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克洛采奏鸣曲_伊凡·伊里奇之死

作者:托尔斯泰 字数:3602 更新:2025-01-08 12:59:24

“只是我告诉你们,凡见妇女就动淫念的,这人心里已经与她犯奸淫了。”

——(《马太福音》 “门徒对耶稣说,人和妻子既是这样,倒不如不娶。

耶稣说,这话不是人都能领受的,惟独赐给谁,谁才能领受。因为有生来是阉人,也有被人阉的。并有为天国的缘故自阉的。这话谁能领受,就可以领受。”

——(《马太福音》 一

这事发生在早春时节。我们乘火车已经走了一昼夜多了。短途的旅客不断上上下下,但是有三个旅客和我一样,从始发站起就一直坐在车厢里:一个是既不漂亮也不年轻的太太,她抽烟,面容疲倦,身上穿一件像男式又像女式的大衣,头上戴一顶小帽。另一个是这位太太的朋友,一位四十岁左右的男人,十分健谈,随身带的行李都是新的; “这还是健康的时候,就这样已经是在受罪了。要是一生病,那就完蛋了,简直痛苦极了。据说,病是可以医治的,有这样的科学和这样的人——医生,他们知道怎样治病。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医生都知道,只有最高明的医生才知道。于是,孩子病了,就必须去找那位最高明的、能够救人性命的医生,这样孩子才能得救。如果没有抓住那位医生,或者你不住在那位医生所住的地方,孩子就算完了。这并不是她一个人特有的信仰,而是她那个圈子里所有女人共同的信仰,她从四面八方所听到的就只有这么一类话:叶卡杰琳娜·谢苗诺夫娜的两个孩子死了,就因为没有及时去请伊凡·扎哈雷奇,可伊凡·扎哈雷奇却救活了玛丽亚·伊凡诺夫娜的大女儿;瞧彼得洛夫家,因为听从了医生的劝告,把孩子们及时分散到各个旅馆去住,孩子们就都活下来了,而那些没有分散居住的家庭呢,孩子就死了。还有一位太太,她的孩子身体弱,他们听从了医生的劝告,到南方去住,这才救了孩子的命。她对自己的孩子有一种动物般的爱恋,而这些孩子的性命又取决于她能否及时得知伊凡·扎哈雷奇对这个问题说些什么,在这种情况下,她怎能不始终提心吊胆,备受煎熬呢?至于伊凡·扎哈雷奇究竟会说些什么,谁也不知道,他自己更不知道,因为他心里一清二楚,他其实什么也不知道,什么忙也帮不了,他只不过是信口雌黄,闪烁其词,只要人们一直相信他知道些什么就行了。要知道,如果她完全是个动物,她也就不会痛苦了;如果她完全是个人,她就会相信上帝,她就会像那些相信上帝的乡下婆娘那样说,那样想了:‘上帝给的,上帝又拿走了,天命难违啊。’她就会想,她的孩子的生与死,也同所有的人一样,人是无能为力的,只有听命于上帝,那时候她就不会痛苦了,不会由于自以为自己能防止孩子们的病与死、可是却没能做到这一点而感到痛苦了。否则,对于她来说,情况就是这样的:给了她一些最脆弱的、多灾多难的小东西,而她对这些小东西又感到一种热烈的、动物般的爱恋。此外,这些小东西又都托付给她了,可是与此同时,保全这些小东西的方法我们却一无所知,倒是那些与此毫不相干的人知道得一清二楚,而要得到这些人的帮助和劝告,就必须付很多钱,而且还不一定有效。

“有了孩子以后的整个生活,对于妻子,而且对于我也是,并不是快乐,而是痛苦。怎么能不痛苦呢?她就经常处在痛苦之中。常常,我们在一次因妒忌引起的风波或是普通的争吵之后刚刚平静下来,刚想过几天安静日子,读点书,想些问题,刚抓起了一件什么事情,突然又听说:瓦夏呕吐了,或是玛莎便血了,或是安德留沙出疹子了,于是一切都完了,没法过日子。赶快乘马车出去,可是上哪儿去呢?去请什么医生呢?又送到哪儿去隔离呢?于是又开始灌肠呀,量体温呀,喝药水呀,请医生呀。这件事还没完,另一件事又开始了。从来就不曾有过正常的、安定的家庭生活。有的只是,正如我刚才告诉您的,经常从想象的和真正的危险中被拯救出来。要知道,现在大多数家庭的情形都是这样。而在我家则特别严重。我的妻子是一个特别疼爱孩子的人,而且别人说什么她都相信。

