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卷一

作者:晁公武 字数:10262 更新:2025-01-07 15:31:59

自汉武帝之后,虽世有治乱,无不知崇尚典籍。刘歆始着【七略】,总录群书:“一曰【辑略】,二曰【六艺略】,三曰【诸子略】,四曰【诗赋略】,五曰【兵书略】,六曰【术数略】,七曰【方技略】。至荀勖更着【新簿】,分为四部:一曰甲部,纪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今诸子家及兵书、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及故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勖之【簿】盖合【兵书】、【术数】、【方技】于诸子,自春秋类摘出史记,别而为一,【六艺】、【诸子】、【诗赋】,皆仍歆旧。其后历代所编书目,如王俭、阮孝绪之徒,咸从歆例;谢灵运、任?之徒,咸从勖例。唐之分经史子集,藏于四库,是亦祖述勖而加详焉。欧阳公谓其始于开元,误矣。今公武所录书,史集居其半,若依【七略】,则多寡不均,故亦分为四部焉。

经之类凡十。其一曰【易】,二曰【书】,三曰【诗】,四曰【礼】,五曰【乐】,六曰【春秋】,七曰【孝经】,八曰【论语】,九曰经解,十曰小学,合二百五十五部,计三千二百四十四卷。孔氏之教,别而为六艺数十万言,其义理之富,至于不可胜原,然其要片言可断,曰修身而已矣。修身之道,内之则本于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外之则推于齐家、治国、平天下;内外兼尽,无施而不宜。学者若以此而观六艺,犹坐璇玑以窥七政之运,无不合者。不然,则悖谬乖离,无足怪也。汉承秦后,六艺皆出于灰烬之馀,学者颛门名家,故【易】有田氏、焦氏、费氏,【诗】有【鲁诗】、【韩诗】、【齐诗】,【春秋】有邹、夹、左丘明、公羊高、?梁赤,【礼】、【乐】有大戴、小戴之殊,【书】有古文、今文之异:各尊其师说,而伐其异已者,党枯骸,护蠹简,至于忘父子君臣之分,争辩不少屈,其弊甚矣。迨至晋、魏之后,此弊虽衰,而学者徒剽贼六艺之文,饰其辞章,以讠华世取宠,而不复有明道之意,无以议为。及唐之中叶,海内?安,士稍知宗尚经术,而去圣愈远,异端并兴。学【书】者,则以今文易古文,而颇改其辞;学【春秋】者,则合三【传】之同异而杂举其义,不本所承,决以胸臆,以迄于今。释、老、申、韩之说,杂然满于【六经】之中,虽与汉儒之学不同,而其失一也。凡此者岂有他哉!皆不能探修身之道,及刻意于章句,是以迢迢千载之间,悖谬乖离,殊涂而同归,至此其极,悲夫!今所录汉、唐以来之书甚备,观者其慎择焉。【论语】、【孝经】,自班固以来,皆附经类。夫【论语】,群言之首,【孝经】,百行之宗,皆【六经】之要,其附于经固不可易。又【艺文志】有小学类,【四库书目】有经类解,类盖有补于经而无所崇属,故皆附于经,今亦从之。

◎易类

*【王弼周易】十卷

右上下经,魏尚书郎王弼辅嗣注。系辞、说卦、杂卦、序卦、弼之门人韩康伯注。又载弼所作略例,通十卷。【易】自商瞿受于孔子六传至田何而大兴,为施雠、孟喜、梁丘贺。其后焦赣、费直始显,而传受皆不明,由是分为三家。汉末,田、焦之学微绝,而费氏独存。其学无章句,惟以【彖】、【象】、【文言】等十篇解上下经;凡以【彖】、【象】、【文言】等参入卦中者,皆祖费氏。东京荀、刘、马、郑皆传其学。王弼后出,或用郑说,则弼亦本费氏也。欧阳公见此,遂谓孔子古经已亡。按刘向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或说去“无咎”、“悔亡”。惟费氏经与古文同,然则古经何当亡哉!

