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卷十

作者:山田正珍 字数:6549 更新:2025-01-07 12:57:08

辨霍亂病脈證並治第十三

〔三百九十一〕問曰。病有霍亂者。何。答曰。嘔吐而利。此名霍亂。(成本全書。作名曰霍亂。)

按此一篇。本是金匱雜病篇之文。然金匱之所逸。故今詳釋其義矣。霍亂者。上吐下瀉之病名。篇首嘔吐而利。此名霍亂一條。蓋系王叔和之解。雖非仲景氏言乎。實是古訓也。原夫霍亂之為病。夏月暑時。食飲過度之所致。胃中擾亂。上吐下瀉者是也。漢書嚴助傳云。夏月暑時。歐泄霍亂之疾。相隨屬也。孫思邈千金方云。霍亂之病。皆因飲食。非關鬼神。夫飽食肫膾復餐乳酪海陸百品無所不啖。眠臥冷席。多飲寒漿。胃中諸食。結而不消。陰陽二氣。擁而反戾。陽氣欲升。陰氣欲降。陰陽乖隔。變成吐利。又曰。大凡霍亂。皆中食膾酪及飽食雜物。過度不能自裁。夜臥失覆。不善將息所致。隕命者眾。諺曰。百病從口生。蓋不虛也。成無己明理論云。傷寒吐利者。邪氣所致。霍亂吐利者。飲食所傷也。唐僧義淨。南海寄歸傳云。凡四大之有病者。咸從多食而起。或由勞力而發。夜餐未泄。平旦便餐。或曰食不消。午時還食。因茲發動。遂成霍亂。可見霍亂。乃是暑時傷食之所致也。雖然。冬月間亦有之。惟不若夏秋間最多耳。唯霍亂之為傷食。前人未明言及之。至香川太仲行余醫言。斷然定為一病。考徵明白。真可謂千古一人矣。雖然。其名曰霍亂。猶不得不依揮霍撩亂之說。是以世人動致疑於其間惜哉。然則其所以名曰霍亂者。何也。霍與臛古字通用。漢書鮑宣傳云。漿酒霍肉。可徵矣。說文云。臛。肉羹也。大氐人之為食所傷。肉食居多。故特舉臛以統一應食物也。凡人溺其所嗜欲。皆謂之亂。孔子曰。惟酒無量。不及亂也。左傳昭元年。醫和診晉侯之疾曰。是為近女室。淫溺惑亂之所生也。亂字義可以知矣。前輩諸解。紛紜不歸一。皆坐不知其為傷食故爾。今集諸家異同。附於下方。以待有識者之訂。

病源候論云。霍亂。言其病揮霍之間。便致繚亂也。

成無己曰。傷寒霍亂何以明之。上吐而下利。揮霍而撩亂也。又曰。輕者止曰吐利。重者揮霍撩亂。名曰霍亂。

方有執曰。霍。吐也。亂。雜亂也。

錢潢曰。霍字未詳其義。大約是倏忽間吐瀉擾亂之意耳。成氏以揮霍撩亂解之。恐未必然。

傷寒發秘曰。霍亂之名。千古以來。未有一人之得其旨者。按左傳閔公元年。晉獻公作二軍。公將上軍。太子申生將下軍。以滅耿滅霍。國語亦載。獻公十六年。公作二軍。公將上軍。太子將下軍。以伐霍。注云。霍。周文王之子。霍叔武之國也。由是考之。霍亂之霍。乃國名。所以謂之霍亂病者。蓋以霍國之亂。軍士多病此證。故時人遂呼為霍亂病已。昔者東晉建武中。南陽擊虜。得天行斑瘡。仍呼為虜瘡。(外臺天行發斑病篇。引肘後云。世人云以建武中。於南陽擊膚所得仍呼。為虜瘡。)後世又有廣東瘡之名。(俞並續醫說云。弘治末年。民間患惡瘡。自廣東人始。吳人不識。呼為廣瘡。又以其形似。謂之楊梅瘡。)我東方俗間。亦有肥前瘡。大阪腫。江戶疱瘡等稱。可見霍亂之稱。果起於獻公伐霍之役也。

