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路易斯 在谈论情爱或爱情时,我们总不乏现成的听众,二者的美及其重要性一直被人们反复强调,几乎到了夸大的地步。即使是“拆穿家”,在反对这种颂扬的传统时,也须保持清醒的意识,在这个意义上说,也受到这一传统的影响。但是在现代,很少有人认为,作为一种爱,友爱的价值可与情爱和爱情比拟,友爱甚至根本不被列入到爱的序列。我不记得在《回忆录》之后有什么诗歌或小说歌颂过友爱。现代文学中,类似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罗密欧与朱莉叶的爱情有无数的翻版,但是,像大卫与约拿单、皮拉德斯与俄瑞斯忒斯、罗兰与奥利佛、艾米斯与艾迈尔这样的友爱却没有。在古人看来,友爱是最令人愉悦、最具人性的爱,是生命的冠冕、培养美德的学校。相比之下,现代社会对它却不够重视。当然,我们承认,男人除了妻子和血肉之亲外,还需要几位“朋友”。但是,那种承认的语调本身,以及被承认者称为“友爱”的那种交情,都清楚地表明,我们谈论的与亚里士多德归入美德之列的Philia以及西塞罗撰书论述的Amicitia,几乎毫不相干。友爱是个边缘性的东西,非人生宴席中的一道主菜,乃是一种消遣,用来填补时间的空隙。这种情况是如何出现的?
不要着急下这种结论。我们首先要意识到,灵性的这个词具有多种含义。在新约的很多经文中,这个词的意思是“与圣灵有关”。在这些经文中,灵性的东西,根据其定义,就是善的。但是,当灵性的只用来表示与肉体的、本能的、动物性的对立时,灵性的东西未必就是善的。宇宙中既存在灵性的恶,也存在灵性的善,既有圣洁的天使,也有堕落的天使。人最严重的罪是灵性上的罪。我们千万不要认为,说友爱是灵性的,即意味着它本身圣洁、没有瑕疵。有三个重要的事实仍然需要考虑。
人啊,取悦你的主,时时欢笑,
切莫为尘世,付出一颗红樱桃。
[1] 英国十九世纪的诗人丁尼生(Lord Alfred Tennyson)的长诗。
[2] 瓦格纳的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的男女主角。
[3] 莎士比亚的爱情悲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的主角,前者为罗马统帅,后者为埃及女王。
[4] 圣经《撒母耳记上》中的人物,大卫是以色列的国王,约拿单是大卫之前的国王扫罗的儿子,两人曾结盟。
[5] 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俄瑞斯忒斯是希腊统帅阿伽门农的幼子,皮拉德斯是国王特洛菲俄斯的王子,两人情同手足。
[6] 两人均为查理曼大帝的大将,生死与共。
[7] 英国十三世纪传奇故事中的人物,两人为好友,艾米斯用儿子的血治愈了艾迈尔的麻风病。
[8]Philia和Amicitia在希腊文和拉丁文中分别表示“友爱”。
[9] 法国18世纪感伤主义戏剧的一种文体,将催人泪下的背景与大团圆的结局融合在一起。
[10] 兰姆(Charles Lamb,1775-1834),英国散文家、批评家。
[11] 查尔斯·威廉斯(Charles Williams,1886-1945),英国诗人、小说家、宗教作家,路易斯的挚友。
[12] 约翰·罗纳德·托尔金(J.R.R.Tolkien,1892-1973),英国语文学家、奇幻文学作家,以小说《指环王》闻名,路易斯的挚友。
[13] 古英语英雄史诗《贝奥武甫》中的人物,赫罗斯加是丹麦国王,贝奥武甫是瑞典的青年王子,为赫罗斯加的宫廷除妖。
[14] 约翰逊(Samuel Johnson,1709-1784),英国诗人、散文家、评论家、辞典编纂者。鲍斯韦尔(James Boswell,1740-1795),约翰逊的朋友和传记作者。
[15] 塔西佗(Gaius Cornelius Tacitus,55-117),古罗马历史学家。
[16] 说话人在此运用了双关语,英文中“棍棒”和“俱乐部;会社”都是club。
[17] 梅尔维尔(Herman Melville,1819-1891),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诗人。
[18] 古罗马宗教崇奉的女神,主要保佑土地肥沃和妇女生育。
[19] 拉尔夫·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1882),美国散文作家、思想家、诗人,美国十九世纪新英格兰超验主义文学运动领袖。
[20] 十九世纪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内部以牛津大学为中心兴起的运动,旨在反对圣公会内的新教倾向,恢复天主教思想和惯例。
[21] 英国乡村一种由经过特别挑选和训练的几组男子跳的礼仪性质的民间舞蹈。
[22] 傅华萨(Jean Froissart,1333?-1400或1401),欧洲中世纪诗人和宫廷史官。《闻见录》主要描写百年战争的“光荣业绩和武功”,是封建时代最重要和最详尽的文献材料。
[23] 根据传说,圣殿骑士团成立于1118年,由一小群武装的僧侣组成,保护去耶路撒冷的游客。
[24] 圣殿骑士团敬拜的偶像。
[25] 圣经《创世记》3:19。
[26] 英国清教徒作家、牧师约翰·班扬(John Bunyan,1628-1688)的宗教寓言小说,其流传之广一度仅次于《圣经》。
[27] 暗示接受洗礼。
[28] 圣经《约翰福音》15:16。
[29] 邓巴(William Dunbar,1460-1520),苏格兰诗人。
[30] 此句的意思是:不要尘世付出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