*【石经周易】十卷,【周易指略例】一卷

右伪蜀广政辛亥孙逢吉书。广政,孟昶年号也。【说卦】“乾,健也”以下有韩康伯注,【略例】有唐四门助教邢?注。此与国子监本不同者也。以蜀中印本校邢?注【略例】,不同者,又百馀字。详其意义,似石经误,而无他本订正,姑两存焉。

*【周易正义】十四卷

右唐国于祭酒孔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马嘉运、赵乾叶、王谈、于志宁等同撰,苏德融、赵弘智覆审。序称:江南义疏有十馀家,辞尚虚诞,皆所不取。唯王弼之学,独冠古今,以弼为本,采诸说附益之。

*【周易甘棠正义】三十卷

右梁任正一撰。以孔颖运为本。“甘棠”云者,正一当为陕州司马,故名其书。

*【易乾凿度】二卷

右旧题苍颉修古籀文,郑氏注。按唐【四库书目】有郑玄注【书】、【诗纬】,及有宋均注【易纬】,而无此书。其中多有不可晓者,独九宫之法颇明。昔通儒谓纬书伪起哀、平,光武既以谶立,故笃信之。陋儒阿世,学者甚众。郑玄、何休以之通经,曹褒以之定礼。历代革命之际,莫不引谶为符瑞,故桓谭、张衡之徒皆深疾之。自符坚之后,其学殆绝。就使其尚存,犹不足保,况此又非真也。

*【坤凿度】二卷

右题曰包义氏先文,轩氏演,古籀文,苍颉修。按【隋】、【唐志】及【崇文总目】皆无之,至元祐【田氏书目】始载焉,当是国朝人依托为之。

*【周易纬稽览图】二卷,【周易纬是类谋】一卷,【周易纬辨终备】一卷,【周易纬乾元叙制记】一卷,【周易纬坤灵图】一卷,【易通卦验】二卷

右汉郑玄注。按【隋志】有郑氏注【易纬】八卷,【唐志】有宋均注【易纬】九卷。李氏本注与【隋志】同,卷数与【唐志】同。家本盖出李氏,独不载【乾凿度】二卷,而有【乾元叙制】一卷。按【后汉】注【七纬】,名亦无【乾元叙制】。

*【卜子夏易】十卷

右旧题卜子夏传。【汉艺文志】子夏书已亡,今此书约王弼注为之者,止【杂卦】。景迂云:“张弧伪作。”

*【焦氏易林】十六卷

右汉天水焦赣延寿传【易】于孟喜,行事见【儒林传】中,此其所着书也。费直题其前曰:“六十四卦变。”又唐王俞序。其书每卦变六十四,总四千九十六首,皆为韵语,与【左氏传】所载“凤皇于飞,和鸣锵锵”,【汉书】所载“大横庚庚,予为天王”之语绝相类,岂古之卜者,各有此等书耶?

*【京房易传】四卷

右【汉艺文志易京氏】凡三种,八十九篇。【隋经籍志】有【京氏章句】十卷,又有【占候】十种,七十三卷。【唐艺文志】有【京氏章句】十卷,而【占候】存者五种,二十三卷。今其章句亡矣,乃略见于僧一行及李鼎祚之书。今传者曰:京氏【积算易传】三卷,【杂占条例法】一卷,名与古不同。所谓【积算易传】,【唐志】之【错卦】是也;【杂占条例法】者,疑【隋】、【唐志】之【逆刺占灾异】是也。景迂当曰:是书兆【乾】、【坤】之二象以成八卦,卦凡八变而六十有四。于其往来升降之际,以观消息盈虚于天地之元、而酬酢乎万物之表者,炳然在目也。大抵辨三【易】、运五行、正四时、谨二十四气、悉七十二候、而位五星、降二十八宿。其进退以几,而为一卦之主者,谓之“世”;奇耦相与、据一以超二,而为主之相者,谓之“应”;世之所位,而阴阳之肆者,谓之“飞”;阴阳肇乎所配(乾与坤、震与巽、坎与离、艮与兑)而终不脱处本、(以飞某卦这位,乃伏其某宫之位)以隐赜佐神明者,谓之“伏”;起乎世而周乎内外、参乎本数以纪月者,谓之“建”;终终始始、极乎数而不可穷以纪日者,谓之“积”;含于中而以四为用,一卦备四卦者,谓之“互”。“乾”建甲子于初“坤”建甲竿于上,八卦之上,乃生一世之初。初一世之五位,乃分而为五世之位。其五世之上,乃为游魂之世;五世之初,乃为归魂之世。而归魂之初,乃生后卦之初。其建刚日则节气,柔日则中气。其数虚则二十有八,盈则三十有六。盖其可言者如此。若夫象遗乎意,意遗乎言,则错综其用,唯变所?。苟非彰往而察来、微显而阐幽者,曷足以与此!【易】学自商瞿至孟喜,授受甚明,房受之喜,而翟牧、白生者不肯京氏曰:“京非孟氏学也。”刘向亦疑京?之孟氏,予不知当时为何说也。今以当时之书验之,盖有【孟氏京房】十一篇,【灾┆孟氏京房】六十六篇,同为一家之学,则其原委孰可诬哉!

