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三编 消费倾向_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作者:凯恩斯 字数:5107 更新:2025-01-08 15:09:36

消费倾向:Ⅰ. 客观因素

在 总需求函数说明任何既定的就业量与该就业量预期能实现的“卖价”之间的关系。“卖价”系由两种总量构成——当就业量处于既定水平时,社会用于消费的总量以及用于投资的总量。决定这两种量的因素大致上是界限分明的。在本编中,我们将考虑前者,即:当就业量处于既定水平时,什么因素决定消费的总量。在 Cw =χ(Yw )或者,C=W·χ(Yw )

社会花费于消费的开支数量显然(i)部分地取决于它的收入的数量,(ii)部分地取决于客观存在的有关情况,以及(iii)部分地取决于该社会居民的主观需要、心理上的倾向性、习惯以及收入分配的原则(当产量增加时,分配原则可能随之改变)。消费的动机是相互影响的,而对这些动机进行分类则难免有划分不当的后果。虽然如此,为了使我们的思路较为明确,可以把它们分为两个大的类别,分别加以考察。这两个类别被称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我们将在下一章对主观因素加以较详尽的考察,包括那些人类本性的心理特点以及那些社会成规和制度。这些因素虽然并不是不能改变的,但在短时期内,除了处于非正常的或发生革命的情况,很难有较大的变动。从历史的角度加以考察或把不同类型的社会制度加以比较的研究中,必须考虑主观条件的改变以何种方式来影响消费倾向。但一般说来,我们将在以下论述中把主观因素当做既定不变的,并假设:消费倾向仅取决于客观因素的改变。

影响消费倾向的主要的客观因素似乎可以列出如下:

(1)工资单位的改变 。消费(C)显然远为更加是(在一定的意义上)实际收入,而不是货币收入的函数。在技术、偏好和决定收入分配的社会条件均为既定的情况下,一人收入的高低取决于他所持有的劳动单位,即取决于他的以工资单位来衡量的收入。当然,当总产量改变时,他的实际收入的上升比例(由于收益递减的作用)要小于他的以工资单位来衡量的收入的上升比例。因此,在粗略的意义上,我们可以假设:如果工资单位有所改变,那么,在既定的就业量下的消费开支,像价格一样,也会以相同的比例改变,虽然在某些情况下,我们还必须照顾到工资单位的改变所造成的企业家与食利者之间的收入分配的改变,因为,这一改变可能对总消费量施加影响。除此以外,我们已经照顾到工资单位本身的变化,因为,我们系用以工资单位来衡量的收入来给消费倾向下定义。

(2)收入和净收入之间的差额的改变。 我们已经在上面说明:消费量取决于净收入,而不是收入,因为,根据定义,当一人决定他的消费规模时,他所据以考虑的主要是他的净收入。在一个既定的情况下,在收入和净收入之间可以存在着比较稳定的关系;稳定关系的意义为:在不同水平的收入和其相应的净收入之间存在着表明二者之间的关系的唯一函数。然而,如果情况不是如此,那么,没有被净收入所反映出来的收入的改变必须被忽略掉,因为,它对消费没有影响。同样,没有被收入所反映的净收入的改变必须要被计算进来。除了例外的情况以外,我怀疑这一因素在现实上的重要性。在本章的 [2] 这里可以顺便提一下:财政政策对财富的增长的影响曾经受到重大的误解。然而,对这种误解,在不具备 [4] 这里说的“弥补”是指扣除了折旧费而没有把相当于折旧费的款项花费掉。——译者

[5] “静止不变”系指西方经济学的“静止不变的状态”(stationary state)。处于这种状态,一切经济事物都以相同的比例或数量被再生产出来。——译者

[6] 这些项目当然也包括上面说的储备金额。——译者

[7] 实际的数字被认为具有如此之小的意义,以致在两年或两年以后才加以公布。

[8] 在终结于1930年3月31日的年份中,地方当局花费于资本设备的款项为8700万镑,其中的3700万镑系由偿债基金所提供;在终结于1933年3月31日的年份中,相应的数字为8100万镑和4600万镑。

