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鞆潮水浪平静,刀割和布海藻摇。——云屏[日本的俳句诗人。]
那年春节是二月七日。
大年夜晚上十一点左右,门司市内加开了好几班临时巴士,不断将客人送往西北方向的和布刈海岬。那晚很冷,眼看着就快下雪了。
巴士沿着狭窄的海岸小道行驶了三十分钟,停在了朝海峡突出的海岬上。乘客纷纷下车。
海岬位于关门海峡九州一侧的尽头。
狭窄的民居自旅途中段就看不见了。白天,附近的民家都会在房檐上晾些海带,所以附近能闻到一股浓烈的海腥味。
巴士停在了鸟居[一种类似中国牌坊的日式建筑,通常会设在通向神社的大道上或神社周围的栅栏处。]边上,乘客们穿过鸟居。神社院内燃起数堆篝火。天气寒冷,惹得人们纷纷聚在篝火周围取暖。神社前就是一片漆黑的大海。对岸还亮着灯火的地方,是位于下关一侧的坛之浦。
海峡很窄。火光微弱,但勉强能看到海上潮水涌动,会让人误以为眼前的不是大海,而是一条宽阔的河流。
神社名为“和布刈神社”。今晚,神社本殿和社务所里都亮着星星点点的灯光。神殿中拍手声不绝于耳,神官口中念念有词,笛子、太鼓声纷纷响起,震动着神殿外冰冷的空气。
关门海峡隧道就从早鞆海滩下面穿过。以前神社后院只有一片寂静的森林,如今隧道在九州的入口就建在那里。白天能看见对岸坛之浦的“火之山”,几年前那座山上还架起了索道。然而这些近代化的设施并没有影响到和布刈神社在春节进行的传统仪式。这一仪式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神社内的篝火照亮了神殿的柱子与房梁,显得格外庄严。在没有篝火的夏夜里,绝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仪式从大年三十的半夜一直持续到大年初一凌晨。凌晨两点半左右是潮位最低的时候,此时将迎来仪式的最高潮。
神社的院落里挤满了参观传统仪式的人们。邻近午夜零点,聚集在那儿的人数已达三千多,人影绰绰。其中不仅有普通的游客,还有许多俳人[即写俳句的诗人。]。他们将以今夜的情景为题材,吟诗作对。甚至有俳人会为了一睹仪式风采,不远千里从东京、关西等地赶来。
还有一个叫“和布刈神事”的俳句的“季题[俳句与和歌中表示季节的词语或主题。]”。关于“季题”的解说如下:
和布刈神事是门司的和布刈神社在每年春节凌晨举行的仪式。神社内点燃篝火,奏响神乐,三位神官手持火把、镰刀和木桶,走下长长的石阶,于海滩边唱响祝词后,在海底礁石周围摸索,割取海带。在神乐祝词的伴奏下,神官会将沾有潮水的海带供奉在神龛上。由于仪式在低潮时举行,潮水激烈地退去后,会露出海底,所以神官才能迅速割取海带。神社供奉的神明主管潮起潮落,作为航海的守护神为人所尊崇。相传这位神明曾在古代保护过神功皇后[日本历史上 电报好像是从东京来的。她也不知道客人醒来了没有,姑且去了二楼的“枫之间”。
“打扰了。”她在旁边的小房间轻声说道。里头没有回音。
于是她又重复了一遍。这时,房间里传来了短促的应答声。
文子打开纸门,发现客人的半张脸还埋在被褥里。
“您醒了吗?”
客人睁开眼睛说道:“听见楼下有响声,就醒了。出什么事了吗?”
“有一封您的电报。”
“什么?电报?啊,他们知道我住在这儿,就给我发电报来了吧。拿来我看看。”
他从被褥里伸出一只手来。
文子跪着挪去床铺旁,将电报递给了他。
客人打开电报,仰卧着看了一眼,惊声喊道:“什么?死了?”
他一下子坐起身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