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的蜜月
穿皮上装的英国人——诺阿耶公爵——自由女神和她在马赛的半身雕像——西布尔神父和阿维尼翁的全球共和国
……“明天我们要去巴黎了,我离开罗马时心情是兴奋的,充满着活力。今后一切会怎样呢?能永久不变吗?天上不会没有乌云,坟墓中会不时吹出阴冷的风,送来尸体的气息,那旧时代的气息;历史的朔风是强大的,但是不论发生什么,我要为我在罗马度过的五个月感谢它。我所感受的一切将永远留在我的心中——反动的逆流不可能把它全部吹灭。”1
这是我在1848年4月底写的,当时我坐在面对科尔索大道2的窗口,望着“人民广场”,我的许多印象和许多感觉都来自那里。
我是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告别意大利的,我不愿离开它(我不仅在那儿碰上了伟大的事件,也遇见了 在马赛下船后,我遇到一大队国民自卫军正把自由女神像运往市政厅,这是一个满头鬈发、戴弗里基亚帽13的女人。这千百个武装的市民一边走,一边高喊:“共和国万岁!”其中也有穿罩衫的工人,他们是2月24日后参加国民自卫军的。当然我尾随在他们后面。队伍到了市政厅,将军、市长和临时政府特派员狄摩西尼·奥利维耶14出现在门口。奥利维耶不愧名为狄摩西尼,准备当众发表演说。人群包围了他,大家自然拼命向前挤。国民自卫军要群众后退,群众不听,这惹恼了这些武装的市民,他们从肩上取下枪,转过身子,开始用枪托打前排人的脚尖,于是“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共和国”的公民被迫后退了……
这件事使我大惑不解,因为意大利人,尤其是罗马人的风度,在我头脑里记忆犹新,在那里,个人的尊严和人身不可侵犯,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崇高感情,不仅搬运工人和马车夫这样,连伸手讨钱的乞丐也不例外。在罗马尼阿15,那种粗暴作风会招来二十把刀的攻击。但法国人后退了,大概他们已有过前车之鉴吧?
这意外事故使我很不痛快,而且回到旅馆,我又在报上读到了鲁昂事件16。这意味着什么,难道诺阿耶公爵是正确的?
但是一个人希望相信的时候,他的信念是不容易根除的,还没到阿维尼翁,我已忘记了马赛的枪托和鲁昂的刺刀。
在长途马车中,一个身材粗壮、道貌岸然的天主教神父与我们坐在一起,他正当中年,外表和蔼可亲。起先他为了装装样子,拿起了祈祷书,但过不多久便想打瞌睡了,只得把它放回口袋,开始与我娓娓而谈;他的话表现了波尔罗亚耳隐修院和索邦神学院17准确典雅的语言风格,引证丰富,妙趣横生,但又无伤大雅。
确实,只有法国人才能这么聊天。德国人只会谈情说爱、传播流言蜚语、说教和咒骂。英国人喜欢热闹的盛会,因为在那里可以不必谈话……人们没有活动的余地,大家挤来挤去,谁也不认识谁;如果是小型的集会,马上会响起嘈杂的音乐和走调的歌声,还有枯燥的牌局,弄得主人和客人哪怕想谈话也比登天还难,有时偶然走到一起,已气喘吁吁,活像拉着满载货物的驳船在纤道上逆水行走的、筋疲力尽的倒霉驮马。
我想用共和制逗弄一下神父,但未能如愿。他对现状是满意的,他主张不超出限度的自由,尤其不能发生流血和战斗,认为拉马丁18是伟大的政治家,有些像伯里克利19。
“还像萨福20,”我接口道,没有与他争论,我得感谢他一句也没提到宗教。这样,我们谈谈说说,于晚上十一时到达阿维尼翁。
吃晚饭时,我给神父斟了一杯酒,说道:“请允许我向您作一次少有的祝酒:为共和国和拥护共和制度的教会人士干杯!”
神父站起身子,用西塞罗式雄辩语调接着道:“也为俄国未来的共和制度干杯!”
长途马车的乘务员和坐在同一餐桌边的人也喊道:“为全球共和国干杯!”我们碰了杯。
天主教神父,两三个旅客,乘务员,加上俄国人——这不是全球共和国吗?
大家确实兴致勃勃!
重又坐上马车时,我请神父允许我抽一支雪茄,然后问他:“您上哪儿?”
“上巴黎,”他答道,“我被选进了国民议会;但愿我还能见到您,这是我的地址。”
这是西布尔神父,什么地方的长老,巴黎大主教的兄弟。
……过了两个礼拜,5月15日21到了,这是不祥的前奏,六月那些可怕的日子便接踵而至。但这一切已不属于我的传记的范围——那已是全人类的传记……
关于这些日子,我已写得很多了22。
我可以到此结束,正如古老的民歌中老船长说的:
你记得吗?……但我不再往下讲了,
美好的回忆已在这里全部结束。23
但是从这些可诅咒的日子开始,我跨进了一生的最后部分。
1?引自《法意书简》 13?一种锥形红色高帽,本为古罗马奴隶获得解放时戴的帽子,象征自由,法国大革命时被用作革命者的标志。
14?奥利维耶(1825—1913),法国政治家和革命家,二月革命后任罗讷河口省特派员。这里赫尔岑称他为狄摩西尼(古希腊的雄辩家),可能这是他的别号。
15?罗马教皇辖区内的一个地方。
16?1848年4月法国举行制宪议会选举时,资产阶级勾结地主保王派玩弄各种手段,大获全胜,引起了工人阶级的普遍不满,在各地示威抗议。4月27日和28日在鲁昂发生的冲突是最激烈的一次,工人起义遭到了残酷镇压。
17?波尔罗亚耳隐修院是法国著名的修道院,在17世纪曾是文学和教育的中心。索邦神学院是巴黎大学</a>最早的一部分,设有历史语文系。
18?拉马丁(1790—1869),法国浪漫主义诗人,资产阶级共和主义者。二月革命后成为临时政府的首脑。
19?古希腊政治家。
20?萨福(约公元前610—前580),古希腊著名女诗人,诗歌以抒情为主。
21?1848年5月15日巴黎工人举行了有十五万人参加的示威游行,要求工人代表参加政府,援助波兰革命等。示威遭到了镇压,成为六月起义的前奏。
22?指《法意书简》和《来自彼岸》中的有关部分。
23?原文为法文,出处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