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代序_喜剧演员

作者:格雷厄姆 字数:6244 更新:2025-01-07 17:17:04

格雷厄姆·格林十分关注在海地发生的暴行,他曾以海地为主题,向报纸媒体撰写义愤填膺的书信,甚至专门发表了一篇新闻报道;然而,这个被他称为“梦魇共和国”的国度,对他而言却是最完美的所在。和体制健全的民主国家相比,那些“梦魇共和国”更受旅行者格林的青睐,尽管当他要定居时,他会选择更有益健康的去处,比如卡普里岛1,巴黎的时髦街区,以及昂蒂布镇2。1966年,为了躲避税务,格林迁至法国南部定居,《喜剧演员》即于当年出版。

在格林位于昂蒂布镇的公寓住宅里,墙上挂着几幅由海地艺术家菲利普·奥古斯特3和里戈·伯努瓦4绘制的珍贵画作。无独有偶,《喜剧演员》的叙述者布朗也拥有这些画家的作品。布朗描述了奥古斯特画作中以死亡为主题的恐怖细节,随后他补充道:“我心想,这幅画挂在哪里,我就会在哪里感觉到海地近在身旁。”格林肯定在昂蒂布镇那些安逸无忧的旅客5身上感受到过这种怀旧情绪。但他并不是 海地融合了格雷厄姆·格林希望从异乡之旅中收获的一切事物,特别是它可以作为格林创作小说的背景。这个国家地处热带,极度贫穷,腐朽破败,人口密集,民不聊生,还濒临内战边缘,其统治者是一个恶鬼般的可怕人物。令海地出名的还有数不清的妓院、贫民区和诡异的宗教信仰——罗马天主教和非洲原始宗教仪式的大杂烩。这里的女人,尤其是妓女,以姿色超群而闻名。富丽堂皇的酒店日趋没落,却依然有足够多的玉液琼浆,尽可以让宾客在这里醉生梦死。然而,出于十二分的恐惧,游人们早就遗弃了海地。居住在此地的外国人只有闯荡江湖的可疑商贩、常驻此地的外交大使和他们那些必不可少的无聊主妇。除此以外,再加上伏都教、专制暴政、朗姆潘趣酒和明媚的阳光,结果就是一幅舒适宜人、色彩鲜艳的恐怖风景画。

海地也因美国政府的干涉介入而蒙上污点。在格林看来,杜瓦利埃的专制政权之所以能长期存在,全依赖美国政府在幕后提供援助。这一点同样让格林感到愉悦,因为在其漫长的写作生涯中,格林经常发表一些反美言论,以此嘲弄他接见的采访者。(1960年,一名法国记者曾向他发问:“在今天这个文明世界里,你厌恶哪一样东西?”格林答道:“美国。”)针对格林的这种轻蔑态度,美国政府施展了报复。格林去世后,一些内幕消息得到了披露:美国联邦调查局曾秘密监视格林的行动,监听他的激进言论,时间长达四十年之久。

格林虽然是作为外国记者出门旅行,并对发生在越南、马来亚9和非洲的危机进行报道的,但他不是一个天然的记者,也就是说,他对新闻行业追求时效性的苦差事不感兴趣。所以,他曾多次延误报道,每天只将收集到的故事素材整理归档。他还经常反复提起自己厌恶新闻记者这件事。他写作的天然形式是经过深思熟虑、富于思想内涵的散文。他所寻求的是鲜活生动、能够阐释生活的经历体验,不是那些捷足先登的独家报道。总而言之,他在新闻采访方面取得的成就并不显著。即便如此,他还是为海地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不是作为突发新闻,也不是作为重大事件报道,而是对当地环境氛围的综述总结。这篇描述海地悲惨现状的文章名为《梦魇共和国》,发表在1963年9月22日的伦敦《星期日电讯报》上,此时距《喜剧演员》出版尚有三年。(在这部小说中,他特别嘲讽了这种类型的新闻报道,甚至还用一种贬损的方式引用了这篇文章的标题。)格林个人对海地的态度,和他在小说中表现出的不偏不倚恰好相反,对任何一个希望理解他这种态度的人来说,阅读这篇文章会大有裨益。

