掉他们增加的收入的较大部分。虽然如此,二者之差别不宜过分强调,因为,它们主要的作用还是相同的。 [21]
为了将来的需求的改变,不论企业家需要的准备时期长短如何,除非在生产的每一阶段都有过剩的存货和生产能力,由于投资的既定增加量而作出反应的初始的生产弹性不可能具有比它的最终均衡值还要大的数值。另一方面,过剩的存货消耗也是对投资量增加的一种抵消。如果我们假设在初始时,生产的每一阶段都存在着过剩的存货,那么,初始的生产弹性大致接近于1。此后,当存货已经被吸收掉,但较早时期开始生产的产品尚不能充分供应时,生产弹性将会下降。随着新均衡状态的到来,生产弹性的数值会再度上升。然而,这当然要受到某些条件的限制,因为,当就业量增加时,租金的因素 [22] 可以吸收掉较多的支出额;如果利息率有所提高,那么,后果也可以如此。由于这些原因,在一个经常处于变动状态的经济制度中,价格具有完全的稳定性是不可能的——除非存在着某种特殊的机构,该机构能使消费倾向暂时作出应有程度的变动。但是,由此而出现的价格的不稳定性并不会导致出那种造成多余生产能力的利润动机。因为,价格不稳定所造成的意外的收益会完全为那些在生产上正好处于接近完成期的企业家所获得;而那些未能持有所需的特殊资源的企业家没有办法把这种收益吸引到自己手中。这样,由于变动而不可避免地造成的价格的不稳定性不可能影响企业家的行动 ,而只能把既成事实的意外收益赋予运气好的人(当变动的方向相反时,后果只需加以相应的修正)。我认为,这一事实在当前的有关稳定价格的实际讨论中往往被忽略掉。在一个经常处于变动的社会中,这种稳定政策不可能完全取得成功。但是,不能据此而认为,价格每一次脱离其稳定性的暂时的微小变动必然会造成越来越大的非均衡状态。
Ⅲ
我们已经说明,当有效需求不足时,就会存在着劳动者的就业不足;后者的意义是,人们愿意接受低于现行实际工资的工资而劳动,但却仍然处于失业状态。因此,随着有效需求的增加,就业量会增加(虽然所得到的工资等于或小于现行的实际工资),一直达到一种状态;在该状态,没有更多的劳动者愿意为这时的实际工资而劳动;也就是说,除非货币工资(在此以后)上升得比价格要快 ,没有更多的劳动者(或劳动单位)愿意从事劳动。下一个要考虑的问题是,如果在这一状态已经到达以后,总支出仍在继续增加,那么,其后果为何。
在到达这一状态之前,把更多的劳动用于既定量的资本设备所引起的收益递减系由劳动者所愿意接受的递减的实际工资所抵消。但是,在这一状态之后,要想得到一个单位的劳动,必须给予的报酬必须相当于更多数量的产品,而使用一个增加单位的劳动却仍然会带来递减数量的产品。因此,在该状态后,严格的均衡条件要求工资、价格以及利润与总支出作同比例的增长,而包括产量和就业量在内的“以实物衡量的”位置却没有任何改变。就是说,我们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粗略的货币数量论(把货币的“流通速度”解释为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完全适用。因为在这里,产量不变,而价格却和MV以完全相同的比例上升。
虽然如此,要想把这一结论应用于现实,还必须考虑到下列的限制条件:
(1)至少在一段时期中,上升的价格可以迷惑企业家,使他们把就业量增加到超过他们能获得最大利润(以他们的产品来衡量)的水平。其原因在于,企业家已经如此地习惯于把以货币衡量的销售额的上升当做扩大生产的信号,以致当这种办法在事实上已经不能使他们处于最有利的位置时,他们还继续这样做,即,在新的价格体制中,他们低估了他们的边际使用者成本。
(2)由于企业家必须把他们的利润的一部分以一笔合同事先规定的固定数额(用货币来衡量)作为租金支付给租金领取者,所以上升的价格,即使在产量没有变动的情况下,也会使收入分配有利于企业家,而不利于租金领取者。这种再分配也许会对消费倾向产生影响。然而,这个过程并不是达到充分就业时才开始的——随着总支出持续增加,该过程也不断进行。如果领取租金者比企业家较不易于花费金钱,那么,把实际收入从前者那里转移出来意味着,和相反转移的事态相比,达到充分就业只需较少的货币数量的增长以及较少的利息率的降低。当充分就业已经到达之后,如果处于 [2] 在 [3] 其原因在于:假设Pwr 代表以工资单位衡量的单位产品的预期价格,那么,
△Dwr =△(pwr Or )=pwr △Or +Or △pwr
=Dwr Or ·△Or +Or △pwr
所以, Or △pwr =△Dwr (1-eor )
或者, △Dwr =Or △pwr 1-eor
但是, Or △pwr =△Dwr -pwr △Or
=△Dwr -(边际直接成本)△Or
=△P
因此, △Dwr =11-eor △Pr .
