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正时代是优秀作家辈出的时代,群星璀璨,芥川凝聚了这个时代的自由精神、怀疑主义,感到了“朦胧的不安”。
芥川龙之介二十二岁,那是大正三年(1914),就读于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科,在《新思潮》上发表处女作《老年》。大正十五年(1926)十二月二十五日天皇驾崩,改元昭和,半年后,芥川续写完《西方之人》,仰毒自杀。其文学生涯整个与大正时代相始终。历经明治、大正、昭和三朝的文学家佐藤春夫说:芥川比谷崎润一郎或菊池宽更适于代表大正这个时代。
小岛政二郎自传性小说《眼中的人》翔实记述了大正文坛,有史料价值;对他来说,芥川龙之介亦兄亦师,初次拜访,正当芥川结婚 夏目漱石忙于写作,腾出星期四(木曜)待客,称作木曜会,也就是文学沙龙,形成了漱石门下。一九一五年冬,芥川跟着久米正雄钻进漱石山房的门。他回忆:“进夏目先生门下一年左右之间,不单艺术上的训练,而且发动了人生的训练。”芥川终生称漱石为先生,执弟子礼,但若看其小说,他实乃森鸥外的忠实徒弟,那种明晰端丽就是从鸥外的历史小说中学来的,鸥外对芥川文学具有实质性影响。他也称鸥外为先生。
发表于一九二七年的《玄鹤山房》充分展示了芥川文学的成熟,笔法质朴,简直不像出自他的手,连痴迷自然主义小说的评论家也予以好评。在为数众多的作品中,有人说《玄鹤山房》 芥川觉得,“周围是丑陋的,自己也丑陋,而且看着这些活是痛苦的”。末了想到了中国的作家,似乎他们向来只看见周围的丑陋,就活得很快乐,尽情活下去,小苦也带着微甜。
---李长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