*【关子明易传】一卷

右魏关朗撰。子明,朗字也。元魏太和末,王虬言于孝文,孝文召见之,着成【筮论】数十篇。唐赵蕤云:“恨书亡半,随文诠解,才十一篇而已。”李邯郸始着之目,云:“王通赞【易】,盖宗此也。”

*【李氏集解】十卷

右唐李鼎祚集解。经皆避唐讳,又取【序卦】各冠逐卦之首。所集有子夏、孟喜、京房、马融、荀爽、郑康成、刘表、何晏、宋衷、虞翻、陆绩、干宝、王肃、王辅嗣、姚信、王廙、张璠、向秀、王凯冲、侯果、蜀才、翟玄、韩康伯、刘献、何妥、崔憬、沈麟士、卢氏、崔觐、孔颖达三十馀家,又引【九家易】、【乾凿度义】。所谓蜀才者,人多不知。按颜之推云范长生也。其序云:“自卜、商之后,传注百家,惟王、郑相沿,颇行于代。郑则多参天象,王乃全释人事,【易】之道岂偏滞于天人哉!而天象难寻,人事易习,【折杨黄华】,学徒多从之。今集诸家,刊辅嗣之野文,补康成之逸象,以贻同好。”盖宗郑学者也。【隋书经籍志】所录易类六十九部,子今所有五部而已。关朗【易】不载于目,【乾凿度】自是纬书,焦赣【易林】又属卜筮,子夏书或云张弧伪为。然则【隋志】所录,捨王弼书,皆未得见也。独鼎祚所集诸家之说,时可见其大旨。唐录称鼎祚书十七卷,今所有十卷,而始末皆全,无所亡失,岂后人并之耶?

*【周易口诀义】七卷

右唐史证。钞【注】、【经籍考】卷二作六卷,盖从【崇文总目】。【崇文总目】郑一、【书录解题】卷一、【宋志】卷一、【四库总目】卷一着录【大典】辑本及今本俱作六卷。

*【周易微指】三卷

右唐陆希声撰。希声仁至右拾遗。大顺中,弃官居阳羡,自号君阳遁叟。着【传】十卷,别撰【易图】一,【指说】一,【释变】一,【微旨】一,通十卷。此【微旨】也,皆设问答。【崇文目】止有二篇。

*【周易举正】三卷

右唐郭京撰。京尝任苏州司户。序称:京家藏王弼、韩康伯手札【周易】本及石经,校正一百三十五处、二百七十三字。盖以繇彖相证,有阙漏处,可推而知,?云得王、韩手札与石经耳。如:【涣】之繇“利涉大川”下有“利贞”字,而彖辞无之,则增入;【渐】之繇“女归吉”下无“也”字,而彖辞有之,则削去,他皆此类。

*【元命包】十卷

右唐卫元嵩撰,苏源明传,李江注。坤为首,因八卦世变为六十四卦之次。又着【运蓍】、【说源】二篇。统言卦体,不列爻位,自云【周易】、【元包】,一也。

*【周易开玄关】一卷

右唐苏鹗撰。鹗自序云:“五代祖晋,官至吏部侍郎,学兼天人,尝着【八卦论】,为世所传,遭乱遗坠,而编简尚有存者,鹗乃略演其旨于此。”

*【周易流演】五卷

右唐成玄英撰。错综六十四卦,演九宫,以直年月日,推国家之吉凶。玄英,道士也,故【道藏】录之。或云释仁英撰。未知孰是。

*【周易启源】十卷

右蔡广成撰。李邯郸云唐人,田伟置于王昭素之下。今从李说。有【德恒】、【德言】、【德肤】、【德翰】四目,皆作问对。凡三十六篇。

*【易论】三十三卷

右皇朝王昭素撰。昭素居酸枣,太祖时,尝召令讲【易】。其书以【注】、【疏】异同,互相诘难,蔽以己意。昭素隐居求志,行义甚高,史臣以王烈、管宁比之。

*【证坠简】一卷

右皇朝天禧中毗陵从事建溪范谔昌撰。其书酷类郭京【举正】,如【震卦象辞】内云脱“不丧七鬯”四字,程正叔取之;【渐卦】“上六”,疑“陆”字误,胡翼之取之。自谓其学出于溢浦李处约、庐山许坚,意者岂果有师承,故程、胡有所取焉。

