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在湾流中》。乍一看这个书名,似乎有些摸不着头脑。“湾流”是什么?翻开书来看了一两段,也就释然了。原来“湾流”就是墨西哥湾流或墨西哥湾暖流的简称。这是北大西洋西部最强盛的一股暖流,自墨西哥湾出佛罗里达海峡后,沿北美洲东海岸自西南向东北运行。这股暖流既深且广,对北美东部一带居民的生活有极大的影响,而且又是个鱼类繁殖极理想的所在。海明威这部小说的主人公,画家托马斯·赫德森,平生醉心于作画,又酷爱钓鱼,美、欧、亚、非都留下过他的足迹,可是他中年以后却宁愿择居在巴哈马群岛中的比美尼,也常去古巴的庄上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岛子都处在湾流之中:他喜爱这远远望去只见一片深蓝的极其壮观的湾流。
不过作者的意思似乎主要不是要表现画家在岛上作画钓鱼的生活,而是要请读者去认识一位一再受到厄运的打击却并没有倒下的硬汉子。画家有过几段婚姻史,可是我们在比美尼岛上和古巴庄上见到的他,却始终只是孤身一人。他有三个儿子:两个儿子刚来岛上跟他欢聚了一阵,回去就遇上车祸双双身亡;剩下的大儿子于二次大战爆发后去支援了英国空军,在一次执行飞行任务中牺牲。这时他自己也已放下了画笔,担当起了一个特殊的任务,带上一些志愿人员,伪装成科学家,驾着他的船在古巴北部沿海游弋,对付在那一带海上出没的德国潜艇——因为当时不但古巴岛上亲纳粹势力相当嚣张,附近海域德国潜艇的活动也颇为猖獗。大儿子牺牲后,他把悲痛都埋藏在心底,愈加坚定了要去履行自己责任的决心。一次在追踪一股犯有屠杀无辜平民罪行的纳粹潜艇残余人员时,他终于实现了战胜邪恶的愿望,却也流尽了自己的鲜血。
海明威虽然两次大战都经历了,但是他反映二战的文学作品却留下不多,所以这部《岛在湾流中》就很值得注意了。在二次大战中海明威有两件事是大可一提的,一是他曾以战地记者的身份去欧洲报道过诺曼底登陆和解放巴黎的战斗,而且据说还同游击队一起搜集过情报,因涉嫌违反战地记者不得参与战斗的规定,还接受过审查[海明威有一篇短篇小说《叉路口感伤记》,写的就是二战后期盟军开辟 这部原稿是在1950年底到1951年之间写成的,大概作者认为作品还需要进一步加工吧,所以写成以后就搁了下来,一直到他去世都没有发表。海明威去世后不久,他的遗孀玛丽·威尔什一次在同苏联文学家谈话时曾表示过这部作品不够成熟,恐怕不一定能够出版。后来经过她同出版社的小查尔斯·斯克里布纳根据只删不增的原则一起作了校订整理,直至1970年始得跟读者见面。没有经过作者自己最后审订的遗稿尽管免不了会留下不少遗憾,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在字里行间看到一个熟悉的海明威在用他特有的语言讲述他的故事。
---译者
---1998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