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Introduction 序言_一个人

作者:安·兰德 字数:4797 更新:2025-01-08 14:14:48

安·兰德为这部篇幅不长的小说起的暂定名是《自我》(Ego)。“我之所以用这个词,要的就是它确切的、字面上的意思。”她在给一位记者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的意思并不是‘自己’的象征,而是实际上特指‘人的自己’。”[1]

安·兰德认为,“人的自己”,就是他的头脑或他在概念方面的机能,即理性的机能。人所有精神上独特的属性,均源自于这一机能。譬如,是理性(即人的价值判断)导致了人情感的产生。同样也是理性控制着人的意愿,即做出选择的能力。

然而,理性是个人的所有物。并不存在诸如集体大脑这种东西。

“自我”这个词将上述几点综合成了一个单一的概念:它将头脑(及其属性)定义为个人的一种财产。从而,“自我”便构成了一个人的基本身份。正如一本字典中所述:自我即“任何人的‘我’或自己;(它是)一个思考、感觉、希望的人,并将它自己与其他人的自己,与它思想中的对象区分开来”。[2]

安·兰德之所以颂扬人的自我,其原因显而易见。通过这一行为,她(含蓄地)维护了她的哲学的核心原则,同时也是她作品中的主人公们的核心原则:理性、价值、意愿、个人主义。相比之下,她作品中的反派角色则不思考,不判断,不希望;他们都是二手货(1),情愿被他人所控制。他们已然宣布放弃了他们的头脑,从字面意思上来说,他们已经没有了自己。

这部关于“人的自我”的中篇小说于1938年在英国首次出版。它与1943年出版的《源泉》(The Fountainhead)有什么关系呢?安·兰德在1946年写道,《颂歌(2)》(Anthem)就像“艺术家们为了将来的大幅油画而作的草图。在写《颂歌》的同时,我也在为了《源泉》而工作。二者有着同样的主题、精神与意图,不过是以完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的”。[3]

当时有一位记者曾警告兰德女士,对一部分人来说,“自我”这个词“冲击力太强了,甚至是不道德的”。她答复道:“哎,当然会有这样的人。你以为这本书是针对谁写的?”[4]

尽管对于文本而言,“自我”这个词始终至关重要,但出版时,书名却改成了《颂歌》。这并不是说安·兰德试图使这本书变得温和起来,而是她对每一部作品都会采取同样的步骤。她的暂定名总是直言不讳并且毫无感情,为了自己明白起</a>见,直接点出作品的核心问题;这样的书名容易过早并过多地向读者泄露内容,也过于枯燥无味。她最终确定的那些书名仍然与核心问题有关,但却采取了间接的、唤起的方式;它们让读者自己去发现作品的意义,从而吸引甚至触动他们。[关于这一点还有另外一个例子,《罢工》(The Strike)这个暂定名在适当的时候变成了《阿特拉斯耸耸肩》(As Shrugged)。]

按照兰德女士的想法,现在这部小说,从一开始就是一曲献给“人的自我”的赞歌。因此,修改作品的标题并不困难:从“自我”变成“赞歌”再变成“颂歌”,让读者自己去发现这曲赞歌所颂扬的对象。“最后两章,”兰德女士在一封信中写道,“是真正的颂歌。”[5]其余的部分都是铺垫。在我看来,选择“颂歌”(而不是“赞歌”,或者比如说“颂扬”),还有另外一个原因。“颂歌”是一个有宗教色彩的词语,它的American Library)终于发行了它的大众平装版。

通过这样漫长而痛苦的一步一步,这个个人主义的国家终于获许去发现安·兰德这本个人主义的小说。迄今为止,《颂歌》的销量已达近二百五十万册。

为了它的第一个美国版,安·兰德重写了这本书。“为了此次出版,我对(这个故事)进行了编辑,”她在1946年版的前言中写道,“但尽量保持了它本来的风格……没有添加或删除任何理念或事件……这个故事保持了它的原样。我提升了它的面孔,而非它的脊梁或精神;这两者本来便无须提升。”[16]

直到年近四十,直到已经精通英语并完成了《源泉》的写作,安·兰德仍然没有彻底满意于自己对风格的控制。其中的一个问题,是她的早期作品存在某种程度上的过度描述;有一次她告诉我,当某个观点(或某种情感)已经充分客观地表达过之后,她有时却还是不太确定。到了1943年之后,她无论在艺术上还是英语上都已成为胸有成竹的专业人士,于是重新拾起了《颂歌》,其后又拾起了《我们活着的人》。凭借如今成熟的学识,她开始修订这两部作品。

多年后她说,在编辑《颂歌》时,她主要关注的是:

精确、明晰、简洁,并且消灭一切社论式的,或略显华而不实的形容词。你知道,尝试使用那种半古体的风格非常困难。有些段落太夸张了。实际上,在某些地方我为了风格而牺牲了内容,纯粹是因为我不知道该怎么表达。当我在完成《源泉》之后修改这本书的时候,我已经能够完全控制我的风格,也知道该如何通过简单并直接的方式获得同样的效果,而不必与《圣经》太过相像。[17]

有些人想知道,在他们自己的作品中,该如何实现“精确、明晰、简洁”——除了这些,我还得加上“美”,因声与义的完美结合而产生的美。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在这一版中附上了英国原版《颂歌》的一个复印件,其中的每一页上都有安·兰德为美国版所做的编辑性修改,全都是她亲笔所写。抛开“圣经体”这一具体问题,如果随着阅读的深入,您一边研究她所做出的修改一边问“为什么”,其实,您可以从写作这件事里学到的东西永无止境——无论是安·兰德的写作还是您自己的。

