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二十二章北朝的文学

作者:郑振铎 字数:7864 更新:2025-01-07 14:54:12

北朝文学的开始——北地汉人地位的低下——北朝文学深受南朝的影响——北魏的文士们:温子、邢邵及魏收——北齐的才人们:颜之推、阳休之等——《颜氏家训》——阳俊之的《阳五伴侣》——保持着异国情调之文士们:拓拔勰、高昂——无名氏的《敕勒歌》与《杨白花》——由南朝入周的文士们:王褒、庾信——《哀江南赋》——为北地光荣的两部不朽名著:《洛阳伽蓝记》与《水经注》

所谓北朝文学,是指相当于南方的东晋、宋、齐、梁、陈诸朝的北地的文学而言。李延寿《北史》,始于魏道武帝登国元年(公元386年,即南朝晋孝武帝太元十一年),终于隋义宁二年(公元618年)。但我们所谓“北朝”,却要开始于南北朝对峙的第一年,即晋愍帝被刘聪所杀的第二年,也即晋元帝即皇帝位于金陵的那一年(东晋大兴元年,公元318年)。其终止,则在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南朝的陈而统一南北的时候。这其间,共二百七十二年。在这二百七十余年的时代,南方是,正迈开大步,向纯文学的一条路走去。北地的文坛是怎样的呢?除上文所述的为北国之光的佛教翻译文学及佛教故事集以外,还有的是什么呢?这便是本章所要述的。

从晋惠帝的时候,所谓五胡乱华的时代起,北方的天下,便没有一天安宁过。长安陷落了,晋愍帝被刘聪杀了,司马睿和许多世族都逃到南方来,倚长江的天堑以为固。北地的江山,千年来的帝王之都,便弃掷给许多少数民族的武士们,任他们在那里彼此吞并,互相残杀。中国南朝也曾有过数次的恢复故都运动,像桓温、谢安、刘裕之所为,然不久也仍然不得不放弃不顾。北方的大残杀,到了各个不同民族的新国尽为北魏所破灭(公元440年)的时候,方才宣告停止。在这一年(即宋文帝元嘉十七年),方才是真正的成为南北二朝的对立。到了梁武帝大同元年(公元535年),北魏又分为东、西二朝。后东魏被禅代而成为北齐,西魏也被禅代而称为后周。到了陈宣帝太建九年(公元577年)北齐为后周所灭,北朝方复统一。在这样的两个世纪半的时间里,北地是那样的多难!在这样多难的一个时代里,纯文学当然是不易产生。所以北朝的文学,远不及比较安静的南朝那样的蓬勃有活气.

再者,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使她不能产生什么伟大作品出来,那便是:无论是秦(苻氏),是凉,是魏(拓跋氏),是周(宇文氏),是齐(高氏),却没有一个不是不大通汉文的少数民族,不是以马上的征战为生涯的。他们不大懂得汉字,更不会写什么雅丽的文学的著作。至于本土的汉人呢,终年的被蹂躏在少数民族的铁蹄之下,又谁有闲情逸致来写作什么!颜之推的《颜氏家训》里,有一段极沉痛的话:

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吾时俯而不答。

——《教子篇》

那时汉人的地位是如何的可怜!又崔浩以修魏史,触怒魏人,至被夷三族。汉人哪里还有丝毫的什么自由呢!因此,在北朝的初期,差不多是没有什么文学可谈的,除了宗教的译作以外。

到了稍后的时候,那些少数民族沉浸于汉人的文化中,渐渐地长久了,犷厉的性质,便也渐渐地变更过来,知道重文好士,文网也较宽。于是南方的文学潮流,便排闼登堂地输入北国去了。就实际上说来,除了极少数的例外,北地的文学和南朝的是没有多大区别的。后王褒、庾信,又相继地入仕于周,更煽动了北人的欣艳之心。所以远在南北朝的政治上的统一以前,他们的文学是早已统一的了。

《北史·文苑传》所述文士,始于许谦、崔宏、崔浩、高允、高闾、游雅及袁翻、常景等,后则有袁跃、裴敬宪、卢观、邢藏、裴伯茂、孙彦举、温子昇诸人。视子昇较后者,则有邢邵、魏收二人。诸人所作,类拟南朝,鲜见自立。例如,邢邵雅慕沈约,魏收则窃任昉。

温子昇(温子昇见《魏书》卷八十五,《北史》卷八十三),字鹏举,自云太原人,晋温峤之后。尝作《侯山祠堂碑文》,为常景所赏。梁使张皋,写子昇文笔,传干江外。梁武称之曰:“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王晖业也说:“我子昇足以陵颜轹谢,含任吐沈。”他的诗,像“光风动春树,丹霞起暮阴”(《春日临池》),“素蝶向林飞,红花逐风散;花蝶俱不息,红素还相乱”(《咏花蝶》),都是南歌,看不出一点的北国的气息出来(《温侍读集》一卷,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邢邵(邢邵见《北齐书》卷三十六),字子才,河间郑人。十岁便能属文。雅有才思,聪明强记。年未二十,名动衣冠。既参朝列,属掌文诰。与温子昇同称“温邢”。子昇死,又并魏收,称为“邢、魏”。高氏禅代后,邢邵即仕齐。他的乐府,像《思公子》:

绮罗日减带,桃李无颜色。

思君君未归,归来岂相识?