在《喜剧演员》中,有个段落描绘了伏都教巫师活生生咬下公鸡头颅的场景,从段首的寥寥数语,以及全书对贫困、毁灭、暴力和恐惧的描述中不难看出,作者之所以选择很多细节,是因为它们能起到震撼人心的作用。“伊斯帕尼奥拉岛10上获得自由的奴隶们,某种奇异的诅咒降临在他们头上。”格林如是写道,然后他追加一句,“他们生活在希罗尼穆斯·博斯11的世界中。”读完这几句话,你首先会想到的是,格林声称自己讨厌新闻行业,这可真是出人意料,因为这些句子正是通俗小报为了达到最耸人听闻的效果而进行过度渲染的例证。

然而,《梦魇共和国》也有其精明微妙之处。开篇伊始,格林便如是写道:“恐怖统治周围往往萦绕着闹剧的气氛。”你马上就能猜到,正是闹剧——邪恶所体现出的荒谬感——吸引住了格林。他将“爸爸医生”总统描绘成一个暴君,一个迫害成性的虐待狂,一个盗用公款的贪污犯,一个信奉伏都教的巫师,一个平日里扮演着邪魔恶鬼形象的人物。“经常在坟场出没的星期六男爵12,头戴高礼帽,身穿燕尾服,嘴叼雪茄烟,鼻梁上夹着一副墨镜,就像某些人相信的那样,成天待在总统宫邸,他的另一个名字就是杜瓦利埃医生。”

格林枚举了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闹剧元素——空空荡荡的酒店,耸人听闻的流言,把守路障的暴徒。“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弥撒在太子港市的大教堂里举行,可是“有一次,在被革出教门的总统现身弥撒仪式之前,手持冲锋枪的通顿·马库特分子首先赶来进行了彻底搜查,就连祭坛后面也没放过”。不仅如此,“某种不怀好意的邪恶闹剧甚至闯入了宗教争端的领域”。为了遏制伏都教,一位声名显赫的主教曾经要求收缴伏都教的护身符饰品,结果“这位主教受到了指控,罪名是妄图掠夺海地珍贵的考古学文化遗产”。

贸易萎靡,农业萧条,就连人民起义也以失败而告终。“在太子港,可以说每个人都是囚徒。”饥饿成为常态。“海地的赤贫状况无可夸大。”而当格林自问,这个“美丽而多难的国家”是否还有一丁点的希望时,他似乎也感到困惑了,就连单单一个佐证也找不出来,除了“海地的骄傲亦无可夸大”13这一点评价以外。而面对格林为这块无望之地做出的沮丧评价,我们会禁不住思考:海地究竟为何而骄傲?

林木尽毁,贫民遍地,暴君横行,鱼肉百姓,国格蒙羞,内部分裂,濒临战火——对于居住在海地的人们来说,这里是一个恐怖的国度,对格林而言,它却是一份天赐之礼。作为一名经常访问海地的旅者,格林目睹了这个国家在历届政权统治下发生的变化,而在《梦魇共和国》一文中,格林将海地描述成了失败的典范。或许,正是这篇文章的创作使格林相信,对这个国家最好的描述应该呈现在小说里。格林在文章中表达的许多观点在《喜剧演员》里也得到了刻画和体现;而那篇文章中的气氛,那股恐怖和闹剧相融合的黑暗气氛,也弥漫于小说的始末。

格林在构思创作《喜剧演员》时,正逢他遇到了人生的危机。由于他的会计的管理不当,导致他的财务状况处于极度困难的境地。他决定迁往法国生活,声称这是出于健康原因,但实际上他是为了躲避税务。由于这场财务危机,格林就像早年时那样,重新开始为金钱而创作。他切断了和英国的联系,卖掉了在伦敦的住所,并检讨审视自己的情感生活。格林以前曾爱上一名住在法国的有夫之妇。尽管她从未离婚</a>——格林也是如此(但他的婚姻早在25年前就已名存实亡)——搬到法国南部生活却可以让她更方便地接近自己。他已年过六旬,不如以前宽裕,人又背井离乡,心神不宁。

