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四章 爱的实践_爱的艺术

作者:弗洛姆 字数:3151 更新:2025-01-08 12:52:27

以上我们分析了爱的艺术的理论方面的问题,心中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更为困难的问题,那就是爱的艺术的实践问题。除了进行实践外,难道可以从纸上了解一些有关实践爱的艺术的问题吗?

今天大多数人——包括这本书的许多读者——都希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如何行动的秘诀,希望别人给它们上“爱情课”,这一事实是增加了我们的困难。我担心那些希望得到秘诀的人在打开这本书最后一章时,会大失所望。爱情是一种个人的体验,每个人只能通过自己并为自己得到这种体验。事实上,几乎我们每一个人,作为孩子,作为青少年或者作为成人都至少有过这方面的最基本的体验。因此讨论爱情的实践问题只能是讨论进行实践的先决条件,也就是实践的最初步骤。而达到目的的最终步骤都得由每个人自己去做出,所以讨论的范畴只限于最初步骤。尽管如此,我相信这场讨论必将有助于掌握爱的艺术——至少对那些不期望得到“一定指示”的人是有益的。

行使任何一门艺术都需要有一些基本的东西,木匠艺术、医疗技术和爱的艺术都是如此。首先要求有纪律。如果没有纪律,我将会一事无成。如果我是凭一时的“兴致”去行事,这也许会成为使我感到愉快的一种嗜好,但我永远成不了大师。这里所指的纪律不是实践一门特殊艺术所要求的纪律(如每天要坚持练习几个小时),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的纪律。也许有人会说,对当代人来说莫过于比学校纪律更容易的事了;难道当代人不是每天都要遵守劳动八小时的纪律吗?但实际情况是,在工作之外人很少能表现出一点自我纪律来。一旦他不工作,就十分懒散,无所事事——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表达就是他想“轻视一下”。但恰恰是这种什么也不想干的意愿是对生活秩序作出的一种反响。正因为人们被迫每天八小时为别人的目标付出力气,以一种劳动节奏规定的方式工作,所以他就要反叛,而这种反叛就采取了无所作为的态度。另外他在反对权威的斗争中对每一种纪律都已抱有怀疑的态度。不管这种纪律是非理性的权威强加给自己的还是自己给自己规定的理性的纪律。但如果没有纪律,生活就会七零八落、混乱和没有集中。

集中是掌握艺术的一个必要条件,这一点是无需证明的了。每一个试图学会一门艺术的人都了解这一点。但是在我们这个社会集中比自我纪律还有罕见,我们的文化已经导致一种非集中的、分散的、史无前例的生还方式。人们往往同时干几件事:看书、听收音机、谈话、抽烟、吃饭和喝酒。人成为消费者,张开大嘴坐着,贪婪地吞下一切东西:画片、烧酒和知识。这种缺乏集中的想象特别表现在我们现在已经很难一个人安静地坐着。大多数人已经不会一个人安静的坐着,不说话,不抽烟、不看书和不喝酒。他们很快就会变得不安起来,他们一定要动嘴或者动手。(抽烟就是缺乏集中的一个症状,抽烟的人即动手、动嘴、也懂眼睛和鼻子。) 公正的道德很容易同新教的教义混为一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准则被解释为是“要公正地同别人做生意”。事实上,人们本来是想把这一道德同《圣经》上较为流行的“爱你的邻人”等同起来。可是犹太——基督教关于博爱的教义同公正的道德毫无相同之处。这一教义意味着爱他人,也就是对他人负责和铜他人一致。公正的道德则相反,它不意味着要负责并同他人一致,而是要把自己同他人分开——也就是尽管尊重他人的权力,但不爱他人。因此《新约》的教义成为我们时代最流行的宗教箴言绝不是偶然的。从公正的道德意义上来解释这些教义,就使这些教义成为每个人所能理解,许多人准备遵守的唯一的宗教教义。但是对爱情的理解首先的分清公正和爱情之间的区别。

