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到了公元前4世纪的时候,终于有诗人将孤独带给人的强烈苦闷以一种复杂的表现形式歌咏了出来。这便是楚国的屈原</a>。
那是在所谓的“战国时代”,秦国怀着吞并天下的野心,从西方逐渐将其势力蔓延开来。秦国最恐惧的便是当时的 总体来说,这种“天道与善”的思想,从非常古老的时候就有了。然而,在现实的人世间,却并非总是这样。正义之人为世所不容,与之相反,邪恶之人却屡屡成功。坚守正道的国家未能振兴,毫无道义可言的国家却繁荣起来,这样的事情总是存在的。针对这一点,日后西汉的司马迁</a>也曾在《史记</a>》中说</a>道:“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伯夷叔齐两人,是殷的旧臣,因为殷为周所覆灭,所以他们二人“不食周粟”,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就这样最终饿死。司马迁眼见着像伯夷叔齐这样的善人也会遭逢这般的不幸,因此虽然有“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样的说法,他却抛出了“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的巨大疑问。这只是其中的一面,在另一面,司马迁可能也在其中寄托着对自己身世不幸的悲凉哀叹吧。
那么,屈原最后自杀告终的直接动机,也有可能是因为自己一直以来所坚信的皇天竟从来都不站在正义这边,这让他感到了绝望。西汉东方朔</a>有《七谏》篇,如是推测屈原的内心世界。
独冤抑而无极兮,伤精神而寿夭。
皇天既不纯命兮,余生终无所依。
愿自沈于江流兮,绝横流而径逝。
宁为江海之泥涂兮,安能久见此浊世?
或许这种说法完全说中了屈原自杀的动机吧。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屈原也怀有了“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的强烈疑问吧。只不过,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并没有表现出来。
屈原虽然始终坚信着天,但在现实中,却也一直怀着孤独带来的苦闷。将这一点描写地更清楚的是他的作品《九章》中的《悲回风》和《远游》两篇。从《悲回风》和《远游》中,我们依次摘出数句。
惟佳人之独怀兮,折芳椒以自处。
曾歔欷之嗟嗟兮,独隐伏而思虑。
“佳人”是屈原自喻(据朱注[5])。“芳椒”是香气馥郁的椒木。屈原的作品中,通过描述在身上佩戴香草和香木来譬喻保持内心的洁白的例子非常多见。这种哀叹更进一步则有:
涕泣交而凄凄兮,思不眠以至曙。
终长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
以上便是《九章》中《悲回风》中的选文,其中可见一种强烈孤独之苦闷。同样的苦闷也表现在《远游》中,这便是:
遭沉浊而污秽兮,独郁结其谁语!
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茕茕而至曙。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
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
大意是:自己饱受谗言,愤懑到难以忍受。郁结于心,又能向谁倾诉呢?到了夜晚也焦躁难安,不能入睡,灵魂孤零零地直至天明。天地悠悠,人就是在这当中汲汲营营,最后走到终点,这真是可悲。相较于过去的时代,我是迟了,而未来的时代,我也无缘看见了。无论怎么看,都是孤独的自己。在《九章》的《悲回风》和《远游》两篇中,这种意味在表现的形式上得到了充分渲染。
此外还有一篇名为《渔父》的作品。这篇作品虽然一直被认为是屈原所作,但是根据种种特征来看,应当是后人为哀悼屈原而作的诗篇。
这篇《渔父》中,仿如隐者的一位渔父和屈原相互谈论人生观,这几乎完全是以问答形式完成的作品,虽是短篇,但却犹如戏曲一般有趣。屈原的一生,就是一场大悲剧,然而如果将这一篇单独抽出,以现代戏剧的形式加以演绎,将会有非常隽永的意味吧。
渔父认为与周遭调和才是至上的生存之道,责难了屈原“深思高举”的态度。与之相对,屈原则力陈“举世皆浊”“众人皆醉”的人世间,唯有自己才是清白的、才是清醒的,如果要与众人妥协,还不如一死了之。屈原说:
吾闻之,
新沐者必弹冠,
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
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这种言辞,与《荀子</a>·不苟篇》有关联。《荀子》有言:“故新浴者振其衣,新沐者弹其冠,人之情也。其谁能以己之潐潐,受人之掝掝者哉!”《渔父》一篇,恐怕就是本于《荀子》之文吧。不过,基于这样的言辞,屈原清白孤高的态度也是展露无遗。晚唐诗人汪遵在一首以“渔父”为题的诗中写道:“灵均说尽孤高事,全与逍遥意不同。”[6]汪遵想到了这篇旧题为屈原所作的《渔父》篇,才歌咏出这一句的吧。诗中所说的“灵均”正是屈原的字。
一直到了之后的5世纪,南朝宋的谢惠连著有《雪赋》,谢庄著有《月赋》。前者是假设梁孝王让司马相如</a>、邹阳、枚乘</a>为雪景作赋;后者是假设陈思</a>王让王粲</a>为月夜之景作赋。这两篇赋的写法,都是搬出过去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并站在这些人物自身的立场上来创作的。由此,清代崔述</a>认为,这篇《渔父》和《雪赋》《月赋》乃是同一性质的作品,绝非屈原自作(见《考古续说·卷一》)。这篇作品虽然并不是出自屈原之手,但毫无疑问的是,再晚也晚不到东汉,而且它准确捕捉到了屈原在生活态度上的特点,在这一点上,这篇作品是必须留意的资料。
如上所述,屈原的作品中表现的,是因为不能与周遭进行调和而生发出的孤独的苦闷。这种不能与周围进行调和,并不是说因为自己占有了某种地位才要去追求某些东西,而是自己所坚守的正义不能为周遭所容。对这种正义坚守的信念越强烈,由此而来的痛苦也就越大,这也是人之常情。在屈原的作品中,这种将架空的想象之翼恣意展开的情况非常多见,同时,将相同的意思用不同的表现方式反复言说的情况也很多见。将这种写作手法的根源仅仅理解为南方人的性格特征就未免太过简单了。正是因为这种苦恼非常之巨,如果不采用这种表现方式就不足以将这种苦恼表达出来,这么讲,或许才更为恰当。
在屈原的作品中,这种孤独的苦恼得到了很充分的表现。不过,如果诗人反观孤独的自己,由此更生出一层对自己的悲伤,更生出一层对自己的哀痛,这种情感在屈原这里还没有表现过。这种反观孤独的自己,自己哀怜自己的心绪,要到了接下来的宋玉</a>的作品中才能见到。
注释
[1] 林庚:《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3~4页,上海,棠棣出版社,1952。
[2] 此说由游国恩</a>(1899—1978)先生提出,详参其于1926年出版的《楚辞</a>概论》(北新书</a>局),比较通行的版本可参看中华书局2008年出版的《游国恩楚辞论著集》。
[3] 其原文为:“鲧婞直以亡身兮,终然夭乎羽之野。汝何博謇而好修兮,纷独有此姱节。菉葹以盈室兮,判独离而不服。众不可户说兮,孰云察余之中情。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独而不予听。”
[4] 其原文为:“两美其必合兮,孰信修而慕之?思九州之博大兮,岂难是其有女?勉远逝而无狐疑兮,孰求美而释女?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
[5] 即朱熹</a>所著《楚辞集注</a>》。此句之前,有“惟佳人之永都兮”之句,朱熹注曰:“佳人,原自谓也。都,美也。”
[6] 汪遵原诗</a>名为《咏渔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