*【胡先生易传】十卷

右皇朝胡瑗撰。瑗,字翼之,泰州人。通经术乐律,教人有法,在湖州从其学者常数百人,成材而备朝廷器使者不可胜数。此解甚详,或云门人倪天隐所纂,非其自着,故序首称“先生曰”。

*【邵古周易解】五卷

右皇朝邵古天叟撰。古,雍之父也。世本范阳。治平初,卒于洛,年七十九。其学先正音文云。

*【代渊易论】二十卷

右皇朝代渊撰。【国史艺文志】有其目。

*【周易述闻】一卷,【隐诀】一卷,【补解】一卷,【精微】三卷

右皇朝皇甫泌撰。又有【纪师说】、【辩道】,通为八卷。

*【邵康节皇极经世】十二卷

右皇朝邵雍撰。雍,字尧夫,谥康节,隐居博学,尤精于【易】。世所谓其能穷作【易】之本原,前知来物。其始学之时,睡不施枕者至三十年。此书以元经会,以会经运,以运经世,起于尧即位之二十二年甲辰,终于周显德六年己未,编年纪兴亡治乱之事,以符其学。后又有【系述叙篇】其子伯温解。

*【刘长民易】十五卷

右皇朝刘牧长民撰。仁宗时言数者皆宗之。庆历初,吴秘献其书于朝,优诏奖之。田况为序。

*【钩隐图】三卷

右刘牧撰。皆【易】之数也。凡五十五图,并【遗事】九。有欧阳永叔序,而其文殊不类。

*【郑扬庭用易传】十三卷

右皇朝郑?扬庭撰。姚嗣宗谓刘牧之学受之吴秘,秘受之?,?又作【明数】、【明象】、【明传道】、【明次例】、【明节】五篇。邵雍言?窃其学于王豫,沈括亦言?之学似雍云。

*【徐庸易意蕴】一卷

右皇朝徐庸撰。庸以【春秋】凡例,【易】亦有之,故着书九篇,号【意蕴凡例总论】。其学祖刘牧、陆重秉云。

*【徂徕先生周易】五卷

右皇朝石介守道撰。景迂云:“【易】古文十二篇,先儒谓费直专以【彖】、【象】、【文言】参解【易】爻,以【彖】、【象】、【文言】杂入卦中者,自费直始。孔颖达云:‘王辅嗣又分爻之【象辞】,各附当爻。’则费氏初变古制时,犹若今【乾】卦【彖】、【象】系卦之末欤?古经始变于费氏,卒大乱于王弼,惜哉!今学者曾不之知也。石守道亦曰:‘孔子作【彖】、【象】于六爻之前,【小象】系逐爻之下,惟【乾】悉属之于后者,让也。’呜呼,他人尚何责哉!”家本不见此文,岂介后觉其误改之欤?

*【王逢易传】十卷

右皇朝王逢撰。逢尝为国子直讲,其学宗王弼。

*【温公易说】一卷

右皇朝司马光君实撰。杂解【易】义,无诠次,未成书也。

*【周易圣断】七卷

右皇朝鲜于侁子骏撰。本之王弼、刘牧而时辩其非。且云众言淆乱,析诸圣,故名其篇曰【圣断】。

*【宋咸易训】三卷

右皇朝宋咸撰。咸自序云:“予既以补注【易】奏御,而男亿请馀义凡百馀篇端,因以【易训】名之。”盖言不敢以传世,特教其子而已。颇论陆希声、刘牧、鲜于侁得失云。

*【周易古经】二卷

右皇朝吕大防微仲编。其序云:“【彖】、【象】所以为解经,始各为一书。弼专治【彖】、【象】,以为注,乃分于卦爻之下,学者于是始不见完经,而文辞次第贯穿之意,亦缺然不属。因按古文而正之。”凡十二篇,别无解释。

