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九章 经学的变迁

作者:叶鋆生 字数:6337 更新:2025-01-08 09:35:41

欲研究本国的政治、历史、文学各方面,必须先对儒教根本的经学,有相当的了解和认识,始能寻出源泉,有所凭借而着手。若经学不能彻底明了,则虽精通其他学问,而本国根本的思想,终不免有不彻底的观察,容易陷于错误的见解。

关于经学的大要,已在书籍章内说过,经学的“经”,为“经常”的“经”,是万古不变的学问;又为“经纶”的“经”,研究经纶天下的大道,由此推考,则对国人的尊崇经学,自可知其由来了。这种经学,有所谓五部的经典,即是《易经》、《书经》、《诗经》、《礼》、《春秋》。而经学有今古文学派二大系统,古来争论不定,今欲推知其历代变迁的情态,特为分节说明在下。

第一节 今文学派的经书编纂说

今文学派的人,深信孔子为经书大成者。换言之,就是主张经学系于孔子大理想的下,整理成功,自经孔子的整理后,经学始告成立,故推尊孔子,无微不至。然古文学派的人,则谓经学大成者为周公,固然推尊孔子,而在孔子之上,尚极端推尊周公。如是今文学派的人,又出而争辩,说孔子作《易》十翼(《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说卦》上下,《文言》上下),非若后世注释家的注释,一向不加考究,而照样画葫芦的。又删定《书经》和《诗经》,系以一定的义例,与独得的大理想,不同后世编纂家的编纂文选,原本不变的编成。不若《春秋》,虽据杜预所说,是本周公笔法而作的,然与班固由司马迁的《史记》,仿作《前汉书》,绝对异趣。可见孔子是有其伟大思想的存在,不能随便抹杀其功绩。虽在孔子以前,已曾有《易》;但是伏羲文王周公的《易》,系由孔子的手,始生大意义而成经书。至尧舜以来诏敕布告文或古文歌谣类,也经孔子删定后,始成为经书。《礼》也是这样的,《周礼》、《仪礼》同传说为周公的制作,也经孔子的取舍选择,始列入经书中。尤其《春秋》,为孔子大抱负所在,“后世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这是孔子自己所说的话。故如古文学派《左传》学者的主张:《春秋》文章的简略,系受鲁国史官由交际国所来文书,与自国所出文书,简记笔法的影响;其说的误,也可判明了。又汉后的人,把《春秋》看作一种历史,则孔子于历史的中,寓褒善贬恶的意味,其说的大误,更不待言了。总之,今文学派的人,确认孔子的编纂经书,便利用经书,以宣传自己的大理想和主义,而构成经天纬地的大经纶。最近康有为一派,尚敷衍上述的意味,以孔子的“素王”,拟于释迦的“空王”,恰将佛教释迦的位置,来拟孔子的儒教,这是否果得孔子的真意,姑不必论,惟就今文学派的所说,取来一叙罢了。

第二节 经学传统的功劳者

经书既然编纂了,其流传为孔子的门人,固不待言。孔子门人三千以上,通六艺者七十二人,惟对经书流传有功的,则以子夏为最。子夏承传《易经》、《诗经》,如汉代有名的《诗经》注解家大毛公、小毛公,即得自其五六传。至礼的方面,《仪礼》中的《丧服篇》,是由夏手所传出。《春秋》方面,《公羊传》著者公羊高,及《谷梁传》著者谷梁赤,也为其门人。他如孔子言行录的《论语》,也说是他与仲弓撰定的。又孔子的孙子思,出自孔弟子曾参门下,除《中庸》以外,《礼记》之中,尚传说有其著作。后在子思门下,造出孟轲之大贤人,一生致力宣传孔子的学说,为五经的精通者。尤其对于《诗经》、《书经》和《春秋》,特殊有深刻的研究。宋时胡安国之编《春秋胡氏传》,传说即根据《孟子春秋说》而构成的。在孟子之后,荀子传授经学之功,颇为显著。关于《诗经》方面的《毛诗》、《鲁诗》、《韩诗》,三个系统,皆由荀子所传出。又《春秋》中的《左氏传》,由著者左丘明传至荀子。《谷梁传》也与其发生关系。又《礼记》中的《礼》、《乐》,多出自荀子的手。《易经》的传统,也有相当关系。可见荀子实是传《易经》、《诗经》、《礼》、《乐》、《春秋》的大功劳者。其后有名的秦朝宰相李斯,由荀子门下所流出,因求文字与学问的统一,焚书坑儒,经学于以衰颓了。

第三节 汉武帝经学的采用

汉朝惠帝,为谋经学的复兴,乃废止秦代所发布挟书的禁律。至文帝时,实行奖励学问,一方面济南老儒伏胜等,把自己以前暗诵的经书,口授于人;另一方面,由孔宅故壁中发现隐匿的经书。且从这时代起,创立学校,设教授博士官。次至景帝,又次武帝。武帝是自古称为秦皇汉武的英主,立定方针,以经学为政府的学问,其建元五年,创置五经博士的大学,设《易经》、《书经》、《诗经》、《礼记》、《春秋》等科目,为明经学者受试验而登用的制度,由是经学复向勃兴的机运。当时解释五经者,有下列各学派:

第四节 古文学派兴起

在上所述,皆属今文学派,所谓一经专门之学,墨守师授所传,口授大义微言。但从此以后,渐有创立一家学说之人,以其学说别立大学科目。至前汉末叶,在篡夺前汉的王莽帷幕内,有刘歆大学者,他对于前述的今文学派外更以古文学派的经书,加入大学为科目。至古文学派所尊奉的经书如下:

《诗》…………………………毛公

《书》…………………………古文尚书

《易》…………………………费氏

《礼》…………………………周礼

《春秋》………………………左氏

这等经书,以武帝设五经博士以后,始发现于世间,其中古文《尚书》取自孔子故宅的壁中;《周礼》出自前汉末的秘府;《春秋左氏传》得自鲁的共王。当时大学博士,以为从来大学的学问,仅限于今文学经书,刘歆突然把古文学加入大学,颇不适宜,乃群起而反对之;然卒以王莽、刘歆的威力,硬把古文学加入大学了。迨后汉光武帝,中兴汉室,又废除大学的古文学,这是今古文两学派的重大轧轹。其后古文学派,产出贾逵、马融等学者,与今文学派截然相分,大有据叠对峙的情态。

自前汉武帝至后汉末叶,为经学极盛的时代,其间屡出尊奉经学的帝王、宰相和儒者,受官禄而就学的大学生,非常繁盛,总数竟达三万以上。且后汉之时,当施政方针发生疑难,每以《春秋》的义而下断案,上自宰相,下至判吏,皆须精通经书一种。因此后汉的学风,乃一转变前汉的质朴,带来极细而赘见的倾向。同时汉大成的郑玄出幕了。

第五节 郑玄的今古文学统一

在后汉末叶,郑玄诞生于世,承古文学家贾逵、马融的学,又兼学今文学,卒为今古文学调和统一的大家,史称经学以来第一人。他将《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周礼》、《论语》、《孝经》等,各加注解;如是两汉专门的学衰亡,仅这调和统一今古文学的郑玄学问,独行于世,这可算是经学史上的一大变化。且彼时适际蜀、魏、吴的三国战争,求学的人,次第减少,恰与郑学的勃兴成反比例,而学术衰微不振了。

嗣后有魏的王肃者,出为郑玄的学敌。王肃原和郑玄同出自古文学派,然竟猛起反驳郑玄,除伪造前汉孔安国所注释的《尚书传》、《论语》、《孝经》外,又伪作《孔子家语》、《孔丛子》等书,本自己的主张,致学说的证据。王氏为晋武帝的外祖,故其学问盛行于晋代;而郑玄的学问,则一蹶而衰了。晋后因五胡十六国的战乱,甚少学者产生,书籍极端散失,汉初置诸大学的今文学,完全扫地而衰亡了。在这时代,稍堪注意的人,则为注释《易经》的王弼,注释《论语》的何晏,及作《左氏传注解》的杜预等。

第六节 南学与北学

自晋后至南北朝并立时,经学又产生南学、北学的派别,可以划为经学的一转期。至这南北朝的南学与北学,区别如下:

南学 北学

《易》……………………王弼 《易》……………………郑玄

《书》……………………孔安国 《书》……………………郑玄

《春秋》(《左传》)……杜预 《礼》(《礼记》)………郑玄

《诗》……………………毛公

《春秋》(《左传》)……服虔

南学用王弼杂入老庄思想的《易经》,王肃伪造孔安国传的《书经》等,与两汉时所流行的学问,极端差异。当时流行老庄的学问,有加重词章的倾向,所写经书注解的文章,甚为巧妙。至北学方面,无甚特创的点,总以郑玄的学风通行,推尊汉学为正派。后来北魏道武帝、太武帝,皆以帝王而好经学,因此经学又比较的流行于世了。迨至统一南北朝的隋,政治系由北朝出而统一,而经学却是南朝并合北朝的相反现象。

第七节 唐太宗的经学统一

由隋至唐,唐太宗目睹经学种种的异说,甚非良好现象,乃命孔颖达诸位名儒,拣选五经的注解,这便是有名的《五经正义》。自这《正义》出世后,直至宋代数百年间,均呈经学统一的现象,为自汉以来所未有的盛况,可算是经学的又一转机。《五经正义》、《易经》为王弼,《书经》为孔安国,《诗经》为郑玄,“三礼”中的《周礼》、《仪礼》、《礼记》也为郑玄,《春秋三传》中的《公羊传》为何休,《谷梁传》为范宁,《左传》为根据杜预《春秋左氏传注疏》而编纂的。惟这《正义》中的《周礼》、《仪礼》与《公羊》、《谷梁传》等,在出世后的未久,便无人去研究,殆有废绝之势。

