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1</strong>
依照“真实”的一般观点,以下是西吉茨蒙德·科尔扎诺夫斯基生平的重要事实:
1887年2月11日,他出生于基辅一个说波兰语的家庭。大学期间,他主修法律。1912年,25岁的他开始游历欧洲,到访过巴黎、海德堡和米兰——因为年轻的科尔扎诺夫斯基是一位纯粹的、羽翼未丰的知识分子。1917年俄国革命之后,他返回基辅,在当地的音乐学院和戏剧学院教书。1922年,35岁的他动身前往莫斯科,并在那里度过了余生。在莫斯科,科尔扎诺夫斯基撰写文章,举办讲座,特别是在塔伊洛夫(Alexander Tairov)的戏剧工作室。他也担任过塔伊洛夫室内剧院的顾问。与此同时,他还写了一些中篇小说和故事,但它们从未被出版——要么因为经济问题(出版商破产),要么因为政治问题(政治审查)。就这样20年过去了,直到1941年,科尔扎诺夫斯基已经54岁,他的一本故事集终于被纳入了出版计划——但随后由于 <em>
哦,现在我理解了我手里的小白书:它以及所有这类书,最多也只能试图勾勒移动的影子。但这些被剪掉实体的影子——被剪除了存在(bytiye)的日常生活(byt)——无力且虚幻。我再说一次,如果事物的影子必须被剪除,即从bytiye中抹掉byt,那么你就不该半途而止,而应该把byt拿过来砍掉那迟钝的t:只剩下by(似乎)这纯粹的虚拟语气,它融合了亚历山大·格林所钟爱的那类自由的幻影。这是走出影子世界,进入奇妙的浪漫主义世界的第一条路。存在(bytiye)这个词——它包含了日常生活(byt)这个音节或者说元素——是走出“阴影居住地”的第二条路……</em>
借助这种方式,这种怪诞体裁获得了其令人忧伤的新进展。
当然,这种实验也几乎被抹除了,只不过证明了科尔扎诺夫斯基所研究的一个原理:存在的一切,在面对完全删除法则时都是脆弱无力的。存在的一切都孕育着它的不存在;“真实”存在于“非真实”的顶点。我仍然认为,注意到科尔扎诺夫斯基的前卫式写作在国际上拥有一些同行并非是大谬不然。1961年,罗伯特·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与杜尚一起参加了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集合艺术论坛”,让劳森伯格焦虑的是时间之流逝,以及“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阻止失去这一瞬间,阻止这一瞬间变为现实”。这句话的优美之处就在于,劳森伯格以两个从句构建了一个偷换的定义:失去即实现。正如科尔扎诺夫斯基所深知,阻止失去某物的唯一方式,就是让它保持一种不存在的状态。
然而,最终,这些故事留存下来了。就算真实可能瓦解或不复存在,这并不意味着读者就不能时而怀有希望。
---亚当·瑟维尔[亚当·瑟维尔(Adam Thirlwell):英国小说家、《巴黎评论》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