*【东坡易传】十一卷

右皇朝苏轼子瞻撰。自言其学出于父洵,且谓卦不可爻别而观之。其论卦,必先求其所齐之端,则六爻之义,未有不贯者,未尝凿而通也。东坡,其自号也。

*【横渠易说】十卷

右皇朝张载子厚撰。载居横渠,故以名其书。其解甚略,【系辞】差详。

*【程氏易】十卷

右皇朝程颐正叔撰。朱震言颐之学出于敦颐,敦颐得之于穆修,亦本于陈搏,与邵雍之学本同。然考正叔之解,不及象数,颇与胡翼相类。景迂有武平、周茂叔同师润州鹤林寺僧寿涯,其后武平传其学于家,茂叔则授二程,与震之说不同。

*【吕氏易章句】十卷

右皇朝吕大临与叔撰。其解甚略,有【统论】数篇。

*【乾生归一图】二卷

右皇朝石汝砺撰。先辨卦、彖、爻、象之别,后列数图,颇杂以释、老之说。

*【王介甫易义】二十卷,【龚原注易】二十,【郑耿南仲注易】二十卷

右皇朝王安石介甫撰。介甫【三经义】皆颁学官,独易解自谓少作未善,不专以取士。故绍圣后复有龚原、耿南仲注【易】,三书偕行于场屋。

*【张弼易】十卷

右皇朝张弼,兴化军人,章?荐于朝,赐号葆光处士。绍圣二年,黄裳等再荐之,诏以为福州司户、本州教授。其【易】学颇宗郑氏。

*【周易义海】一百卷

右皇朝房审权撰。集郑玄至王安石凡百家,摘取其专明人事者为一编,或诸家说有异同,辄加评议附之篇末。

*【晁以道古易】十二卷

右从父詹事公撰。以诸家【易】及许慎【说文】等九十五书,是正其文字,且依汉田何本,分【易经】上、下,并【十翼】,通为十二篇,以矫费氏、王弼之失。谓刘向尝以中古文【易经】校施、孟、梁丘经,至蜀李撰又尝着古文【易】,遂名之曰【古易】。公讳某,字以道。昔班固自序其父祖事皆着名,袁种字其叔父曰丝,人皆不以为非。今录先世及诸父所着,若不识姓字,则后莫知其谁,非史之比,故不敢效孟坚,况非面斥,辄援袁种旧例云。馀皆仿此。

*【晁以道太极传】六卷,【因说】一卷,【太极外传】一卷

右从父詹事公撰。其学本之邵尧夫,自云初学京房,后遇杨贤宝,得其传。初着【商瞿传】,亡之。建炎中,再作此书,时年七十一。

*【朱子发易集传】十一卷,【易图】三卷,【业说】一卷

右皇朝朱震子发撰。自谓其学以程颐为宗,和会邵雍、张载之论,合郑玄、王弼之学为一云。其书多采先儒之说以成,故曰【集传】,然颇舛误。

*【王?易学】一卷

右皇朝王?同州人,早潜心于邵康节之学。其序曰:康节有云“理有未见,不可强求使通”。故愚于【观物篇】之所得,既推其所不疑,又存其所可疑,亦以先生之言自慎,不敢轻其去取故也。

*【先天易钤】、【太极宝局】二卷

右皇朝牛师德撰。自云传邵雍之学于司马温公,而其说近于术数,未知其信然否。

*【兼山易解】二卷

右郭忠孝撰。忠孝字立之,河南人。颇明象数,自谓得李挺之【卦变论】于陈子惠,因亟读,有得焉。靖康中,持宪关右,死于难,故其书散落大半。

◎书类

*【尚书】十三卷

右本古文孔安国传五十九篇。安国取序一篇,分诸篇之首,更定五十八篇。晋之乱,欧阳、夏侯【尚书】并亡。晋梅赜始得此【传】,阙舜典一篇,乃以王肃注足成上之。齐建武中,吴姚方兴得之于大桁,比王注多二十八字。唐孝明不喜古文,以今文易之,又颇改其辞,如旧“无颇”,今改“无陂”之类是也。按安国既定古文,会有巫蛊事,不复以闻,藏于私家而已。是以郑康成注【礼记】,韦昭注【国语】,杜预注【左氏】,赵岐注【孟子】,遇引今【尚书】所有之文,皆曰“逸【书】”,盖未尝见古文故也。然尝以【礼记】校【说命】,【孟子】较【秦誓】,人义虽不远,而文不尽同。意者安国以隶古定时失之耳。