宛然是齐、梁风度(《刑特进集》一卷,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魏收(魏收见《北齐书》卷三十七),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人。与邢子才并以文章显,世称“大邢小魏”。收于子才为后辈,然时与之争名。议论更相訾毁,各有朋党。收每陋邵文。邵却说:“江南任昉,文体本疏。魏收非直模拟,亦大偷窃。”收闻之,乃道:伊常于沈约集中作贼,何意道我偷任!”斯可见二人的所好。收尝奉诏为《魏书》,是非颇失实,众口哗然,号为秽史。入齐后,为光禄大夫尚书右仆射特进。收颇无行,在京洛轻薄尤甚,人号为“惊蛱蝶”。齐武平三年卒(《魏特进集》一卷,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北齐受魏禅,文章之士,于先代的邢、魏外,复有祖鸿勋、李广、刘逖、颜之推诸人,而之推为尤著。又有阳休之,诗名也甚著。

颜之推(颜之推见《北齐书》卷四十五),字介,琅琊临沂人,博览群书,无不该洽。自梁入齐。河清末,被举为赵州功曹参军,后除司徒录事参军。累迁中书舍人。齐亡,入周。隋开皇中,太子召为学士,甚见礼重。寻以疾终。之推有《观我生赋》,文致清远。而其不朽,则在《家训》(《颜氏家训》,有《百子全书》本,抱经堂本,《知不足斋丛书》本)一书。《家训》凡二十篇,自《序致》《教子》《文章》《养生》以至《杂艺》无所不谈。以澹朴的文辞,或述其感想,或叙状前代或当时的故事,或评骘人物及文章,其亲切恳挚,有若面谈,亦往往因此而多通俗的见解,平庸的议论。像《文章篇》中的一段云:

江南文制,欲人弹射。知有病累,随即改之。陈王得之于丁虞也。山东风俗,不通击难。吾初入邺,遂尝以此忤人,至今为悔。汝曹必无轻议也。

充分地可以看出一位谨慎小心,多经验,怕得罪人的老官僚的口气来。

阳休之,字子烈,北平无终人。初仕魏,为给事黄门侍郎。入齐,迁吏部尚书左仆射。周平齐,休之又被任为和州刺史。至隋开皇间始罢任,终于洛阳。休之有诗名,颇得齐、梁风趣,像《秋》诗:

月照前窗竹,露湿后园薇。

夜蛩扶砌响,轻蛾绕烛飞。

休之弟俊之,当文襄时,多作六言。“歌辞淫荡而拙。”世俗流传,名为《阳五伴侣》,写而卖之,在市不绝。俊之尝过市取而改之,言其字误。卖书的人道:“阳五古之贤人,作此《伴侣》;君何所知,敢轻议论!“俊之大喜。后待召文林馆。自言有文集十卷,“家兄亦不知吾是才士也”。可惜俊之的六言,今已不传一字,不知其风格究竟如何。唯既已成为通俗文体,而流行于市井间,则其作风,必与当时文士有所不同。史称其“歌辞淫荡而拙”,或是用当时流行的北方的民歌体而写的吧。《子夜》《读曲》,独传南国,而北地的《阳五伴侣》则绝迹不见,殊是憾事!

唯在齐、梁风尚弥漫着的北地文学里,保持着北人的刚健的风格者,也未尝没有其人。像拓跋勰的《应制赋铜鞮山松》:

问松林:松林经几冬?

山川何如昔?风云与古同?

