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附录:记《菊与刀》——兼谈比较文化和比较哲学_菊与刀

作者:本尼迪克特 字数:2998 更新:2025-01-07 15:00:32

美国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的这本《菊与刀》(The Chrysanthemum and the Sword)是一九四六年出版的,离现在三十五年,已是一本旧书了;不过在我国似乎还值得一谈,并不只是因为这书已成为名著。

先要谈这本书的“缘起”。

当 据说这本书译成日文出版后在日本有过相当强的反应。原书名可译作《菊与剑》,日译是《菊与刀》。很明显,欧美人习惯于击剑而日本人习惯于用战刀。(若用中国所熟悉的日本情况说,那大概可以叫做“樱花和武士”吧?)这书题指出日本文化类型中的两个矛盾的方面。

全书并不长,只有三百一十六页;共十三章,附一些日本词的注释和全书索引。除前述首尾两章外,从对战争的看法讲起,讲到明治维新,再分述日本人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一直到怎样“自我训练”(修养)和孩子怎样学到传统。全书夹叙夹议,贯串着作者的人类学文化类型论的观点,一点也不枯燥。

这本书中论述日本文化是否有错误?日本人自己怎样看待美国人对他们的观察?战后日本在美国管制下有过什么变化?现在是否还同本书所说的战前情况基本一样?这些问题我不能谈。我也不想具体介绍本书的内容。我想谈的只是下面两点。

一是希望由提起此书能使更多人知道人类学也有用处,文化人类学并不是只调查原始的落后的社会情况和搜集一些民间传说、风俗习惯。这在前面谈本书“缘起”时已经给读者一个印象了。我们这几十年不谈人类学、民俗学,解放前的一点点介绍和工作已经差不多都中断或改了名目了(如民间文学研究和民族研究)。我觉得实在可惜。近几十年来人类学又有发展,看来仿佛其中有些分支已经独立出去了,可是还有不少旧工作和新工作可作。文化人类学在国际上还是一门重要学科;尽管现在里面包括了许多其他科学,但仍自有其观点和方法。这一层就不多讲了。至于如何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那更是新课题了。

二是希望由此能引起一些人注意到比较文化的观点和方法。(这里以及前文所说的“文化”应当看作一个术语,和我们常说的“文化水平”、“文化革命”中的“文化”在词义上有区别。)这本书的作者认为人类学是研究风俗习惯的科学。没有一个人能只是一张白纸或一台机器一样的生物的人,而是从生下来就要接受无形的社会传统教育的社会的人。每个人的心理状态不能只是生理的,而必然同时是社会的。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社会语言学等所研究的各有一个方面,而人类学则从文化即民俗的方面来观察研究,分析个人不自觉也不自主的,从小就接受下来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道德观念等等。她用这一观点研究日本,其实所研究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国情”中重要而常被忽略的一方面。在本书 至于书中具体内容当然本文不能作介绍。这里只随手提出一两点。例如她说,日本文化就是日本文化,既不是佛教的,也不是孔夫子的。在日本大概除了少数虔诚的和尚以外,没有人真相信“涅磐”(寂灭)是最大幸福。她又说,日本是等级森严的,“各就各位”( 顺带我还想谈另外两本书。虽然谈不上同这本书有什么联系,但作为与比较文化研究有关的书,似乎也不妨讲几句。至于社会心理学,本文就不谈了。

一本是法国人马松-乌尔色(Paul Masson-Oursel)写的《比较哲学》(Comparative Philosophy,1926)。另一本是海曼(Betty Heimann,大概是德国人)写的《印度哲学和西方哲学》(Indian and Western Philosophy,1937)。

这本《比较哲学》分为两部分。前半四章讲理论,后半四章讲实际。前半题名为“哲学中的实证性”(Positivity,不知这样译对不对)。这显然是从实证主义发展出来的理论。十九世纪中叶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出来以后,有一种思潮影响学术界,这就是认为人类文化也同生物和社会一样,有一个共同的阶梯格子,一层一层从“野蛮”到“文明”,而“文明”的最高峰是在欧洲。这时欧洲资产阶级正在按照自己的面貌改造全世界,到处推行资本主义化,把殖民主义当作“白人的负担”,好象全人类都得照他们所经历的文化阶梯一级一级“进化”到同他们一样。到二十世纪初期,经过 海曼的书所比较的范围小一点,主要是古印度和古希腊。这是她一九三六年在英国的一次学术讲演。书的副标题是“一个对比的研究”。书分八章。一、引言。二、神学。三、本体学和死后学(或来世学)。四、伦理学。五、逻辑学。六、美学。七、历史学和应用科学。八、西方和东方的表面“接近”。在书的“尾声”中,作者说她的比较研究的目的并不是单纯指出东西两种文化体系中某些仿佛相似的特点,而是要着重指出,应当在两个不同的“平面”上同时运动以求扩大眼界而达到比较接近冷静(作者用了印度术语“寂静味”) 的境地。她认为西方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她用的词是“人类学的”,而印度哲学则恰恰相反,人不是中心,整个宇宙才是中心,她用的词是“宇宙的”。因此,两种哲学是在两个“平面”上活动。换句话说,印度哲学是“集体主义的”,“非个人主义的”。所以欧洲人当前面临两种相反的解决道德、政治、经济等问题的途径:一是极端理性的,一是极端感情的。这两种都是“人中心”。印度则相反,以无限为绝对而一切价值均为相对,故对人世变化无动于衷。她认为这是两个“平面”上的运动。西方的不能有和谐而西方和印度不可能结合。我想,这位哲学家这时这样高呼“寂静味”(''Sāntarasa,现代印度语中“寂静”即“和平”)与和谐,一定是对古印度人在将近三千年前就三呼“寂静”(各《奥义书》前后的“祷词”中语)很有感触的。难道她在一九三三年纳粹登台与一九三九年开始二次大战之间,在中国抗战爆发的前一年,作学术讲演时会对现实世界无动于衷吗?就学术而论,她这本书自然不可避免地也有粗疏之病,那就不用说了。

这两本比较哲学的著作,一求其同,一求其异,看来都很有意思。上述的前一本首先提出理论,后一本首先叙述自己的探索所经过的道路,也正好对照。我谈到这两本书并不是为了同《菊与刀》一样向读者推荐,只是为了说明在比较文化的大题目下,不但比较文学,而且比较哲学也有人做。但究竟应当怎样做才能算作科学,那至今还是问题,还得探索。不过有一点,《菊与刀》的第一章开宗明义就提出研究方法问题,把文化人类学的方法要求明白说出来,这是很重要的。作比较的范围、目的、方法是首先要明确的。但也得注意,无论什么作法,背后总会有一个哲学体系的思想在指导,却不可以是先有一个既定的具体结论作为前提,否则就会得不出令人信服的结果。我觉得那本《比较哲学》多少有点这方面的问题。这三本学术论著都在开头就说明自己所探求的目的、方法和途径,明确提出自己的根本看法,是很可取的;至于理论的毛病和证据的引用及解释有不当之处则是难免的。我们到了八十年代,能看出约在半个世纪以前的书的理论和证据的错误,不是很自然的吗?否则我们不是白过了几十年吗?话说回来,《菊与刀》未必符合我国翻译出版要求的规格,我只希望有熟悉日本国情的人将日本人自己对它的反应介绍一下,并且提出自己的看法。我们同东方这位邻国的关系是很不寻常的,难道我们不该多了解它一点吗?难道文化人类学不需要在我国得到应有的看待吗?答复应当是肯定的吧!“企予望之”。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5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