第八节 宋代经学注释的交迭

经学传到宋代,又向衰颓的机运,凡奉经学的人,墨守古来解释。但至北宋仁宗时,骤呈风气一变的征候,由学界思辨批评的结果,经学不以古来解释法为满足,发生新解释法的需求,如是经学大起变化;在王安石《三经新义》(《周礼》、《诗》、《书》)出幕之间,更为其大变迁时代。盖当时王安石将所著新义,取为文官试验的课题,一般读书求进的人,乃群向这路进行,遂促成经学的大变迁。

北宋为经学新陈代谢的时代,经学注释的交迭,甚形发达,王弼的《易传》与程伊川的《易传》交迭,《书经》的《伪孔传》(王肃),与蔡沈的《书传》交迭,《诗经》的《毛传》和《郑(玄)传》,与朱子的《集传》交迭。至《春秋三传》中的《公羊》、《谷梁》二传,此时业经绝迹,只一《左氏传》流行于世。又有胡安国者,承孟子“尊王攘夷”的传统,新著《胡氏传》。他若“三礼”的《周礼》、《仪礼》、《礼记》,专向义理上发议论,有强引宋代仪式近于夏殷周三代仪式习惯的形迹。不过世间通行的礼,系朱子的《仪礼经传通解》。总之,宋人不信汉唐经学的注解,群事经书本文的解释,如遇经书的意义不解时,遂自行移动或修改字句。这种现象,固可说是经学的进步;然谓为经学的大厄,也无不可。

当王安石著《三经新义》,为文官试题之间,经学起大变化,发现种种新说。同时受试验的官吏,力求发现经书新解释,以谋试验及第;如是立新炫异,产生浮薄轻躁的倾向。王安石的《新义》,虽至南宋废止,而其试验方法,依然使用,直到元后,尚多依其办法,故经学日益衰颓了。不过在南宋时代,有宋学大成的朱熹出幕,与郑玄大成学同一立场。惟宋学系融合佛道教的一种哲学风味,与经学多少异趣。

灭亡南宋而统一全国的元朝,在元仁宗时,定科兴法,其《易经》用《朱子本义》,《书经》用《蔡沈(朱子门)集传》,《诗经》用《朱子集传》,《春秋》用胡安国《胡氏传》,可算是朱子学全盛的时代。在此有一富饶趣味的现象,就是隋由北方起而平定南方,而经学系由南方学问并合北方学问;这元朝也由北方起而平定南方,经学也由南方朱子学统一北方学界,由此考察,实可谓得一结论:北方胜于兵力,南方胜于学问。

第九节 明成祖《五经大全》的敕修

驱逐元朝而统一全国的明,在成祖永乐年间,踏袭唐太宗纂辑《五经正义》而谋经学统一的政策,乃敕修《五经大全》。惟这《五经大全》,因不得学者的好评,至今殆无取读的人。至在明代盛行的,有王守仁的阳明学,祖述宋朝陆象山学风;只因其讨论事情,多超出经学的范围,姑不具论。

第十节 清朝经学的复兴及其四变

清朝由北方满洲起而统一全国,为制驭汉民族起见,必须使尊重其所尊重的经学,故康熙帝、乾隆帝,皆一再敕选经书的注解。这种经学的勃兴,一方面固因朝廷的促进为动力;然尚有其他大原因的存在,即由宋后衰颓的经学,又转到复活的时期了。在明末清初,辈出王夫之(船山)、顾炎武(亭林)、黄宗羲(梨洲)等学者,开并取汉学与宋学的学风。经过不久时间,阎若璩(百诗)也出现了。迨至乾隆以后,惠栋(定宇)、戴震(东原),出而弃宋学,以汉学为标榜,是为汉学的复兴。而通览清朝的经学,共起四次变化:清初以宋学的根柢,产生汉学的端芽,所谓汉宋兼采的学。乾隆之后,以许慎郑玄的古文学为主,汉学风行,研究说文的人日多,而研究宋学的人,则渐次减少了。迨到嘉庆道光年间,追溯后汉的古文学,而复兴前汉的今文学,尊重《公羊》、《谷梁》的《春秋》,《鲁诗》、《齐诗》、《韩诗》的《诗经》,伏胜的《书经》,在魏晋时代所亡佚的前汉今文学,至此又再流行于人世了。传至清末,康有为一派,采用今文学《公羊》的意义,参入西洋学说,以图改革国政,不幸卒归失败。至张之洞(香涛)殁后,虽有陈宝琛、梁鼎芬、刘廷琛诸遗老,而经书全呈不振的状态。后来清帝退位,民国成立,纯粹吸收西洋的新思想,经学遂无人过问了。

主要参考书

今关寿麿著 《支那人文讲话》

今关天彭等著 《东洋画论集成》

渡边秀方、近藤润次郎合著 《支那文学思想史》

高桑驹吉著 《支那文化史》

中山久四郎著 《支那人文思想》

稻叶著 《支那社会史》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0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