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一章 孤独_中国文学中的孤独感

作者:斯波六郎 字数:3682 更新:2025-01-08 14:59:31

《孟子</a>·梁惠王下》中有言:“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外,“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这四者合起来,被视为“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然而,在孟子这里,“孤独”这样一个复合词尚不见使用。

接下来到了《荀子</a>·王霸》,其中虽然有“孤独鳏寡”[1]这样的措辞,但这还不能和“孤独”这样一个复合词等而视之。

不过,人们普遍认为“孤独”这个复合词是承续了孟子和荀子的意思演变而来的,在《礼记</a>·王制》《淮南子</a>·时则训》,以及司马相如</a>的《上林赋</a>》中已经能够见到了。[2]作为“孤独”这个词而言,这是最早的用例。

只不过,这几个用例主要指的是在物质生活方面无所依凭的意思;而今天普遍使用的“孤独”这个词主要指的则是精神生活,其内涵略有偏差。

此外,如果认同“特”字与“独”字相通的话,那么,搜寻“孤特”这个词,在《管子</a>·明法解》《韩非</a>子</a>·孤愤》,以及《史记</a>·项羽</a>本纪》中所引陈馀写给章邯的信中,也能见到[3]。不过,在这些用例中,“孤特”指的是在政治以及人际交往的对外关系中处于孤立无缘的状态,并非从个人精神生活的角度所谈。

那么,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或者说,至少也要更多地包含一些精神生活层面的意思,这样一个“孤独”的出现,我认为最早也要等到2世纪中期以后,临近东汉末期的时候。在《楚辞</a>·七谏》王逸</a>注中见到的“孤独”,以及《毛诗</a>·小雅·正月》郑玄</a>笺中出现的“孤特”(“特”与“独”相通),便是此例[4]。可以认为,这和现代日语中的“孤独”已经非常接近了。

虽然说在中国,与这个意思相勾连的“孤独”这个词是在2世纪中期以后才出现的,但是,对孤独这种情绪的自觉意识却在更早之前就有了。

从这里开始,我想要谈的“孤独”,都遵循现代日语的意思。

多年以前,在某本杂志上,某位作家,大致写过这样一件事:据东京警视厅的调查,自杀者分为写了遗书的和没写遗书的两种。而且,年轻人几乎都写了遗书,而中年以后的人则不怎么写。这是因为中年以后的自杀者有非常复杂的情况,往往认为他人是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的。换言之,其本质是排斥他人的理解的。因为已经复杂到了排斥他人理解的程度,所以遗书就没法写了。

正如这件事所表明的那样,这种认为一切都只是自己个人的问题,没有可以停靠的港湾,孤立无援的心绪,换言之,令自己感觉到孤独的心境,便是“孤独感”。

然而,这种孤独感也并不是只有自杀者才会感觉的到的,只要是会内省的人,都会在这方面或多或少有一些经验吧。此外,如果对这种个人体验到的孤独感追究到底的话,想来也不难注意到,人之为人,终归是孤独的吧。

人类这种生物是会经营社会生活的。《荀子·王制》中曾写过这样的意思:人类啊,单就一个人的能力来看,是很贫弱的,负荷之力不及牛,奔跑之速不及马。然而尽管如此,却能使役牛马,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人能经营集体生活吧。(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写下这本《荀子》的荀况</a>是公元前4世纪与公元前3世纪之交的人,这些话似乎很早就暗示了人是具有社会性的。

然而,一方面人类原本就具有这样的社会性,但与此同时的另一方面,从一开始,人类也有着人人殊异的性格。

《左传</a>·襄公三十一年》中已有“人心之不同也,如其面焉”之语。在我想来,从这句话看,古人已经隐隐约约地察觉到这一点了吧。“人心之不同”,指的是人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说得极端一点,这也暗示着每个人都是各自孤独着的。

此外,还有“同床异梦”这个成语,虽然不是那么古老,但如果从它所暗示的人类的孤独性来看,也是意味颇深的。

人就是这样,一方面有着“社会属性”,但另一方面,又有着“孤独性”。也不妨说,正是因为“孤独”,所以才要造出一个社会吧。

那么,“孤独感”的深处,到底是什么呢?是生命的不安感吗?人在任何时候,都在心里的某个角落里,藏有一种动物性的、对生命的不安感。以此为根源,难道不会感觉到“孤独”吗?

