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玉</a>与屈原</a>是同时代的人,又稍稍算得上晚辈。至于他是不是屈原的弟子,则不太明确。我们且先引用他在作品《九辩</a>》中的几句诗吧。
廓落兮,羁旅而无友生,
惆怅兮,而私自怜。
(《九辩·其一》)
这是在哀怜漂泊之旅中那失意的自己。
靓杪秋之遥夜兮,心缭悷而有哀。
春秋</a>逴逴而日高兮,然惆怅而自悲。
(《九辩·其七》)
这是为岁月蹉跎,志向却未能达成的自己感到悲哀。
在引用的这几句诗中,我想要关注的是“自怜”和“自悲”这种表现方式。
原本,“自”这个字,就是“自己为自己做什么事”的意思,如果想一想“自杀”“自修”之类的用法就能很清楚地知道了。换言之,“自杀”是“自己将自己杀掉”的意思,“自修”是“自己锻造自己的修为”的意思。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自怜”和“自悲”之类的说法,就肯定是“自己怜爱自己”“自己为自己感到悲哀”了。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在前文中所列举的两种表达方式,前一句就是自己哀怜那个在羁旅之中怅然若失的自己的意思,后一句则是自己对那个因为空度时光而苦恼的自己感到悲哀的意思。除此之外,别无他解。“惆怅兮,而私自怜”之下,东汉王逸</a>有注“窃内念己,自悯伤也”,恐怕也是按这种解释来理解的吧。
这种自己可怜孤独的自己,自己为孤独的自己感到悲哀,如果换一种说法,其实就是 注释
[1] “支”通“肢”。
[2] 久保爱(1759—1835),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家,著有《荀子增注》,于1825年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