〔三百九十二〕問曰。病發熱頭痛。身疼惡寒吐利者。此屬何病。答曰。此名霍亂。霍亂自吐下。又利止復更發熱也。

〔三百九十三〕 傷寒其脈微澀者。本是霍亂。今是傷寒。卻四五日至陰經上轉入陰必利。本嘔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失氣。仍不利。者此屬陽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經盡故也。

劉棟曰。後人之所記也。故不採用。

〔三百九十四〕下利後當便硬。硬則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後經中頗能食。復過一經能食。過之一日當愈。不愈者。不屬陽明也。

此亦系後人之言。當刪之。

〔三百九十五〕惡寒脈微。而複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金鑑云。利止當是利不止。亡血。當是亡陽。利止亡血。如何用大熱補藥。

正珍曰。複利者。其利暫止而複利也。

四逆加人參湯方

甘草(二兩炙) 附子(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乾薑(一兩半) 人參(一兩)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再服。(人參一兩。千金外臺。並作三兩。)

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

〔三百九十六〕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丸字。玉函。千金翼。並作湯。)

按頭痛發熱。惡寒身痛等證。傷寒霍亂俱有之候。一則風寒之邪。從外中表而致之。一則飲食之邪。從內及表而致之。內外之因雖殊。其為表症則同矣。惟一乎表。與兼而及表非無其分也。雖則非無其分也。其為表症則同矣。惟夫同矣。是以其治雖殊。至乎其用桂枝以解肌表。則同矣。故不問瘡腫初起。或竹木刺傷。或為砒礜硫礬諸惡毒氣所侵。凡有頭痛發熱惡寒身痛等證者。皆宜以表論焉。若其兼里證者。乃宜以表裡論焉。世人不察。獨於風寒外來邪氣。以分之表裡不亦淺乎。成無已注於本節云。頭痛發熱。則邪自風寒而來。錢潢亦云。霍亂者。嘔吐而利也。頭痛發熱。身疼痛者。霍亂而兼傷寒也。籲。果如是則瘡腫初起。或竹木刺傷。或為砒礜硫礬諸惡毒氣所侵而頭痛發熱。身疼痛者。亦復為兼傷寒乎。弗思之甚也。若其一霍亂。而此則見頭痛發熱。身疼痛之表證。彼則絕不見此等證者何也。以人有強弱邪有微甚。正勝邪則爭而致之。正不勝邪。則不能爭而致之耳。余嘗著虛實論三篇。備述其義。實醫治之大關係。不可不詳也。所謂熱多寒多。乃是明其虛實之因之辭。非指病證而言也。白虎湯條所謂裡熱表寒。四逆湯條所謂內寒外熱。通脈四逆湯條所謂裡寒外熱。皆然也。若以熱多。為發熱多。以寒多。為惡寒多。則上文發熱二字。竟屬蛇足。可見熱多寒多。並是明其因之辭矣。霍亂一也。彼據其有頭痛發熱身痛欲飲水證。以知其外熱多而裡寒少。處之以五苓雙解表裡。此據其無頭痛發熱身痛欲飲水證。以知其裡寒多而外熱少。處之以理中。專理其里。二方雖異其所之。俱以吐利為主。則一而已。若其欲吐而不吐。欲利而不利。胸腹攪痛。脹急悶亂者。名曰乾霍亂。此非五苓理中之所能治。若不速治。多致暴死。宜急用吐下劑。又有宿食者。蓋食物停滯胃中。經宿不消是也。其證固不與霍亂同。不可混而為一也。故於辨可吐篇曰。宿食在上脘者。當吐之。於辨可下篇曰。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當宜下之。與大承氣湯。仲景氏豈有遺策乎。所憾者。古經殘缺。不復見其完璧矣。

理中丸方

人參 乾薑 甘草(炙) 白朮(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蜜和為丸。如雞子黃許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然不及湯。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桂四兩。吐多者。去朮加生薑三兩。下多者。還用術。悸者。加茯苓二兩。渴欲得水者。加朮足前成四兩。半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寒者。加乾薑足前成四兩。半腹滿者。去朮加附子一枚。服湯後如食頃。飲熱粥一升許。微自溫。勿發揭衣被。(日三四。差後病篇。玉函成本全書。並作日三服。是。當改之。搗篩下。玉函成本全書。有為末二字。)