这里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全部社会的和经济的组织是以每个人关心他自己的利益为基础,并受利己主义的支配,而利己主义有只受到公正道德的限制,那么请问我们怎么才能在现有的社会制度范围既能活下去又能培育爱情呢?难道这不就是意味着放弃对世俗一切利益的兴趣和在极端贫困中生活吗?一些基督教的教士和像托尔斯泰,西蒙娜-魏尔等人以激进的方式对此问题做出了回答。另外有的人认为在我们的社会里爱情和世俗生活不可能达成一致,所以谈论爱情无非是参与大骗局而已,他们认为只有殉道者或者疯子在今日的世界中才会爱,因此关于爱情的讨论只是空洞的说教而已。但这个虽然还值得关注的立场却常常是对自己的玩世不恭和缺乏爱的能力的辩护手段。事实上,这一立场的后面是普通公民的看法,公民的感觉是:“我本想当一个好基督徒,但如果我真当了,我就会饿死。”这种“激进主义”必然以陷入道德上的虚无主义而告终,他们两者的唯一区别是后者没有发现这点,而前者知道这一点,而且认为这是“历史的必然”。

我深信,认为爱情同“正常”生活水火不相容的观点只是在抽象的意义上来说是对的。资本主义赖以生存的原则同爱情的原则事实上也无法一致。但是从具体分析来看,现代社会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现象。譬如一个出售无用商品的售货员如果不撒谎,就什么也卖不出去;但是一个手工业者,化学家或者物理学家即可能使他们行当的能手,但有时诚实之人。因此许多人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培养爱情的能力,而不需要于此同时放弃他们的经济工作。即使我们承认资本主义同爱的原则不能一致,但我们也还不得不承认资本主义机器本身来说具有一个充满如此矛盾和不断变化的结构,从而使得人有一定的可能保持个性不被同化,即个人活动的余地。吧社会状态看作是决定命运的唯一因素,因此就回避“此时此地”自己的生存问题,这是“激进”的思想和普通人使用的危险借口。

当然我不是想借此造成这样的印象,即我们可以估计,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制度能无限期地延续下去,同时我们人可以期待有朝一日实现博爱的理想。有能力爱的人在现存制度下只是一种例外,在进入的西方社会,爱情必然是罕见的现象。不仅是因为许多劳动形式以及不允许人们持有一种爱的态度,可燃气还因为在一个以生产和消费为最高准则的社会,只有那些不甘心同流合污者才能做出有效的抵抗。因此那些确确实实吧爱情看作是对人类生存问题作出的唯一的和真实答案的人必定会得出要对现存的社会结构进行重大和激烈变革的结论,只有到那时爱情才会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零星出现的个别现象。在这本书里只能暗示一下进行变革的方向。我们的社会越来越被工业官僚阶层和职业政治家所控制。人们被大众影响所左右,他们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生产和尽可能多的消费,并把这作为自我目标。一切活动都从属于经济目标,手段变成了目标。人变成了物,成为自动机器:一个个营养充足,穿戴讲究,但对自己人性的发展和人所承担的任务却缺乏真正的和深刻的关注。要是人具备爱的能力,就一定要把人的发展看作是社会的最高目标。经济机器应该为人服务,而不是相反。应该要使人有能力分享劳动经历,而不是参与赢利(在目前的社会这还是最好的一种情况)。应该这样组织社会,使得人的合群性和爱的本性不脱离其社会存在,而是同社会存在联合一致:应该使得人不再同自己的力量产生异化并且不再通过崇拜新偶像——国家、生产、消费——的方式去体验自己的力量。只有在这样一个社会,正如马克思所说,当个人的全面的发展成为所有的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时,爱情才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态度。如果——正如我上面所企图揭示的那样——爱情确实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唯一令人满意的回答的话,那么拍此爱情发展的内一个社会最终都要引起对抗人的基本要求而衰亡。我们谈爱情,不是在“说教”,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因为我们天地是存在于内个人本质之中的最深的要求。虽然这一要求被压抑了,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要求已不复存在。分析爱情的本质就是确认今天已经很少能体验到爱情,但同时又要批评造成此种现象的社会条件,相信爱情能从一种零星出现的个别现象发展成为普遍的现象,是一种合理的信仰,这一信仰是以认识人的本质为基础的。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6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