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阿毗达磨泛论

作者:吕澂 字数:9980 更新:2025-06-10 16:57:05

一、阿毗达磨与小乘派别之关系

佛典三藏,阿毗达磨居其一。究其制作渊源,颇有异论。或谓出于佛说,与经律同,如旧时上座部一切有部等小乘,以及与有部相关之大乘,皆主此说,或谓非是佛说,但后人造,如小乘中后起之经量部,以及今人考证,皆主此说。二者异诤,平心论之,各有未当。盖云阿毗达磨藏,内容至为繁复,有以标释研寻详解法义为阿毗达磨者,此实应名邬波第铄(后亦谓为摩呾理迦),即有佛说者在;又有以研究经文宣畅宗要为阿毗达磨者,此实应名摩呾理迦,多是佛弟子说;又有以抉择法门分别法相为阿毗达磨者,此乃纯粹阿毗达磨,唯是弟子所出。后人等视三者为一类,而概称之曰阿毗达磨,如说尽出佛说,或说尽非佛说,皆无当矣。

以阿毗达磨为类名与经律二藏对称,事实晚出。阿毗达磨本意为对法,乃对教法解释之一种法门,佛在世时,弟子间盛为应用,佛亦从而奖励之,其形式则或法数分类,或诸门解析,渐成定式,但未有一类论书统名阿毗达磨也。后来小乘分派,解经各别,或重视论书为教证,势陵经律。于是论书地位特殊,有合佛说佛弟子说统为一藏者,即谓之阿毗达磨。其事殆在阿育王时代与那先比丘时代之间,当佛灭后一百余年至于五百年也。阿毗达磨藏之独立既本于小乘之分派,故其制作种类与派别极有关系。今言大略,凡有二端可见焉。

其一,小乘各派非即各有阿毗达磨也。旧传小乘分裂为十八部,其后屡有分合,如北方大众部末派与余部合为分别论者,南方大众部末派又裂为案达罗各派,至于后来更成四大宗之对峙,如谓每派各有阿毗达磨,就现存典籍观之,太形不足,反勘事理,则各派间如大众部等,本不认佛说有不了义经,经说既详,解经之阿毗达磨无关轻重,其籍自鲜。又正量等部晚出,即共享一种阿毗达磨,少分异解而大体无所改作。以是小乘派别虽繁,而阿毗达磨种类当寥寥可数。

其二,小乘阿毗达磨即祇有数大类也。此其实际,可由《大智度论》得之。《智论》诠理繁广,大小乘最初之交涉历历皆见。论第二卷,谓解佛语之籍有四:一为身义毗昙,身谓《发智论》,义谓《大毗婆沙》;二为六分毗昙,即六足,谓《品类》等六论;三为《舍利弗毗昙》,传是佛时舍利弗所作;四为[虫*毘]勒,传是佛时大迦旃延所作。此段文末又云有三类毗昙,勘宋元明三藏,皆以身义及六分为第一类,舍利弗为第二类,[虫*毘]勒为第三类。但丽藏本意云,前三种为三类,第四[虫*毘]勒广比诸事以类相从非阿毗昙。今考《智论》第十八卷云,入三种法门观察佛语,一[虫*毘]勒门,二毗昙门,三空门。此以[虫*毘]勒与毗昙并举,又说以随相等门为[虫*毘]勒,解诸法义为毗昙,两者差别显然,则丽藏本之说当也。