錢潢曰。後加減法。文理背謬。量非仲景之法。

劉棟曰。加減法。後人之所加也。故不採用焉。

正珍曰。腹中未熱以下。至湯法及加減方。皆王叔和所攙。可刪矣。理中者。丸劑之名也。非湯劑之名。故藥味分量雖同。於其作湯者。名曰人參湯。見於金匱要略。至其加桂枝者。則謂之桂枝人參湯。況標理中丸方。而不標理中丸及湯法乎。又況言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而不言湯法以四物依兩數㕮咀乎。後人不察。妄指人參湯以為理中湯。雖無害於大義。終非立方之本旨也。又至如其處理中丸證以人參湯。則以牛易馬之類。馱重致遠雖同也。遲疾利鈍則殊異。不可不擇矣。又按晉書齊獻王傳云。齊獻王。攸。居喪哀毀過禮。杖而後起。左右以稻米乾飯雜理中丸進之。不知指此理中丸否。

〔三百九十七〕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成無己曰。吐利止。里和也。身痛不休。表未解也。與桂枝湯。小和之。

方有執曰。消息猶言斟酌也。

〔三百九十八〕吐利汗出。發熱寒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此亦霍亂而裡寒甚者。故先救其里。

〔三百九十九〕既吐且利。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內字。玉函作里)

劉棟曰。此條亦承上條以示其一等深證之治例也。既已吐利者。當小便不利也。而今小便複利。而大汗出。下利清穀者。厥陰病而為內寒外熱也。其人脈微而欲絕者。通脈四逆湯之主也。今作四逆湯非也。

正珍曰。此是虛寒盛於內。而陽氣脫去也。四逆上脫通脈二字也。一說云。複利當作不利。是也。

〔四百〕吐已下斷。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脈微欲絕者。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主之。(吐已下斷。千金作吐下已斷是。千金外臺。並用通脈四逆湯。無豬膽汁。非。汁字。依成本補之。)

汗出而厥。四肢拘急。脈微欲絕者。寒邪內盛而陽氣虛脫也。固無吐已下斷之理。今無其理而止。乃陽氣被閉而然也故本方以固其脫。豬膽以開其閉也。四肢拘急不解。蓋轉筋之輕者。今人治傷食用熊膽。本於茲。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方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三兩強人可四兩) 附子(大者一枚生去皮破八片) 豬膽汁(半合)

上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內豬膽汁。分溫再服。其脈即來。無豬膽。以羊膽代之。(豬膽半合。玉函作四合。肘後。作一合。皆非。)

〔四百一〕吐利發汗後。脈平小煩者。以新虛不勝穀氣故也。(後字依發汗吐下後病篇。補之。)

千金曰。霍亂務在溫和將息。若冷即遍體轉筋。凡此病定一日不食為佳。

金鑑曰。節其飲食。自可愈矣。

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第十四

〔四百二〕傷寒陰陽易之為病。其人身體重少氣。少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攣。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者。燒褌散主之。

按陰陽易一條。論之與方。其非仲景氏固矣。雖然。驗之今日。往往有焉。因茲錄愚見。以備後賢採擇。蓋陰陽易病。便是傷寒變證。故冠以傷寒二字也。陰陽二字。付房事言之。易者。變易也。此平素好淫人。傷寒病中。更犯房事奪精血。以致此變易者。是以謂之陰陽易。其證身體重少氣。小腹裡急。或引陰中拘急。熱上衝胸。頭重不欲舉。眼中生花。膝脛拘急。一一與暑中注夏之病不殊。蓋彼則精血素虛。不能耐暑熱而病。此則體先有邪熱。更奪精血而病。雖有前後之異也。其因乃一而已矣。治法宜以小建中湯為主焉。古人用燒褌散治之者何也。褌之所隱處。乃男女精血所流漓薰染。取以用之。直是以精補精已。按巢元方病源論則曰。陰陽易者。男子病新瘥。未平復。而婦人與之交接得病者。名曰陽易。婦人得病新瘥。未平復而男子與之交接得病者。名曰陰易。後世注家。皆遵守此說。無有異論。雖然。平素壯實無病之人。一夕與病後之人交接。安得有病證如此者乎。又按方後男婦二字。以夫婦言之。易所謂男女構精。萬物化生。可以見也。亦各取不病人之褌已。如病源所言。則取先病傷寒人之褌。以與新傳染之人。豈不戾乎。

