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 薛鸿时
一
瑞典文学院于1953年作出一项很不寻常的决定:把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国在任首相温斯顿·丘吉尔爵士。尽管丘吉尔著作等身,早年确实发表过长篇小说,但是,瑞典文学院授奖给他绝不是基于纯文学的理由,而是为了表彰他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有可能对历史问题进行真正科学的研究。对于一些复杂的现象如:1939年8月23日签订的“苏德条约”以及1941年4月13日签订的“苏日条约”应如何正确评价的问题,我们认为:只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充分掌握材料,并且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我们是能够使自己的认识更加接近客观真实的。对于诸如“卡廷”事件等以前研究工作中的“禁区”,我们应该根据苏联官方公布的新材料来修正以前在认识上的局限。在这类问题上,我们似乎不必采用“凡是老丘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老丘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的办法。
总之,本书尽管提供了丰富独到的史实和思想材料,尽管拥有非常重大的军事、史学和文学价值,但它并不是一部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完整的、科学的历史,而是作者以其独特的身分、立场和观察角度写出的一部有很浓厚的个人感情色彩的回忆录。为遵循版权法的有关规定和给读者以“完整的本来面目”的原则,我们对原文未加删削和改动。我们深信广大读者能够以正确的目光阅读这部巨著,并且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只有这样,才可望得到更多的收获。
一九九四年十月三十日初稿
(丘吉尔诞辰120周年)
一九九五年八月十五日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