由是龙树时代流行之小乘阿毗达磨祇此三类,身义毗昙与六分,同是一切有部所宗,可无待论。此外,以《舍利弗毗昙》并举为言,极可注意。其本初传我国,译者道标序之曰:此论于先出阿毗昙,虽文言融通,而旨格各异。又道安序《八犍度论》亦云:佛以身子五法为大阿毗昙也,佛涅盘后迦旃延以十二部经浩博难究,撰其大法为一部八犍度云。乃至吉藏《三论玄义》亦说毗昙六类:一佛说,二舍利弗论,三迦旃延论,皆视《舍利弗毗昙》与有部本论地位相当者,此究为小乘何部所宗耶?《智论》卷二谓犊子道人等诵之,则宗此论者有犊子部可知,但着“等”字,即不止此一部。《宗轮论述记》中卷,旧解云正量等四部释舍利弗阿毗达磨,可知四部亦宗此论也。又《四分律》五十四卷云,第一次结集毗昙为有难无难系相应作处五分。释律之《毗尼母经》亦云,毗昙为有问无问摄相应处所五类。此均与《舍利弗毗昙》之品目(问非问摄相应绪分)大同。《四分律》是法藏部(一说法上部)所传,则知法藏部亦宗此论也。又现存译本《舍利弗毗昙》立义,如无中有(论卷八)、心性本净(论卷二十七)、九无为(论同上)等,皆与婆沙时代分别论者之说相近,而多处说无我、五道等,皆与犊子宗义相违,故此译本非犊子所传,或即出于分别论者也。分别论者为大众部等末流合成,则此数部亦宗此论也。由此言之,除有部另有一类毗昙而外,所余各部殆皆用《舍利弗毗昙》,龙树以二类并举,岂无故欤。

但在其时,南方锡兰上座分别说部实另有一类毗昙,即《法聚》、《分别》、《界说》、《双对》、《发趣》、《人施设》、《论事》之七论。此与印度本土学说关系较疏,故龙树未言及。至与印度本土各类毗昙相较,在昔以为仅有名目相似而内容无涉,近年屡经学者考证,知其间脉络仍相贯通。举要言之,则南方七论中较古之《分别论》等,组织形式即与《舍利弗毗昙》大同,解释法相章门亦合。更以《舍利弗毗昙》与六分毗昙相较,又有一分相似,因知《舍利弗毗昙》实为南北阿毗达磨关合之枢机,必其结构最古,而后两方阿毗达磨因以改造,乃各呈异观。今细勘之,其间固有相贯者矣。

如上所说,小乘阿毗达磨至少有三大类可以断定,有部毗昙为一类,舍利弗毗昙为一类,南方七论又为一类也。所属派别源流,今以一表明之。

二、初期有部阿毗达磨

上述三类阿毗达磨中,有部一类种别最繁,传译最备,而与大乘论书亦最相关。考有部学说自阿育王时代以后,千余年间发达不绝,凡可分三时期。第一,旧传佛灭后二百余年阿育王在华氏城举行结集,上座帝须自撰《论事》,遍斥异宗。其书首章即破一切有义,可见有部思想当时已经萌芽。继而阿育王派遣长老末阐地等布教迦湿弥罗、健陀罗各处,后均为有部之根据地,而宗师辈出,造论释经,一变风尚,是为学说建立时期。第二,约在佛灭后四百年至六百年间,迦旃延尼子、法胜等相继著作,组织旧言,有部宗义,渐以大备,是为学说组织时期。第三,约在佛灭六百年至千年来,迦湿弥罗与国外有部各禀师承,立说竞异,颇相水火。继以余宗说盛,大乘教兴,论师撰述沟通,历有变迁,是为学说派别变化时期。有部一切论书,即可依此三期分别观之。

初期有部论书莫要于六论,后来婆沙师尊为六足论者是也。六论次第与其作家,玄奘旧传一说,梵土称友释《俱舍论》又传一说,西藏他拉那他及布敦等又传一说,互有同异,而均不可见诸论原来著作之先后次第。今加考证,最初出者当为《法蕴论》,此有数证:一、靖迈后序谓此论为阿毗达磨之权舆,一切有部之宏源,乃至《发智》、《婆沙》皆挹此清波,分斯片玉云云。此说论文最古,当有所据。二、有部旧律《十诵》,说第一次结集阿毗达磨为近事五戒等(卷六十),即同于《法蕴论》之本经。结集传说虽不可信,然可知有部推尊此论为最古也。三、西土传说论是舍利弗所作,有部本信佛时舍利弗与佛后迦旃延尼子为法尔二大论师(《婆沙》卷一),此论称舍利弗作,当然甚古。至于论文体裁全是摩呾理迦,二十一品,每品皆解一经也。大小乘共信之佛说阿毗达磨,殆即指此论本经而言。