在努力思考的那段岁月里,关于自己的艺术,安·兰德学到了很多。当然,关于其他的更多方面,她同样学到了很多,其中包括如何应用她的哲学。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作为一个人,她是不可改变的。在苏联想象《颂歌》的那个孩子,与近三十年后对它进行编辑的那个女人有着同样的灵魂——而又过了三十五年之后,她仍然为它而感到骄傲。

1936年,也就是写作《颂歌》的前一年,她勉为其难地为《我们活着的人》这本书填写了一份宣传表格。在这份表格里,可以为她的这种不变性找到一个小小的例证。这份表格要求作者们阐述自己的哲学观。时年三十一岁的她这样开始了她的回答:“让我的人生成为它自身的理由。一直到两百岁,我都知道自己要什么。知道你生活的目标并加以追寻。我崇拜个人,是因为他们作为个人的最高可能性;我厌恶人类,是因为他们没能实现这些可能……”[18]

当我偶然发现早在1936年(甚至更早一些时候)安·兰德便已列举出的这些特征时,我不禁想到了洛克的朋友奥斯顿·海勒(12)对洛克所做的一番评价(13):

我经常想,他是我们之中唯一获得永生的人。我指的不是他的声誉,也不是说他永远都不会死。而是他正在永生。我觉得,他是永生这个概念的真正含义。你知道,人们都渴望永生,但是他们正和生活过的每一天一起死亡。……他们改变,他们否认,他们反驳——而他们把这叫作成长。最终,没有任何东西被留下来,没有任何东西不被逆转,不被背叛;就好像从来都没有过实体,只有一连串形容词在一团不成形的东西中忽隐忽现。他们连片刻都没有拥有过,又怎么能期望得到永生呢?但是霍华德——你可以想象他永远存在。[19](14)

你同样可以如此去想象安·兰德。就上述的意义而言,她本人同样永垂不朽,并已青史留名。因此,我期望她的作品可以与世长存。或许当另一个黑暗时代(15)可能或真的来临的时候,它们甚至都可以虎口余生,就像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著作一样。

无论如何,《颂歌》活了下来。此时此刻,我非常高兴能有机会为它在美国的五十周年纪念版作序。

正在阅读这些文字的你们当中的一些人,将会在这里庆祝它的一百周年。作为一个无神论者,我不能要求你们对未来的岁月“保持信念”。取而代之的是,我要求你们:坚持理性。

或者用《颂歌》的风格来表述:爱你的自我,如爱你自己。因为这就是了。

——伦纳德·皮卡夫(16)

加利福尼亚州欧文市

1994年10月

————————————————————

[1]给理查德·德米勒的信,1946年11月。

[2]《兰登书屋英语词典》,校园版,1968年。

[3]给洛林·普鲁提的信,1946年9月。

[4]给理查德·德米勒的信,1946年11月。

[5]给洛林·普鲁提的信,1946年9月。

[6]《兰登书屋英语词典》,校园版,1968年。

[7]兰德女士为《源泉》二十五周年纪念版(平装版第9页)所作的序言。

[8]私人通信。

[9]给塞西尔·B·德米勒的信,1946年9月。

[10]给罗斯·怀尔德·莱茵的信,1946年7月。

[11]给华特·迪士尼的信,1946年9月。

[12]传记式面谈的记录,1960—1961。

[13]同上。

[14]同上。

[15]同上。

[16]《颂歌》1946年版前言,第5页。

[17]传记采访的记录,1960—1961。

[18]《偷拍安·兰德》,1936年6月。

[19]《源泉》,平装版第453页。

————————————————————

(1)second-hander,此处指没有自我意志,全盘接受他人意见的人。参考重庆出版社2013年版高晓晴、赵雅蔷、杨玉所译《源泉》一书中对该词的译法,将其译作二手货。——译注

(2)本书英文书名直译应为“颂歌”,中文版书名改为“一个人”,但为了文意的贯通,在序言中采取“颂歌”这一译法。——译注

(3)据重庆出版社2013年版高晓晴、赵雅蔷、杨玉所译《源泉》,并对其中表达不够确切之处做了改动。——译注

(4)Hobbes,指托马斯·霍布斯(1588—1679),英国政治家、哲学家,创立了机械唯物主义的完整体系。——译注

(5)the fact-value dichotomy,指源于休谟的对于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二分。——译注

(6)Cecil B.De Mille(1881—1959),百老汇及好莱坞著名导演与制作人,代表作有电影《十诫》的1923年版及1956年版。——译注

(7)Rose Wilder Lane(1886—1968),美国记者、旅行作家、小说家及政治家。与安·兰德同被称为美国自由主义运动的创始人。——译注

(8)Walt Disney(1901—1966),美国著名动画大师、导演、企业家,迪士尼公司的创始人。

(9)Rudolf Nureyev(1938—1993),俄罗斯芭蕾舞蹈家,被视为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最伟大的芭蕾舞男演员。

(10)见安·兰德所著《源泉》。

(11)见安·兰德所著《阿特拉斯耸耸肩》。

(12)原文为Austen Heller,参考重庆出版社2013年版高晓晴、赵雅蔷、杨玉所译《源泉》译为奥斯顿·海勒,但这番话在该书中实际为斯蒂文·马勒瑞所说。——译注

(13)见安·兰德所著《源泉》。

(14)据重庆出版社2013年版高晓晴、赵雅蔷、杨玉所译《源泉》,并对其中表达不够确切之处做了改动。——译注

(15)Dark Ages,18世纪开始,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西欧进入一个所谓的黑暗时代,只有少数的历史文献流传下来。

(16)Leonard Peikoff,出生于1933年,加拿大裔美国人,作家,哲学家。他被安·兰德指定为其遗产的继承人,后成立了安·兰德学会。——译注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