“因此,有了孩子以后,不仅没有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融洽,反而把我们的生活毒害了。此外,孩子还成了我们发生争吵的新理由。自从有了孩子以后,随着他们越长越大,正是孩子们成为我们争吵不休的原因和对象。孩子不仅是我们争吵的对象,也是我们争斗的武器。我们似乎都利用孩子来相互进行争斗。我们每人都有一个自己喜欢利用的孩子,把他作为争斗的武器。我多半利用大儿子瓦夏与她争吵,而她则利用丽莎。此外,孩子们逐渐长大以后,他们的性格也定型了,我们各自拉拢一两个,他们就成了我们各自的同盟军。这些可怜的孩子为此曾受到极大的痛苦,但是我们在不停的战斗中根本无心去考虑他们。女孩是我的同盟军,而那个大男孩则像他的母亲,是她的宠儿,因此经常惹我憎恨。”

十七

“您瞧,我们过的就是这样的生活。我们的关系越来越敌对。最后竟发展到不是分歧产生敌对,而是敌对产生分歧了:不管她说什么,我事先就认定了不赞成,她对我也是这样。

“在婚后的 “它,音乐,能一下子把我带进写音乐的人当时所处的心境之中。我的心和他的心融合了,并同他一起从一种心境转移到另一种心境,但是我为什么会这样,我也不知道。就拿那个写《克洛采奏鸣曲》的人——贝多芬来说吧,他为什么处在这样的心境中,他肯定知道;这种心境使他采取某种行动,因此这种心境对他是有意义的,但对于我却毫无意义。因此,音乐只会不停地刺激人。例如,一奏起军队进行曲,士兵们就会跟着进行曲的拍子前进,音乐就达到了目的;奏起了舞曲,我就翩翩起舞,音乐也达到了目的;唱起了弥撒曲,我就领圣餐,音乐也达到了目的;否则就只有激动,而在这种激动之中应该做些什么,却不知道。正因为这个缘故,音乐是很可怕的,它的作用有时是十分吓人的。在中国,音乐是由国家管的事。本来就应该这样嘛。难道可以允许任何人任意地、单独地对一个人或许多人施行催眠术,然后对他们为所欲为吗?尤其是,如果这个实行催眠术的人是一个随便遇到的、没有道德的人,那就更不能允许了。

“否则的话,这种可怕的手段就会落到随便什么人的手里。例如,就拿这个《克洛采奏鸣曲》 “在这段急板之后,他们俩又演奏了一段绝妙的,但却是平常的、毫无新意的andante[21],变奏部分也很俗气,至于终曲,那简直差劲极了。然后,他们又应客人的请求演奏了恩斯特[22]的《悲歌》和各种各样的小品。这一切都很好,但是这一切使我产生的印象还不及 [5].这儿有一点文字游戏的味道,俄文中“十诫”(诫律)一词也可作“规则”解,故如是说。

[6].格瓦斯是俄国的一种饮料。

[7].普特是俄国的重量单位,1普特等于16.38公斤。

[8].西西弗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科林斯王,因得罪诸神,被宙斯贬往地狱,在那儿服永久的苦役:他必须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但快到山顶时巨石就滚落到山脚下,他又必须重新把巨石往山顶上推,如此重复不已。后来西西弗斯的苦役被用来指永无休止的、徒劳无益的工作。

[9].叔本华(1788—1860年),德国哲学家,他认为人的欲望无限,在现实世界中永远不可能得到完全的满足,因而人生就是无穷的痛苦。

[10].哈特曼(1842—1906年),德国哲学家,他的观点与叔本华相似。

[11].震颤派是美国的一个基督教派别,教徒们在行宗教仪式时边唱边跳,四肢颤动,他们相信这样能与上帝直接沟通,因而得名。他们主张财产公有,人人必须劳动,而且不许结婚。

[12].沙尔科(1825—1893年),法国精神病理学家。

[13].德语:美酒,女人和唱歌。

[14].弗林娜是公元前4世纪雅典的一位著名妓女,曾做过普拉克西特利斯(Praxiteles)等著名雕刻家的模特儿。

[15].特鲁巴和格拉乔夫卡是旧俄时代莫斯科的两条妓院最多的街道。

[16].非洲西南部的一个民族。

[17].法语:太太。

[18].意大利语:琶音。

[19].指到县里去参加贵族会议。

[20].乌利亚是以色列国王大卫的名将,大卫看中了他的妻子拔示巴,占有了她。大卫为了永远占有拔示巴,后来设计将乌利亚害死。事见《圣经·旧约·撒母耳记下》 [21].意大利语:行板。

[22].恩斯特(1814—1865年),捷克小提琴家和作曲家。

[23].俄国民间诗歌中说</a>到有一个名叫万卡的管家诱奸了女主人,到处炫耀,后来被主人绞死。

[24].阿斯特拉罕:俄国南部里海边的一个城市。

[25].意大利语:增强(这是一个音乐术语)。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