这些情境在《喜剧演员》中均有体现。书中的一切都暗示着危机:背景是腐败的海地共和国,每个人物都被无法解决的问题所困扰着。这是一部关于危险的小说。海地没有希望,海地人民也没有希望。食品匮乏。政府鱼肉百姓,横征暴敛。一切都失去了作用。怎么办?好吧,还有性——这个倒管用;还有信仰——伏都教赐予信徒激情,而对于天主教徒,上帝从天庭向芸芸众生提供救赎;还有爱——虽然此地所剩无几;还有喜剧——这个倒还挺多。的确,喜剧在这里是备受推崇的。悲剧和闹剧只差一步——格林曾这样写道。当其他一切事物都无可挽回时——而在这部小说里,其他一切事物都是如此——至少始终还有欢笑存在。

从小说开篇,所有的人物角色便都戴着面具。在驶往海地的货轮“美狄亚”号上的旅程表明,这一小群付账的旅客都是伪君子,只是程度有重有轻。引言中有“相由心生”一句。随着小说脉络的展开,这些人物的真实面目逐一暴露。总而言之,虽然他们看上去可能过得很悲惨,或者深受麻烦困扰,但他们几乎所有人都是喜剧演员。

这部小说的 保罗·索鲁,2004年

注释

1 卡普里岛(Capri):意大利南部岛屿,位于那不勒斯湾南部入海口附近,是著名的游览胜地。——译者注。本书注释如无特殊说明均为译者注。

2 昂蒂布镇(Antibes):法国东南部城镇,位于地中海沿岸,是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

3 菲利普·奥古斯特(Philippe Auguste,1908—1989):全名萨尔纳夫·菲利普-奥古斯特(Salnave Philippe-Auguste),生于海地西岸阿蒂博尼特省圣马可市,50岁前以律师为业,业余从事绘画,50岁后全身心投入绘画创作,并于1960年加入海地艺术中心,终成一代艺术大师。其作品风格独特,色彩鲜艳,多以非洲动物、风景、静物和女性人物为主题,颇受拍卖行和艺术收藏家的欢迎。

4 里戈·伯努瓦(Rigaud Benoit,1911—1986):海地著名画家,生于海地首都太子港市,20世纪40年代海地“稚拙艺术”运动的早期成员之一。其作品风格朴素,绘图精确,色调柔和,前期多描绘海地日常生活场景,后期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多描绘伏都教仪式场景。

5 原文为“lotus-eaters”,意为“食忘忧果/落拓枣的人”,典出古希腊神话史诗《奥德赛》。

6 蓝色海岸(C?te d''Azur):又称里维埃拉地区(Riviera),位于法国东南部沿海,毗邻意大利,是法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尼斯、戛纳、昂蒂布等城镇以及摩纳哥公国均在此地。

7 原文为法语“nostalgie de boue”,也可理解为“对鄙俗之物的膜拜”。

8 弗朗索瓦·杜瓦利埃(Francois Duvalier,1907—1971):绰号“爸爸医生”(Papa Doc),海地前总统。生于太子港市,早年毕业于海地大学</a>医学院,后前往美国学医,20世纪50年代起参与政治活动,1957年当选海地总统,就任后长期实行残暴独裁统治,并建立恐怖特务组织通顿·马库特(Tontons Macoutes)。1971年去世前,安排其子,绰号“娃娃医生”(Baby Doc)的让-克洛德·杜瓦利埃(Jean-ude Duvalier,1951—2014)上台执政。1986年,杜瓦利埃家族政权被海地人民推翻。

9 马来亚(Mya):马来西亚联邦西部土地(即半岛马来西亚)的旧称,简称“西马”。

10 伊斯帕尼奥拉岛(Hispani):又名“海地岛”“西班牙岛”,位于古巴以南、波多黎各以西,是加勒比海地区西印度群岛中仅次于古巴的第二大岛屿。1492年由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发现并开拓为殖民地,现分属海地共和国和多米尼加共和国。