其次出者为《施设论》。旧有译文七卷,因至宋代方译,失造论人名,文又不全,故俱舍学者不视为六论之列。但今人依西藏译本对勘,乃至译本即六论中《施设》原文略出。盖西藏译文三品,已不完全,旧译又祇有一品也。《智论》卷二说此论从《楼炭经》出,是目干连作,即指今论第一品《世间施设》而言,其余品或又为后人所续矣。论文亦非阿毗达磨体裁,但包罗极富,阿毗达磨所难摄者皆有论列,故有部极重视之。

又次出者为《集异门论》,此乃解释《集异门经》之作。旧因经是舍利弗出,说论亦是舍利弗出,但西土传为拘絺罗释,明与出经者为异人也。经文缘起谓当时离系亲子(即尼干子)徒众分裂,舍利弗引为佛徒之戒,及佛在世结集法数以为预防云。勘巴利文此经缘起,离系亲子作跋阇比丘,似此论即以佛灭后第二结集跋阇子(北传为犊子)分派之事实为背景,且跋阇子部奉《舍利弗毗昙》,此亦以舍利弗说为宗,又见其针锋相对,故此论当为有部已经确立之后之作。

又次出者为《品类论》,旧称《分别论》。此论极为重要,《智论》言六分毗昙数此第一,下逮《婆沙》亦视为制作规矩。全论八品,其中《千问》一品,即补《法蕴》而作。盖《法蕴》解佛说阿毗达磨,但有经文分别,《千问》举总别二十经各历五十门以成千问,则论门分别也。有经论二分别而后阿毗达磨之形式备,宜有部重视之也。

又次出者为《识身论》。此因破我执而归诸六识身,种种分别而成,较前各论范围更狭,宜在后出。《西域记》卷五,谓作者提婆设摩是佛灭后一百年人,今详论文第一品《目干连蕴》,破过去未来无现在无为有之说,似对目干连子帝须而发。第二品《补特伽罗蕴》破有我之说,又系对犊子宗而发,可知此论作者必在犊子分部乃至帝须立说以后。且此论《补特伽罗蕴》先举他宗胜义谛义补特伽罗是有之言,而后又反复征破,至于八章,此种体裁全与帝须《论事》破我章门相似。但《论事》以此为首章,本论即于其先加破帝须之说,是在《论事》以后制作可无疑义。故作者年代当为佛灭三百年内也。

最后出者为《界身论》。此论从《品类论·七事品》节出大地法等以为本事,再加各门分别,故在后出。窥基序云,原有大本六千颂,今译中本九百颂。所谓大本,殆即指《品类论》,西土传作论者为圆满,与《品类》异其作家,其说可信。《婆沙论》中有望满大德,亦有部师,或即其人也。

以上六论,时代不一,性质亦殊,后世婆沙师推尊《发智》,以六书为辅翼,概称阿毗达磨,并云足论。今细按之,纯粹为阿毗达磨者,惟一《品类论》而已。此论流行极广,各地有部师皆有诵本,大略别之,迦湿弥罗西方及余外国师诵本即三类也。其传译于我国亦较余论为早,刘宋求那跋陀罗即已译之,名《众事分阿毗昙》,此为西方诵本。后玄奘重译,亦西方本,但又经改订,非其旧矣。论文八品,《辨五事》、《诸智》、《诸处》、《七事》、《随眠》、《摄等》、《千问》、《抉择》。《智论》卷二言,四品是世友作,四品是迦湿弥罗罗汉作,但不明指何品。今以《舍利弗毗昙》之形式勘之,《诸处》品与《舍利弗毗昙.问品》相同,二者叙述三科均以处为第一,尤可注意。又《七事》、《随眠》品与《彼非问》品中标释相当。又《摄等》品即与《彼非问》中摄法及摄品相应品相当。此可证《诸处》等四品实为一类。又阿毗达磨有分别抉择二法门,抉择又分识所识、智所知、使所使、三科所摄四门。言其依据,则识门观入(即处)立,智门观谛立,使门观种立,摄等门观界立。以此勘《品类论》,《诸处》品言入,《七事》品言谛界,《随眠》品言种,《摄》等品则依以抉择,此又可证四品之为一类。世友旧作,或即此四,而言纯粹阿毗达磨者,亦应取则于是矣。

