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努艾尔·文森特
他的腿太长,当不了自行车运动员。可是,他骑着一辆名叫“哈利路亚”的自行车徜徉在巴黎街头。巴黎正是清晨,街道刚洒完水,弥漫着羊角千层酥和热面包的香味。他过着学生的日子,却不是学生;他像在流亡,却不是流亡者;他确实拥有阿根廷国籍,并非飘零无根,却只认幻想文学、爵士乐、先锋派绘画、拳击和黑色电影这一个祖国,巴黎不过是个比喻,是个心灵坐标。如果说,作为阿根廷人意味着悲伤和远离,那么,胡利奥·科塔萨尔用自己的人生轨迹充分回应了这种模式。每位读者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应和,去反驳。
一九一四年,他出生在布鲁塞尔。母亲是法国人,父亲是阿根廷外交官,时任阿根廷驻比利时大使馆商务参赞。不久之后,父亲扔下他们,离家出走。他的童年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南部的班菲尔德度过的,青少年时期曾患病休养,饱读诗书,师范毕业后,在门多萨的库约大学任教。他高雅的精神世界与低俗的庇隆主义发生了碰撞,加上其他麻烦事:狂热地爱上了自己的学生内莉·马丁,外省的资产阶级拉出一道防疫线,将他隔离;当众拒绝亲吻塞拉费尼教皇使节的戒指,最终踏上了背井离乡的路。他准备好了,要告别这一切。
年轻的科塔萨尔认识了译员奥罗拉·贝尔纳德斯,她是加利西亚移民的女儿,后来成为他 (本文原载西班牙《国家报》2006年8月27日)<hr/>[1]马努艾尔·文森特(1936- ):西班牙作家,著名专栏作家,长期供职于《国家报》。[2]庇隆主义的提出者是阿根廷总统庇隆和夫人艾薇塔。当时,阿根廷社会不平等现象越来越严重,致使庇隆主义推行的平等民主在阿根廷民间与政坛上掀起了一股强劲的政治风暴。[3]朱丽叶·格莱戈(1927- ):法国歌手、演员,被誉为“存在主义者的缪斯”。[4]迈尔斯·戴维斯(1926-1991):美国爵士乐手,小号手。[5]查理·帕克(1920-1955):美国爵士乐手,爵士史上最才华横溢的萨克斯手。[6]罗杰·瓦迪姆(1928-2000):法国导演、制片人、演员。[7]豪尔赫·拉斐尔·魏地拉(1925- ):阿根廷政治人物,军人独裁者,1976-1981年间任阿根廷总统,上任后将整个国家置于军事管制下,通缉和捕杀反对派。他的总统任期以残酷镇压异己而臭名昭著。[8]桑蒂诺主义为尼加拉瓜政治派别,名称来源于1926-1933年发动反对美国武装干涉游击战争的奥古斯都·尼古拉斯·卡尔德隆·桑蒂诺。1961年,桑蒂诺民族解放阵线成立,从反政府组织发展为社会主义政党,1979-1990年间统治尼加拉瓜约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