这是南朝里所未芸有的一种豪近悲壮的风度。只是寥寥的十余字,却胜似一篇编俳惻侧的长赋。勰为魏献文帝第六子,宣武帝时为高肇谗构所杀。后其子孝庄帝嗣统,追尊他为文穆皇帝。又像高昂的《征行诗》:

垄种千口牛,泉连百壶酒。

朝朝围山猎,夜夜迎新妇。

还不是游牧民族的一幅行乐图么?正如无名氏的《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同样的为占据中原的少数民族所遗留给我们的最好的诗歌。其中是充满了“异国”的风趣的。昂字敖曹,北海蓨人。齐神武起,昂倾意附之。除侍中司徒,兼西南道都督。他虽是武士,却酷好为诗,雅有情致,为时人所称。

拓跋勰的儿子子攸(孝庄帝),被尔朱荣立为帝,改元永安。后为尔朱兆所杀,年二十四。他的《临终诗》:“权去生道促,忧来死路长。怀恨出国门,含悲入鬼乡”云云,是殊为凄恻动人的。

还有无名氏的一篇《杨白花》,相传为魏胡太后思杨华之作。华投梁后,太后追思他不能已,作此歌,使宫人连臂踏足歌之,声甚凄婉:

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

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

秋去春还双燕子,愿街杨花入窠里。

这歌,和《子夜》《读曲》的调子是显然有异的。虽因了南北之隔,华夷之别,而北人之作与南国不同者,仅此寥寥数曲而已。

当梁元帝时(公元552—554年),庾信、王褒相继为北人所羁,所掳,遂留于北方不归。在北地,他们二人发生过不少的影响。庚信初尝聘东魏,文章辞令,盛为邺下所称。还为东宫学士。侯景之乱,信奔江陵。元帝时,奉使于周。遂被羁留长安,不得归。屡膺显秩,拜洛州刺史。陈、周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陈氏乃请王褒及信等十数人。周人唯放回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留而不遣。遂终于北方(《庾信集》,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汪士贤刊本,《四部丛书》本)

王褒之入北方,事在梁元帝承圣三年(公元554年),较庾信为略后。是年,周师征江陵,元帝授褒都督城西诸军事。军败,从元帝出降。同时北去者还有王克、刘瑴、宗懔、殷不害等数十人。他们到长安时,周太祖喜道:“昔平吴之利,二陆而已。今定楚之功,群贤毕至,可谓过之!”后为宣州刺史(《王褒集》,有《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本)。

这二人所作,原是齐、梁的正体,然到了北地之后,作风却俱大变了。由浮艳变到沉郁,由虚夸变到深刻,由泛泛的骈语,变到言必有物的美文。因此,庾、王在公元554年后之作,遂在齐、梁体中,达到了一个未之前有的最高的成就。像那样又深挚又美艳的作风,是六朝所绝罕见的。我们看子山的《拟咏怀》:

楚材称晋用,秦臣即赵冠。

离宫延子产,羁旅接陈完。

寓卫非所寓,安齐独未安。

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

唯彼穷途恸,知余行路难。

怀抱独惛惛,平生何所论。

由来千种意,并是桃花源。

穀皮两书帙,壶卢一酒樽。

自知费天下,也复何足言!

以及“涸鲋常思水,惊飞每失林”“倡家遭强娉,质子值仍留”“不特贫谢富,安知死羡生”“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其面虽可热,其心长自寒”(以上并《拟咏怀》中句),“胡尘几日应尽,汉月何时更圆”(《怨歌行》),“值热花无气,逢风水不平”(《慨然成咏》)等等,并是很露骨的悲怨所积的愤辞!处在这样的一个逆境之下,当然所作会和酒酣耳热,流连光景的时候的愉辞大为不同的。他的《哀江南赋》,尤为一代绝作。家国之思,身世之感,胥奔凑于腕下,故遂滔滔不能自已。和仅仅吊古或咏怀之作,其胸襟之大小是颇为不相牟的。其《序》云:“燕歌远别,悲不自胜。楚老相逢,泣将何及。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下亭漂泊,皋桥羁旅。燕歌非取乐之方,鲁酒无忘忧之用。追为此赋,聊以记言。不无危苦之词,唯以悲哀为主。日暮途穷,人间何世!”被羁而见亡国之痛,充耳唯闻异国之音,能不“凄怆伤心”么?环境迫得子山不得不觍颜事敌。这使他竟有“安知死羡生”之叹。然这种悲愤的歌声,却使他的后半生的所作,较之一般齐、梁之什,都更为伟大了!生丁百凶,仅得造成一大诗人,亦可哀矣!