三、第二三期有部阿毗达磨

有部学说组织时期,造论者数家,尤要者为迦旃延尼子与法胜。迦旃延尼子着《发智论》,对于有部旧师(所谓旧阿毗达磨师)之说颇多裁正,如旧说信等五根无间入正性离生,类似犊子部唯以五根为世第一,今即改云,根非根相应心心所为世第一法。如是之例,不一而足,盖有部之说至此而另成一系统也。又三世有之义,亦至迦延而大详,故分别论门定以三世,遂极繁衍之能事。其他解释经文,沟通旧论,遍破他宗,皆使有部立说益以彰着。论有八蕴,以类相从,细分为四十四纳息,次第颇复凌乱,或论以性相求不以次第求故尔。至于作者时代,迄无定说,但《婆沙》之制作在迦腻色迦王以后,此论之先《婆沙》又应有相当时日,则或前迦王,亦未可定也。我国陈唐两译即为先后两种诵本,对勘可知。

吐火罗国法胜继起,依据《阿毗昙经》,组织西方诸师之言,造《阿毗昙心论》,恰与迦延东方之说相对峙。论文十品:界、行、业、使、贤圣、智、定、经、杂及论。焦镜旧序谓此品目拟佛说之四谛,亦不尽然。盖作者以《阿毗昙经》源流广大难卒寻究,是以探其幽致别撰斯部号之曰心。所谓《阿毗昙经》,即论中《契经品》所释,其经目大同《法蕴论》本经,有部称为佛说毗昙者也。论品目次第即依经序抽绎其有关毗昙抉择之各类,编列为《界品》至《定品》。故其结构源渊颇存家法,此既大异于《发智》矣。况所立义以颂文括举,多启西方师外国师异说之端,如论四云色界十七天,即为西方师说别开大梵天所本。又论二云十六净心见法,即启外国师说十六心见道所本。是又《发智》以外别树一帜者矣。

有部第三时期学说,即因《发智》、《心论》之传承分合,极其变化之观。关于《发智》,先有各地诵本,又有各家著书,如世友之《集论》,妙音之《生智论》,法救之论等,皆引申《发智》之说,时有异同。关于《心论》,则有各种广略释论,如四卷极略本,优婆扇多八千颂本,一师万二千颂本,又古世亲六千颂本,皆不主一家之说,但以理长为宗。而其末流外国诸师,遂大反于《发智》,由是儒墨竞构,是非纷然。迦延之徒在迦湿弥罗势力既盛,爰集大众造《毗婆沙》,抑正众说,则尊一家之言,自小乘异宗,有部异派(西方师等)乃至同系诸师(如世友等)悉致破斥,态度专横,极端主张一切法皆是实有,不容稍事分别。但其对于《发智》,寻绎文义,颇善引申。或会通旧师异说,或抉择有余之辞,至于推衍法相,尤极繁广。盖《发智》未备之义,皆为补苴,而引旧论六种以为辅助,遂有一身(《发智》)六足(六论)之刊定,自成其一派学宗,后来称为毗婆沙师,或迦湿弥罗婆沙师也。

玄奘传译此论,谓为迦腻色迦王时五百罗汉举行结集,铜牒雕镂,石宝深藏,国外鲜得观览云云。今考之情理,当时帝都为健陀罗而严禁流传,世友为上首而备遭破斥,种种乖违,难为置信。更勘论文,已有昔迦腻色迦王时之言(卷一百十四),其在王后成书可无疑。况以我国凉唐二译对勘,其文曾经增订,形迹显然,则并镂牒珍藏之说亦未足信矣。要之,此论乃迦延之徒多人所作,则无疑耳。

