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1915
让·热内(Jean G)生于1910年12月19日,巴黎阿萨斯街89号公共救济院塔尔尼埃医院。母亲卡米耶·加布里埃尔·热内,时年22岁,单身,自称是“女管家”。当时父亲健在,但“不留姓名”。
7个月后,即1911年7月18日,母亲将孩子抛弃在育婴堂,从此一去无消息,不曾回头看望亲生儿子。
同年7月30日,让·热内被一家姓雷尼埃的乡村小工匠收养,家住莫尔旺山区的阿里尼村(Alligny-en-Morvan),后来,作家在小说《鲜花圣母》中提到这里。养父母承诺将他养到13岁。他有幸得到一位奶妈的看护,奶妈使他从小受到基督教的教育,并加入了阿里尼教堂的唱诗班。
1916~1923
1916年9月,让·热内进入地区学校读书,品学兼优,名列前茅。但有一次教学活动对他幼小的心灵打击很大。60年后,作家在一次会见中谈及此事。他说:“我很小的时候就不是法国人,就不是村里人。我知道这事的方式简直幼稚之极,愚蠢之极。事情是这样的:老师要求写一篇小作文,每个同学都要描写他自己的住屋……根据老师的评价,我的描写最精彩。他大声向全班朗读了我的文章,但所有的同学都耻笑我,说:‘可这不是他的屋子,他是一个捡来的弃儿。’我顿时感到心被挖空了,蒙受了奇耻大辱……哦!话虽不太厉害,但我恨法国。岂是一个‘恨’字了得,应该比恨还要深,说法国令我作呕也不过分。”(见《公开宣布的敌人》)。
从此,他就开始小偷小摸,他偷学校的尺子、铅笔,从养父母那里偷几个小钱买糖果点心让同学们分享。他在没有发表的一则“小偷日记”中写道:“10岁时,我就偷我所爱的人,我也知道他们都很穷。人家发现了,都管我叫小偷。我想,小偷这个字眼对我伤害很深。”
1922年4月养母欧仁·雷尼埃去世,让·热内改由其女儿贝尔特抚养。1923年7月小学毕业,成绩全区 1970年10月20日,根据一位巴勒斯坦领导人的建议,让·热内访问了设在约旦的巴勒斯坦难民营,原定逗留一星期,结果在那里住了半年。12月初,他秘密会见阿拉法特,获得通行证并允诺为巴勒斯坦人民作证。
1971年经过巴黎时,他联合一批作家写一本关于黑人斗士乔治·杰克逊的书,然后再写关于巴勒斯坦的书。
随后的两年内,他三次来到约旦。但1972年12月,他被当作“煽动者”驱逐出约旦。
1973~1981
由于美国拒绝给让·热内办理入境签证,约旦又禁止他入境,他只好留在法国编撰关于巴勒斯坦和美国黑人的著作,但进展很缓慢,10年后才成书。
1974年,雅克·德里达出版了一部题为《丧钟》的书,系统地评论了让·热内著作,此书得到被批评者的认可。这一年,热内在《人道报》等报刊上发表同情和支持外国移民斗争的文章,再次到摩洛哥、土耳其和希腊等国旅行。
1976~1978年,他又在电影创作上费了不少精力,但半途而废。
1977年,他为德国恐怖主义组织“红军旅”成员写的书作序,并在《世界报》头版发表,引起社会强烈不满,后来他不得不沉默了两年。
1979年他患喉癌住院治疗,身体明显开始虚弱。
1982
从1982年3月起,热内移居摩洛哥。
同年9月,他陪同一位巴勒斯坦女青年重返中东,来到贝鲁特的 1983~1986
1983年7月,热内根据他多年写的手记和草稿,不分日夜撰写他的最后一部书《一个恋爱中的俘虏》,因为他知道病情开始恶化。
1983年12月,让·热内荣获法国文学大奖。
1984年7月他再次重返约旦,去看望他熟悉的人和地方。
1985年8月,他对最早的剧本《严加监视》进行修改。
1985年12月,《一个恋爱中的俘虏》脱稿。
1986年4月14日午夜,让·热内逝世,享年76岁,安葬在摩洛哥北部沿海西班牙城市拉腊歇的旧墓地上。
1986年5月,《一个恋爱中的俘虏》由伽利马出版社出版。人们从书中可以读到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的看得见的一生只是精心伪装的一个个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