[4] 其原因在于:由于Dwr =pwr Or ,所以,
1=pwr dOr dDwr +Or dpwr dDwr (1)
=eor -Nr ″(Nr ){′(Nr )}2 eer pwr 。
[5] 下面的推导过程可能有助于读者得到本原著小注的结果:
Or dpwr dDwr =Dwr pwr ·dpwr dNr ·dNr dDwr =Nr pwr dpwr dNr (Dwr Nr dNr dDwr ) (1)
其中pwr =pr W=dCr dOr /W [这里的Cr =直接成本=Nr ·W;边际直接成本=价格(pr )=dCr dOr ;Or =(Nr )]
因此,pwr =dCr dOr /W=dNr dOr =1/dOr dNr =1/′(Nr )
因此,dpwr dNr =-″(Nr ){′(Nr )}2
把上面的结果代入本译者注中的价格论
I
经济学者们在论述所谓价值论的问题时,他们习惯于说,价格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的情况,而特别是边际成本和短期的供给弹性被认为起着重大作用。但当他们进入著作的产量和就业量。只要我们假设资源的总就业数量不变并且又暂时假设其他行业或厂商的情况也保持不变,而把我们研究的范围限制于单个的行业或厂商,那么,我们可以不去顾及货币的具有重大作用的特点。但一旦我们进入什么决定整个社会的产量和就业量的问题,我们就需要有关货币经济制度的完整的理论。
或者,我们也许可以在静止不变的均衡和移动的均衡之间划出一条分界线——后者系指某一种经济制度的理论;而在该制度中,对将来看法的改变会影响现在的事态。因为,货币的重要性主要来自它是联系现在和将来的环节。 我们可以最先考虑一个我们对将来的看法是固定不变并且完全可靠的世界;考虑在该世界中,在正常的经济动机的作用之下,资源如何在不同使用方式之间进行分配才能符合于均衡状态——然后也许作出进一步的区分,即区分为:一种是没有变动的经济制度;另一种为处于变动之中的而且会作出变动的经济制度,但在该制度中,一切将来的事物在开始时都是事先能预料到的。从这种简单化的初步知识,我们也许可以进入现实世界的问题;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在过去对将来所作出的预期可以不能应验,而对将来的预期又影响我们在今天的行动。正是在我们作出进入现实世界的转变时,货币作为联系现在和将来的环节的特点必须进入我们的考虑之中。虽然移动的均衡的理论必须以货币经济制度作为研究的依据,但这一理论还是应被当做属于价值论和分配论的范畴,并不属于一个与之相分离的“货币论”的范畴。无论如何,货币的最重要的特点是能把现在和将来联系在一起的微妙的环节;从而,除非使用货币,我们甚至不能开始讨论预期的改变对现行活动的影响。甚至通过取缔黄金、白银以及法定偿债物,我们也不能取消货币。只要存在着具有货币特点 [23] 的任何耐久性财物,它便会造成货币经济制度的特殊问题。
Ⅱ
对一个单一的行业而言,它自己所具有的价格水平部分地取决于进入它边际成本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部分地取决于它的产量的规模。当我们论述整个社会行业时,我们没有理由来修改这一结论。一般的价格水平部分地取决于进入它边际成本的生产要素的报酬,部分地取决于整个产量的规模,即(在既定的设备和技术的条件下)取决于就业量。当然,当我们进而论及整个社会的产量时,任何行业的生产成本会部分地取决于其他行业的产量。但我们必须加以考虑的较此为重要的事项是,需求 的变动对成本和产量这二者的影响。当我们考察整个的需求,而不再是在假设整个需求不变的状态下孤立地考察单一产品的需求时,我们必须引入的新观点正是在需求方面。
Ⅲ
如果为了简单化起见,我们可以假设,进入边际成本的一切生产要素的报酬都按相同的比例变动,即按工资单位的变动比例来变动,那么,一般价格水平(在既定设备和技术的条件下)应该既部分地取决于工资单位,又部分地取决于就业量。因此,货币数量的改变对价格水平的影响可以被分解为两个部分,即货币数量的改变对工资单位的影响和对就业量的影响。