《婆沙》既出,有部不纯之说皆遭排弃,而与譬喻等部渐有同化之势,于是法救沟通西方与迦湿弥罗两地异宗,重申正义,着《杂心论》,此释《心论》本颂,而增补甚多,故号为“杂”。论首颂云:“我今处中说,广说义庄严。”谓以《婆沙》之说相杂,实为沟通两地学说之意也。今考论文,依《婆沙》制作新颂固多,而存西方异说亦不一而足。如无作假色(论一)、共有因互为果(论二)、悔通无记(论二)等,皆是其例。若说色界或十六(论八)、存十七天与十六天两说,尤可见作者调和之苦心。至于新增《择品》,于有部旧宗三世友,中阴有,四谛渐现观,阿罗汉退等,一一重为申明,作者当时必有所感而发,盖可知也。

此后经部势力大盛,有宗旧说受破之弱点益复显然。加以大乘潮流激荡,西方世亲谙其短长,又于《杂心》重事增订,概括一切对法藏义,成《俱舍论》。其立说之态度,仍以《婆沙》为宗,而少有贬量自暴其短,欲待智者评较是非,故多引他部,设为论难,至不可决时,辄结云婆沙是我所宗如是,其意故隐朋他部矣。迹其用心不必即全从外说,但欲显示有部立义所穷,以见非有改易不可存也。而外国说与婆沙说之短长,亦借以表见。遂谓世亲绍西方论宗以理为断之系统,亦无不可。惟然,婆沙师中颇有不能满意者,则如众贤论师,竭十二年之心思,批解《俱舍》,破其所朋上座之义,正其颂释犹预之辞,作《顺正理论》,又约要义为《显宗论》,其意固欲为《婆沙》解难,自示无瑕,然而立义强通,仍失其本。如以和集解五识所缘(论四),有法能碍解非择不生(论十七),皆出《婆沙》正义以外,此不啻依世亲之意而改易有部旧说矣。后人即谓之新有部宗。盖有部立说变化至此而势竭,以后论书鲜出,无可言者。

四、大小乘论书之交涉

大乘教由龙树而复兴,自始即有与小乘阿毗达磨相涉之处。考龙树之时代约在《毗婆沙》成书百年以后,旧说佛灭后四百年迦湿弥罗结集《婆沙》,而五百年龙树出世,其相去约百年。今说《婆沙》成于佛灭后六百年顷,而龙树于七百年出,其相去亦百年也。因知大乘之骤兴,实乘《婆沙》学说之既弊。盖其时义学受《婆沙》影响,一切有宗遍行各地,而形式流于烦琐,主张偏趋极端,未免潜蕴反动之机。故龙树一倡大乘,势遂大畅。唐代诸贤说教兴缘起,每谓佛后小乘执有,龙树因而说空,其言应可信也。

龙树立说与阿毗达磨相涉如何,可观其根本著书《大智度论》。此论解大品经文,前三十四卷完译,后则略出。其性质本非毗昙,但引文不下三十余处。汇而观之,乃于各类毗昙持分别去取之态度,盖龙树以为佛说诸法皆先分别,后出实相(论卷二六),论文奉为圭臬,每释法义,先以分疏,如言一切法空,(必解一切法为一法二法等,揩定其体,再说皆空(论卷三一)。当时大乘犹无独立毗昙,其分别法相所资,自必取诸小乘之籍矣。

但龙树区别小乘毗昙有三大类,六分、身义与舍利弗。其间取舍颇复精严。若六分中《品类》一论,殆最重要。如言一切法摄入二法中,名色色无色等凡二百二法,论释不详,即指如《千难品》说(论十八)。又四念处种种分别,亦指如《千难品》(论十九)。又四圣种几界系等,亦指如《千问品》(论二十八)。所云千难、千问,即大同现存《品类论》中《辨千问品》。又辨一切法云如《阿毗昙摄法品》说(论二十七),按此即《品类论》中一品,而径称为阿毗昙,殆以《品类》即同于毗昙矣。又辨十智种种分别云是阿毗昙门,而仍同于《品类论.智品》。又有上无上法分别云如阿毗昙说,而仍同于《品类论.摄等品》,此则但称为毗昙而不分品目矣。其他如此之例,不一而足,可知龙树于《品类论》之信用也。