王褒入周后所作,与子山有同调。这缘环境相同,心声遂亦无歧。像褒的《渡河北》(《苑诗类选》作范云诗,非)。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

以及“寂寞灰心尽,摧残生意余”(《和殷廷尉岁暮》),“犹持汉使节,尚服楚臣冠;飞蓬去不已,客思漸无端”(《贈周处士》)等,还不是和子山“其心长自寒”之语相类么?当汝南周弘正自陈聘周时,周帝许褒等通亲知音问。褒赠弘正弟弘让诗,并致书道:“嗣宗穷途,杨朱歧路。征蓬长逝,流水不归。舒惨殊方,炎凉异节...还念生涯,繁忧总集。视阴愒日,犹赵孟之徂年;负枚行吟,同刘琨之积惨。河阳北临,空思巩县,霸陵南望,还见长安。所冀书生之魂,来依旧壤,射声之鬼,无恨他乡。白云在天,长离别矣!”像这样的情调,是六朝的不幸的人士们所常执持着的。为什么在六朝会造作出许多李陵、苏武的故事,以及把许多古诗都归在苏、李名下,还要伪作什么《李陵答苏武书》之类,大约都不是没有意义的吧!那些心抱难言之痛的士大夫们,以今比古,便不得不有“李陵从此去”​(庾信诗)的寄托的文章。被陷在同样环境之下的士大夫们,从五胡之乱以后起,盖不仅庚信、王褒等区区可指数的若干人而已!

为北朝文学之光荣者,在散文一方面,还有两部不朽的名著,即《洛阳伽蓝记》与《水经注》者是。

《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有明如隐堂刊本,《大藏经》本,武进董氏新刊本。《学津讨源》诸丛书中也有之)为后魏杨衒之作。衒之,一姓羊,北平人。魏末为抚军府司马,历秘书监,出为期城太守。齐天保中(公元550—559年)卒于官。这是一部伟大的史书。虽说是记载洛阳城中的庙宇,而魏代的兴亡,于此亦可见之。其中,包含着无数的悲剧,无数的可泣可歌的资料。少数民族的人物在此古老的都城里所干的残杀、祈祷等等的玩意儿,无不被捉入这书中;而又用了轻纤可喜的文字来描写,来叙状,益使这书成了一部文学的史籍。这书共五卷。在第五卷里,所节录的宋云西行求法的记载,乃是佛教史中重要的史料之一,且又和西陲及印度的历史有大关系。衒之著作此书,大约在武定之末(公元547—549年),他自序道:

武定五年,岁在丁卯(公元547年),余因行役,重览洛阳,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野兽穴于荒阶,山鸟巢于庭树。游儿牧竖,踯躅于九逵,农夫耕稼,蓺黍于双阙。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寥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

然其涉笔所及,又不独在记述庙观而已。

《冰经注》(《水经注》,有明朱谋玮刊本,戴震校注本,杨希闵校注本。最近在《永乐大典》“水”字残本数册中,发现《水经注》全部,半在涵芬楼,半在北平李玄伯处,已为合浦之珠,将谋印行,不幸涵芬被焚,此事遂不得实现。《大典》本足补正明清人刊本之阙误不少。)为后魏郦道元作。道元(郦道元见《魏书》卷八十九),字善长,范阳人,官御史中尉。所注《水经》,凡四十卷,繁征博引,逸趣横生,一洗汉、魏人注书的积习。其实他这书已是超出“注”的范围以外。凡于一水经流之地,必考其故实,述其逸闻。古代之神话与传说,往往赖以保存。正如希腊朴桑尼(Pausanias)氏之《希腊游记》(Description of Greece),其所保存的各地的传说,竟成为今代 研究民俗学、神话学之宝库。然郦氏之作,更有较朴桑尼氏之作为尤伟大处。《希腊游记》只是干燥的旅行记载,而郦氏的《水经注》则为肌体丰腴的绝妙之文学作品。凡所状写,无不精妙。而于写景描声,尤为擅长。在一切文学史中,以注“古书”而其注的自身成为绝好之不朽名著者,此书而外,似无第二部。像他注《水经》的“清水出河内修武县之北黑山”一句云:

黑山在县北白鹿山东,清水所出也。上承诸陂散泉,积以成川,南流,东南屈。瀑布乘岩,悬河注壑,二十余丈,雷赴之声,震动山谷。左右石壁层深,兽迹不交,隍中散水雾合,视不见底。南峰北岭,多结禅栖之士,东岩西谷,又是刹灵之图。竹柏之怀,与神心妙远,仁智之性,共山水效深,更为胜处也。其水历涧飞流,清冷洞观,谓之清水矣..

即柳宗元最佳之记游小品,即不过是。注中似此之处,更是应接不暇,且又绝少雷同之文。作者之笔力诚可称是:舒卷自如,重过千钧。

参考书目

一、《北史》唐李延寿撰,有《二十四史》本。

二、《魏书》北齐魏收撰,有《二十四史》本。

三、《北齐书》唐李百药撰,有《二十四史》本。

四、《周书》唐令狐德棻撰,有《二十四史》本。

五、《古诗纪》明冯惟讷编,有明刊本。

六、《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丁福保编,有医学书局铅印本。

七、《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明张溥编,有明刊本,有清长沙复刊本。

八、《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清严可均辑,有黄冈王氏刊本,有医学书局石印本。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67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