[9] 这些资料取自国家经济研究所《学术报告》(消费倾向:Ⅱ. 主观因素

仍然存在着 只有在收入不变的条件下,利息率的上升才可能使我们进行更多的储蓄。但是,如果较高的利息率阻挠投资,那么,我们的收入不会,也不可能保持不变。收入必须下降,从而会减少进行储蓄的能力。储蓄能力的减少足以抵消较高的利息率所导致的储蓄的积极性。我们越是有德行,越是致力于节约,我们国家和个人的财务越是坚持正统原则,那么,当利息率作出相对于资本边际效率的上升时,我们的收入会下降得越多。对此持顽固不化的态度只能带来惩罚,不会带来利益。因为,上述结果是不可避免的。

按照上面的说法,现实中的总储蓄量和总消费量丝毫不取决于谨慎、远见、筹划、改善、独立、进取、骄傲和贪婪。美德和罪恶都不发生作用。在既定的资本边际效率的情况下,一切取决于利息率有利于投资的程度。 [14] 当然,事情并不完全如此,上面的说法有点夸大其词。如果利息率能被控制到使它能继续维持充分就业的程度,节俭的美德仍然会恢复它的影响——资本积累的速度还是要取决于消费倾向的低微。由此可见,古典学派经济学者之所以颂扬节俭的美德,其原因还是由于他们暗中作出的假设条件,即:利息率总是被控制在能维持充分就业的水平。

* * *

[1] 本节的某些段落已经事先使用了边际消费倾向和乘数

在[15] 我们现在可以沿着这条思路前进一步。在既定的就业量随着投资而增加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收入和投资之间确立一个被称为乘数的固定比例,而通过某些简单化的措施,可以在总就业量和直接被用于投资的就业量(被我们称为初期就业量 )之间, [16] 确立一个被称之为乘数的固定比例。这个进一步的步骤是我们整个就业理论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因为,有了这一步骤,在既定的消费倾向的数值下,便可以在总就业量、总收入和投资量之间,确立一个精确的关系。乘数的概念系由R.F.卡恩先生在他的论文《国内投资和失业之间的关系》(载《经济学杂志》,1931年6月号)中首先引入于经济理论。在该文中,他的论点来自一个基本的想法,即:如果在各种设想的情况(以及其他一些条件)下,消费倾向都具有既定的数值,如果国家的货币管理当局或其他的领导机关采取行动来刺激或阻挠投资,那么,就业量的增减会是投资量的净增减的函数。该文的目的在于建立一个一般性的原理,用以估计净投资的增量和由此而导致的总就业量的增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在论述乘数以前,有必要说明边际消费倾向 的概念。

本书所考察的实际收入的波动是那种把不同数量的就业量(即不同数量的劳动者单位)运用于既定数量的资本设备而造成的收入波动,从而,实际收入随着所使用的劳动者单位数量的增减而增减。如果像我们一般所假设的那样,在资本设备为既定的条件下,被使用的劳动者单位的增加会导致收益递减,那么,用工资单位来衡量的收入的增加比例会大于就业量的增加比例,而就业量的增加比例又会大于以产品来衡量的(假设那是可能的话)实际收入的增加比例。然而,以产品来衡量的实际收入和以工资单位来衡量的收入却会同时增加或减少(在短期中,资本设备几乎没有变动的情况下)。由于无法对以产品来衡量的实际收入加以精确的衡量,所以,以工资单位来衡量的收入(Yw)往往被当做实际收入的变动的实用的指标。在某些场合,我们决不能忽视Yw的增加或减少的比例一般大于实际收入的增加或减少的比例这一情况;但在其他的场合,它们总是同时增加或减少的事实使它们成为几乎是可以相互代替的东西。

我们的一般心理规律宣称:当整个社会的实际收入增加或减少时,该社会的消费也会增加或减少,但后者的增加或减少不会像前者那样快。现在,我们一般心理规律可以被改写成为——并不是绝对准确的,而是受到限制条件的约束;这些限制条件是显而易见的,并且很容易地能以完整的形式加以说明——下列的命题,即:ΔCw和ΔYw具有相同的符号,但ΔYw>ΔCw;在这里,Cw为用工资单位衡量的消费。这不过重复在上面 下面所列举的(根据卡恩先生)似乎很可能是在现代社会中最不容忽视的因素(虽然起首的两点直到 Ⅴ