*【石经尚书】十三卷

右伪蜀周德贞书。经文有“祥”字皆阙其尽,而亦阙“民”字之类,盖孟氏未叛唐时所刊也。以监本校之,【禹贡】“?梦作?”,倒“土”“梦”字,【盘庚】“若网在纲”,皆作“纲”字。按沈括笔谈云“?土梦作?”,太宗时得古本,因改正,以“纲”为“网”,未知孰是。

*【尚书正义】二十卷

右唐孔颖达等撰。因梁费?【疏】广之。【唐儒学传】称:“颖达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撰【五经义训】百馀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马嘉运?正其失。永徽中,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就加增损,始布天下。”【艺文志】云:颖达与李子?、王德韶等撰,朱长才、苏德融、隋德素、王士雄、赵弘智审覆,长孙无忌、李?等二十四人刊定。【唐史】志、传记事多参差,此为尤甚,所记撰着人姓氏,颖达外往往不同。

*【古文尚书】十三卷

右汉孔安国以隶古定五十九篇之书。盖以隶写籀,故谓之隶古。其书自汉迄唐,行于学官。明皇不喜古文,改从今文,由是古文遂绝。陆德明独存其一二于【释文】而已。皇朝吕大防得本于宋次道,王仲至家以校陆氏【释文】,虽小有┆同,而大体相类。观其作字奇古,非字书傅会穿凿者所能到,学者考之,可以知制字之本也。

*【尚书大传】三卷

右秦伏生胜撰,郑康成注。胜至汉孝文时,年且百岁,欧阳生、张生从学焉。音声犹有讹误,先后犹有差舛,重以篆隶之殊,不能无失。胜终之后,数子各论所闻,以己意弥缝其阙,而别作章句,又特撰大义,因经属指,名之曰【传】。后刘向校书,得而上之。

*【尚书解】十四卷

右皇朝顾临、蒋之奇、姚辟、孔武仲、刘敞、王会之、周范、苏子才、朱正夫、吴孜所撰。后人集之为一编,然非完书也。

*【胡翼之洪范解】一卷

右皇朝胡瑗翼之撰。皆其门人所录,无诠次首尾。

*【张晦之洪范解】一卷

右皇朝张景之撰。景当景祐三年为房州参军,着论七篇。

*【王氏洪范传】一卷

右皇朝王安石介甫撰。安石以刘向、董仲舒、伏生明灾异为蔽而别着此【传】。以“庶徵”所谓“若”者,不当训“顺”,当训“如”;人君之五事,如天之雨、?、寒、燠、风而已。大意言天人不相干,虽有变异,不足畏也。

*【杨元素书九意】一卷

右皇朝杨绘元素撰。其序云:“【诗】、【书】、【春秋】同出于史,而仲尼或删或修,莫不有笔法焉。【诗】、【春秋】,先儒皆言之,【书】独无其法邪?故作【断尧】、【虞书】、【夏书】、【禅让】、【稽古】、【商书】、【周书】、【费誓】、【秦誓意】一九篇。

*【苏明允洪范论图】一卷

右皇朝苏洵明允撰。三【论】皆援【经】系传,斥末以归本;二【图】,一以指歆、向之谬,一以形其意。或云非洵作。

*【孙莘老尚书解】十三卷

右皇朝孙觉宰老撰。觉仕元祐。至谓康王以丧服见诸侯为非礼,苏氏之说,盖本于此。

*【新经尚书义】十三卷

右皇朝王?撰。?,安石之子也。熙宁六年,命吕惠卿兼修撰国子监经义,王?兼同修撰,王安石提举而?董是经,颁于学官。用以取士,或少违┆,辄不中程,由是独行于世者六十年,而天下学者喜攻其短。自开党禁,世人鲜称焉。

*【书义辨疑】一卷

右皇朝杨时中立撰。其书专攻王?之失。时仕至礼部侍郎。

*【东坡书传】十三卷

右皇朝苏子瞻撰。熙宁以后,专用王氏之说,进退多士,此书骇异其说为多。又以【胤征】为羿篡位时事,康王之诰为失礼,引【左氏】为证,与诸儒之说不同。

*【颜吴范司马无逸说命解】三卷

右皇朝吴安诗、范祖禹、司马康元祐中侍讲筵、颜复说书崇政殿日所进讲说也。

*【伊川书说】一卷

右皇朝程颐正叔之门人记其师所谈四十馀篇。

*【洪范会传】一卷

右皇朝孙谔撰。谔,元祐中博士,其说多本先儒,颇攻王氏之失。

*【书传】十三卷

右皇朝吕大临与叔撰。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1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