11 希罗尼穆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1450—1516):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擅长用细密笔法描绘充满民间趣味的作品,画作富有想象力,充满了荒唐的形式和怪异的象征主义。代表作有《圣安东尼的诱惑》《愚人船》《干草车》等。

12 星期六男爵(Baron Samedi):一译“巴隆·撒麦迪”(音译)或“安息日男爵”(Baron意为男爵,Samedi意为星期六,在某些宗教中,星期六是上帝以六天时间创造万物后的第七天,上帝在这一天休息,故称安息日)。海地伏都教中的死神,通常被描绘成一个身型瘦弱、鼻孔用棉花塞住并会用鼻音腔调说话的黑人男子,多以戴高帽、身穿黑色晚礼服、佩带单眼镜片的绅士装扮出现。信奉伏都教的海地独裁总统弗朗索瓦·杜瓦利埃生前常以这种形象示人。

13 上述引文均出自格林《梦魇共和国》一文。

14 益舒多(Yeastrel)和保尔命(Barmene)均为酵母提取物,是两种不同的素食代餐。

15 史密斯先生在书中应为“1948年总统候选人”。此处原文如此,疑为代序作者笔误。

16 “Concasseur”一词应为“碎石机”之意。此处原文如此,疑为代序作者笔误。

17 小菲利波在书中应为菲利波医生的侄子。此处原文如此,疑为代序作者笔误。

18 此句出自18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的《露西组诗》第五首《恬睡锁住了心魂》(A Slumber Did My Spirit Seal)。

19 圣多明各(Santo Domingo):多米尼加共和国首都,该国的商业、文化中心及主要海港城市,位于伊斯帕尼奥拉岛东南岸,距海地约250公里。

20 安东尼·霍普(Anthony Hope, 1863—1933):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其代表作《曾达的囚犯》充满了悬疑、抗争以及浪漫的气氛,另有《安东尼奥伯爵年谱》《国王的镜子》等作品。

21 乔治·阿尔弗雷德·亨蒂(George Alfred Henty,1832—1902):英国著名小说家、记者,以少年历史冒险小说最受欢迎,代表作有《与克拉夫在印度:帝国的开端》《杰克·阿切尔:克里米亚故事》等。

22 亨利·赖德·哈格德(Henry Rider Haggard,1856—1925):英国著名小说家,著有75部作品,其中以“艾伦·夸特梅因”和“艾莎”幻想冒险系列影响最大。代表作有《所罗门王的宝藏》《她》等。

23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1865—1936):英国著名小说家、诗人,代表作有诗集《营房谣》《七海》,小说集《生命的阻力》和动物故事《丛林之书》等。1907年以少年间谍小说《基姆》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24 玛乔丽·鲍恩(Marjorie Bowen,1885—1952):英国著名女作家加布丽埃勒·玛格丽特·维尔·坎贝尔·朗(Gabrielle Margaret Vere Campbell Long)所用的笔名之一。她一生用数个笔名共创作了上百部作品,以历史浪漫小说、超自然恐怖故事、通俗历史作品和人物传记为主。《米兰的毒蛇》(The Viper of Mn,1906)是其历史浪漫小说的代表作。

25 这句话在书中应是布朗对英国代办的评价。此处原文如此,疑为代序作者笔误。

26 代序作者原文如此。但实际上,小杜瓦利埃并未遭遇军事政变,而是在面对海地全国民众长达两个月的大规模反抗斗争,还有美国放弃支持其家族政权的情况下,被迫提前下台逃亡海外。

27 杜桑·卢维杜尔(Toussaint Louverture,1743—1803):政治家、军事家、革命家,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早期领袖,海地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

28 詹森主义(Jansenism):由荷兰神学家康内留斯·奥托·詹森(Cornelius Otto Jansen,1585—1638)发起的天主教改革运动,其理论强调原罪、恩典的必要性和宿命论等,在17至18世纪曾流行一时。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7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