然一言及《发智》,则态度大异。论卷二谓佛灭后百年阿输迦王作无遮大会,诸大法师论议异故有别部名字,以后辗转至姓迦旃延婆罗门道人,欲解佛法作《发智论》八干度云云。此称迦延为婆罗门,外之也。其人外,其说自外矣。更勘论二十六,解十力四无畏等非十八不共法,或难迦旃延尼子如彼说,答谓此所以名迦旃延子,若释子则不如是说云。按释子是佛徒通称,此不目为释子,意又可知也。又如论十三说不杀戒诸分别,迦延毗昙说皆不备。又论十说修罗入鬼趣,评云,佛无此说,但迦旃延子说。由此可知《发智》之说乃在龙树所排斥之列也。

至对于《婆沙》,所谓迦旃延子弟子辈言,则更深恶痛绝,如婆沙师说菩萨相必三大劫后种三十二相业方称菩萨。龙树评云,是辈生死人不读大经,不知诸法实相,自以利根智慧于佛法中作诸论议诸使智定等义尚处处有失,何况欲作菩萨论议(论卷四)。又婆沙师说影是实。龙树评曰,此非毗昙说,但释毗昙义人所说(论卷六)。皆见其说之不足据也。至于再辨菩萨三劫后修相义,直云此婆沙中说,非三藏说(论二十八)。此则绝之甚矣。

其余毗昙明文较少,但如犊子说九十八随眠,同于迦旃,则不采用(论卷七);说有六道,不同婆沙,则全取裁(论卷十);是于中有简择取舍,而其标准亦约略可知也。此种反对《发智》、《婆沙》而以理长为宗之态度,后来大乘遂永以为典则而不改。

自龙树倡导空义以还,有部以外之小乘受其影响颇深,论书制作亦多改观。其最可注意者,为诃梨跋摩之《成实论》。论即依据小乘宗义以明空,而以灭空心为究竟,则空空解脱门之意也。其解法相亦不主一家,惟于有部多致破斥。如诤四大实有,心所实有,不相应行实有等,皆反对毗昙。至谓诸论师习外典故造阿毗昙说别有凡夫法等(论卷七),其不满意之情可想。但本论体裁仍解佛语(论初颂文),解佛语者不为毗昙必为[虫*毘]勒(《智论》卷二),今论其[虫*毘]勒一类欤。盖尝证之,[虫*毘]勒谓是大迦延造(《智论》二),今论解十二分教中论议亦云是大迦旃延等广解佛语(论卷一),意即推尊[虫*毘]勒,若在有部固应尊舍利弗矣,此一证也。[虫*毘]勒解佛语不用有色无色等分别,但依随相等门而为论议(《智论》十八),今论亦有论门一品说同相等门,而无毗昙分别(论卷二),此二证也。[虫*毘]勒行于南印,又经诸得道人重为删略(《智论》卷二又卷十八),考小乘中惟大众等部南行,其末派多闻部真谛即传为得多闻,又即远溯以迦旃延为宗,诸得道人当即指此。今论主学从大众,系出多闻,旧有其说,考其宗义,如心所无别体,不说相应等,亦均与大众末派相近,此三证也。[虫*毘]勒论者失传难考,得《成实论》见其雏形,流传而北,于后来论书制作自应多有关系矣。

五、大乘阿毗达磨

《智论》以后,至于大乘阿毗达磨之成,历时甚久。其间具备过渡之形式者,则《瑜伽师地论》也。本论去《智论》又百余年,乃依瑜伽师一派学说而为组织。此派源流经过,今已难详,惟瑜伽师是修行者通称,似在佛时即有,如《婆沙》一百零一卷引经云,须达问佛,瑜伽师见谛为渐为顿,可为一证。又佛灭后弟子中有专事修瑜伽者,渐成一派。如《毗尼毗婆沙》说坐禅人诵《杂阿含》,又《分别功德论》卷一说阿难灭后弟子专习禅定,均指此事。后其势逾盛,遍行各地,东传我国则为禅教之学,末流遂有禅宗。西土亦逐地立异,有北方瑜伽师南方瑜伽师等称。其先此派本致力止观,所为学说但以定境为主,入后亦谈法相,与小乘旧毗昙师时有出入。如旧毗昙师说五识能互为等无间起,瑜伽师说不然,五识皆从意识无间而生。此种异诤先见于《婆沙》,后来立说更有开展。如北方师与譬喻者立义相通,譬喻者说止观是道谛,而北方瑜伽师亦以止观贯彻修行各位,有五瑜伽地之说,渐至有以大乘宗义为之组织大成者,其人则弥勒也。