燒褌散方

婦人中褌近隱處。取燒作灰。

上一味。水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即利。陰頭微腫。此為愈矣。婦人病取男子褌燒服。

〔四百三〕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梔子湯主之。

病源曰。大病者。中風傷寒熱勞溫瘧之類是也。又曰。傷寒病後。多因勞動不節。飲食過度。更發於病名之為復。復老謂復病如初也。(正珍曰。差者言差解而未復常也。與愈不同。)

劉棟曰。上二條。後人之所記也。故不採用。

正珍曰。陰陽易。差後勞復。其論之與方。但亡而不傳。王叔和乃以意補之已。

枳實梔子湯方

枳實(三枚炙) 梔子(十四個擘) 豉(一升綿裹)

上三味。以清漿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實梔子。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滓。溫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內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四百四〕傷寒差以後。更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發熱者之者字。依成本。補之。)

成無已曰。差後餘熱未盡。更發熱者。與小柴胡湯以和解之。脈浮者。熱在表也。故以汗解。脈沉者。熱在裡也。故以下解之。

方有執曰。此示病後不謹調理小復之大法。脈浮有所重感也。脈沉飲食失節也。

正珍曰。此條與陽明篇二百四十六條。同一義例。下以承氣言之。汗以桂枝言之。此條差後因勞動失節而復者。脈不浮不沉者。因動作餘燼復然者也。浮者。因勞動再感者也。沉實者。飲食失節者也。發熱二字。兼浮沉二病言之。

〔四百五)大病差後。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喻昌曰。腰以下有水氣者。水漬為腫也。金匱曰。腰以下腫。當利小便。此定法矣。

牡蠣澤瀉散方

牡蠣(熬) 澤瀉 蜀漆(暖水洗去腥) 葶藶子(熬) 商陸根(熬) 海藻(洗去咸) 栝樓根(各等分)

上七味。異搗下篩為散。更於臼中治之。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小便利止後服。(於臼。成本全書。作入臼。)

〔四百六〕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玉函差後下。有其人二字。是也。無以丸藥三字。胃上。宋板作胸上。今依玉函成本全書。改之。)

方有執曰。唾。口液也。寒以飲言。不了了。謂無已時也。

金鑑曰。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者。胃中虛寒。不能運化。津液聚而成唾。故唾日久無已時也。宜理中丸以溫補其胃。

正珍曰。按論中寒字。有對熱而言者。有指留飲而言者。有指痰而言者。此條與小青龍湯條四逆湯條。皆以留飲言者也。

〔四百七〕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者。竹葉石膏湯主之。(者字。依成本全書。補之。)

方有執曰。羸。病而瘦也。少氣。謂短氣不足以息。

金鑑曰。是治病後虛熱也。

竹葉石膏湯

竹葉(二把) 石膏(一斤) 半夏(半升洗) 麥門冬(一升去心) 人參(二兩) 甘草(一兩炙) 粳米(半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人參二兩。玉函成本全書。作三兩。)

發秘曰。竹葉。宜用生者。若夫淡苦不必拘焉。

正珍曰。外臺引集驗。有生薑四兩是當從矣。又曰。證類本草。引梁陶弘景名醫別錄云。凡云一把者。二兩為正。

〔四百八〕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穀。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方有執曰。脈已解。邪悉去。而無遺余也。強與谷謂壓其進食也。損言當節減之也。此調理病餘之要法也。

正珍曰。此即食復之輕證。

〔新增〕病後勞復發熱者。麥門冬湯主之。

此條舊本脫落。今依玉函經補之。大病差後。妄為勞事因而發熱者。以血氣未復。更有所損傷也。非滋潤之劑則不可也。故與麥門冬湯以復其精液也。可見枳實梔子湯。果非仲景氏方也。再按勞字。據華佗傳。似專指房勞。蓋女勞復之病已。三國志華佗傳曰。故督郵頓子獻。得病已差。詣佗視脈。曰尚虛未得復。勿為勞事。御內即死。臨死當吐舌數寸。其妻聞其病除。從百餘里來省之。止宿交接。中間三日發病。一如佗言。

麥門冬湯方

麥門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參(二兩) 甘草(二兩炙) 梗米(三合) 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六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2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