为了说明这里牵涉到的观点,我们进一步加以简化并且作出下列假设条件:(1)所有的失业资源都是相同的,而且在进行生产时可以相互代替使用,同时又具有相同的效率;(2)只要存在着失业的进入边际成本的生产要素,它们便不会要求增加现行的货币工资。在这种假设条件下,只要存在着任何失业现象,生产的规模收益和工资单位均保持不变。就是说,只要存在着任何失业现象,货币数量的增加对价格没有任何影响;而且,就业量会和货币数量的增加所导致的有效需求作出完全相同的比例的增长。与此同时,一旦达到充分就业以后,工资单位和价格会和有效需求作出完全相同比例的增长。可以看到,只要存在着失业现象,供给曲线便具有完全的弹性;一旦达到充分就业以后,供给曲线就完全没有弹性。如果有效需求和货币数量保持相同比例的改变,那么,货币数量论可以被阐明如下:“只要存在着失业现象,就业量 会和货币数量作出相同比例的改变;而当充分就业存在时,价格水平 会和货币数量作出相同比例的改变”。
我们作出了足够多的简化问题的假设条件来使得货币数量论得以成立。在以如此的方式来保</a>持传统的学说以后,我们还必须考虑可能在现实中对事态发生影响的各种复杂因素:
(1)有效需求不和货币数量作出相同比例的改变。
(2)由于资源并不完全相同,所以随着就业量的逐渐增加,收益可以递减,而不是保持不变。
(3)由于资源是不能相互代替的,所以,某些商品的供给已经处于缺乏弹性的状态,而与此同时,却还存在着失业的生产其他商品的资源。
(4)在充分就业到达以前,工资单位已经趋于上升。
(5)进入边际成本的生产要素的报酬并不按相同的比例改变。
我们首先考虑货币数量的改变对有效需求数量的影响。一般说来,有效需求增加的一部分系被消耗于增加就业量,另一部分系被消耗于提高价格水平。这样,实际的后果不是失业情况下的不变的价格水平和充分就业情况下的价格水平和货币数量保持相同比例的上升,而是价格水平随着就业量的增加而逐渐上升。由此可见,价格论应该分析的是货币数量的改变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其目的在于决定价格对货币数量的改变所作出的反应的弹性。因此,价格论必须研究上面列出的五个使问题复杂化的因素。
我们将对它们依次加以考虑。但是,这种做法绝不意味着它们是完全相互独立的。例如,有效需求的增加量被分解为提高产量和提高价格的两个部分之间的比例可以影响货币数量和有效需求数量之间的关系。我们这种做法并不代表一种能给出万无一失的机械式或照搬照抄的操作方法,而代表一种有系统的和有秩序的思维方法来对具体问题找出解决之道。在我们把使问题复杂化的因素一一分离出来并且得出暂时性的结论以后,我们还要回过头来尽量顾及到各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这就是经济学思维的性质。任何其他的方式来应用我们理论上的思想原理(当然,没有这些原理,我们会茫然若失,无所适从)都会引导我们到错误的途径。正如我们在本章 我们令MV=D;在这里,M为货币数量,V是它的收入流通速度(这一定义在某些次要的方面不同于上面已经指出的通常定义),而D则代表有效需求。如果V保持不变,那么,在ep (=DdppdD)等于1的条件下,价格水平会和货币数量作相同比例的变动。如果e0 =0,或者,ew =1,那么,ep =1的条件会得以满足(见上面 [2] 这意味着,要想提高供给量,生产要素的报酬(从而价格)必须和货币数量作出同比例的增长。这样,便可以造成生产要素和价格的上升螺旋。——译者
[3] ep ·ed =DdppdD·MdDDdM=MdppdM。——译者
[4] 这个ep 的公式和公式不一致;二者的差别在于,在前一个公式的e0 之前,多乘了一个ee 。译者认为,差别的原因是:凯恩斯在论述后一个公式时,他假设ee =1;为此,他在=1,所以在e0 之前是否乘以ee 是无所谓的事情。然而,在论述前一个公式时,他放弃了这一假设;因此,在e0 之前必须乘以ee 。
此外,MdppdM=ep ·ed 这一公式总结了凯恩斯的货币数量论的基本内容。按照他的意见,货币数量论相当于价格水平对货币数量的弹性(MdppdM),即,当货币数量每1%的变动所引起的价格变动的百分比。他把这一弹性看成是两种弹性的乘积,ep ×ed 。ed 代表有效需求对货币数量的弹性,即当货币数量每1%的变动所导致的有效需求的变动的百分比;对ed 的存在,凯恩斯仍然用代表价格对有效需求的弹性,即当有效需求每1%的变动所造成的价格变动的百分比;对ep 的存在的说明构成 [5] 参阅巴杰霍特引用的19世纪的成语:“约翰牛(英国)可以经受得住许多事情,但却经受不住百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