弥勒着论即《瑜伽师地论》,立说仍依观境,故别为十七地,见其界域。现存论文五分,惟第一《本地分》说地,次第井然,或瑜伽师根本之学在是。至第二《抉择分》亦传为弥勒说,而与《本地》立义颇有差违。真谛《世亲传》云,无着请弥勒讲《十七地经》,且传且释,此分或无着之释也。至第三分《摄释》,说摩呾理迦作法。第四、五分《摄异门》、《摄事》,引用古摩呾理迦,皆见本论之依据。盖论文体裁又意在摩呾理迦也。

论卷六十四解摩呾理迦云,是十七地四摄,此明指本论而言。又论卷二十五解十二分教之论议,谓为一切摩呾理迦阿毗达磨,研究甚深素呾缆义,宣畅一切契经宗要。此则以摩呾理迦为解经要之作,与拘拘法门分别者有异。是故《摄事分》广引经律摩呾理迦本文,累十余卷,皆见作论之正宗所在,无取乎小乘毗昙矣。然本论非绝对排斥毗昙,特欲因而广之,故又说经律摩呾理迦以外可有分别法相摩呾理迦。此先序事即立章,后广辨即论门(论卷一百)。序事以染净细分,其目与《心论·契经品》所叙大同。色界分别谓十七地,尤与西方师说相合。至于广辨,品类抉择以外,又有异门、体相、释词等,即较一切毗昙为广也。论但标此体例,而制作未遑焉。

根本此意而为大乘之阿毗达磨,实自无着之《集论》始。以今所知,大乘之独立阿毗达磨似亦祇此一种。以其制作较晚,旧论体制悉听取裁,故得大备。后世亲《庄严经论》及《摄大乘论释》,皆解阿毗达磨意义有四端,其一对法,谓以四谛道品等说,趋向于涅盘。其二数法,谓以思择法门数数分别法相。其三伏法,谓说论议能伏他异诤。其四解法,亦称通法,谓释规式通晓文义。此种解释之标准阿毗达磨,即《集论》也。论之《本事分》四品,标章分别,即是数法。《抉择分》四品,《谛品》解瑜伽所缘,《法品》解瑜伽修,《得品》解瑜伽成就。此宗即以瑜伽对向涅盘,故此三为对法。《论品》或说论议,或说释经,即伏法与通法也。今更列表明之:

《集论》内容虽甚繁复,然以成法相格,惟数法一端可称纯粹阿毗达磨,故无着特题为《本事分》。此以《舍利弗毗昙》与《品类论》之品目比较,可见其组织全同也。至与大论《本地分》名称近似,而实不伦。以阿毗达磨之成分言,大论《抉择分》与此相类,而非《本地分》也。唐贤解即以《集论》二分仿大论以立名,误矣。又本论释义多与大论不合,唐贤解,此论以瑜伽法门释阿毗达磨经宗要,说与《瑜伽》不同,皆依经文处也。今既无彼经,莫由取证。但细勘《抉择分》,多处散引各经,即不拘于一部。又释论谓此遍摄一切大乘阿毗达磨经中诸思择处,似乎亦非一经。故释经宗要之说可疑。今谓论与《瑜伽》不同,此乃无着之自说耳。

《集论》后有释论数家,觉师子释尤见精彩。安慧即因以糅合本文成《杂集论》,此名曰杂,乃仿《杂心论》例。《杂心》以《婆沙》庄严《心论》,《杂集》则似以经部上座等义庄严《集论》。经部上座义者,世亲《俱舍》之所朋,而众贤《正理》力致驳斥者也。今复取而用之,故说此论为救《俱舍》而作。此种立说或与《集论》之本旨未当,然而大乘论书反对婆沙师之精神固已贯彻无余矣。自后阿毗达磨遂鲜继作者。

一九二五年五月研究部第四期讲稿改订

(原载《内学》第二辑)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5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