关于这种不安感,在《列子</a>·天瑞》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过去,在杞这个国家里,有个爱操心的人,他担心着天会不会坠下来,地会不会裂开,甚至担心到了不吃也不睡的程度。他有这样的担心,而又有人因此而担心他,特意跑去慰问他。“杞忧”或者是“杞人忧天”的成语,便由此而来,表示的是“对小事也极端操心”。

此外,到了3世纪的时候,有个叫阮籍</a>的人,他是所谓“竹林七贤”中的一位。此人在《大人先生传</a>》这篇文章中也曾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在过去,天在下头,地在上头,反反复复颠倒,现在是变成了这样,但还没有安定下来。[5]

列子的故事也好,阮籍的文章也好,都是出于表达他们各自哲学的需要而写下的。而阮籍有这样的想法,恐怕尤其是因为对当时时局的不安。总之,从这两个人的想法来看,虽然颇有趣味,但是也可以说,这象征着人类生来就有的不安感。

不过,不安感在一方面表现为忧愁,另一方面也表现为苦恼。也可以说,人与生俱来就怀有的“不安”,其实就是“忧愁”与“苦恼”。

关于此,庄子</a>早就有言:“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庄子·至乐》)他也表达过“人生中各种各样的担心太多了,仔细想来,一个月里头,能开口大笑的日子也不过就四五天罢了”[6](《庄子·盗跖》)这类的意思。这是说,人在一生当中,总为忧愁所缠绕,苦恼的日子一天接着一天。因此,庄子才会说:“寿者惽惽,久忧不死,何苦也。”(《庄子·至乐》)

遭逢“忧愁”“苦恼”——其根柢乃是“不安”,同时,当这种“不安”没法传递给任何人,只能是自己一个人的感受时,所谓“孤独”的感觉便会油然而生。

然而,孤独感并不总是在独自一人的时候产生,也有可能是在众人之中。山上忆良[7]曾有一首和歌:

忆良将罢宴,恕不再奉陪;娇儿正哭泣,阿母待我归。

(憶良らは今やまからむ子泣くらむそのかの母も吾を待つらむぞ。)

在《日本文学》昭和二十八年(1953年)七月号中,西乡信纲对山上忆良的这首作品,有这样的论说:

将这首《罢宴歌》,简单地理解为歌唱家庭感情,未免失之浅俗。紧随这首作品之后的就是大伴旅人[8]的“忧烦无补益,何必苦思量;且饮杯中酒,浊亦发清香”(験なき物を思はずは一杯の濁れる酒を飲むべくあらし)等十三首《赞酒歌》。这些都是对享乐的贵族生活的抗拒。如果没有考虑到态度冷淡地立于宴席中的山上忆良的心绪,那么无论如何也没法对这类和歌的创作缘起有具体的理解吧。像“憶良らは(我忆良啊)”这样,强调着自己的名字,唱出和歌的方式,也明显地将这种抗拒呈现了出来。

我觉得这个论点非常有趣。在这里,也不知道会不会有些画蛇添足,我将自己的一点看法加在后面。山上忆良在众人得意扬扬享受荣华生活的时候,没法与周遭调和,只能看见一个被遗弃的,孤零零的自己。这就感觉到了一种无论如何也表达不出来的寂寞感。由此,才想要早一点回到妻子身边,这便是创作这首和歌的动机吧。这种一个人孤零零的感觉,通过“忆良啊”(憶良らは)这种将自己明确凸显出来的方法很好地表现了出来。在中国,《诗经</a>》《楚辞》中也是如此,当意识到一个与他者隔绝开来的自己的时候,“我”“余”“吾”之类的 [5] 其原文为:“往者,天尝在下,地尝在上,反复颠倒,未之安固。”

[6] 其原文为:“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除病瘦死丧忧患,其中开口而笑者,一月之中不过四五日而已矣。”

[7] 山上忆良(660—733),日本奈良时代初期的贵族、歌人。701年,他曾任日本第八次遣唐使团的少录,即书记官。次年到唐都长安,两年后归国。其汉学造诣较深,擅长作中国古诗。曾编纂和歌集《类聚歌集》,后失传。本书对日本和歌的汉译,主要参考了李芒的《万叶集选》。

[8] 大伴旅人(665—731),日本奈良时代初期的政治家、歌人。他曾以大宰帅的身份至九州的大宰府赴任。730年,被任命为大纳言而回京,翌年升格至正二位,不久后病逝。他以终身嗜酒、赞酒,并在歌作中直率表现怀乡情绪而知名。

[9] 其原文为:“是圣人仆也。是自埋于民,自藏于畔。其声销,其志无穷,其口虽言,其心未尝言。方且与世违而心不屑与之俱。是陆沉者也,是其市南宜僚邪?”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0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