在上面的论述中,我们已经看到:边际消费倾向越大,乘数越大,从而,在定量的投资变动的情况下,就业量受到的影响也就越大。这似乎可能导致一个令人感到疑难的结论,认为:储蓄仅占有收入的微小部分的贫穷社会却比储蓄占有收入较大比例的富裕社会(从而乘数的数值较小)更容易具有猛烈的经济波动。 [27]

这一结论忽视了边际消费倾向的作用和平均消费倾向的作用之间的区别。虽然对一定量的投资变动的比例,高数值的边际消费倾向会引起较大的成比例的 影响,然而,如果平均消费倾向也具有高数值,那么,在绝对量上的影响还是微小的。这可以用下列的数字例子加以说明。

假设一社会的消费倾向的具体内容为:只要该社会的实际收入不超过在现有的资本设备的条件下雇用500万人所得到的产量,它消费掉其收入的全部;对于进一步增雇的10万人的产量,它消费掉其中的99%;对于再进一步增雇的10万人的产量,消费掉其中的98%;对于 [10] 由于收入增加额的一部分会被用于购买进口货,而进口货的增加会提高外国的就业量。——译者

[11] 关于对美国的估计数字,参照下面第132~133页。

[12] 存货的减少被认为是一种负投资。——译者

[13] 这里的经济波动主要指就业量的波动。——译者

[14] 在这里,乘数=100/n,原因在于:边际消费倾向 = 100 ? n 100 × 100000 100000 = 100 ? n 100 ;

因此,乘数 = 1 1 ? 边 际 消 费 倾 向 = 1 1 ? 100 ? n 100 = 100 n 。

据此,可以求出总投资量:

当n=0时,增加的投资量=0。

n=1时,增加的投资量= 100000 × [ 1-(1- 1 100 ) ] =100000× 1 100 .

n=2时,增加的投资量= 100000 × [ 1-(1- 1 100 ) ] =100000× 2 100 .

n=n时,增加的投资量= 100000 × [ 1-(1- n 100 ) ] =100000× n 100 ,

全部增加的投资量=投资量(因为n=0时,储蓄量=0)为:

100000×( 1 100 + 2 100 + ? ? n 100 ) = 100000 100 ( 1 + 2 + ? ? + n ) = 100000 100 n ( n + 1 ) 2 .

所以,投资量占收入的百分比= 100000 100 n ( n + 1 ) 2 5000000 + 100000 n × 100 = n ( n + 1 ) 2 ( 50 + n ) 。——译者

[15] 在正文的例子中,投资的数量系由被雇用来生产投资品的人数所衡量。这样,随着就业量的增加,如果出现边际收益递减的情况,那么,以投资品行业雇用人数来衡量的投资量的加倍会少于投资品行业物质产量的加倍(如果存在着能衡量后者的单位的话)。

[16] 在例子中,富裕社会投资占收入百分比为9;贫穷社会为0.06。——译者

[17] 更一般地说,总需求量变动的比例和投资量变动的百分比之间的比例为:

?4; Y Y / ?4; I I = ?4; Y Y ? Y ? C ?4; Y ? ?4; C = 1 ? C Y 1 ? d C d Y

随着财富的增加,dC/dY会减少,但C/Y也会减少。由此可见,式中的分数的增加或减少取决于消费增减的比例是小于还是大于收入的增减比例。

[18] 为方便起见,“举债支出”这一名词往往既包括以借贷的方式从私人那里筹措资金的公共投资,也包括从同一来源取得资金的其他公共开支。严格说来,后者应被看做负储蓄,然而,这种类型的官方行动并不受到像私人储蓄那样的心理上的动机的影响。因此,“举债支出”是一个方便的名词来表示政府当局在一切账目上的借款净额,不论借款是用于资本账目的事项,还是用于补偿预算赤字。举债支出的一种形式是用于增加投资,而另一种则用于增加消费倾向。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9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